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儿子结婚大典的礼物

生活滋味

<h1>撰文:康大<br>摄影:康大等</h1> <h1>  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农历丁酉年五月十六日,儿子的结婚大典在宜兴新芙蓉大酒店如期举行。子女成家,开枝散叶,这是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欣喜之余,作为父亲觉得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把记载33年儿子成长的《宝宝日记》和珍藏在心底的思念、回忆完整地交到主人的手里。因此,最近一段时间父亲忙着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情感回忆等等,经过整理,于今日制作了本篇,名曰《献给儿子结婚大典的礼物》。希望儿子将自己的过去牢记在心中,将父母的情爱牢记在心中,将自己的命运紧握在手中,将自己的未来紧握在手中。</h1><h1> 是为序。</h1><h1> 2017年10月26日父亲六十寿辰记。 </h1><h1> 图片:儿子结婚新房。 </h1> <h1>  苍天恩泽,小民有嗣;积德行善,渊源流长。翻开这本寥寥数页的《宝宝日记》,你看到的仅仅是儿子六岁前的生活点滴和若干张模糊不清的相片,既枯燥乏味,又平庸俗气,但它只是三十多年来儿子成长的的萌芽阶段,是父(母)子情感血肉相连的一小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始表象,更为浩瀚壮丽的、更为美仑美奂的、更为刻骨铭心的是隐藏在文字图片后面那一望无垠的往事和记忆,是浓郁芬芳的、真真切切的融汇在生命血液里的亲情和爱意。它包涵了一个幸福家庭应具有的所有元素,洋溢着寻常百姓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h1><h1> 图片:《宝宝日记》封面。</h1> <h1><font color="#010101">  儿子诞生于1984年4月16日清晨4时30分,星期一,农历甲子年三月十六日寅时</font>。儿子的突然降临是出乎父母意料之外的,因为他妈妈在怀孕期间曾做过B超性别鉴定(那时医院允许),结论是女孩,所以亲友送的家里备的都是花花绿绿的女儿用品,而且没有想到儿子出生竟比预产期提前了11天。生产顺利、后继有人原本就是件大好喜事,更何况天随人愿、儿子从天而降?父母喜出望外,受宠若惊,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恩赐,是赐予他们今生今世最珍贵的礼物。除了惊喜之外,儿子还给家庭带来了福份。当年底,高中毕业已经八年的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报考宜兴法院,竟然梦想成真,后经面试政审于次年十月报到上班。</h1><h1> 图片:《宝宝日记》扉页。</h1> <h1>  从这页开始,记载着儿子自出生之日起到上小学一年级止这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生活起居和成长历程。从呱呱坠地到金色童年,从呀呀学语到识字知礼,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儿子在父母的呵护和期盼中长大了!望着儿子背着书包欢喜雀跃的身影,父母感到无比的欣慰,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父亲知道,为了这个儿子,他妈妈付出了许多许多,妊娠反应不说,光是调整胎位每天就得跪上几小时,更何况分娩那撕心裂肺的疼痛、产后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劳作。尤其是父亲调至宜兴工作后,那时儿子还不满两周岁,家庭重担都落在她一人身上,忙里忙外、当爹当妈。父亲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曾不止一次对儿子说,希望他将来一定要孝顺善待母亲。</h1><h1> 图片:《宝宝日记》正页。</h1> <h1>  图片:同上。  </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关于儿子的诞生,还有𠆤戏言。说来也稀奇,自他出生前几天直到母亲产后出院,医院产房只接生到儿子一个男孩,其他七八𠆤都是女孩,所以那些医生和产妇戏言我儿子是撑船的,说他撑来了一船丫头片子。</h1><h1> 图片:这是儿子出生后给他拍摄的第一张相片。是向谁借的照相机已模糊不清,可能是儿子的二姨夫,但肯定是父亲所为。记得那时儿子出生才一二十天,有次在爷爷家中,把儿子放在一张小方桌上,身体下面垫块方巾就随手拍了。该自责的是摄影技术差,加上小家伙不是很配合,所以影像质量不够清晰。</h1> <h1>  名字虽是个符号,但也总得有些讲究,有所由来,有所寄托。父亲考虑到侄子叫朱楹,就其字形、意、义上作文章,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祈愿,给儿子取名为朱檩,既与堂兄排名,字形意义也相似相近,更希望他日后成才,有所作为。  </h1><h1> 图片: 这张藤躺椅虽破旧不堪,却是爷爷的至爱宝贝,尤其是夏天,往上一躺摇扇乘凉,那惬意劲会渗透到每一个神经细胞。"今天,趁爷爷还没回家,小孙子也来享受一番。喔哟,对不起了,姿势不太雅观,老爸你是怎么拍的呀?″</h1><h1><br></h1> <h1>  当今社会虽不如以前那样重男轻女,但有个儿子却是每个家庭都向往的,更何况是在“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胎″的国策时代!所以每当父亲走进产妇住院部时,那些产妇,尤其是她们的老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说父亲福气好,一觉醒来就有儿子了,而他们天天陪着爱人住院,却盼来个女儿。欣慰之余,父亲既自豪又感恩。拥有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贝,父亲从此再无寂寞,再无恐惧,再无贪念。  </h1><h1> 图片:儿子出生百日照,摄于1984年8月2日,因是重要事项马虎不得,该照由美华照相馆拍摄。</h1> <h1>  儿子很乖顺。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不娇生惯养,更不溺爱;他也从不胡闹,除了嗷嗷待哺偶尔哭啼几声外,更多的是酣睡和安静。  </h1><h1> 儿子身体也好,虽说不上胖,但很健康,这在《宝宝日记》里可见一斑。在那些记录中除偶尔有个拉肚子之外,多年来别无他恙。再往前说,妈妈怀孕期间曾经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结果是有惊无险,他在妈妈腹中安然不动。</h1><h1> 图片:儿子的独生子女证和健康检查记录卡。</h1> <h1>  生活虽然艰辛,回忆却是甜蜜的。记得儿子出生后,小姨子来敲门报喜时,父亲正在家里酣睡。那时国家尚未实行双休日制度,星期六下班后爱好写作的父亲往往通宵达旦,所以星期天也就睡的特别香甜。父亲得知有了儿子欣喜若狂急忙赶到医院,遭到医生和其他产妇家属的一片谴责。父亲似乎有点委屈:谁知道小家伙迫不及待提前十多天来面见双亲啊?更何况当时他母亲住院是因为妊娠期高血压呀! </h1><h1>  图片: "我是个男子汉,不要总是躺着拍照,妈妈帮扶一把,让爸爸给我照张站立的,谢谢啊!″<br>  "儿子不用客气,父母就是你登天的梯啊!″</h1> <h1>  既是孩子,也免不了撒娇。记得睡觉时儿子必须要父母在室外抱着才能入睡,而且容易惊醒。遇到天气闷热的晚上,有时父母要抱着他出门回家多次方能休息,更为甚者的是半夜醒来你还得起床出门。小家伙够折腾人的吧?可父母乐此不疲,心甘情愿。<br>  图片:因爷爷、姥爷家都在大新厂区附近,所以经常会在厂内拍些照片。这张母子照应该是在1984年初秋拍的。 <br>  </h1> <h1>  <br> 儿子出生时父母双方都是陶瓷厂职工,母亲的工作还算轻松,只是每天要早早起床前去窑场划货(质检工作,就是给出窑的产品评定等级),但父亲却是重体力劳动,在一家化工机械厂成型车间做1000公升容量的四口坛、酒坛,每天给重达200多斤的坯体翻身就不会少于百次,成型时还必须站在近一米高的架子上操作,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是吃了糯米饭再带上一副油条麻糕去上班的。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父亲还常常梦见那时做坯的情景,可见这段生涯给父亲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只要看到儿子甜甜的一笑,听到一声清脆稚嫩的声音,所有的痛苦烦恼都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儿子是他生命的动力!<br>  图片:与上张同一天拍摄,背景是大新厂新办公大楼前的花坛。</h1> <h1>  那时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住房是父亲结婚时向单位要来的半间公房,使用面积只有15平米左右,后半间则由另人租住,家中除了一套由二伯请人帮做、当时流行的捷克式木制家具外,几乎没有其他贵重的物品,一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还是在结婚一年之后由父亲的好友管爱君叔叔组装赠送的,也根本没有条件讲究如何科学养儿育女、营养保健什么的,儿子断奶前后吃的无非是稀饭烂面之类的食品,有时为了图方便,偶尔会备上几袋"宝宝乐″米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儿子在父母的期盼下健康成长了。</h1><h1> 图片:这张照片记忆中是父亲拍的,虽然下面有"周墅美华照相″几个字,估计是去相馆冲印照片时留下的,也可能是记错了,它原先就是照相馆拍的。但不论是谁拍的,应该说是拍的很好,你看那小家伙笑的多甜、多自然。那是儿子出生6个月的留念。</h1> <h1>  儿子自小好学。家庭虽苦,可父母没有忘记"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 父亲经公开招考到宜兴法院工作时儿子已经一周岁半了。