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浩民俗攝影作品 sheyingzuopin

美友16094344

<h3><br></h3><h3></h3> <h3> 《老哥俩话当年》拍摄于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正当晌午,老哥俩在大树下说长论短,夸奖自己的家乡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玉石矿体为岫岩玉矿体余脉,天然奇石和加工品质地细腻温润、观赏石种类丰富、景观石造型奇特。同时,各类奇石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功能,深受玉石爱好者和市场的青睐。</h3> <h3></h3> <h3> 《满族风情》拍摄于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五间村,冬天家庭妇女在屋打毛衣,闲暇之余歘嘎拉哈,嘎拉哈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的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作为道具而得名。这种游戏在清军入关时由满洲人带到北京地区,目前该游戏仍在上述地区流行。</h3> <h3></h3> <h3> 作品《烀猪蹄》2010年大年三十,拍摄于辽阳县柳豪镇南教村一户农家,按东北当地的风俗习惯,每到大年三十家家都在忙活过年,在春节过年的菜谱之中,少不了要有一味叫“发财就手”的菜。其实就是发菜配猪手,叫做“发财就手”。春节餐桌上的猪蹄寓意吃了可以“挠一挠,祝福来年可以抓到更多的财富和幸福”。</h3> <h3></h3> <h3> 《绣花》拍摄与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户满族家里,每到冬天农民都在家里猫冬,满族妇女就用他们的巧手绣花,传承满族民间艺术。刺绣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和手工艺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刺绣的长期发展离不开蚕的饲养和纺丝技术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和使用丝绸的国家。</h3> <h3></h3> <h3> 作品《包粘豆包》拍摄于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村,辽宁省抚顺市辖区,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抚顺市东南部,属于中低山区地带。每到年关满族人家家都在包粘豆包,冻在外面,正月里去吃,很有民族特点。</h3> <h3></h3> <h3> 《寿梨糕》是天津特色糕点小吃,中华民间传承食品,到了杨柳青古镇,必须要亲自尝一尝这民间小吃,寿梨糕又叫甑儿糕,是用大米磨成粉渣,蒸熟后作为主料。制作时将米面置于木甑中,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然后在其上涂抹各种小料即可。当初只有豆馅,白糖,红果三种馅料。2013年拍摄于天津市杨柳青古镇。</h3> <h3></h3> <h3> 作品《布老虎》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我们当代社会还是不多见了。</h3> <h3></h3> <h3> 《回娘家》五家村古村落位于辽宁西部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小地名“乐寿”,取“快乐、长寿”之意。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山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却依旧保持着村落旧貌和古老的民俗。每逢佳节儿女从城里回家过年。</h3> <h3></h3> <h3> 《蒸年糕》这幅作品就是在喀左五家村拍摄的,当我们到老乡家里时,他们非常好客,给我们吃酸枣,山果等。到了晚上给我们蒸糕,粘豆包,传统的制作方法,使制作出来的年糕、粘豆包口香、软、甜、粘而不腻。非常好吃。</h3> <h3></h3> <h3> 作品《我给奶奶包粽子》在我国民间习俗过端午节时,家家都要包粽子,小孙子也在帮奶奶包粽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演变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h3> <h3></h3> <h3> 《剪窗花》1996年拍摄于辽阳县甜水满族乡。剪纸起源于汉。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在节日期间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等,贴在窗上的称为“窗花”,贴在门上的称为“门签”,用于喜庆的称为“喜花</h3> <h3></h3> <h3> 《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在东北,寒天冻地,天气非常冷,吃一串在外叫卖的冰糖葫芦,非常过瘾。</h3> <h3></h3> <h3> 《满族人家》这幅作品,是反映东北农家妇女带着孩子打毛衣。当我听到《童年的小摇车》这首歌,不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记得小的时 候,乡下多数人家都有摇车。作为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养活孩子吊起来”,从中不难看出,摇车是东北民情风俗最经典的代表。</h3> <h3></h3> <h3> 《小憩》在我们东北偏远地区还有用碾子磨面,传统上讲“碾子磨面有味道”。但是现在不多见了,当我把镜头瞬间记录下来时,我看到老夫老妻的互相关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h3> <h3> 《白马藏族人》白马人即白马氐,现在也称为白马藏人,他们是指分布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和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解放初期被定名为藏族,定名的主要根据是由于他们与松藩、虎牙等藏民生活区毗邻。</h3> <h3></h3> <h3> 《吹糖人》拍摄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当今艺人为了传承民间艺术,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h3> <h3></h3> <h3> 作品《购年货》每到年关,白雪皑皑,家家户户大人孩子赶着爬犁去赶集购年货。东北人过年必杀猪,大块大块地切下来,有亲友来访,便和粉条一起下锅炖之。粉条也都是用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阵后,香气四溢,闻一闻鼻子就能幸福得昏过去。盛一碗米饭,把猪肉炖粉条连汤带水扒拉到碗里,大伙围在一起,吃吧。生活是如此热烈而美好。 </h3> <h3></h3> <h3> 《我在奶家吃饺子》这幅作品来至于东北农村,过年了,家家都吃饺子,饺子还没等上桌,小孙子就开吃起来。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h3> <h3></h3> <h3> 作品《编鸡窝》拍摄于辽阳县柳豪镇南教村一户农家院,秋天到,家里老人没啥事做,用稻草编制鸡窝,当地农村自己养鸡,都会用 稻草编这种鸡窝,给鸡下蛋用,这种鸡窝不被日晒雨淋一般能用2年。东北的鸡窝(用稻草编制的鸡窝,鸡下蛋时,特舒服。好窝下好蛋)</h3> <h3></h3> <h3> 《瑞雪兆丰年》拍摄于辽阳县柳豪镇一户老宅,大年三十,孩子和妈妈在家房后的粮仓前放鞭炮,那儿早有两个小朋友在房前玩起了冲天炮了,还有“电光花”、“响炮”和“糖果炸弹”。九域飞歌逢盛世,千村漫舞庆丰年。</h3> <h3></h3> <h3> 《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岫岩皮影延续发展在满族聚居地区,生存在满族民众之中,长期受到满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例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h3> <h3> 《回家过大年》拍摄于东北雪村,过年了,每当年终岁末的时候,在外谋生或是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总是想起家来,因为那里是他们魂牵梦萦是地方呀,那里有自己的父母,那里有自己童年的伙伴,那里有小时曾经钓鱼的池塘。的确在中国过年回家是个永恒的习俗,一年到头回家看看年老父母,看看小时在一起玩耍的同学,看看那些乡亲熟悉而朴实的面孔。在外的游子不管千辛万苦那个不希望你能在大年三十赶回家,来陪自己一年来没见面的父母呀。</h3> <h3></h3> <h3> 《逝水流年》拍摄于辽阳县西部平原,在东北猫冬时节,大人孩子在炕上歘嘎拉哈,民间游戏很开心。满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猪嘎拉哈,这是因为满族善养猪,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猪嘎拉哈,在内蒙古地区较常见的是羊嘎拉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