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纳木措(结局) 作者/张丙辰

过客

<h3>  &nbsp;</h3><h3> 张丙辰,笔名阿丙,作家、诗人、教育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常务理事,焦作市诗词学会会长。焦作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文化总顾问。1956年7月生,河南孟州人,中共党员,先教书后从政,由文人而入仕。历任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温县县委副书记、焦作城市管理局局长,焦作市教育局长,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br></h3><div>  出版有杂文集《阿丙杂文》《聚蚊录》《无章集》《锦上添足》《凭栏》《三余阁拟古》等书。2010年,其散文作品《缘》一文被收录进国家规划中职统编语文教材,成为当代文学的唯一入选者。</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梦断纳木措</h3><div> </div><div> 神秘的雪域高原,曾经令我魂牵梦萦。15年前的一次造访无功而返,残梦依稀,感怀尤深。</div><div> 那是一个黄金周的第二天,不忍坐待剩余的假日虚掷,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临时动议,去西藏旅行。这个仓促的决定是上午十点商定,我们在下午三点就坐上了飞往成都的航班。</div><div> 约在下午五点到了成都双流机场,不必着急,转飞拉萨的航班很多,大约二十分种就有一架起飞。但心急偏恨马行迟,为了早一点到达西藏,我们全然不顾二十分钟一个航班的从容空间,抢在最近一个航班停止售票的最后关头,买下了剩余的几张头等舱票,为此每人多付出几百元的代价。</div><div> </div><div><br></div> <h3>  </h3><h3> 神秘的雪山之旅即将开启,舷窗之下,大西南群峰嵯峨,在高空看成了阴晴交衬的巨大沙盘。向来隔漠的大西南,从未问津的大西南,飞机在均匀的呼吸声中穿越茫茫云团,到达拉萨机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空气澄明,蓝天高远。白云如散漫的绮罗在天上飘浮,只有四围低山裸露的苍黄让人感到美中不足。</h3><div> 九十分钟的机场大巴把我们拉进了民航大酒店。这是一个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马路对面即是布达拉宫广场。推窗可见几十米外金碧辉煌的宫阙呈虎居龙盘之势,威严的俯视下界。在它的神目之下,永远游走着晃动着经幢的藏人。</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梦断纳木措(二)</h3><h3><br></h3><div> 当夜的晩餐是在兴奋和忙碌中度过的。行前流览的大量网络信息和纸质传媒,早已把纳木错湖的仙境印象深植脑海,四个人一拍即合:明天直奔纳木错。四五百里的行程显然不能凭两腿丈量,几个人分别照着手持的那种彩色传单,乱七八糟的打电话联系车辆。在这家好像舞台改建的餐馆里看去,夜阑灯火璀璨,街上行人寥落。牦牛肉和青稞酒的独特香味慰藉着千里来寻的噜噜饥肠,几个附庸风雅的文人沉浸在将窥神秘的快感里乐不可支,完全忽略了这种亢思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div><div> &nbsp; 夜里十点多,一辆红色的老旧桑塔拿轿车来到住处----这当然是一辆业余拉客的“黑出租”。和小个子的汉人司机一番讨价还价,定下车租七百元,次日凌晨三点半准时起程。</div><div> 当夜无话。疲惫袭来,在远离家乡的雪域高原客馆里倒头而卧。窗外夜色中矗立着布达拉宫巍峨的剪影,仲秋宵夜短,旅人客思长,鼻息如雷鼓,几度梦游神山圣水。</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在缀满星斗的高原之夜,路边的景物迷离而朦胧,车子犹如在童话中穿行。大约三个小时之后,天已大亮,来到一个交叉路口。我们选了路边的一家小饭馆补充早餐后再出发,车子右拐,驶上一条土路。恶运似乎从这顿潦草的早餐开始了。</h3><div> 先是老汤的精致手提箱遗忘在餐馆的小桌上!不仅老汤大惊失色,所有人神经都高度紧张。