尽管那时父亲工作很忙,不一定每星期都能回家,但只要回来免不了给儿子上课,讲故事、学文化、辨是非、明事理,儿子也乐意听乐意学,孺子可教。也许与智力开发早有一定的关系,从儿子几十年来的学习工作中看还算是比较聪明的。<br>  图片:结合这张照片分析,儿子的衣着打扮包括藤椅道具与上一张是同一天拍的,也就印证了上一张是他父亲拍的说法是对的。照片上小家伙戴着太阳帽、穿着小皮鞋,一副冷静沉着的神态,萌呆了!</h1> <h1>   儿子性情比较温和、坚强,遇到不服输的事情也会表现出倔犟的一面。记得四岁那年吧,因与奶奶闹别扭,一气之下竟从奶奶家出走,走到化机新村见妈妈不在家无奈又折回,一来一去也有三里路左右。感谢老天爷!路上没有发生意外,更没被人拐走。<br> 图片:这是在丁山的龙溪公园内所摄,时间估计也是在1984年深秋或初冬。当时公园里有架小飞机,还有架在空中的小火车,不知上点年纪的人还有没有印象?</h1> <h1>  儿子喜欢安静、无惧孤独,而且精力充沛、耐心极好。自1985年10月起,因父亲调去宜兴工作,他便跟随母亲生活。那时母亲上班时,总是把他一人锁在家中,他也从不哭闹,饶有兴趣拿着水彩笔独自画画,且不休息。有次妈妈下班回来,发现墙上、床单上五彩缤纷,真是哭笑不得。<br>  图片:该照拍摄时间应该是在1984年深秋了。.</h1> <h1>  儿子进大新厂托儿所是偶然的事情,原本没这个打算,准备到龄后直接进幼儿园,后因常州的太公去世(奶奶的父亲),奶奶前去奔丧吊唁,儿子一时没人照看而入托了,那是1987的事。入托时儿子很不适应整天哭闹,好在也在大新厂工作的妈妈、姑妈经常去看他才安定下来。一年后即进了幼儿园小班。<br>  图片:1985年5月左右拍摄于大新厂,那时小家伙满一周岁了,够神气的吧!</h1> <h1>  儿子在幼儿园学习了两年,于1990年9月念完中班后直接上小学读书了,之所以跳过大班,是父亲认为幼儿教育实在太肤浅了,只是画画五角星、小红旗,写写1O之内的数字而已,而当时的儿子除能识读写部分汉字之外,还学会了一百之内的加减法、简单的乘除法,学会了汉语拼音及拼音查字的方法。当然进公园路小学读书还是托了人情的,因为当时按照地段划分儿子应该是上陶都小学,且也不符合1984年3月1日之前出生的报名条件。<br>  图片:1986年夏与堂兄朱楹在丁山陶瓷供销大厦(在大新厂斜对面,现已拆除)、大新厂合影。</h1> <h1>  儿子从丁山转至宜兴读书是一年级下半学期的事,也就是1991年寒假过后。那年元旦次日,父亲拿着劳动局出具的调令函赶至大新厂,明天他妈妈就去宜兴新单位报到上班了。父母分居问题解决后,儿子转校读书的事情随之而来,幸好父亲科室的老主任原是做老师的,通过他的牵线搭桥才进了宜兴实验小学。当时校长看到提前一年上学的儿子个子不高,怀疑智力不够、学业跟不上,便说要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接收。结果他过关了。<br>  图片:与上张同一天拍摄,只是双手叉腰,更霸气威武了。</h1> <h1>  图片:1986年元旦游无锡全家照。</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儿子小时候念书并不怎么上进,智力不是问题,只是不肯努力,学习成绩中上水平,这也许是许多小男孩的共性问题。对此,父母倒也并不着急,男孩子只要不蠢,只要不做坏事,没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就可以了,爱玩贪玩是孩子的天真、童趣。说实话,我们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所以每到期末,父母也从不指望儿子捧个"三好学生″之类的奖状回来,当然小惊喜还是有的,比如"创三好积极分子″、"特长生″等等。 <br>  图片: 1987年国庆节在无锡与父亲同学李建金伯伯的千金李婧合影。</h1> <h1>  图片:同上,1987年国庆无锡父子合影。</h1> <h1>  儿子小时候很喜欢画画,而且画的很好,那时动画片中的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大力水手、葫芦娃等等画的惟妙惟肖,连父亲都自叹不如。到了小学,还画了两本小人书。可惜的是因数次搬家,这些作品都丢失了。<br>  图片1988年"五一″节宜兴灵谷洞留念。</h1> <h1>  图片:与上一张同天拍摄,灵谷洞母子留念。</h1> <h1><font color="#010101">  因一家三口都在宜兴工作学习,1991年春节过后即开始搬家,这是家庭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搬家,说是新居其实是老房子,它坐落在宜兴西氿边上,原104国道西侧,属于迎宾新村,大院里原住户基本上都是公检法等机关干部,据说是用转业干部的安家费建造的。我们住在底楼,整整一间半房屋,南面还有一个小院,腾出一块做了花坛,原主人在院内围了半间小屋,并利用通往屋顶楼梯下的空间建了个浴室,外墙外面便是一望无边的水稻田了。这样的条件比原先化机新村捉襟见肘的住房强多了,一家三口再也不用挤挤一床。<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 图片:1988年11月与姑妈及小伙伴鲍佳佳在陶瓷供销大厦前合影。</h1> <h1>  说到西氿的家,自然而然地怀念起一位老人,她就是儿子的外婆。