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旧事

乡村树

<h3>一条宽阔的洋溪河,在藕塘老街穿过,把老街分成了南街和北街。原先洋溪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早已被拆,从南街到北街,必须从右边的新大桥绕过去。如今藕塘南街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北街侥幸躲过了拆迁,今后还会不会被拆?谁也说不清,是个未知数。</h3> <h3>近期回故乡抽空走进北街,踏上北街的那一刻,我思绪万千,几十年前的一幕幕往事都在我脑海浮现。让我最难割舍的是从前的藕塘中心小学,藕小就座落在北街东侧的大河边上,校门朝南面向大河,校园大约是三进式平瓦房,藕小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有两班,分甲班和乙班,全校共有十二个班级。校舍北面有片大操场,四周都有围墙,操场西侧是学校的大礼堂。</h3> <h3>藕小是我的启蒙学校,在那里度过了我金色的童年。1958年秋,我走进了藕小,我家在桥南,在南街往南约一公里。每天早晨背着书包走过石拱桥,到桥北堍右转前行几十米就到校。如今,原校门的位置已造了一栋楼,里面的老校舍是否还在?在外面也看不到。</h3> <h3>我难忘的一年级启蒙老师叫边玲娣,当年二十多岁的她,中等个子齐耳短发,圆脸大眼漂漂亮亮。我在甲(1)班,边老师任教一年,我二年级时就换了班主任。边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对我们和蔼可亲,她把我们当作弟弟妹妹。我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中,都获得了品学兼优的奖状,这都得归功于边老师教学有方。</h3> <h3>我六年级的班主任也姓边,是位资深的男老师,他叫边振球,他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英俊潇洒平易近人。我们是毕业班,边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他教我们语文。他教学上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生气时骂过我们。那是1963年五月,我们临近毕业,那时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在一堂语文课上,边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他说现在工农商学兵都在学雷锋,大家都说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用一句四个字的成语来概括,请同学们回答。此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同学们大眼瞪小眼答不上。突然,我来了灵感想起来了,马上举手准备一鸣惊人,同学们的眼光“刷”地一下都朝向我,边老师笑迷迷地让我回答。我说这四个字就叫“异口同声”,边老师高兴得开怀大笑,连连夸我是个天才,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即边老师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开始教训大家,他说怎么你们都不知道?只有王同学能说出来,你们都是造粪机,一个个都吃木落了(笨的意思)。同学们都无地自容,只有我是心安理得。</h3> <h3>边老师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另一件事是:小升初考试前,给我们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这就是边老师给我们出的考前压题。我们都认真地思考写作,作文写好后,他为我们的文章逐一点评,为我们升学考试作文奠定了基础。升学考试那天,作文题是《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果然作文题被边老师压中了。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h3> <h3>老北街还有些旧事,让我难以忘怀。从前的古桥北堍西侧,住着一位老婆婆,婆婆姓甚名谁,我不知道,上学放学都从她家门口走过。婆婆住在低矮的老房子里,大门在街面上,后门外就是洋溪河,河边的驳岸上有个花坛,据说就是婆婆家的。花坛里栽种着几棵大花月季,春日里月季盛开时,粉色的花朵足有饭碗口大,人们只能站在桥上欣赏,要近看必须从婆婆家进去,一般人是不让进的。这样的大花月季人们从没见过,过去乡间只有小花月月红,因此人们都将这样的大花月季当作稀罕物,在藕塘一方土地上,人们当作特大新闻传播。有些眼红的人还准备去偷,无奈没有办法下手。斗转星移,婆婆昔日的老屋还在,但花坛里的大花月季和婆婆都已不知所踪。</h3> <h3>北街过去还有名气很大的酱油造坊,其实就是一家酱油厂,老板姓朱。这个酱油厂生产酿造酱油,酱油质量过硬销量很大,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口碑,朱家的酱油远销省内外。当地人是非朱家酱油不买,因朱家酱油还便宜实惠,老百姓就认货真价实。</h3> <h3>北街还有爿藕塘最大的豆腐店,豆腐店老板姓张,人称张大块头。张记豆腐在当地也是赫赫有名,每天做出的豆腐百叶供不应酬。豆腐是从前乡间农人的家常菜,豆腐做饭菜四季皆宜。可炖豆腐、拌豆腐、红烧豆腐、肉沫豆腐、咸菜豆腐、冻豆腐、腌豆腐等。因此从前无论城里乡下,豆腐店很多。如今提起藕塘北街张家的豆腐店,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h3> <h3>在北街从北往南走,几十米长的老街尽收眼底。走到河边老桥墩旁,几个外地人正在洗衣谈笑,当我举起手机照相时,他们问我干什么?我笑答,这里是我的故乡,我是这里的人,这就叫叶落归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