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的回族风俗文化知多少

高山流水

<h3>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回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h3><h3> 坝上草原康保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之乡,有回族、蒙族、满族……而回民是康保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康保处长地乡回族就有四个自然村,大圐圙,四号,米家,兰家,1000多口人。回汉两个民族人民虽然同乡,同一块土地生活,甚至同一个教室读书(不同一食堂),同一个办公室上班,回、汉习俗却各有不同,但整体上大致相同。</h3><div> (康保大圐圙清真寺)</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处长地乡有一所学校——处长地民族学校。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上级各级领导对此十分关心,专门配备回族校长或副校长,特别是回族学生食堂,还是回族师傅。学生同窗而学,同室而眠,同一场地活动,只是不同食。不知情的根本分不开回与汉。那里有我童年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处长地民族中学)</h3> <h3>  这四个村 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和我们汉族房屋大不相同,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h3><h3> 这张图片是我国最大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地区伊斯兰著名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解放路,是喀什古城的象征,为中国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h3> <h3>  回族清真寺:是汉文化同伊斯兰文化的结合体。首先,它采用了汉族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原则,组合成封闭形的院落。康保处长地乡回族清真寺大都是四合院,清真寺的室内装修应用了大量传统的汉族建筑的装修装饰手法,又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十分华丽。此外,中国传统的砖雕、木刻,也在清真寺中大量应用,有些雕刻品几乎成为珍贵的艺术品。</h3><h3> 这是世界上最美十大清真寺之一马六甲海峡清真寺 ,马六甲海峡清真寺位于 马来西亚沿岸。</h3> <h3> 就以康保处长地回民而言,回民十分热情好客。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h3> <h3>回族人民风俗有哪些特点?</h3><h3>1.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宗教的法规融合于民族传统之中。人人信奉“真主”,希望得到“真主”的保佑。(康保大圐圙回民梁玉娥)</h3> <h3>2.围绕清真寺而居,凡是有回族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清真寺,供回族穆斯林礼拜真主。(这是康保大圐圙清真寺)</h3> <h3>3.按照教义同族同信仰的男女通婚,一般不与汉族等民族通婚,近几年回汉通婚也比较普遍。但通婚后必须入乡随俗,信仰伊斯兰教,尊重回族人民信仰和风俗习惯。</h3><div><br></div> <h3>  4、回族婚礼习俗</h3><div>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div><div> 康保四号回民马占兰女儿出嫁时母女留念</div> <h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自由恋爱,私定终身,时有发生。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这一方面和汉民礼节大同小异。</h3> <h3>  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结婚证后,由男方选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期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h3><div>  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送亲的人须是双亲,选择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来担当此任,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双全。</div><div>  接亲车到男家大门时,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要从大门口到新房铺上红毡毯,有的则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进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显其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习俗请阿訇念"尼卡哈"(伊斯兰教合婚仪式)。仪式开始,先由阿訇读一段《古兰经》,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待双方答应后,阿訇宣布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继而,再按照一定内容谆谆嘱咐一番"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礼上有耍公婆的习俗。人们拉来小毛驴,将到处躲藏的新媳妇的公公死拉硬拽扶上毛驴,头戴草帽,手敲脸盆,用锅烟子涂着黑脸,让他的老伴(新媳妇的婆母)牵着毛驴在院子里转悠。婆母的打扮是:满脸抹黑,两个耳朵上挂着红辣椒,手摇扇子。老两口这副打扮尽管不雅,但被嬉闹的人簇拥着、欢呼着,心里美滋滋的。这种习俗如同汉族新婚的闹洞房,图个吉利喜庆。不同的是回民耍公公婆婆,汉民耍新娘新郎。</div> <h3>  5、丧 葬</h3><div>  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椁,不穿新衣,不用陪葬品。丧礼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在殡葬中有念讨白、停尸、讣告、濯水、包封、站“者乃孜”、转“菲迪耶”、挖坟坑、安葬、悼亡、转坟、念“亥亭”等活动。送葬后3天、5天、7天、天、月斋、40天,百天和周年等悼念亡人。</div> <h3>6、普遍说汉语,各地回族说各地方言,言语中保留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和突厥的词汇,尤其在解释宗教文献的时候使用频繁。回族见面问候常说:“色俩木而来空”,回答问候则说:“瓦而来空色俩木”。处长地乡居住的回民完全是汉语,和汉语并无区别。</h3><h3> (夏夜康保大圐圙清真寺)</h3> <h3>7、普遍使用汉字,部分西北地区回族还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但此法已逐渐失传。