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博士风采(第一编第50輯)黄宏嘉院士

石门县人文科学研究会

<h3>诗人后裔院士情--记中国科学院湘籍院士、上海大学名誉校长黄宏嘉</h3><h3>杨敬东 原载,《湘潮》2000第6期</h3><h3><br></h3><h3> 说起“湘西两黄诗人”,上了点年纪、有点文化的湘西人无人不晓。这两诗人是祖孙二人,他们是地处湘西之缘的清代著名诗人黄道让和黄右昌(黄家祖居石门县新铺乡)。黄道让的曾孙、黄右昌的第三子黄宏嘉,秉承“ 书香门第” 之风,成为当今著名微波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名誉校长。</h3><h3><br></h3><h3>名门之后颠沛流离中的求索</h3><h3> 提起黄道让,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传世名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 这幅名联是黄道让的 《 雪竹楼诗稿》中的那首《重登岳麓》中的两句,写尽岳麓无边景色。黄道让又是一位书法家,他书写的这副名联木刻曾悬挂云麓宫望江亭上。世事沧桑,亭毁联失,但这幅名联却在湖湘大地广为流传,经百余年而不衰。不用说清代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连毛泽东主席给周士钊的信、以及陈毅元帅诗中都加以引用。</h3><h3> 黄道让的孙子黄右昌承袭黄道让遗风,既是诗人,又是法学家。他在北大任 18年教授兼法律系系主任,后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十几年,后又任大法官。"1948年末,他不去台湾而回家乡,在湖南大学当教授,并参加程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受周恩来总理之聘,任中央文史馆馆员。</h3><h3> 黄宏嘉生于北京,在北京读完小学。后随父母到南京,就读于中央大学附中。抗战期间,又随父母到四川,就读于扬州中学内迁组成的四川合川二中。他自幼就在父亲身边,受到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黄宏嘉在一篇《自述》中写道:“ 我父亲黄右昌是我最佩服的学者。 ” 他还在四川读书的一个假期,跟父亲写古文和旧体诗。父亲黄右昌的治学精神、曾祖黄道让的人品、诗品在他心灵里铸下了深深烙印,融进他的灵魂。</h3><h3> 黄宏嘉的学生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的。他从初二到高二,正值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整日里东躲西藏,学校的课程有的没法读完。黄宏嘉英语成绩平平,数学成绩不好。</h3><h3> 将来干什么?父亲见他语文成绩好,希望他去学文学,将来做曾祖、父亲一样的名诗人。黄宏嘉崇敬曾祖父和父亲,但怕学文将来难找饭碗,学理将来也只能当个待遇不高的中学教师,何况自己数学成绩不好。他在探求,他在思索,他在颠沛流离中憧憬着未来,心中却一片茫然。后来,想来想去,选择农科作为报考大学的目标。</h3><h3> 谁知,高中里大代数是扬州中学内迁来的数学老师汪荣桂先生执教。到处逃难的黄宏嘉没学好三角和小代数,很是恐慌。一上课,他见汪老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一切恐慌全打消了。一学期下来,黄宏嘉不仅数学成绩赶上来了,还迷上了数学。于是,他又改变主张,决心高中毕业后报考工科大学。</h3><h3> 天天是日本侵略者侵占祖国大地的不幸消息,不少人没有什么心思读书。而黄宏嘉怀着满腔热情发愤读书,常常挑灯夜读。</h3><h3> 1940年他考取了西南联大,一年级在四川叙永,二年级又翻山越岭赶到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大,他读的是机械系。一年级读下来,他对电磁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转系到了电机系电讯组。黄宏嘉历尽艰难的探索,终于选定最佳目标,从此他就沿着这条道路顽强地走了下去。</h3><h3><br></h3><h3>“我的祖国在等待我! ”</h3><h3> 1944年,黄宏嘉在西南联大读到四年级下学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封锁了我国的所有对外通道,唯一剩下的滇缅公路也在缅北被切断。国民政府紧急征调1944年毕业的大学生到中美英联合部队中担任翻译官,协助打通这条通道。</h3><h3> 黄宏嘉应召出征,从昆明飞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印度东北,被分配到原始森林的缅北战区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三营,给一个美国联络官当翻译。他把部队战况、伤亡、损耗、给养情况翻译给联络官听。他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恪尽职守,出色完成任务。他在原始森林的美军中战斗了一年半,直到抗战胜利。</h3><h3> 黄宏嘉复员到重庆,做了一段时间的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播音员。这时,北京大学刚刚恢复,马大猷先生调他去北大物理系做助教。 1947年,他又转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做朱物华教授的助教。在北大物理系当助教期间,黄宏嘉参加了官费留学的考试, 1948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1949年 8月便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黄宏嘉学习成绩优异。在复变函数班上,每回考试,黄宏嘉都是全班第一名,那些美国同学对他投以既羡慕又嫉妒的眼光。</h3><h3> 解放战场上炮声隆隆,眼看着祖国大陆就要解放了,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当时,留学生们议论纷纷。走吧,黄宏嘉的博士学位还没读完。万里迢迢,飘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学业未成,岂不可惜?况且,黄宏嘉已申请到密西根和李海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黄宏嘉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他想到:要回去,我的祖国在等待我!曾祖父挚爱这片国土,父亲在这块热土中英勇斗争。