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漫漫人生路,经过几十年岁月沉淀,曾经插队的三座茅庵,我们曾为之付出宝贵青春和血汗的村庄,已然成了我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2014年3月15日,我和同组插队的李鸿兴同学第一次踏上了返乡的路。从此,知青和村里老乡重新联系起来了。</h3> <h3>又到白灵淖,今日白灵淖不再是公社,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子。</h3> <h3>当年的公社邮局,曾经是我们最渴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收寄亲人同学的往来信件。如今人去房空,废弃不用了。</h3> <h3>李鸿兴和当年公社粮站的蒙古族职工三桂合影</h3> <h3>站在从公社回村的最后一道梁上,远眺三座茅庵。</h3> <h3>进村的路</h3> <h3>这是村东边的路</h3> <h3>向我们曾经住过的知青房屋走去。</h3> <h3>李鸿兴在知青房屋前留影</h3> <h3>辨别村子今昔</h3> <h3>这边原来是哪?</h3> <h3>那边原来又是哪?</h3> <h3>这是1970年初我们知青挖的“防空洞”,后来被村里改做菜窖了。</h3>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村里唯一的人畜共用的吃水井,李鸿兴站在这里久久凝视。</p> <h3>李鸿兴和村里老乡合影</h3> <h3>2015年3月15日拍下的三座茅庵</h3> <h3>2014年夏组里部分同学在津相聚</h3> <h3>2014年冬,部分同学和老乡在包头相聚。</h3> <h3>2015年6月28日,我再回三座茅庵。</h3> <h3>再回三座茅庵,我们知青住过的房子更加破败,房前地上长出了野草。</h3> <h3>仔细辨认这曾经是哪?</h3> <h3>我们曾经挖过的防空洞,快倒塌了。</h3> <h3>曾经的吃水井</h3> <h3>现在村里的的封闭水井</h3> <h3>我中午吃的羊肉烩菜</h3> <h3>是用三座茅庵地里长的麦子磨的面蒸的馒头</h3> <h3>2015年9月20日,小组部分同学在津相聚。</h3> <h3>2015年10月16日,小组部分同学招待从内蒙回津的端木志勤同学。</h3> <h3>2016年7月12日,我和赵秋青同学在固阳怀朔镇,与大学生村官合影。</h3> <h3>2016年8月部分同学在津相聚</h3> <h3>2016年初冬,小组部分同学招待来津的老乡。</h3> <h3>现在包头市工作和居住的村里部分乡亲。</h3> <h3>在包头和村里老乡合影</h3> <h3>2016年9月24日,47年插友在津再相聚。</h3> <h3>2016年9月24日全组第一次聚齐九名同学,合影留念。</h3> <h3>2017年4月12日,知青纪念日,我回到固阳县城。</h3><h3>这是新的长途汽车站。</h3> <h3>4月12日,我再回三座茅庵。</h3> <h3>“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落实,村子里再无土房,盖起了砖瓦房。我们知青土房没有了。</h3> <h3>终于有了公共厕所!砖瓦结构,好气派啊~</h3> <h3>建设中的三座茅庵</h3> <h3>水泥路从村子中穿过</h3> <h3>当年和我们般般大的女女牛金平说,这是我们知青当年用过的水瓮,我看挺像。<br></h3> <h3>老乡把我们知青小组合影摆放在家里这个位置。很感动!</h3> <h3>老乡家里的自来水</h3> <h3>做饭使用电器</h3> <h3>电饼铛</h3> <h3>老乡家里现在是这样了</h3> <h3>床铺是给在外打工的儿女回来住的,老乡自己还睡热炕。</h3> <h3>自家蒸的烧麦</h3> <h3>红糖酥饼</h3> <h3>自家鸡产的蛋</h3> <h3>豪华版的素汤调莜面。</h3> <h3>家家都有小四轮</h3> <h3>四虎子家的收割机</h3> <h3>当年的政治队长交其子,现在是五保户。去年因患急性胰腺炎,做了大手术,术后恢复的很好。他说,自己没花多少钱。村里人们说,幸亏建了“新农合”,看病有了基本保障。</h3> <h3>宋铁匠和老伴</h3> <h3>静波和素英嫂子</h3> <h3>看她们发自内心的笑容</h3> <h3>当年我们的房东大婶,是不是穿的很嬲啊?</h3> <h3>81岁的李有栓大叔</h3> <h3>四十八年前的4月14日,是我们伴随大黄风插队进村的第一天。</h3><h3>今天,在三座茅庵看日出。</h3> <h3>4月14日清晨的三座茅庵,一只喜鹊落在房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