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7月6日,时光摄影团探访冷湖石油基地,现已废弃。早年第一代石油工人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钻出了石油,今天的人难以想象。</h3> <h3>冷湖,奎屯诺尔是蒙古语,意即“冰冷的湖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冷湖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高原缺氧,年降雨全国最少,一年只有一两次。</h3><h3>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发现石油, 为人们看到湖泊大都呈白色, 论春夏, 为是盐泽湖,看上去都冷冷的, 而叫“冷湖”。</h3> <h3>时光团的摄影者们满怀对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崇敬心情,来到这昔日辉煌的石油基地用镜头做实地记录。</h3> <h3>1952年2月,奉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9军第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8000名官兵脱下军装,穿上工装,放下钢枪,拿起铁锹,从陕南汉中出发,分赴当时有油气勘探的地区,成为基础薄弱的中国石油工业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雄师。 来到青海的这支队伍,在石油师师长张复振、参谋长陈寿华的带领下,与青海石油职工一起艰苦创业,战天斗地,为柴达木的石油工业写下了重要的篇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h3> <h3>1954年,地质勘探队伍伴着悠悠的驼铃声,踏入这片貌似月球表面的神秘土地,开启了找油找气的征程。上万名石油工人,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抱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青海柴达木,来到人迹罕至的冷湖。几代人的青春与理想在这里生根发芽。</h3> <h3>冷湖石油构造最早是632地质队于1955年发现的。1956年,青海石油勘探局派出一支石油钻探大队到冷湖继续勘探找油,6月23日在四号构造开钻第一口探井,即获得低产工业液流。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一高点地中四井发生强烈井喷,日喷油量达800吨,连喷3天3夜,井场周围成了一片油海。</h3><div>1955年初夏,地质部石油普查大队(代号632)一分队的30名同志,首先深入到了赛什腾山下,在这块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留下了第一行足迹。他们最开始的落脚点,就是日后的老基地。</div> <h3>冷湖四号 因处于冷湖四号石油构造带上而得名,海拔2783米,镇区面积2.1平方公里。1959年1月,青海石油勘探局迁址冷湖,后更名青海石油管理局,四号成为局机关及冷湖市所在地,可谓极一时之盛。1990年底,镇区人口6235人。1991年,局机关及其下属单位陆续搬迁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新区,冷湖镇开始衰落</h3><div><br></div> <h3>1958年9月,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宣告冷湖油田的诞生。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万吨,成为当时全国第四大油田,对当时西部工农业发展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共和国最早的油田之一,冷湖油田还为后期开发建设的油田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形成的“冷湖柴达木精神”是石油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h3><div><br></div> <h3>“冷湖柴达木精神”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更显出可贵。冷湖不仅是一座逝去的石油城,更是饱含着石油精神的“非物质”遗产,是石油工业创业史的一部分。</h3> <h3>冷湖,是青海油田的父亲湖。这个“湖”不在地上而在地下,湖中“流淌”的不是水而是石油。</h3><div><br></div> <h3>冷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艰苦、人类最难以生存的地方。那种生命禁区的历练,总使人感觉到一种神话和奇迹。只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或骄傲或痛心地谈论它。冷湖人笃信人定胜天,于是虔诚而惨淡地营造着打破生命禁区的奇迹,以极其坚忍的意志存在于地球的第三极,给人以在其他地方无法体验的震憾。这也是许多冷湖人魂牵梦绕、千里重返的一个宿梦。</h3><div><br></div> <h3>冷湖油田在五十年代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端地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的情况下,为我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印反击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的腾飞发挥了极大地作用。</h3><div><br></div> <h3>1958年9月13日,老一辈的石油人在冷湖,发现了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当钻头钻至650米深时,发生异常猛烈的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800吨。