抗战的烈火锤炼了一颗爱国心,一颗饱含热情的中国心 !他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下定了回国的决心。他在1949年 8月28日给美国友人沃汉先生和夫人的信中写道:“⋯ ⋯ 我急于回国的唯一原因,我想,不是我爱美国少一点,而是我爱中国多一点。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 ” 他怕美国当局阻挡,便绕道到欧洲,再取道香港,与香港大学曹日昌博士取得联系。</h3><h3> 曹日昌博士多么渴望能有大批留学生归国啊 ! 他为黄宏嘉弄到了一张去天津的运煤火轮的露天票。一张行军床,置于煤堆之上,露天而宿。秋夜,海风习习。大陆海岸早已被封锁,火轮趁着夜色通过台湾海峡。为防万一,船上的所有灯光全熄灭了。这一夜,正是 1949年10月 1日,这是一个 “ 火树银花不夜天 ” 的令人激动的难眠之夜啊!黄宏嘉乘坐的运煤火轮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朝着解放区的天津港进发。</h3><h3> 黄宏嘉先到秦皇岛,后到天津,再到北京。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黄宏嘉的新生活开始了。1950年,他被分配到北方交通大学。此时,黄右昌正在湖南大学当教授。报到以后,黄宏嘉来湖南大学看望父亲。</h3><h3> 湖南大学李达校长见到这个才华横溢的留学归来的青年学子,也非常高兴,要留黄宏嘉在湖大任教。听说黄宏嘉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有热心者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报告会。年轻的归国学子,正是二十几岁风华正茂,黄宏嘉既走上讲坛,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后,引起了两种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辩,墙报栏里贴满了观点完全对立的墙报。有人悄悄告诉黄右昌说:“ 你儿子惹祸了 ! ” 电机系教授曾昭权听过黄宏嘉的报告,认为讲得好。按照曾教授的安排,黄宏嘉再作一场报告。这次,报告一结束,曾昭权教授就走上讲台,对黄宏嘉的报告大加赞赏。这时,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争论不休的辩论终止了。</h3><h3><br></h3><h3>活跃在国际讲坛上</h3><h3> 黄宏嘉回到祖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凭着厚实的专业知识,向着微波电子学的国际学术前沿冲刺。1957年,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创建不久,当时在北方交通大学任教的黄宏嘉便兼任了研究员和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1959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抓了一项研究“ 毫米波波导传输 ”问题的301工程,黄宏嘉作为北京中心副主任,担任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那段岁月里,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啊!黄宏嘉和技术人员们向一个个难题冲刺。终于,他们的研究结出了硕果。1964年他们在北京电子所建成地下一公里介质膜波导与螺旋波导实验线,进行8毫米波传输实验,获得成功。这个项目,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就在1963年至1964年期间,黄宏嘉把在进行301项目研究中的体会写成了洋洋百万言的两卷《 微波原理 》 ,很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几十年后,黄宏嘉回首往事,应约撰写 《 自述》时,还不无感慨地说:“ 这本书的缺点之一是贪大求全。”其实,这是我国第一本微波电子学的专著,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接着,他又完成了一篇在国际学术界影响深远的 《 对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的若干理论贡献 》 论文。1965年,黄宏嘉走上国际讲台,到前民主德国科学院赫兹研究所召开的“ 高频物理与技术“科学研讨会上宣读。</h3><h3> 十年浩劫,黄宏嘉和许多科学家一样中断了科学研究。他的论文在国内没法发表,但他的思维仍非常活跃。利用各种渠道,他密切注视着国际上微波电子学的发展。但是,他无法研究自己钟爱的专业。一段时间,他竟不知该做些什么事,买了架照相机,钻研起照相技术来了。粉碎 “ 四人帮 ” ,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没过多久,组织上安排他重新回到自己钟爱的专业岗位上。70年代末,黄宏嘉在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 ),创建了光纤研究实验室,这是国内第一个光纤研究实验室,现已成为国家和上海重点支持的特种光纤实验室。80年代初,黄宏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内最早研制出单模光纤,在3.07万米长的光纤传输线上进行400兆比特传输实验成功。这是一个轰动国内外的大喜讯。国外许多著名研究所闻讯纷纷发来贺电,其中,有美国贝尔研究室、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学研究中心、德国卡斯鲁大学高频技术与量子学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日本.NTT研究所、荷兰台尔夫大学电磁实验室等。</h3><h3> 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遴选的第一批院士。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遴选的自然科学部分的学部委员仅有190人,真可谓凤毛麟角!黄宏嘉重新焕发青春,他不断攀登世界高峰。80年代中期,黄宏嘉致力于特种光纤研究。他的一本又一本学术专著先后在美国、荷兰等国出版社出版。1990年、1992年、1995年,他先后获三项美国发明专利。在微波理论方面,他发展了耦合波理论。他的1998年的最新专著中,建立了特种光纤的一套完整理论,特别是关于圆偏振光传输、变换和控制的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前人未解决的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难题。