那个玲珑的小皮箱里,是我们此番出游的现金、证件和返程手绪。全部家当遗忘在一个初来乍到、人地两生的路边店里,足以让所有人屏住声息,任焦虑的冷汗渗出额头。拨马而回,车子在坑凹不平的土路上扭动着奔驰,在一言不发的寂静里,劣质减震器的摩擦声分外刺耳。</div><div> 谢天谢地,有惊无险!把小皮箱搂在怀里的霎那间,大家都长吁了一口气。</div><div> 说是土路,实际上就是荒原上轧出的明显车辙。通往纳木措的沿途风景令人扫兴。称为蓝天白云当之无愧,说它山青水秀显然不配。没有青草,没有绿树,当然也没有藏羚羊和野牦牛。天上时常有带雨云气飘过,会像洒水车一样抛下短暂的阵雨,在土路上布下深浅不同的水坑。看不见车,也看不见人,荒凉辽阔的高原营造出陈子昂“天地悠悠”的意境,只有远处天边渐渐显露的一片蔚蓝,鼓舞着四个酸腐文人千里走单骑的激情,象五岳寻仙一般执着前行。</div><div> 麻烦来了。</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梦断纳木措(三)</h3><div><br></div><div> 麻烦来了。</div><div> 坐在右后方位置上的女作家突然喊叫心慌恶心快停车!车未停稳,她已经捂着嘴奔向路边,哇哇呕吐起来,吐得两眼生泪,脸色苍白。好在这一次呕吐时间不长,用纸巾擦了擦嘴角继续上车。但是未能前行五分钟,车子不得不再次停下,她弯曲着腰身,尽量保证食管和胃窦畅通无阻,极力做着呕吐的努力。但是胃容物在前次已经倾囊而出,她的努力都只能是无效的干呕,痛苦的样子让人想到呕心呖血这个词。我们用了近二十分钟时间等待她稍有恢复---毕竟圣境在望,我们离目的地已经不远。</div><div> 她说话少气无力,提出自己留下歇息,让我们继续前行。这怎么行!大野无际,四顾无人,时有零雨降淋,连个躲雨的茅草棚也没有。她的提议遭到大家一致反对。最年轻的刘君自告奋勇愿意背她前行,好说歹说,连搀带扶,让桑塔纳跟在身后压阵。但既便这种蜗牛一般的速度,也不得不中止了。</div><div> 汤公也开始恶心呕吐!</div><div> 汤公的呕吐和女士一样让人愁肠百结,而它更严重的后果是刺激前者反应加剧。一个在车左,一个在车右,五步一停,十步一吐,在已经望见湖光山色的最后阶段,两个游伴比赛似的轮番呕吐越来越频繁,注定我们对纳木措的造访难以为继。</div><div> 司机告诉我们,看山跑死马,距离湖边还有二十里。</div><div> 我想到了动身前朋友们善意的提醒;想到了有关高原反应的典型事例。纳木措诱惑再大,也不敢地两位的反应掉以轻心。我郑重提议:就此止步,打道回府。</div><div> </div> <h3><br></h3><h3> 车子调头了,大家别情依依,心中一万个难舍难弃。延颈远望,连绵起伏的远山上浮动着洁白的云朵,山脚下的一带湛蓝便是纳木措湖。那是一种惊世赅俗的纯净和圣洁,是人类只能惊叹无法复制的奇迹!那种质感使各种比喻和描摹顿显苍白,只有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才堪拥有这种色调。</h3><div> 以纳木措为背景,司机用相机为我们拍了张合影。因为距离太远,强打精神的照片里,纳木措只留下一条隐约的地平线。</div><div> 呕吐自然是归途的主题,两个当事人胃里连一口水也存不住。司机尽可能利用时间加快车速,终于在薄暮时分回到民航大酒店。</div><div> 呕吐让当事人精疲力尽。女作家进门就倒在我们三个人在一楼的大铺上,她己经无能力再上到二楼自己的房间。 </div><div> 第一天出行便令人沮丧,但更糟糕的情况在第二天发生。</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氧气!氧气!氧气!</h3><div> ----《梦断纳木措》(四)</div><div><br></div><div> 回到酒店的头等大事,当然是救治两个倒下的同伴。年轻力壮善于词令的刘君出门寻医觅药,我留在酒店照顾病人并联系氧气。拉萨酒店的氧气袋就象暖水瓶一样普通,每个楼层的服务台都有充裕供应。软乎乎如同橡皮枕头,28元一袋。搂草打兔子,我还捎带买了点玻璃橱柜里的西洋参含片和什么胶囊,共约三四种,都是价格低廉的中成药。我曾经认定“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的非处方药,在今天却成了心中的万应灵丹。拿着药和氧气袋回到房间,我依次把两个人扶成葛优躺,借机数落并嘲笑他们的弱不禁风。药,按照说明书用温开水送下;虚胖的氧气袋搂在怀里,大小适中的气流凉丝丝地经过鼻腔吸入肺部,雪域高原的浪漫之旅仅仅一天时间便转换为“医疗模式”,这一点真是始料未及。