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位置境域</h1><h1> 石城村,位于县城南22公里处,属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200---1600米。东临牛郎沟村,北连果子沟村,南与下青沙村为邻,西北与尚家庄接壤。全村总面积4.79平方公里,耕地961亩,柳根河沿村落最低处缓缓流过,省道汾屯路呈南北走向穿境而过。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石城,山环水绕,房屋倚山而建。故石城村有平遥“布达拉宫”之称。</h1><p><br></p> <h1> 村名由来</h1><h1> 石城村建村历史久远,相说北宋年间已有人居住,现在尚存的九姓中,耿、武、赵、王姓距今也有三百年以上,李姓有二百年上下,杨、梁姓越有一百五十年左右,杜、郝姓年代大约在一百年左右。据年长者讲,村名原名为凤凰村(虽无记载可证,但口口相传至今),村落形如凤凰,风水很好,人杰地灵。驻足村之对面山巅,远眺村落,确如凤凰之形,坐西向东,层层叠叠,山是一个村,村是一座山,左有青龙北岭山,右有白虎南坡岭,可谓虎踞龙盘之地。村落之北,北岭山至端西坡绵延长约三公里之多,像一道屏障又如一条巨龙将村落护卫,呈龙凤呈祥之势。至于石城村名之来历,因石城村石山环抱,耸峙如城,乡间小路,全由石块砌成,故得此名。村落分砖窑儿、大门庄日、双沟日、阁道儿、玉弯儿、大道上、磨道儿、烧窑上、新园儿,堡上等十处。</h1><p><br></p> <h1> 隶属沿革</h1><h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石城村隶属平遥四区,区所在地在段村,后归为卜宜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隶属石城公社,1983年8月,石城公社更名为果子沟乡,乡所在地在果子沟,2001年3月撤乡并镇后,石城村隶属卜宜乡至今。</h1><p><br></p> <h1> 人口姓氏</h1><h1> 1949年,石城全村约 260 户 700余人。1978年,约 280 户1200 余人。2001年,约300户758人。2018年,常住人口300余 户 700余人,户籍人口中男 350人,女 350人。其中0--14岁90人,15--59岁 400人,60--79岁 160人,80--99岁40人。全部为汉族。</h1><h1> 坐地户有九姓:耿、武、赵、王、李、梁、杨、杜、郝。</h1><p><br></p> <h1> 历史大事<br>1958年,成立石城人民公社。</h1><h1>1964年,四清桥建成。</h1><h1>1969年,省道汾屯路(平沁公路)石城段建成。<br>1974年,石城学校由七年制改为社办九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并扩修校舍。<br>1976年,发洪水,水过桥面而桥(石城通往南沟的桥)无恙,庙院下方土地被冲毁。<br>1976年,成立石城卫生所,武光智任负责人。<br>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石城学校学生参加高考,成绩喜人。<br>1983年3月,石城公社更名为果子沟乡。<br>1986年8月,石城学校由八年制改为石城小学(五年制)。<br>1995年,汾屯路(石城段)砂石路改修为柏油路。<br>2001年,支部村委多方筹资修缮真武庙、老爷庙、观音堂、歇马庙。<br>2002年3月,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工作全面落实。<br>2006年1月,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68人。<br>2010年,政府出资,完成了砖砌村间小路工程达15公里。</h1> <h1> 历任党支部书记及历任村长、主任 </h1> <h1> 经济发展<br> 石城村有耕地961亩,园地面积130亩,林地面积1145亩,主要种植谷子和土豆等,九十年代前,畜牧业以养猪和羊为主,九十年代后,种植、规模养殖、商贸和劳务为主要收入,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接近四千元。</h1> <h1> 公益事业<br> 1949年后,石城学校校址在庙院,规模小、学生少。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城学校由小学成为七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1974年--1979年又成为九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七十年代先后两次校舍扩建,在庙院之西南新修教室。1980年按照国家要求成为八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至1986年8月。1986年9月,又改制为五年制石城小学。撤乡并镇后至今,石城小学停办,学生划入同心小学(其前身是1991年修建的果子沟乡办中学)。石城学校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到停办,石城村学生先后考入中专(师范)达百余人,大学三十余人。从1958年到1996年的38年期间,一直由耿光皓任校长。<br></h1> <h1> 1976年,石城卫生所成立,武光智任负责人并承担医疗工作,至今未变。四十余年守村行医,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功不可没!</h1><p><br></p> <p> 关于村名由来的传说</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传早年该村东南观音堂下面,有一块石头,宽三尺多,厚8寸,高度连年递增。当长至1人多高时,石头上面隐隐约约出现了小佛像。于是在那里修了一座石王庙,从此取村名为石城。</span></p> <h1> 遗址古迹</h1><h1> 石城村, 古有“先有砖窑院,后有石城村”之说,砖窑院如今尚存一小部分,从院内的砖瓦可以证实说法的正确。