</h3> <h3>8、衣着服饰普遍和汉族相同,男性带白帽(也有黑、红、绿等颜色帽子),女性戴白色的大帽子将头发全部包裹进去,也有在头上别手帕盖住头发,还有的女性戴盖头整个包裹头部只露出面部,云南和西北地区回族还穿长袍。</h3> <h3>  9、回族普遍为逊尼派穆斯林教徒,受苏菲派影响而有四大门宦以及各种小教派。教派的区别大多在宗教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上区分,唯有哲合忍耶教派的人戴的帽子非常特别可以一眼分辨出来。(康保四号村回族马占兰闺女出嫁时的留影)</h3> <h3>10、沐浴,这是回族很重要的风俗之一,分大净和小净,而且回族人喜欢用过水,即不断流淌的水,而不是盛在盆子里的那种。</h3><div> 做礼拜。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有定期去清真寺做礼拜的习惯。</div> <h3>11、吃清真食品,忌食猪、马、骡、驴、狗、猫、猴等蹄子不分偶数瓣且不反刍的兽类等,自死而非阿訇宰杀的牛羊驼家禽等,以及动物的血液等,同时禁忌饮酒(年轻人偶有饮酒,老年人一般不喝酒)。回族小吃众多,经常制作各种油炸面食,以及拉面、酿皮、烤饼、羊杂碎、泡馍等风味餐饮,西北地区回族喜欢喝八宝茶。(这是回族马占兰亲手制作特色美食焙子,白糖、红糖、咸味三种焙子)</h3> <h3>12、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 </h3><h3>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h3><h3> 康保一带回族兰州拉面,焙子、油条、炒面、包子、豆腐脑,涮羊肉、牛肉……为特色食品,深受当地回汉两族人的喜爱。(回族马占兰夫妇正宗油香小吃当地可小有名气)<br></h3> <h3>  回民兰州牛肉拉面非常出名,它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当地的风味小吃。它继承传统做法,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四面八方顾客的好评。</h3><div> 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始人:陈维精[1]。经后人传承改进,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其制作的五大步骤无论从选料、和面、饧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div><div> 康保回民兰州拉面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这就是回民饭店刘全义师傅拉面,康保很有名气)</div> <h3> 当地回民爱吃羊肉爱蘸着汤吃,吃手抓肉还有一句格言:“吃肉不吃蒜,味道要减半”,因此蘸上回民自己特制的佐料吃起来会更有滋味。吃完肉再喝他们特制的八宝茶,则能达到提气、补虚、补血、益肾、壮阳、强身的作用。(这是回民师傅贾明最拿手镇店之艺——手抓羊肉蘸着汤吃)</h3> <h3>  烤羊腿菜形美观,颜色褐红,肉质酥烂,味道香醇,色美肉嫩,浓香外溢,佐酒下饭,老少皆宜,实乃回族人民美肴之一。“烤羊腿”是回民的名菜,流传广远,全国各地,皆有制作。此菜以羊腿为主料,经腌制再加调料烘烤而成。成菜羊腿形整,颜色红润,酥烂醇香,滋味鲜美,回味悠长。(这是回民师傅兰明贵待客美味佳肴之一——烤羊腿)</h3> <h3>烤羊肉</h3><div>烤羊肉一种食物,来源于新疆的维吾尔族,此种食物,是维吾尔族招待远方来的贵客而做的,烤羊肉,传到全国各地,其中以新疆的最为正宗!后来回族人民烧烤技术不断改进、更新、提高,他们的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风味小吃,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烤羊肉串,其做法是:把羊肉切成小薄片,用钢铁钎穿上,放在燃烧着的无烟煤上烤,然后撒上些辣面子、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其色呈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据说不愿吃羊肉的上海人,吃了回族人的烤羊肉串,也都会伸出大拇指说:“蛮好切(吃)格”。(这是回民师傅佟丙新拿手小吃——烤羊肉串)</div> <h3>  手抓羊肉就是回族人最讲究佳肴,就是用白水煮,然后蘸蒜汁辣酱或者椒盐吃(当然要是您不习惯真的用手去抓,完全没必要拘泥形式),手抓羊肉最重要的是保证羊肉的新鲜,选用上等的黄羊肉,半只肋条整锅煮,熟后按着肋条纹路切下,外观类似排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羊肉的特熟香味进入口腔后到达极致,会吃之人必然越肥越好,冬季为滋补和进食口感最佳的季节。</h3><h3>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h3><div> 手抓羊肉 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br></div><div><br></div><div> 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手抓羊肉是宁夏回族传统的风味之一,以吴忠“老毛手抓”、银川“国强手抓”和灵武“老王手抓”最为著名,均入选“中华名小吃”。康保手抓羊肉也很有特色,回民饭店刘十根就远近闻名。(手抓羊肉是回民马桂芳待客最好拿手佳肴)</div> <h3>13、回族的主要宗教节日为:开斋节(大尔地),古尔邦节(小尔地),圣纪节(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阿舒拉日,登宵夜,主麻日等。其中开斋节之前的一个月里为斋月,斋月中回族成年健康男女要在太阳升起前封斋,太阳落山后开斋,在白天禁止一切饮食等。古尔邦节是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回族家庭会在古尔邦节这一天宰牛羊分发给亲友、邻居和穷人等。(康保大圐圙回民在过节)</h3> <h3>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br></h3><div>  </div><div><br></div> <h3>一、回族的开斋节</h3><div>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div><div>  回族的斋月,是按伊斯兰教历(莱麦丹月)而定。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不是固定不变 )</div><div>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div><div>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亮前要吃饱饭,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div><div>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div><div>  (康保大圐圙回民过节地方——清真寺)</div> <h3>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h3><div>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div><div>  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div><div> (康保大圐圙回民在清真寺欢度开斋节留影</div> <h3>二、回族的古尔邦节</h3><div>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div><div>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div><div>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div><div>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div> <h3>三、回族的圣纪节</h3><div>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div><div>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div> <h3>  &nbsp;主麻日也是回民的十分重要节日之一。