</div><div> </div><div><br></div> <h3><br></h3><h3> 刘君很晚才回来。为数不多的药店都已经打烊,他摸到了另一条街上的一家医院,向值班医生反映情况,咨询良策。得到的答复平淡无奇:窗户打开,静卧休息,持续吸氧,保持体力,歇两天就过来了。----怨不得医生漫不经心,此类病例对这里的白衣天使早已司空见惯。</h3><div> &nbsp;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真的显而易见,搂着氧气袋的病体在慢慢恢复元气。安静下来后我感到饥肠噜噜,便打开自己的行李箱补充能量。我惊呆了:箱子里塑料包装的蛋黄派、法式小面包全都如吹气一般,涨成圆球;云南白药牙膏和豫竹方便面都膨大了许多!这个奇异的现象必定与高原气压有关,但我却从未在文字资料里和经验交流中得到过提示!我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刘君也从行囊中看到了相同的情况。在将近一天的奔忙将要结束的时候,雪域高原终于用特殊的气压现象稀释了我们沮丧的情绪,在疲惫之中感受到短暂的惊奇。</div><div> </div><div><br></div> <h3><br></h3><h3> 我与刘君商量,明天肯定不远行了,但旅行还要继续,不能空耗时间。听说八角街和大昭寺距此不远,我们要利用时间填补空白。上午他先去,下午我再去。刘君原则同意这个意见,但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几番推让,最后定下我先去,吃过早饭就出发。</h3><div> 但是未能等到天亮,夜里二三点时分,躺在地板上的刘君呻吟起来,头疼心慌出虚汗。----一天的奔忙和劳累终于透支了他年轻健壮的本钱,氧气!氧气!最见效的唯有再拎一袋氧气!</div><div> 天尚未亮,痛苦而隐忍的刘君在地板上翻来复去。我来到楼层服务台,急促而空洞的叩门声在走廊里回荡。</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 最后的坚强</div><div> ----《梦断纳木措》(五)</div><div><br></div><div> 刘君的倒下不仅使我成了这个团队唯一的服务生,而且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不良预感:我似乎难逃一种必然的宿命,他们的昨天和今天极有可能是我的明天!在我躺倒之前,必须想办法离开雪域高原,返回天府盆地。我不能设想:四个高原反应强烈的病人如恋爱般各搂一个氧气袋,躺在酒店的床上不吃不喝是什么情形。我断定这次西藏之行的所有计划将成泡影。</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br></h3><h3> 饱饮了氧气的女作家在静止状态中恢复元气。她是我们此行的首倡者和策划人。在她的构想中有一个得意的日程安排:前往日喀则会见朋友兼买“走私”手表!这个计划对大家既刺激,又神秘。在中原人的印象中,“走私”这个概念应该属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与“世界屋脊”毫不相干。我们外行的判断十分滑稽:没有海,哪来海关?没有海关,谈什么走私?因此在我们猎奇的念头中,“走私”已经淡化了法律的含义,变成了一种偷吃禁果的冲动,暗中期许的一次冒险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一路对她的呵护暗含着对“走私表”的期待。但纳木措受挫使她彻底丧失了奔波的信心,七百里外的日喀则两天来自动淡出了每个人的话题。痛定思痛,趁翻肠倒肚的经历让她不堪回首,现在动员她提前返程正是良机。</h3><div> 她情绪平静时,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沟通毫无困难就达成了共识。然后我顺流放棹,把这个基本成型的意见给两位男同胞做了传达。这两个少气无力的受难者补充了一个心有不甘的想法:这样太窝囊!到成都后直奔黄龙九寨沟!</div><div><br></div><div><br></div> <h3>  &nbsp;</h3><h3> 时间在痛苦煎熬中流逝,我无数次的奔波毫无希望之光。病急乱投医,我想起了1994年从焦作市政府荣升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的徐明阳市长,当时我在办公室秘书科工作,是名符其实的下属。