儿子与外婆的感情是深厚的,一方面儿子自小常在外婆家,外婆勤劳肯苦任劳任怨的形象深入其心,另一方面外公外婆特别喜欢他这个外孙,时时处处总是呵护着他,尤其是搬家来宜兴后,住房条件改善了,外婆索性也跟随而来,料理我们的生活起居,负责接送外孙上学,减轻了我们许多负担和压力。遗憾的是她已于1997年10月因病逝世,享年仅66岁。这事尽管已经过去20年了,我们仍然深深怀念她老人家。在此,除了禀告她外孙结婚的喜讯之外,一并祝她天堂快乐,一切安好!<br>  图片:1988年11月与堂兄朱楹在姑妈结婚新房中的合影。还别说,堂兄弟俩外貌长得还真像,尤其是两人的表情神态也十分酷似。</h1> <h1>  写作文,是儿子小学期间最怕做的事情。每当家庭作业中有作文时,他总是把写作文作为最后一项完成,而且要拖到星期天晚上实在熬不过去了才肯动笔,题材也总是那老掉牙的"老三篇″,不是帮妈妈拖地,就是帮妈妈洗碗,开头"今天我″三个字不用想,后面就要翻眼皱眉了,有时他自已也觉得不能再写帮做家务一类的题材,想换换口味,可写起来就没有那么轻车熟路了,所以他妈妈常常戏言道"文章都给你父亲(文字秘书)写尽了″。<br>  图片:1989年春节在常州(爷爷奶奶的祖籍地)与亲戚家的小朋友合影。<br>  </h1> <h1>  图片:1989年国庆在黑龙江农垦太湖疗养院(坐落于原洑东乡)一游。</h1> <h1>  全家第二次搬家记得在1993年,因城市改造,西氿沿岸住房全部拆除改成绿化带,这样我们就住进了东山新村28幢。房子是全新的,使用面积77个平米,另配一个约20平米的车库。那时的东山新村位置是很偏僻的(一年后房改时仍属末类即三类地区),往东是一片正在开发的场地,北面还住着几户尚未搬迁的农户。既是新居,也就作了简易装修,贴贴瓷砖铺铺地砖,置了一套餐桌椅子,后来又用铝合金窗搞了个封闭阳台,儿子的初中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记得乔迁办酒那天,父亲的许多同学同事等朋友喝得天昏地暗,有几人躺在楼道上动弹不得,父亲当然首当其冲烂醉如泥了。<br>  图片:幼儿园排练节目剧照,看上去还是领舞呢!</h1> <h1>  图片:大新厂幼儿园小演员留念。</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1990年夏天游南京长江大桥、莫愁湖。</h1><h3><br></h3>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同上。</h1> <h1>  1998年6月28日是第三次乔迁的日子,新居即是现在住的房子,面积几乎翻了一番,是由东山一村(即原东山新村)搬至东山二村的。搬家缘由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父亲陪着母亲去看她同事预订的商品房,谁知阴差阳错看到了正在安装门窗的这套房子,反应敏捷的母亲说,既是同一个新村、同一家开发公司,可否与开发商说说房屋置换一事?后经朋友出面,开发公司表示同意,按照房屋地段、面积、楼层及车库大小等诸多因素补齐差价。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原住房面积偏小、楼上住户卫生间经常漏水等许多烦恼。现在想想当初这个决策与考法院一样,是十分英明的。当然,这两个决策的幕后总指挥还是儿子他妈,是她的鼓励和鞭策才如愿以偿的。<br>  图片:1990年10月1日龙溪公园与姨妈家的兄弟姐妹合影。</h1> <h1>  儿子在初中前两年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差不多,不冒尖头,不拖后腿。但到了初三下半学期,开始发力了,尤其是中考前夕大有一决雌雄之姿态。不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呢,还是吉人自有天相,成败在此一举的"中考″之战业绩还是可圈可点的,要不是跑步时被同学绊倒扣了0.5分外,体育分数完全达标,其他文化课程的成绩也远远超出他的预期,最后以642.4的总分被全市最好的中学录取。说来也巧,摔跤失掉的0.5分至关重要:学校规定满642.5分的交纳建校费5400元,不满的交10000元,区区的0.1分差距竟多交了4600元,可见这一跤的代价不小。但坏事变好事,父亲因势利导以此说明分数的重要性,儿子也明事理,到了高中便勤奋学习。"塞翁失马″的典故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印证。<br>  图片:儿子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成绩单。</h1><div><br></div> <h1>  压力一旦变成动力,往往就会出现奇迹。儿子是带着中考失分的教训踏入高中校门的。三年中他远离电子游戏,很少看电视节目,甚至平时喜爱的世界杯足球赛预赛决赛都没看一场,因此学习成绩日渐提高。当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儿子拿着"三好学生″的证书回家时,他妈妈居然不敢相信,还以为是儿子跟她开玩笑呢。儿子还算争气,"三好生″的荣誉 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h1><h1>  图片:小学、初中、高中获奖证书。