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之悟 熊梅生 / 文 摄影

熊梅生

<h1><b>  苦瓜其貌不扬,浑身疙疙瘩瘩,如癞蛤蟆一般。因果实内含有苦瓜甙,具有一种特殊的苦味而得名,在瓜果蔬菜有"苦味之冠"称谓。<br /> 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食之奇苦的瓜,却碧翠透明,金玉美质,被誉为"蔬果之王", 既有丰富的营养又兼具药用价值。《滇南本草》言其"苦,寒,平",能"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生生编》称之"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说它"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br /> 为此,苦瓜是南方人餐桌上常见的菜肴。凉拌、清炒、干煸、炖烧、煨汤,吃法多样。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中医有食疗养生之说,食物多彩,红黄蓝白黑,都得吃一些;食物多味,酸甜苦辣咸,每样都得尝。"苦口而能养生",苦瓜首当其冲。</b></h1> <h1><b>  我常常想,吃苦瓜不只是吃食物滋补身体,也是在摄取一种文化营养滋润心田。五味杂陈,方为人生。苦瓜以己之躯,为人之餐,解人之难,取人之悦,同时与别的食物同炒同煮,苦味独揽而不传给它物,正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苦瓜的赞赏:"其皮其籽都皆益人,又有君子之功。"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b></h1><h1><b> 每每吃到苦瓜总会想起南京历史上的一个人清初书画大师石涛。他是明皇室后裔,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凡和尚都有法号,石涛的法号即是"苦瓜"。这个苦瓜和尚在南京曾做过长干寺住持,后来归隐扬州,以卖画为生。据说他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在案头朝拜。苦瓜,在他心中俨然是一座禅寺,他逃于禅而隐于画,浪迹天涯,云游四方,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苦瓜和尚留给我们的是君子之德,苦炼修行之精神。正是这种苦瓜精神,才使得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古训:"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没有道理的。</b></h1> <h1><b>  还有一则很富禅意的苦瓜故事:在一座寺庙里,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 "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弟子朝圣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然而此时却有个弟子站出来说道:"师父,我尝的这块是甜的呢!"师父便问:"你是怎么尝的啊?"弟子说:我是把它当成美味去尝的,下口极轻,生怕惊醒了苦瓜的好梦呢,且每一口只咬点点,然后慢慢地嚼,缓缓地吞,细细地品。师父听后面露笑容,然后佛手一挥,这个弟子的周围便现出七色光彩。</b></h1> <h1><b>  人生的甜是一种经历,苦也是一份收获。苦瓜原本就是苦的,只有心中有甜,只有以食之如饴的心态对待、品尝人生之苦,才能化苦为甜。苦瓜之苦给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和感悟。</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