他的特种光纤的实践,他的若干发明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1998年8月以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提出把黄宏嘉的发明用于光纤偏振标准。黄宏嘉以其特殊的贡献,赢得国内外许多重大奖项。 1979年,他获全国科学大会 “ 突出贡献奖 ” ,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 年获国家科学进步奖,1982年获IEEEMTT-S“特邀论文” 奖,1994年获美国仪器学会奖, 1998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黄宏嘉院士为了他的发明和论著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啊 !进入90年代 ,他学会了电脑。他的二三百页的外文著作全是他一个人用电脑打出来的。有时,他忙着赶稿子,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下班。笔者问他: “ 你不能找人打字?” 他说: “ 校对起来还麻烦,不如一路想一路打下去⋯⋯ ”黄宏嘉1979年调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他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 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授予美国欧罗理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还先后应聘任香港和德国卡斯鲁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客座教授,国际刊物的编委、国际丛书主编。从 1980年起他跨入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多次任国际会议执行主席和国际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还多次特邀到国际会议作主题报告和主题讲演。</h3><h3> 1982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美国达拉斯由 IEEEMTT-S(国际微波学会),召开的 “ 微波三十年 ” 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题为 “ 中国微波三十年 ” 的特邀主题报告。198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召开的 “ 光纤通讯与局域网 ” 第十届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单模光纤研究” 的特邀主题报告.1988年7月,在前联邦德国卡斯鲁召开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大会,他被邀请为特邀演讲人。同年12月去澳大利亚,在全澳光纤通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991年4月,被邀请为原苏联列宁格勒国际光纤通讯会议主席团成员,在大会开幕式上作特邀报告。最近,黄宏嘉院士到武汉出差,顺道回到家乡。他给笔者的两份材料,有一份是参加国际会议的材料。近年间,他每年都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作特邀主题报告和主题讲演。今年7月间,他到美国的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参加电磁研究进展会议,任光纤通信系统专题会议主席,并宣读了有关光纤单一本征态传输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论文。</h3> <h3>  黄宏嘉院士今年已届76岁,仍然精神矍铄,每回出国他都是只身一人前往,连此次回乡,也是一人独行。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助手作伴 6 他说:“一个人来去方便,也节约点费用。 ”“ </h3><h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看着黄老矫健的身姿,听着他那爽朗的言笑,我相信,他的科学之路上依然会不断有鲜花盛开、硕果累累。</h3> <h3>黄宏嘉&nbsp;,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祖籍湖南省石门县新铺乡,1924年8月5日出生于北京。 1944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8年去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并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奖学金。1949年回国,历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等职。</h3><h3><br></h3><h3>一,人物简介</h3><h3>黄宏嘉,微波电子学家。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应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在微波理论方面发展了耦合波理论,领导研究组于1980年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1981年美国纽约理工(原布鲁克林)学院出版了他的&lt;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gt;论文选集。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lt;耦合模理论&gt;。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及中国发明专利多项。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于1997年由JohnWiley&Sons出版。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毕业。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助教。