</h1> <h1>  图片:名副其实的小帅哥!</h1><h3><br></h3> <h1>  图片:1992年春节全家照。</h1> <h1>  上了高中以后,儿子不仅学业有所进步,写作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一次偶然机会,当父亲看到儿子写的两篇散文时,居然不敢相信竟出自儿子之手。为鼓励儿子,父亲把稿件投给《江南晚报》报社,不久均被录用了。<br>  图片:儿子(竹音)在《江南晚报》上刊登的《做颗流星》、《活着就是幸福》两篇散文。</h1><h1><br></h1> <h1>  高中期间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事项统统靠边。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父亲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记得高三上半学期期中考试过后,有次儿子对妈妈说要学唱一段京戏被父亲制止了。为此,在家长会上儿子以书面形式向父亲提出了意见,认为适当的娱乐适度的放松还是需要的。回家后父子进行了沟通,父亲也作了自我批评,儿子仍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其实父母子女之间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有了矛盾隔阂切不可以掩着藏着,更不要赌气对立。<br>  图片:高中家长座谈会上,儿子对父亲的教育方法提出书面意见。</h1> <h1>  图片:"这小子,学会抢镜了″。1992年12月家中随拍。</h1> <h1>  图片:1993年8月无锡唐城游父子合影。</h1> <h1>  三年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三那年,学习是非常辛苦的。儿子每天早出晚归,晚上自修课结束回到家中已是九时多,还有作业还要复习,零时睡觉还算是早的,凌晨一两点息灯是常有的事。尽管父母看着心疼,但也无奈,当今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分数是一座高山,你只有越过山岭才能看到山那边的风景,你不攀登就得淘汰,你不努力就得出局,学生的底气足不足、实力强不强全凭分数说话!<br>  图片:1994年4月16日,庆祝儿子十周岁生日!</h1> <h1><br><h1>  图片:小时候就是个游戏迷。生日那天仍忘不了玩两盘,少歇之余还要摆个造型叫老爸照一张。</h1></h1> <h1>  高考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将来!哪家父母敢忽视啊?我们也不例外。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曾多次征求儿子意见是否请请家教?但均被他一囗拒绝。尽管他不说什么,父母心里明白,除了自尊心强之外,儿子是怕增加家庭经济开支呀。<br>  图片:哈哈!十周岁男扮女装,亏他妈妈想得出来。虽不情愿却也上照,只是缺少点笑容。</h1> <h1>  图片:1996年9月,父母为纪念下放20周年携儿子走访原洑东乡上坝大队(现为丁蜀镇上坝村)知青点,背景即为知青宿舍。</h1> <h1>  图片:同上,上坝回来时赴黑龙江农垦太湖疗养院(洑东乡)观太湖风光。</h1> <h1>  图片:1998年8月游江西庐山三叠泉,这是与父亲第一次出远门。</h1> <h1>  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父母的心也和孩子一样越揪越紧,整天紧张兮兮,连走路都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孩子复习。许多家庭不约而同开始忙碌起来,有给孩子安排上学专车接送的,有高薪聘请老师一对一专业辅导的,有提前在宾馆为孩子开房间或家中添置空调的等等应有尽有,更有给孩子购买人参虫草、进囗咖啡牛奶,到医院接受注射白蛋白等等增强免疫力、增加营养的,有些家庭甚至为了不影响孩子复习坚持数月不看电视。在当今社会,为了子女,天下没有什么是父母不愿做的、不会做的、不敢做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这里父亲同样希望其他所有为人子女的,不论穷富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双亲。春晖寸草,乃是天地之道!<br>  图片: 1999年初中毕业照,看上去似乎有点小青年叛逆的感觉。</h1> <h1>  高考进入临战状态了!一模、二模、三模相继进行,空气似乎已经凝固,神经已到紧张极限。望着儿子三次模拟考试最高没有超过580分的成绩单,父亲沉默了,母亲沉默了,儿子也沉默了。在这个关节眼上,谁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该说些什么,甚至都不敢直视对方。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可为什么不说呢?大家都怕万一说错一句话会深深刺痛对方,从而带来不愉快的后果。