喷油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油田为之振动,紧接着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h3><div><br></div> <h3>冷湖与内地相距遥远,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从内地转运过来。长年在这里生活,很难吃上新鲜时令蔬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住戈壁,挨饥渴,战风沙,斗寒暑,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克服着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许多到过冷湖的人,都称冷湖是“月球的表面”,海拔三四千米,全是戈壁、荒漠、盐碱地,基本上寸草不生。一位老石油部长感慨地说:“这里缺氧不缺精神。能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是英雄。</h3> <h3>冷湖人来自天南地北,形成了冷湖特有的文化,这就是包容和善待。冷湖人有的来自部队,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工读学校。有的是北京知青,有的是不甘贫困的农村青年,还有改革开放初期来自省城西宁市的待业青年。应该说,这样的文化大融合,铸造了第二代柴达木石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冷湖人特有的气质,这种文化是部队文化、农村文化、知青文化、大学文化和北京文化的荟萃。</h3><div><br></div> <h3>如今,地中四井纪念碑仍然高高擎立在冷湖,它是青海石油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撑起了柴达木石油永久的辉煌。</h3> <h3>冷湖的时代印记。</h3> <h3>为了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建设,许多老一辈的石油人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献在了这里,为纪念为献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筹建了冷湖四号公墓。 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h3><div> 一座高12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写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整个公墓显得庄重、肃穆。纪念碑后,是大片的坟墓,400多个墓碑,背衬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全都朝向东方家乡的方向,因为长眠在这里的人,大都是从东部来的。</div> <h3>原青海油田副局长薛崇仁也长眠于此, 1976年11月4日在涩北地区组织天然气勘探会战的他,来到了正在试气的涩深15井时,闸门刚一打开,一股有着130多个大气压的强大气流冲出放喷管线,四根放喷管线飞速倒转,距离井口10多米远的薛崇仁等6位同志倒在了血泊中。这年,薛崇仁刚刚41岁。其他5位英烈的名字分别是王警民、陈家良、李松安、张忠生、徐寅福。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h3><div><br></div> <h3>冷湖油田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为了方便指挥作战,1959年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冷湖地区石油职工迅猛增加到2万多人,占到全局职工总数的84.4%。</h3><div><br></div> <h3>冷湖油田还为后期开发建设的油田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形成的“冷湖柴达木精神”是石油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h3><div><br></div> <h3>这片残垣断壁,曾经见证了激情燃烧的石油会战岁月。冷湖最辉煌的时候生活着5-6万人。60年代冷湖人还奔赴大庆、胜利等地支援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h3> <h3>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几万名石油职工的青春与梦想留在了冷湖那片高原之上。如今这些残存的废墟,记录了中国石油一段艰苦创业的奋斗历史。</h3> <h3>时光团长蹲在昔日的灶台旁,回忆当年烧柴做饭的情景。</h3> <h3>被废弃的帐篷残片,不忍离开这片故土,仍顽强地坚守着这块阵地。</h3> <h3>石油燃尽已成灰,仍留痕迹在当前。</h3> <h3>红衣展望古战场,潇洒极目踏废墟。</h3> <h3>大修厂二车间电工房。</h3> <h3>矿区汽车修理厂。</h3> <h3>冀东油田怀旧团王宏伟兄弟写下深情的留言。</h3> <h3>仍然是那么的爱你,毛主席!</h3> <h3>团长时光从断壁残墙中向我们招手。</h3> <h3>任何一个油田都将铁人王进喜作为标杆,努力为祖国开采石油。</h3> <h3>遗留下来的灶台。</h3> <h3>执著的时光团长不漏掉任何一个镜头!</h3> <h3>团员们也是快门频响。</h3> <h3>昔日的矿区贸易公司。</h3> <h3>昔日的矿区医院。</h3> <h3>冷湖曾经辉煌,复又沧桑。光荣已成历史,梦想变为现实——青海油田从这里诞生,柴达木盆地石油滚滚,生生不息。</h3><div> 虽然,眼前的冷湖显得悲壮而苍凉,但是,在青海油田人的心目中,冷湖不冷,冷湖不倒。冷湖,注定永载史册,世代流芳。</div> <h3>仅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千千万万为冷湖、为青海油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代代奉献的人们。</h3><div><br></div> <h3>不忍离去。</h3> <h3>摄影:山林</h3><h3>编辑、制作:山林</h3><h3>2017年7月16日于上林苑</h3><h3>部分资料取材于互联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