1948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研究微波理论,次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电子科学技术组成员,&lt;应用科学学报&gt;主编,国际刊物&lt;应用科学研究&gt;中国编委,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顾问编委。长期从事微波理论研究。60年代负责完成毫米波波导1公里地下试验段的传输理论设计,并结合毫米波波导传输的研究,发展了耦合波理论;1980年组织了关于“微波光学”边缘学科的研究,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1990年以来获三项美国发明专利。著有《耦合模理论》(荷兰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JohnWiley&amp;Sons1995年出版)等,论文选集&lt;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gt;(美国纽约理工(原布鲁克林)学院1981年出版)。</h3><h3><br></h3><h3>二,研究内容</h3><h3>黄宏嘉长期致力于微波研究,发展了耦合波理论,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贡献是提出关于模式的若干基本概念和思想,以及处理一些复杂的模式耦合问题的物理数学方法,提出“超模式”的概念。1960年发表&lt;缓变系数法&gt;论文,得出超模式与本地模式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变换关系。60年代初还提出关于非完全正交函数集的剩余耦合的思想,同时引入表面阻抗微扰的概念,用以统一处理远距离非常规波导的传输理论问题。最早把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推广用于复合封闭区域。专著有《微波原理》,1978年获中国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他的论文选集&lt;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gt;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他所著《耦合模式理论》于1984年在荷兰出版,书中用统一的观点处理了微波传输和光纤传输的理论问题。70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单模光纤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1980年研制成功单模光纤。</h3><h3><br></h3><h3>三,个人荣誉</h3><h3>黄宏嘉教授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旋即回国于1950—1979年先后任北方交大、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光机所教授、研究员。1979—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87年任上海科技大学名誉校长,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授予美国欧罗理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1994年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光波科学与技术》主编。1989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授予美国欧罗理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微波研究,在微波理论方面发展了耦合波理论,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在上海科技大学创建了微波科学研究实验室。领导由几个单位组成的研究组,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发表50多篇论文,并著有《微波原理》(2卷)。他的论著受到国内外微波学者的高度评价。1981年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选集。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lt;耦合模理论及其在微波和光传输中的应用&gt;。</h3><h3><br></h3><h3>四,个人影响</h3><h3>黄宏嘉教授是我国著名微波与光纤专家。在电子学报、数学学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论”、“光波导科学”等是奠基性经典著作。黄宏嘉教授先后主持了数十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传输线在他主持下诞生。1981年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论文选集。1984年,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耦合模理论》。1994年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种特种光纤。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奖,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予他记大功奖励,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198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新的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中的微波方法”既由美国JohnWiley&amp;Sons出版。 授权图书1.《微波原理(卷I)》黄宏嘉科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版2.《微波原理(卷I、II)》黄宏嘉科学出版社1964年08月第1版3.《低损耗圆波导(译文集)》黄宏嘉陈道明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h3><h3><br></h3><h3>五,人物评价</h3><h3>黄宏嘉,系著名法学家、诗人黄右昌之三子。