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儿子受伤了,他疼父母也疼。想想儿子这几年在学习上的辛苦付出,心不甘哪,心不畅哪,总说皇天不负有心人,老天爷,儿子是有心的呀!最终通情达理的父亲还是安慰了儿子,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鼓励儿子放下负担继续努力。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里的灯光直到次日凌晨二时才歇灭。<br>   图片:宜兴市实验小学1996届毕业合影。  </h1> <h1>  在众人的企盼和害怕下,高考倒计时到了。人总有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就高考而言,一方面希望它早点来,早来早散,不然孩子的压力与日俱增,日不思饭夜不思寝,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哪个父母看了不心疼?另一方面又怕它来,怕看结果,考得好不要紧,万一没考好怎么办,你能接受,孩子能正确对待吗?有些都是要命的话题,这种实例每年都有发生。因此,高考前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思想交流是很重要的,考好可以奖、考砸不能罚,重人不重分、重情不重金。与其他家庭一样,高考前父亲与儿子作了简单交谈,明确告诉儿子不要有任何压力,正常发挥就行,不论什么结果父母都能接受。说来也够霉的,考前两天,儿子居然脚崴了。到了考试那天父亲要骑车送他到考场,他坚决谢绝,硬是坚持自己一步一颠走到站头搭乘公交车赴考,父亲真是又怜又恨,就这样连续三天直到考试全部结束。父亲真真切切领教了儿子的倔强!还有,前几天为减轻儿子疲劳父亲特意购买了六盒"三勒浆″口服液,结果高考期间儿子碰都没碰,后来还是父亲自己吃了。<br>  图片:江苏省宜兴中学1999届初中毕业合影。</h1> <h1>  考场如战场!这也是中国高考的又一特点。在高度紧张的三天里,别说家庭如何如何,整个社会也如临大敌,空中散发着几乎令人窒息的硫磺气味,考场校门口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连大街小巷的匆匆行人也神色慌张丢魂落魄。三天里九门课程逐一过堂,不论早晚,儿子考试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自已的房间,紧闭房门,过了一二十分钟再出来。父母也很明知很识相,不去过问战绩如何,免得给儿子增加压力。事后儿子才说明真相,原来在房间里是把自己做的每道考题答案仔细回想一遍,并核对正确答案,给自已打分。你还别说,儿子还真厉害!九门课程这么多试题仅靠回忆他估计自己的高考总分应该在616分左右,最后成绩公布是618分,仅2分之差。光凭估分这一点,儿子的智力就让父亲自叹不如。  </h1><h1> 图片:江苏省宜兴中学2002届高中毕业合影。</h1> <h1>  他方唱罢你登场,考完学生考家长。犹如母亲分娩一样,经过三天地狱般的魔鬼生活,孩子身心俱疲,该好好放松了。原就喜欢睡懒觉的儿子机会来了,继续展示他的强项。没过多久,各大院校负责招生的老师来了,要求考生三天內填报志愿。那个时候实行的做法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必须择院填志愿。这就难煞家长了,谁都心里没底自己的孩子到底能得多少分,相应的参数是孩子的估分和平时的学习成绩,这可没个准啊。为慎重起见,父亲先后到南大、浙大、中科大、江苏理工大学等招生点进行咨询,得到的答复不痛不痒,无所适从。前三所大学招生老师说法一致,就是要确保610分以上可以填报。妈呀,谁能确保呢?理工大学则明确表态:填报他校后只要最后公布成绩在600分以上,全院所有专业都可以挑选调换。对此,原与同学约定报考南大的儿子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毕竟自己的估分仅比南大分数高出6分,更何况九门课程、可变因素大着呢。胆小怕事的父亲不主张填报南大,退而次之东南大学便首当其冲,在选择专业上父亲希望儿子学医,儿子想学生物(曾在全省中学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得过三等奖),正巧东南大学有个生物医学专业,就这样父子俩半推半就、一知半解把该院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写上报了。后来高考成绩、各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相继公布,南大是603分。消息传来,一切都为时已晚无法挽回,留下的只是终身抱憾。直到如今父亲仍深深自责,这是他心中永远的郁结,觉得对不起儿子,是他误了儿子的美好前程。</h1><h1> 图片:高校考生志愿表(草稿)。</h1> <h1>  2002年宜兴高考成绩优异,在全市约2000名考生中,600分以上的就有169人。为此《宜兴日报》于7月30日公布表扬优秀考生名单,儿子榜上有名,总分618分,位列全市第65名,班列第5名。