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冀南宾馆的冀南豆沫是河北省不得不品的十大特色美食,深受河北人的喜爱。它以小米的醇香为主味道,加以芝麻盐和炒制的花椒、大料等调料的复合味道,配上花生米、黄豆、豆腐、海带、粉条、菠菜等已经入味的辅料,形成了冀南豆沫独特的味道,既养眼又养胃,食后唇齿留香,不敢说食后三月不知肉味,但绝对是一餐难忘,时常想念!</h3> <h3> 前几年,为了博采众长,为了研究豆沫的各地风味,或者说为了保证冀南豆沫的绝对优势,冀南宾馆遍访了曲周、临漳、大名、肥乡、磁县和河南安阳等地经营豆沫较有名气的饭店,品尝、交流,借以确定冀南豆沫的风格。</h3><h3> </h3> <h3>本周听朋友说临清有家叫“徐家豆沫”的,生意兴隆,在当地小有名气,曾被评为临清名小吃。这是我最感兴趣的课题,趁着星期天宾馆没有太大接待任务,周六傍晚我就驱车一探究竟了。</h3> <h3>这是门脸,专营早餐,一家6口人很是忙活。早餐从5:30就开始了,10点收工。</h3> <h3>临清徐家豆沫特点是以小米为原料,添加白胡椒、花椒和小茴香,配上粉条、豆腐、绿叶菜和炒过的芝麻粒,味道香中微辣。徐家祖孙六代都以做豆沫为生,大约有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了。</h3> <h3>把豆沫做成胡椒辣味,在河北省是没有的,和我们的五香味道区别较大,对河北名吃冀南豆沫没有借鉴意义。</h3> <h3>在和该店老板徐大哥交流中,我建议他辅料的品种适当增加些可能食客更喜欢;还有就是粉条太长,弄短些会更方便吃,毕竟是用小勺吃的;整粒的芝麻又不配盐,香味出不来,也不易消化吸收。他也表示认可,说因为生意好就没考虑如何改进的事儿。</h3> <h3>老徐和小徐</h3> <h3>油条配豆沫,绝配!</h3> <h3>顺便吃了山东省非遗——临清宾馆的“什香面”</h3> <h3>临清什香面早于明代在京杭大运河山东两岸就很流行,临清“什香面”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据民间相传:该面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临清时,曾享用过并亲自为其赐名。相传至今,已成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今天,大家看到的临清“什香面”,用“金瓶梅”小说中所提到的“温面”,并结合临清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br></h3><div>什香面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做什香面是很见厨师功夫的,要做好十几样菜,不亚于置办一桌子酒席。因为要求的刀工要好,丝、丁、沫,都是些精细活,粗枝大叶也可以,但必然少了十香的神韵。主要炒菜有:炒茄丝、炒西胡丝、炒绿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鸡蛋花;随炒菜上的小菜有:鲜黄瓜丝、酱瓜末、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调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盐、芝麻酱、蒜泥;还有两个卤:即西红柿鸡蛋卤、肉卤(牛肉卤或猪肉卤)。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面条滑嫩,爽口。</div><div>临清什香面是饭菜合一,自成一席。上菜程序严格,排列次序井然,餐具十分讲究。是山东宴席面的一种独特形式。这个面食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结合了中国南方与北方面食文化的特色和口味,是贵族、富商宴请宾客和婚娶大宴的必备大席。临清什香面是临清特有的一种美食,曾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之一。</div><div>2016年4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清什香面制作技艺成功入选。</div> <h3>晚饭后逛了逛临清夜景,老县衙门楼、运河桥、济美酱菜园</h3> <h3>临清的济美酱菜园,中华老字号,临清籍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