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修缸补甏技艺

山阴道上行

柯灵先生在散文《酒》中是这样描写绍兴修坛时的场景的:“成堆的酒坛,坛子是空的,一个个张着口,横起来叠着,打底的一层约莫有几十只,恰像是埃及的金字塔。酒坛垩着白粉,衬托在碧琅琅的晴空下颜色鲜明愉快。要是凑巧赶上修坛时节,金字塔便撤去了,随地零乱地摆着,可是修坛的声音显得十分热闹,—那是铁器打着瓷器,一种清脆悠扬的音乐般的声音:叮当,叮当,……”这场景看上去富有诗意,但实际上,修缸补甏这个行当是很辛苦的。“冬日乘风凉,夏日孵太阳,”是最好的写照。 缸、坛都属陶器一类,灌装老酒、醋、酱菜、腐乳等物。能久藏保质,特别是黄酒,要把它放得长久,是任何器皿替代不了的,但一旦缸坛破损,那怕只一点点细小裂缝,也会让里面的食物变质而废弃,再说这种陶器在反复使用或操作过程中磕碰后,破损有裂缝是避免不了的,即使是陶器厂刚出炉烧出来的缸坛,也会有破损、渗漏的现象。只因当时社会经济落后,绍兴酒厂、酱醋厂有大量破损缸坛废弃的情况下,有绍兴柯岩仁让堰朱长法等通过想办法修理,能让一些破损的缸坛重新利用,其修理成本只需购入价的十分之一。 修缸补甏传承人朱清煜师傅正用手中的小榔头敲击着一个个酒坛,听有没有破声,然后挑出有裂缝的坛子,准备加以修补。因为好的酒坛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很实,非常响亮,而有裂缝的酒坛声音就有些空。朱师傅早已练就了敏锐的听觉,只要在酒坛上敲打几下,他就能准确辨别出裂缝或破损处。   修补缸坛需要特制的工具、原料:大小斧头各一把(小斧头其实就是敲打䦅子的鎯头,而大斧头是断攀用的)、䦅子、砂撬,原料是铁砂、铁攀。   随着修补缸坛手艺的在仁让堰周边乃至全国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及修补缸坛成员队伍的不段扩大,还不能满足各地需求。 早在1963年,朱长法就着手办起仁让堰砂攀厂,首先是进料,购入犁铁,就是那种用牛耕田的废弃犁头铁,招人工用大铁锤砸成小块,然后敲成粒子,一遍又一遍用筛抖落下面的细粒,称为敲头,再把它放到模形像炕上用岩石做成特定的“床”上,配上极重的铁镦及木架,两对面坐着二人,拉住木架手柄,来回不停地边掸边磨,直至磨成粉末的铁砂,当时全过程都是人工做成,确实很费力气,后来磨砂改成简易电机带动,敲头一直是手工,还有的原料是铁攀,先去相关厂方选购既要坚硬,又要有韧性,而要有一定厚度的废料边角铁皮,再有人工用剪刀开口卡住,主要是要看准而把握住,另一人用长柄木榔头敲在剪刀上面,将这坚硬而韧性的铁皮裁剪成所需尺度的攀条子,然后再用铁锤在铁镦上把它敲打整平,这就叫铁攀。这裁攀师傅是有极高超技术的,要知道这把裁攀剪刀足有四、五十公分长、十多斤重,否则是真的不好使呢。 修坛的操作过程是先凿缝、后钉攀、再补砂。修坛工开始作工,得先有一把长板凳(因一般都是坐着做的)、一个木制坛架(后来改为三只坛并放在一起,成三角状代替)。把破坛放上面,系好围裙,右手拿小斧头,左手握紧䦅子,敲打着沿裂缝的左右两边凿成约一公分宽,半公分左右深的沟,这用䦅子凿沟缝,是件很不容易的活,要用眼睛看准,左右手配合,因着坛身的坚硬,使下去的劲儿要稳,不能太轻,会凿不动,又不能太重,把坛身凿穿了又不行,所以要绝对把握住。