在转窑院的附近据说有座柏木楼(是赵家或白家所修,后被天火所烧,现无据可证)。</h1><h1> 白、毛两姓,有白家茔和毛家茔可做佐证,宋家有地名宋家沟(现在的双沟日往里西北处),此可由古地契佐证。</h1><h1> 炭窑子沟,因此处在很久前村民挖煤(民用)而得名。</h1><h1> 村之东北有老爷庙、真武庙、观音堂;西有歇马爷庙。年代久远,不可考证,2000年前破败不堪,支部村委的多方筹资完成了四座寺庙的修缮。今天,每座庙都得到了保护。</h1><p class="ql-block"><br></p> <h3>石城村周围山地名称:马峪好、庙后背、着尼地、佳格堂、端西坡、建火日、北岭日、连连阵、眼米里、沙倔好、了焦石弯日、火背绝、锁眼沟、南脑好、双沟日、炭窑子沟、花外日、花岭好、百瓦日、各留岩、华黑地、天石洼、路牛沟、罗洼里、老大岭、殿洼日、柳树洼、青沙南岭、青沙坡、火得石、圪洞地、雷岭、后黑平、大弯日、南坡好、货得石、烂山好、各酿日、麻地日、瓜瓜地、南幺圪洞日、石疙瘩道好、桥好、贼岩日、满才日、乍岭好、河东日、蒙沟寨日。</h3> <p class="ql-block"> 据永城村庙宇深处所得手抄本(现尚存)记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中都儒士张明广郁闷之际,找方士卜前程,写一山字,并指导向南迁家,三世之内当出宫廷大员,后由中都向南进发25里,到清凉寺处,次年四月初八,一家五口举家搬迁到清凉寺处,即后来的永城村,那时高林村一带古树多多,林泉村一带即为水,未有村落。暂住寺内,于寺东土崖上开凿土窑五孔(现尚存),从此垦荒种地,安家居住。来年八月,张明广长子张生带板斧入山伐沙棘制醋汁,遇山羚羊落荒而来,又见一斑额花豹追来,于是板斧挥向花豹,花豹受伤后一声尖叫跑下山去。张生突然听到喝彩声从山上传来,抬头望,一四五十岁的壮汉挥动枝条小帽,连喊:好身手。得知张生居清凉寺附近后离开。月余天后,此人到达清凉寺,并由寺内法师拜见张家。这壮汉乃石城村耿氏正一,也是书香门第。这次来是欲与张家联姻,并由法师做媒。张生回家后,闻得喜讯,拜见岳丈,同年十月,张耿两姓成婚,次年生子,取名復才,復才生子,取名伯能,官至元中书省要职。(如此属实,则元代前石城已有耿姓人居住,比岳壁耿尚早)</p> <p>石城村姓氏之研判</p><p> 在乡村文化的研究中,民间传说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民间传说根植于乡村的泥土,由村民口口相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就平遥石城村而言,现有耿、武、赵、王、李、梁、杜、郝诸姓氏。这些姓氏最早的定居石城也大约370年(15代)左右,多少年、多少辈,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本性与灵气源于斯”,多少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从古流到今。追溯370年前,这片神奇而具灵性的土地上早已有人居住、耕织、繁衍,或许历经历经沧桑而走向萎缩,也许根深叶茂而远走他乡。无论如何,都是石城悠久历史长廊的亮丽风景。</p><p> 石城,人杰地灵,柳根河沿村之根部自南向北缓缓流过,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无怪乎很早就有人烟至此。现将流传至今、老人们所讲述的田、白、毛、雷、段、贾等姓氏略叙如下:</p><p> 石城先有田神庙后有石城村,当时田家居住于田洼儿,家业比较大,地盘也不小,田洼日到北瓦日再到花岭上一带。田神庙(大体遗址可现)也建于此,后人们在修建时发现的活人墓即是田家之墓室,除此,石城村现留存的先师庙(歇马庙)相传就是田家所修,当时先师爷(唐代第二十代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从南西泉出发到灵空山,路经石城村歇马庙处下马休息(约公元870年左右,距今1150年),被田家人亲眼所见,于是在那修建了先师庙(歇马庙)。</p><p> 田家,应该是有传说的最早的居住在石城的姓氏。之后,还有白姓、雷姓、毛姓、段姓、贾姓、宋(或孙)姓居住,但在“民以食为天”的过去,各姓氏都是“占山为王、独霸一方”,开荒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极其简陋的土窑就是其安身立命的地方。</p><p> 白家,原住砖窑日,占白家湾到南坡一带,曾在白家湾签穴,后西坡村在其地后开一路,结果把一好穴破了,于是家道败落。</p><p> 雷家,当时就住在骆驼岭(又名雷家岭)一带,年代久远,曾住桥上窑院儿,有一居住庙院(学校)的编席子的雷师应该就是雷家的最后一代人,于1970年左右离世。</p><p> 毛家,有“毛化茔”的地名一直现在沿用,其住地为土窑,在现村最北段房屋上面的几节地里,茔地和住地极近。</p><p> 段家,在段西坡到八亩日一带,亦土窑。</p><p> 贾家,在贾各滩一带,包括尖霍日、北岭日。</p><p> 宋(孙)家,即双沟日一带,过去叫宋(孙)家沟。</p><p> 说明:1 各姓氏留有茔地的说明居住年代较长,无茔地的或许是茔地在别处而在石城一带“闹座座”。</p><p> 2 以上内容源于老人口口相传至今,由石城村武光豹讲述,耿青松整理。</p> <h1 style="text-align: left;"><u><b><font color="#b04fbb">〔2017年7月,因县史志办制县志之需,乡镇传令至各村,我受石城村支书耿海庆委托写此简志,实属力不从心,才疏学浅。但深知: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遂不敢懈怠,迎难而上。多方探寻,遵从规格,拙笔为之。起于四九,止于戊戌,共七十载。石城人</font></b></u><u><b><font color="#b04fb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励精图治,奋发自强,延续了勤劳朴实与憨厚好客的民风,传承了石城的耕读文化与村落文明。作此简志,让石城文化与文明薪火相传!〕</font></b></u><u><b><font color="#b04fbb">----二青(耿青松)</font></b></u></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