</h3><h3>“主麻”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聚礼。即在星期五正午太阳稍偏西后,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穆斯林称星期五为“主麻”日或聚礼日。</h3><div> 主麻日即公历星期五。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聚集”。穆罕默德于622年9月到达麦地那时,第一次在市撒利木河谷聚众礼拜,此日为公历的星期五,伊斯兰教历乃命名为“主麻”日。主要活动是举行“聚礼”。中国穆斯林有意义的活动多选择此日举行,帮有“吉日”,“尊贵日”之称。也是伊斯兰教国家一周的休息日。<br></div><div> 康保大圐圙回民在清真寺过节图</div> <h3>14,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回族人民始终不讲究过年,即使是中国全民性节日,回民也不过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节日,如祭祀屈原的端午节,以拜月为主的中秋节,以及清明节、腊八节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或回汉杂居区的回民,因受汉族的影响,有的也过春节、中秋节等,不过并不像汉族那样隆重。</h3> <h3>15、回族饮茶文化<br></h3><div> 茶,是回族人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如果您到回族聚居的村庄,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备有茶杯和</div><div>茶盅子、茶杯、茶壶、茶桌等整套茶具。一些开茶馆、饭馆、做小生意的回民,或在市区、或在路旁、或在树荫下,更是器重茶具。他们在茶馆、饭馆、店铺门前挂一个牌子,上面画把茶壶。一些回民看见茶壶,就知道这是“清真”的标志。<br></div><div>回族讲究茶具。过去煮茶和沏茶壶一般都是用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一般用锡铁壶、紫砂壶等。回族的茶盅、茶杯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特别是有花鸟山水图案的盖碗茶具颇受欢迎和喜爱。<br></div><div> 回族由于大分散,小集中在全国各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br></div><div><br></div><div>【罐罐茶】,【烤茶】,【擂茶】,【奶茶】</div><div>,【麦茶】,【盖碗茶】。(有时间好客的朋友来康保尝尝回民老字号米全金盖碗茶)</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1)回族把饮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当过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热情地给您先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一些油香、撇子、等干果一类,让您下茶。敬茶时有许多良好的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在碗里放人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送给主客。</h3><div> 回族喝盖碗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用气吹飘在上面 的茶叶,而用盖子“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 每刮一次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 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如同汉族饮酒那样。主人倒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端上 来一口不喝。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div><div>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要留 一点,这样主人会给您继续倒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盖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吃 到嘴里,表示已经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div><div> </div><div>(盖碗茶是待客礼节,有时间一定品尝一下回民者翠的盖碗茶)</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2)茶,是连接友谊的纽带,不论是汉族大哥,还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朋友家里作客,会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浓。</h3><div>由于茶的益处很多,回族人民不仅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而且 在走亲访友、定婚时,还喜欢送茶礼。例如回民定婚时,一般要送 砖茶、细茶、桂园、红枣、芝麻、葡萄干等,所以定婚也叫“定茶”。在回族结婚之日,除主人招待外,其他亲戚朋友协助待客叫“喝茶”。同时还有早茶、偏茶、晚茶之分。(回民闫秀英铜壶长嘴茶当地非常有名,好客的朋友来尝尝吧!)</div> <h3>  (3)回族饮茶民俗的特点</h3><div>第一,回族十分重视饮茶的保健功效。</div><div> 回族喜欢吃牛羊肉,吃完后,多饮砖茶,这样不仅帮助消化、去腻,而且可以 有效地溶解脂肪,起到健身之效。</div><div>第二,回族喜欢饮糖茶。(回民于雪芳夫妇待人热情好客,有时间一定去拜访,尝一尝她们特制砖茶的味道)</div> <h3>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净土上,我们共同感受着祖国母亲的爱抚,我们都是祖国母亲的子女。我们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nbsp;</h3><h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就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h3>

回族

回民

康保

清真寺

开斋节

羊肉

古尔邦节

节日

油香

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