但因为主要领导有专职秘书服务,而我这个下属的层级相隔较多,所以虽然时隔八年,印象或许还有。只要我能联系上,老领导必定会帮忙。万一他能管住飞机或机场,我们不就脱离苦海了?</h3><div> 但我却没有老领导的联系方式,必须人接人、人找人,找到这么多年一直和徐市长保持联系的熟人,而且越快越好。</div><div> 当时的诺基亚手机仅有通话和短信两种功能,我把手机充电器插上电源,以便手机永不断电。信息、电话;电话、信息,交错不停的手机电波从雪域高原发出,带着当事人的无助和焦灼,飞越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跨长江,过黄河,在豫西北山城焦作上空盘旋,一遍又一遍......</div><div> 仍然没有任何回音,我所有的朋友都好像在刻意回避我的求助,在最关键节点上集体失联了。而我这天下午终于一语成谶,未能幸免倒下的宿命。而且,是那样的死去活来。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h3><br></h3><h3> 日喀则的佛光</h3><h3> ----《梦断纳木措》结局</h3><div> </div><div> 病来如山倒。我的高原反应没有助跑和加速的过程,一上来便势不可当。当我最后一次从售票大厅沮丧归来的时候,把自己往床上重重一摔,本意是想抒发一下郁结的情绪,舒展疲惫的四肢。但这一躺下,便出现了症状。</div><div> 头疼欲裂,几欲炸开!这和一般的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疼脑热绝不是一个层级。清醒而剧烈的疼痛无端引发起荒诞的联想:它让你想起煮茶壶上那个不锈钢圆箍,似乎有一种类似的紧箍在局限着脑袋膨胀;它让你想起少儿时代经常吹奏的叫“琉璃咯嘣”的玩具,仿佛脑袋“呯”一声会炸成一地碎片;它让你想起《西游记》中孙猴子脑门上那闪闪发光的金箍,正随着唐僧的丹唇启合越勒越深。更残忍的是,它勾起了四年前我在县里工作时的惨痛经历:因为医生太过操心,让我服用了硝酸肝油。夜半时分,极度的头疼让我在床上翻来滚去,掉落在地板上挣扎。双手抱头的动作完全类同于痛苦之极的孙行者在拿大顶,翻跟头,而身边的两个医生却无计可施。那一刻,我十分理解孙悟空想一棒打死唐三藏的狠毒用心----因为那疼痛完全超越了一个正常猴的忍受极限。</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h3> 一鸟入林,百鸟息音。后来居上的高原反应似乎让我拥有了君临一切的权力,尚处在病中的三个同伴自觉收起了病态和呻吟,忍气吞声地接受我的暴燥和蛮横。药物是没有作用的,服务台上所有的高原反应药都已被我的同伴们试用一遍,实践证明一旦反应发生,任何药品绝无回天之效。我终于也给自己配备了一袋氧气,但凉丝丝的气流冲入鼻腔的时候,那特殊的清气最多只是一种精神慰藉,它未能使我的症状稍有缓解。</h3><div> 三个人如楚囚相对,电视不能看,话也不能说----既使是小声的交谈也会引发我的烦躁和抗议,因为房间内空气的任何波动都会冲击我疼痛的神经。他们如同宗教裁判所统治下柔弱的羔羊,不敢言,不敢怒,在中世纪的威权里逆来顺受。</div><div><br></div><div><br></div> <h3>&nbsp;</h3><h3> 慈航普渡,佛光临照。刚才的电话是个天大的喜讯:这个日喀则朋友找到了部队医院的杨政委,杨政委又找到了重庆老乡---拉萨机场的黄书记,夸大其词地渲染了河南几个游客命悬一线、朝不保夕的惨状,这个黄书记签字批准:同意改签,提前两天返程。<br></h3><div> 这一切都是女作家独自联系的,在她的暗自努力之中,包含有多少极力隐忍的委屈和悲伤?想到我近来焦燥蛮横的不近情理,我泛起一种深深的自责。</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h3> 第二天一早,我们提上简单的行李,来到马路这边的广场。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在新阳初照中愈显巍峨,远处的雪峰随着云朵的飘动时隐时现。近在咫尺,竟然没有登临这座举世闻名的圣殿,这样的旅游也堪称奇迹了。但我们心里并无遗憾。对于美的事物,应该一半留给记忆,一半留作思念,才能使生活含蓄而有待。我们强忍着病痛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合影留念,然后坐上了开往机场的大巴。</h3><h3> (完)</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