在这凿缝过程中,有坛砂会飞溅起来,溅到眼睛里面,也就时常出现这状况,大多修坛师傅都会把小镜子带在身边,因为他们已学会自行处理,把眼皮翻出,对着镜子,用砂撬把眼睛里面的坛砂拨出。接下来是钉铁攀,同样是坐着,两腿并拢,把大斧头放在大腿围裙上(用途是断攀时垫底用,能使劲)。 将四、五十公分长的攀条逐个断为差不多二寸半长,击打成略微拱形,两个头梢敲成稍微转折的勾,叫攀脚,(这个过程全需用小斧头敲打放在大腿上的大斧头上进行的)。然后钉到原先凿好的沟边上,横着钉,将攀脚摆放在相应位置的坛身上凿眼攀牢,使其固定,要知道钉攀的位置也有讲究,如有坛口至坛底的长裂缝,那要钉上去三个攀,应在顺坛口往下,三个手指并拢距离的位置钉上第一个,第二个攀钉在顺坛底往上,两个手指并拢距离的地方,再是中间段又钉一个,凿好沟,钉上攀,用水冲刷干净。    下一步是补铁砂,铁砂一般要提前几天放到清水中过滤,在使用的时候盛在瓷碗内,放上对半比例的盐卤和水(如气候的冷暖比例也有变化),用专用工具砂撬沿着已凿好的沟补上去,然后敲打一下坛身,震动能使新补上的铁砂完全渗入沟内,撒上笼糠灰,然后将破损面朝上排放在地上,24小时后,用水把灰冲掉,这样每天淋水一周左右,再过五天,把桐油、石灰搅拌均匀,用手工擦在修补过的地方,在太阳下晒几天,待桐油干后,再用稻草扎成的刷把蘸上石灰水将整只坛刷白,这样才算修理完毕,厂方可待用,至于修缸基本也是这个操作法。 到了七十年代,上海几个教授开发改进使用环氧树脂、乙二胺、二甲苯加水泥比例搅拌均匀替代铁砂,补上去几个小时就干,这个操作现在仍在使用,但牢固与环保总比不上用铁砂补。 朱长法(1927—1994)创绍兴仁让堰缸坛修理厂及仁让堰砂攀厂,传砂攀制作技艺于妻(左)何雅香(1927--)等及修缸补甏技艺于长子(右)朱清煜等(1951--)。 朱长法1963年创办了浙江绍兴仁让堰缸坛修理厂,这之前的修缸补坛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证,厂刚成立起步只有十几人,朱长法的长子朱清煜就是这首批人员之一。其实全国各地的酱、酒等厂都在使用缸坛之类的包装,同样也有大批破损现象,可他们不采取修理,只是作报废处理,通过修理厂供销员上门各地洽谈,生意成交,慢慢发展到后来五百余人,很有规模,当时只是厂部设在本地绍兴柯岩仁让堰,而职工全部分布在全国各地,远在吉林、辽宁、江苏、福建,近在安吉、余姚、杭州、萧山等地,各地的酒厂、菜厂、酱醋厂、窑厂等单位都有绍兴缸坛修理厂的职工占居着工作岗位,他们一律有各地组长用通信方式寄回厂部生产月报表,然后有厂财务给他们邮局汇去每月生活费,到年终结算付清工资(因属加工劳务收入,厂部只收管理费)。 修坛工技艺高的被评10分工,所得工资每月60元,其中35元交给自己本属生产队,到年终参加队里分配,其余的25元就可以归己所有,只因那时农村社员都是生产队出工,做到一天,只能记上出工日,根本没有赚现钱的机会,所以创办起这个缸坛修理厂,可真是大大发展了当地的集体经济,富裕了每户家庭的生活状况,可见那时的修坛师傅名气真大耶,姑娘都愿意嫁给修坛师傅。如今在柯岩现任的一批企业老总,有好多是以前也干过这一行的,方圆几十里只要说起仁让堰,就都晓得是出修坛师傅的地方,这个手工技艺是绍兴独有。 (朱勇方) 传承人朱清煜在柯桥区非遗馆现场演示修缸补甏技艺 传承人朱清煜在绍兴书圣故里演示修缸补甏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