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秋萍茶宴馆藏青花鸭形香薰 </b></h3><h3>高15.6厘米,圈足6.7厘米。此鸭熏器行独特,共分为两个部分,底座为捏塑莲瓣灯盏造型,用于盛装香料。上部分圆形盖盒,捏塑鸭子坐卧于盒上,鸭足与盖盒相连,鸭身中空与香薰内相通。点燃香薰烟气由鸭嘴自然散发而出,弥漫开来,构思非常巧妙。鸭子造型活泼可爱,曲项昂首向天,丰腹粗颈,尾巴上翘,翅卧足,身姿挺立,张嘴似“噶 噶” 鸣叫,栩栩如生。</h3><h3><br></h3><h3><br></h3> <h3>底部圈足,无款,有跳刀痕。香薰内施白釉,鸭蛋青色,雅致清新。器身绘青花缠枝秋葵纹,青花发色淡浓相宜,无锈斑结晶。胎质细腻洁白,细沙底,底部露胎处伴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正统年间至天顺年间,历经“土木堡之变” ,所烧制官窑瓷器多无款,仅民窑出现过“正统年制” 和“正统捌年” “福”字楷书款。而这段无款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后人称之为“ 空白期” 。</h3> <h3>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皇帝颁发禁令,不许民间烧制黄、红、绿、青蓝、白底青花瓷器。由此可见明代正统年间对于瓷器的烧造重视,以及原料和工艺的复杂程度。古代器型多样,鸭形香薰从汉代时就流行于世,多为铜制。瓷的鸭形香薰甚为罕见。</h3> <h3>素三彩鸭形香薰</h3><div> 1987年出土于景德镇市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成化地层的 “ 素三彩鸭形香薰 ”,明代官窑烧制的产品专门供朝廷御用。 据文献记载,官窑烧制 100件相同的瓷器,一般只有四件是贡品。为了防止残次品和落选的御瓷流入民间,其余96件都必须全部打碎,就地掩埋。这件成化素三彩就是出土于成化窑址的碎片粘结而成。现藏于故宫博物馆</div> <h3><b>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八仙庆寿纹罐</b></h3><div>青花八仙庆寿纹罐,明景泰,高35.3cm,口径21.5cm,足径20cm。</div><div> 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足边斜削,浅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绘菱形锦纹,肩绘云鹤间杂宝纹。腹通景绘八仙庆寿图,老者中有执杖者、下棋者、观棋者、执板者、吹笛者、进香者等。童子有的持物,有的执伞,有的执果盘。人物处于山石、小桥、流水的环境中,并有鹤、鹿、松等相伴,空中为大片灵芝状祥云,图案寓意长寿福禄。近足处绘海水江崖纹。青花色泽浓重偏灰,釉面泛青,并有明显的开片纹。素底无釉。无款识。</div><div> 明代景泰时期的青花瓷延续正统青花瓷的风格,造型敦厚,釉面青白,青花色泽蓝中泛灰黑。其纹饰布局疏朗,画风缓柔,图案形象概括,繁简得当,但画面整体却略显简洁,空间较大。</div> <h3>正统年间很少见有官窑款的器物,因为正统年间烧制青花瓷器是犯条律的。但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并未完全停止,只是不见书写正规的官窑款。</h3><div>1986年在香港出现青花缠枝牡丹兽耳尊(残修),器底露胎墨书“明正统二年(1437)正月吉日,弟子程进供奉”字样。其书法为明人风格,造型浑厚,青色浓艳,牡丹纹饰层次清楚,其造型、绘画及青花色泽均不失宣德风貌。日常习见与其类似的瓶、罐,多绘孔雀牡丹、仙人乘鹤、龙、凤、麒麟、高士清闲、琴棋书画、访友、老子讲道、莲池鸳鸯等图案,以云气缭绕的仙山楼阁画面较为突出。</div><div>1973年在江西省新建县明正统二年宁王朱权长子朱盘烒的墓葬中发现 5件青花盖罐,均以缠枝莲为主题装饰,全器连盖绘轮纹五层,有的衬覆莲及八宝,青色浓艳,与宣德青花瓷的风貌一致。</div><div>另有两件相同的青花笔架,均为五峰山形。一件通身用重色青花绘山峦云气、楼阁人物联景,即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 的; 另一件正面用国料青花书写“正统捌年”款,背面绘以类似笋皮纹的装饰,以显示山峦层叠,青泛黑褐之色,笔意粗重,虽为民窑造器,却是正统时青花瓷的代表杰作。</div><div>景泰时的青花瓷迄今未见纪年款器物。江西景德镇景泰四年和七年墓中曾出土一批民窑青花器,有三足筒炉、戟耳瓶等,画意简略,特征类似前朝。</div> <h3>明隆庆 青花瑞芝云龙杂宝纹盖盒,201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拍卖成交价为580万人民币。</h3> <h3>明景泰 青花清莲纹梅瓶,2015年广州华艺国际春季拍卖会拍卖成交价为21.8万元人民币。</h3> <h3>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拍卖成交价为1.1亿人民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