汉代和田玉人俑

小王爷

<h3><b>秋萍茶宴馆藏汉代玉人俑</b></h3><h3>人俑高8.6厘米至12厘米,重约120克。</h3><h3>采用了圆雕,透雕,等高超雕刻技艺。以圆雕构成人物轮廓,精雕细琢,细刻线勾勒人物神态,表情,服饰,寥寥几刀就将人物的表情神态刻画的淋漓精致,极富神韵。</h3><div>人俑的造型各异,有双手抚琴,有手持琵琶,有的手持排箫等,是以汉代宫廷乐官为原型雕刻。</div> <h3>通体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玉雕刻而成。羊脂玉是新疆和田所产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其玉质温润,纯洁无暇,凝炼油脂,光泽明亮,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品德,也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的世俗情感。<br></h3> <h3>羊脂玉在古代唯有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使用的主要原料,也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戴的上等白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石” 一个穷字足见在汉代能够搜寻到优质和田玉是非常不易的事情。</h3> <h3>维多利亚博物馆</h3> <h3>陕西汉阳陵博物馆 微笑彩陶人俑</h3><h3>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多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h3> <h3>陕西历史博物馆</h3><h3><br></h3><h3>汉代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依照儒家拟定朝仪及丧葬制度,完成了丧葬制度的改革和统一。在葬仪礼节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等级使用代替活人作殉的人俑数量,陶俑陪葬因此得以制度化和法令化。</h3> <h3>汉代人俑以陶质居多,江南一带多流行木俑。形体比秦俑小很多。造型较为生动,多元化,如侍女形象,舞女形象,乐女形象,或跪坐或立,衣着华贵,体态端庄。</h3> <h3>博物馆藏汉代人俑</h3> <h3>跽坐形玉人 西汉</h3><div>高5.4厘米</div><div>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div> <h3>两汉时期的人俑艺术在当时的墓葬礼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陪葬俑的繁盛时期主要在秦、西汉和唐三个时期。而体态多姿的人俑制作,更是当时陶俑艺术水平的代表,也是和秦兵马俑完全不同的新的时代艺术作品。以汉阳陵和西汉楚王典型墓葬中人俑作为对比,即阐述了这一时期数量最多、制作技艺最为精湛,也分析了颇具对比性的西汉楚王墓中形态多姿的有地域特色。玉人俑和陶俑的制作过程中、人俑的尺寸、写实性的刻划风格和静态的姿势、服饰、面部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同时,又在人俑制作方法、装饰方法、发式、身份、舞姿等很多方面不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西汉帝王和地方王侯在权力和财富上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其生前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差异。对其异同点的比较分析和原因的探讨,可以更好的了解两汉时期的人俑艺术特征,以及两汉文化、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