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黄琼琼</h3><h3>文/紫菡</h3><h3>拍摄地点/书坊拿坑十三拱桥</h3> <h3> 书坊乡位于建阳区西南部,与邵武市和本区莒口镇、麻沙镇交界,距离建阳城区37公里、武夷山市57公里。</h3><h3> 书坊人文荟萃,南宋时期为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书业历经宋、元、明、清数百年不衰,被誉为"图书之府"。《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书籍都曾在书坊刻印上市,现今仍保存有书林门、积墨池、十三拱桥、五层宝塔等与刻书业息息相关的古迹。</h3><h3> 书坊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曾驻扎在太阳山上,领导全省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举办了第五期武夷干校,树立了"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现书坊烈士陵园和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为建阳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h3> <h3> 十三拱桥位于建阳市书坊乡饶坝村拿坑,是建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拿坑村前相距一公里长的一条溪流上,原建有13座桥梁,现存8座石拱桥(石砌单拱桥)。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至万历元年(1572)期间相继建成。清乾隆十五年(1750)间加造石栏杆。桥长大都在6.5至7.3米、宽4.5至5.6米。拿坑是古代建(阳)邵(武)古道必经之地,故建这些拱桥以利行旅。拿坑桥为闽北罕见的石桥建筑群。桥侧有明、清石刻题记,记载此桥建筑始末。该桥保存较好,至今仍可通行。</h3> <h3> 清晨的露珠,</h3><h3> 在晨曦中清新闪亮,</h3><h3> 呼吸着带有浅浅花香的空气,</h3><h3> 来到了古来而又神秘的拿坑,</h3><h3> 静静伫立于十三拱桥上,</h3><h3> 让思绪穿越回到</h3><h3> 距今四百多年的明代,</h3><h3> 倾听历史的流水声,</h3><h3> 心中只留几分静谧和安然。</h3> <h3> 带着生命的印迹,</h3><h3> 浅浅淡淡的人生,</h3><h3> 内心竟澄澈透明</h3><h3> 如这十三拱桥下潺潺的流水。</h3><h3> 捧着亲手采摘的药草,</h3><h3> 写满了真挚和热情,</h3><h3> 令我泪落如雨,</h3><h3> 深深的感动</h3><h3> 溢满了我今后的人生。</h3><h3><br /></h3> <h3> 夏日清浅的午后,</h3><h3> 在淡淡的青草香味中,</h3><h3> 寻到一处清幽,</h3><h3> 小桥,流水,</h3><h3> 寂静安宁,</h3><h3> 空气中满满的都是禅韵,</h3><h3> 在潺潺如歌的流水声中,</h3><h3> 忘了尘世中的一切,</h3><h3> 让自己淡到无痕,</h3><h3> 心无尘埃。</h3> <h3> 望着满满的柴堆,</h3><h3> 那步履蹒跚的背影,</h3><h3> 令我想起的是小时候,</h3><h3> 生活在农村的母亲,</h3><h3> 总在夏日的午后,<br /></h3><h3> 在一片淡淡的花香中,</h3><h3> 独自倚门而立,</h3><h3> 静静地等待,</h3><h3> 只为给晚归的我</h3><h3> 一个温暖的拥抱。</h3><h3><br /></h3> <h3> 独自一人,</h3><h3> 静静地伫立在</h3><h3> 写满历史斑驳印迹的</h3><h3> 古老石拱桥上。</h3><h3> 桥下的幽幽流水,<br /></h3><h3> 仿佛在向路人诉说四百多年的故事,</h3><h3> 令人不禁驻足倾听。</h3><h3> 流年中的许多往事,</h3><h3> 让人流连其中,</h3><h3> 难以自拔……</h3><h3><br /></h3><h3><br /></h3> <h3> 一汪清溪,</h3><h3> 一缕花香,</h3><h3> 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桥,</h3><h3> 一个带着历史印迹的古村落,</h3><h3> 一群有故事善良的人,</h3><h3> 总是让摄影师的镜头爱上,</h3><h3> 难以停下,</h3><h3> 只为了让历史</h3><h3> 定格在这美好的瞬间。</h3><h3><br /></h3> <h3> 睿智多才、热衷摄影的美女摄影师</h3><h3> 一一黄琼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记</b></h1><h3> 一座深山里的小山村,一段一公里多长的溪流,却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至万历元年(1572)短短30多年,一口气建了13座石拱桥,这古桥一座接一座并保留至今。带着对历史的谜和对古老过往的向往,我们一行人踏着一路花香,沿着一路崎岖,来到了这个被重重谜云笼罩的石桥古村落。</h3><h3> 一到村口,才发现这是一个只有40几户人的小自然村,人们生活简单而自然,两排沿溪而建的木屋,古老的砖墙写满岁月的痕迹,如果不是沿岸密布交错的电线,我真的恍惚回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让我好奇的是:这么个小村落,为什么竟然会建起十三座石拱桥?站在最远的那座石拱桥往前面看,让人吃惊的是穿村而过的溪涧上,石桥一座接一座。这些石桥"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桥长一般六七米,桥宽四五米,桥与桥离得很近,特别是村中心的3座石桥,仅隔20多米,仿佛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座自己家的石桥。这一座座的石拱桥,桥身被翠绿的藤蔓围绕,两岸开满了野蔷薇,桥下溪水潺潺流过,一群白色的鸭子在无忧无虑地嬉戏,好一派幽静惬意的景象,伴着清风中似有若无的野蔷薇香味,让我们一群人心为之往,神为之醉。我们的一位摄友想采些草药,一位大娘在我们临走前竟为她采好了一大捧,那份感动,令人终身难以忘怀。桥上忙碌穿梭的村民,望着我们,黎黑的脸上露出的是真挚和友好。情不自禁我们把这些感动和美好留在了记忆中。</h3><h3> 据村民们介绍,村里古桥一座接一座的原因和传说很多,有一种传说是,当年村里出了不少高官,家里出一名官员,就要捐建一座桥。也有传说,在明代,村附近发现了金矿,不少人因此暴富,在村里建了不少豪宅,为了"斗富",就在村里比着建桥。还有一种说法,是与风水相关,传说拿坑村呈算盘形,几百年前,来了一名风水先生,说:"算盘没有档,只要在村中建13座桥,算盘有了档,村子便可财源滚滚。"另一说法是,拿坑村附近曾过大型的古采石场。众所周知,宋朝以来,书坊曾是全国三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曾经有过"客商贩者往来如织"的辉煌,而拿坑是古代建(阳)邵(武)古道必经之地。"可以推断,当年各地来的文人学者、巨商大贾,到书坊买书时看到这里精美的石制品,或许也会欣然买一两件。家中要大兴土木,也可能请拿坑石匠定做大批石制品。"据说,在建阳找到了不少明清时代用拿坑石料制作的石制品,这一段时期应是拿坑采石业的鼎盛时期,加上采金业、采银业的繁荣,"因此可以解释古拿坑人为什么财大气粗,小小村落,竟修建了13座石拱桥。"</h3><h3> 但这都只是传说,历史遗留了许多未解之谜,要我们后人去探究。也许正因为这种扑溯迷离,让人们对这古老的村落充满了好奇。虽然这次探访之旅,我们也未能解开这个历史谜团,但我们不遗憾,毕竟这些谜,让这十三座历经四百多年的古老石拱桥,散发着神秘的芳香,吸引着人们驻足。短短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可我们的心竟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叫拿坑的小村落牵动了,它将留在记忆的深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h3><h3><br /></h3><h3> </h3><h3><br /></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