这个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事后父亲曾和儿子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平时成绩并不冒尖,但总能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中超常发挥是什么原因呢?儿子说靠功底靠实力,我认为主要是心里因素和运气,因为平时功底实力强而考砸的人并不少见,儿子之所以两次考试能让人刮目相看,这与他平时做事不急不躁淡泊功名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老天爷的眷顾给他运气。听了这话,儿子似乎认为父亲看低了他的实力,不服气地一扭头:哼,没有实力光有运气有啥用啊?!</h1><h1> 图片:2002年7月30日《宜兴日报》。</h1> <h1>  大学生涯在儿子心中是永远的伤痛。开始两年因未开设专业课,只是学些公共课程倒也顺利,尽管每月父亲只给500元生活费,节约一点都能过去。但到了大三,当接触到具体专业时感觉不对路,开设课程如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及磁场震动等等这些都是他平时不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且其主攻方向是医疗仪器的研制开发,而根本不是原想象中的遗传基因等生物科学范畴和医学知识,从而学习兴趣一落千丈,学习激情日趋颓废。究其祸首应都归罪于填写志愿时对专业名称的误解,原以为生物医学专业主要就是学生物学医学的,是研究生命科学探索人类健康的学科;究其责任应归罪于不称职的父亲,事前望文生义一知半解,未对专业内容作认真细致的咨询了解。当大三下半学期儿子来电说专业问题时,老实巴脚的父亲尽管意识到事态严重,但也别无他法,只能告诉儿子继续安心学习。若干年后说起这事,有人说大三也可以换专业的,不知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是否好办。其实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专业是全国高校相同学科中最负盛名的,当年正取的最低分数线是616分,开学报名时人们都很羨慕这个专业,但儿子不感兴趣又有什么用呢?父母原本打算叫儿子考研,现在看来什么都不用说了。就这样儿子熬到了大学毕业,取了个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h1><h1> 图片:大学专业课本。</h1> <h3>  </h3><h1> 图片:东南大学2006届大学毕业合影。</h1> <h1>  儿子毕业回来后并未消沉,尽管很少话语但内心充满能量,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自学计算机编程,以此谋生。对儿子的决择父亲积极配合,并于当月陪着他到南京电脑一条街的珠江路配了台电脑,事后儿子挑选了几本编程方面的书籍,从此他没日没夜与电脑为伍。父亲记不得有多少次半夜起来望见儿子房内的灯光亮着,也记不得半年中共有多少个通宵达旦。他知道,儿子在舐添伤口,在积蓄能量,在设计着路径,在规划着未来。</h1><h1> 图片:计算机编程自学手册。 </h1> <h1>  半年后,儿子得知当年的同学出国的出国,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他再也坐不住了,再也不该坐了。他认为呆在家里的时间太长了,似乎过去了半个世纪;他与社会离得太远了,似乎已成了与世隔绝的森林野人;他意识到自己在迅速衰老,再不行动将遗憾终身。他要去向社会索取他的尊严,证明他的价值直至实现他的梦想。想到这里,他觉得一股从未有过的激情油然产生,一股从未有过的愉悦瞬间袭来。那天他告诉妈妈明天要去北京,叫妈妈帮他买张火车票,说是三天后的年初九北京有人才招聘活动,他准备前去应聘。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住了父母,好在父亲能够理解儿子。他知道儿子是不恋窝的鸟,是不言败的狼,他要飞翔,他要战斗!他要到他该去的地方! </h1><h1> 这天是2007年2月23日,正月初六,星期五。当人们还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儿子带上身份证和应聘资料,怀里揣着父亲给的2000元,背上挎包默默地出发了。临行前,似乎还在梦中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她舍不得儿子远离她的目光,舍不得儿子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一生就这么一个孩子,宁可儿子无业、自己不吃不喝也希望儿子近在身旁。泪水流在母亲脸上,痛在心上,她多么希望把泪水化作风雨化作阳光,一路跟随儿子,最终实现理想。</h1><h1> 图片:与同学合影。</h1> <h1><font color="#010101">  图片:棋艺水平不是很高,娱乐而已。</font></h1> <h1>  茫茫人海举目无亲,央央城郭何处安身?儿子一到京城首先买张地图,明确方向和位置,然后找了间地下旅社住下。尽管里面空气污浊异味冲鼻,但毕竟价钱便宜。在以后的日子里,儿子天天跑人才市场,并依照事先查寻的相关公司地址上门毛遂自荐,结果吃了多个闭门羹。