1940年入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电磁学基础。1948年留学美国,解放后回国,成为最早回国的第一批科学家之一。曾任北平铁道学院电机系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名誉校长。黄宏嘉是我国最早进行微波研究的专家之一。六十年代初,他在微波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同行的重视和关注。1981年他以独创的解析近似法,解决了国际光纤研究主攻方向——单模光纤研究中计算繁复的问题。1982年,以独特的微波理论指导我国新一代单模光纤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进入国际光纤研究的前沿。这种单模光纤的纤蕊大小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可同时传送上百万路电话,因而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h3> <h3>六,相关期刊担任主编或编委的期刊</h3><h3> (1)美国微波与光技术(MicrowaveandOpticalTechnologyLetters),编委,Wiley出版</h3><h3>(2)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FiberandIntegratedOptics),执行编委,TayloraLFrancis出版</h3><h3>(3)应用科学学报,主编</h3><h3>(4)电子学报,编委</h3><h3>(5)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委,电磁学分支学科主编</h3><h3>(6)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编委,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分支学科主编(7)OpticalWaveSciencesandTechnology?丛书主编(SeriesEditor),E1sevier出版(8)JorunalScientificResearch,编委,荷兰海牙MartinusN;hoff出版(9)JournalElectromagneticWavesandApplications,编委,MIT出版</h3><h3>(10)物理学报,编委all—fibergyroscopeandotherinterfer02netricarchitectures,Fiber andIntegratedOptics,V01.12,pp.2l一29(1993)(10)H.C.Huang(黄宏嘉),EllipticallybirefringentoPtical fibertransmission·characteristics(invitedpaper),Fiberand IntegratedOptics,V01.15,pp.7l—80(1996)</h3><h3>(11)H.C.Huang(黄宏嘉),Fiber—opticanalogsofbul卜optic waveplates,Appl.Opt.,V01.36,pp.4241—4258(1997)(12)H.C.Huang(黄宏嘉),Fracticalcircular—polarization—maintainingopticalfiber,ApplOpt.,V01.36,pp.6968—6975(1977)</h3><h3>(13)H.C.Huang(黄宏嘉),Singlee11ipticaleigenmode schemeinmagnetizedellipticalbirefringentopticalfiber,ProceedingsofPLERS(ProgressinElectromageticsResearch Symposium,Cambridge,USA),pp.50(2000)</h3><h3>(14)H.C.Huang(黄宏嘉),Asymptoticapproachtosolving highlyirregularproblemsinsPecialfiberoptics,Surv.Mathlnd.,SpringerVerlag,V01.10,No.1,pP.1—21(2001)</h3><h3>(15)H.C.Huang(黄宏嘉),Fiber—opticwaveplateandits applicationinelectriccurrentsensor(invited),forpresentationat thePIERSatCambridge,Julyl—5(2002)</h3><h3>七,主要著作<br></h3><h3>(1)黄宏嘉,微波原理(卷I,卷H,科学出版社,1963,1964 </h3><h3>(2)H.C.Huang(黄宏嘉),CouPledModesandNonideal Waveguides,纽约理工学院(原布鲁克林学院)出版社,1981</h3><h3>(3)H.C.Huang(黄宏嘉),CoupledModeTheoryasaPplied</h3><h3><br></h3><h3>八,主要专业论文:</h3><h3>(1)H.C.Huang(黄宏嘉)Generalizedtheoryofcoupledlocalmodcsinmulti—waveguides,ScientiaSinica,V01.9,No.1,pp.142—154(1960)</h3><h3>(2)黄宏嘉,缓变系数法,数学学报,第11卷,pp.238—247(1961)</h3><h3>(3)H.C.Huang(黄宏嘉),TheoryofcoupledWaveguide5, ScientiaSinica,V01.11,pp.16—57(1962)(4)Reviewarticleon“S01utionofdiffcrentialequationwith slowlyvaryingcoefficients”(byH.C.Huang(黄宏嘉),Acta Math.Sin.,1961,V01.11,Pp.238—247)inRev.J.Math(inRussian),pp.39(1963).