十天后儿子打来电话说有家教育软件公司聘用他,月薪只肯2000元,儿子认为工资偏低。父亲考虑到他一人在外找工作不容易,工资低就低点,先安顿下来再说。就这样,儿子留在北京了。当月发工资时,因上班天数不足月,领到手的才1300元。这是儿子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虽然不多,却是他自食其力的开始。</h1><h1> 图片:劳动合同等资料。</h1> <h1>  儿子在北京是吃了很多苦头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城市里一个月薪只有2000元的人,去掉租房吃饭水电气交通费通讯费等等开支,生活水准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从不向家里要钱,从不向父母诉苦,他意识到自己已到不该向父母伸手的年龄,他要独自面对一切,他要撑起头顶上的那爿天,哪怕困难重重头破血流。在后来的若干年中,儿子的生活工作经历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为追求理想他南下广州多次北漂,在北京度过了室内没有暖气的最冷的冬天和没有空调的最热的夏天,他多次跳槽多次搬家,他每天要坐四小时公交地铁上下班、晚上十点以后才能到家。他不怕失败不怕失落,可他害怕退缩害怕回头,他在迷茫中挣扎,在挣扎中前进。从月薪2000到如今20000多,卧薪尝胆,十年一剑,乐章虽然华丽,音符却很沧桑。他成功了,他也付出了。</h1><h1> 图片:《宜兴日报》报道儿子"北漂″及相关就业经历。</h1> <h1>  从2007年初到2016年9月,儿子独自一人在外闯荡近十年,远在千里之外江南的父母也牵挂了十年。尽管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家乡与北京也通了高铁,但儿子身旁没个亲人,父母总是不放心的。之前父亲曾多次与儿子说起回家乡或苏锡常,哪怕是沪杭一带工作,但因工种岗位、工资待遇等诸多问题未能如愿。去年,机会来了。儿子获悉上海杭州有几家软件公司招人即来应聘,后经权衡最终选择了在上海工作,而且没过多久就找到了意中人。真是双喜临门、好事连连。再也不用为远方的儿子担忧,再也不用为儿子的婚姻犯愁,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h1><h1> 图片:《江南晚报》刊登父亲思念儿子的散文"儿子大了″。</h1> <h1>  儿子是个很孝顺和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一双鞋子不穿破是不会丢弃的,这与平时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师表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到北京后第一年回来过春节,他硬是塞给妈妈12000元,说是还钱,理由是大学毕业后他不再用家里的钱,去北京就业时父亲给了2000元,后来给他买了台手提电脑10000元,现在他要归还。母子俩推来搡去,最后母亲还是没有拗过儿子。又有一次家里有事,正巧手边没有那么多钱,儿子从北京送来15万元救急……哎,怎么说呢,许多家庭的孩子动不动就向父母伸手,不嫌多只嫌少,甚至躺在家中"啃老″,而他……父母哽咽了,他们知道儿子攒钱是很辛苦的。<br>  图片:2010年12月北京。</h1> <h1>  图片:大学军训合影。</h1> <h1>  图片: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合影。</h1> <h1>  图片:2008年5月游河北燕山、北戴河留念。</h1> <h1>  图片:北戴河留念。</h1> <h1>  图片:2011年1月北京。</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2011年9月山东泰山之行。</h1> <h1>  图片:2012年6月山东青岛游。</h1> <h1>  图片:同上。</h1> <h1>  图片:2012年8月游内蒙古立影。</h1> <h1>  图片:同事小聚。</h1> <h1>  图片:同学合影。</h1> <h1>  图片:自题《长胖了》。</h1> <h1>  图片:2017年元旦,与亲家首次会面时在无锡宴席上母子合影。</h1> <h1>  图片:2017年5月1日宜兴善卷洞留影。</h1> <h1>  图片:同上,宜兴善卷洞母子合影。</h1> <h1>  图片:结婚大典上的一对新人及双方父母同台。</h1><h3><br></h3> <h1>  回首往事,不是留恋过去,而是为了展望未来;抒发亲情,不是图念回报,而是希望光大传承。三十多年的足迹,有一路顺风,也有迂回曲折;三十多年的总结,有经验可谈,也有不足欠缺。前车之覆后车之戒,既往珍藏未来珍惜。现在,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父亲在此再次表示祝福!希望儿子儿媳永浴爱河百年好合,风雨同舟自强不息!</h1><h1> 图片:儿子儿媳婚纱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