</h3><h3>(5)H.C.Huang(黄宏嘉),Contributionstothetheorvof coupledmodesandnonidealwaveguides,Interosymp.uber FragenderPhysikandTech.beiHochsteFrequenzen.HeinrichHertzlnstitut,AkadcmiaderWissenschaftenderDDR(1965)(6)H.C.Huang(黄宏嘉),Onlocalnormalmode5inoptical fiberandfilmwaveguides,ScientiaSinica,V01.22,No.10,pp.1147—1155(1979)(7)H.C.Huang(黄宏嘉),Weakcouplingtheoryofoptical waveguide5,RadioScience,V01.16,No.4,pp.495—499(1981)</h3><h3>(8)H.C.Huang(黄宏嘉),Supermodeconceptand applications,contributedtothe9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 OpticalWaveguideTheory,Reisensburg,Germany,September7—10(1984)</h3><h3>(9)H.C.Huang(黄宏嘉),PassivePolarization—contr011edtomicrowaveandopticaltransmission,荷兰科学出版社1984</h3><h3>(10)H.C.Huang(黄宏嘉),MicrowaveApproachtoHighly lrregularFiberOptics,美国JohnWiley8LSons,1998</h3> <h3>英才荟萃数黄家</h3><h3>(散文)&nbsp;龙 泽 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早春时节,我终于遂了一个夙愿,游访了座落在澧水之滨的黄右昌故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黄右昌少年时代是澧水流域家喻户晓的“神童”。我小的时候,就多次听父老乡亲津津有味地讲述黄右昌儿时的一些传奇性故事。传说黄右昌家境贫寒,母亲早逝,他的少年早婚与父亲的晚年再婚的佳期定在同一时日,以便节省开支。亲属中的长辈为了验证他的聪颖,便请他撰写了一副对联,他略一思索,便吟了出来:“新来媳妇初来婆,少是夫妻老是伴。”一箭双雕,亲属们赞叹不已。又传说他十二岁时赴澧州考秀才,考官大人让他围着城墙转三个圈,他却围着考官大人坐着的太师椅转了三个圈。考官问其故,他答道:“澧州是小城,大人是大城(大臣),我不围着大人转围谁转呢?”他的机敏得到了考官的赏识。听了这些传说,我就一直想去游访这个神童的出生地。长大后到岳麓山中读大学,游云麓宫,见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那壮美的意境令人顿觉天宽地阔,心旷神怡。一个与黄右昌同乡的老师告诉我这就是黄右昌祖父黄道让的诗句。这更刺激了我游访黄右昌故里的欲望。可惜这欲望燃烧到了今天才化为灿灿的现实。&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沿澧水上溯,经临澧县新安镇往西北行约五六公里,就到了澧阳平原与武陵山脉的相吻之处——金坑村,黄右昌的故址就在金坑被称为黄家棚的山坳里。这里曾耸立过一座长近百米、宽近二十米的雄伟宅院,这种民居当地叫“烽火筒子”。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右昌 就诞生在这座宅院里。宅院背靠青山,前面静卧着一块喇叭型的小平地,上面的麦苗儿和油菜苗儿饱含着新鲜的绿,好像要滴到地里。山村,涨满了初春的气息。&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我们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老黄做导游。他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寻访了黄家“烽火筒子”和黄氏宗祠的地址,拜谒了黄道让的墓坟,一路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黄右昌的平生。黄右昌是民国时代的著名法学家,有不少重要著述,当过中华民国政府的立法委员、大法官。解放前不久辞官返湘执教,还在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宣言上签了名。解放后应周恩来总理之聘,当了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近年岳麓书社出版了他和祖父的诗合集《湘西两黄诗》。诗集中收录了不少他回乡小住的感怀诗。其中一首写到“乱后还家味故园,雪盈楼角竹盈轩。东风作意偏吹帽,夜月多情早到门。大抵彝伦存野老,最怜清瘦是农村。山间古木依然在,谷口徐看没烧痕。”描绘的是五十七年前此地此时的景象,不过感受与我今天有所不同罢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黄书记还带我们到一户农家找到了一套黄右昌主修的《黄氏族谱》。盈盈十八卷,蔚为壮观。黄书记一边为我们翻阅着那些橙黄色的毛边纸,一边如数家珍地叙述着黄右昌子女的行状。黄右昌有四子四女,个个都上过大学,四个留过洋,除了长子黄宏建办实业、长女黄湘和三女黄季彬因病早逝外,其余五个都是我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三子黄宏嘉是国际上被称为“光纤之父”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次女黄绍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的美国史研究权威;次子黄宏熙是我国知名的大学教授、翻译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子黄宏荃是大学教授、翻译家;四女黄颂康是历史学家。真可谓英才满门,云蒸霞蔚。&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金坑,这个风景秀丽的偏远山村,为什么充满了如此灵气,孕育了这么多风流人物?难道是哪位风水先生为他的屋宇和黄道让的坟墓选上了风水宝地!我以此问黄书记,他说:“我们乡里的老人都这么说,我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他们都是聪明又好学。”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黄右昌儿时苦读和教子苦读的故事,似乎给我一个回答。但不知怎的,我总觉得这个山村与众不同,也许是地因人奇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离开山村的时候,我的心充满了景仰,充满了依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写于1995年4月</h3> <h3>黄右昌,著名法学家、诗人。字黼馨,号溇江子,黄道让的嫡孙。人物生平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三岁能识千字,五至七岁,能作对联。12岁成秀才,17岁中举人。后入湖南时务学堂,因成绩优异,被选送留学日本岩仑铁道学校,后转入法政大学。23岁归国,参加留学生戊申部试,一举夺魁。后任湖南法政学校教授、校长及省议会会长等职。27岁教授民法、罗马法课程,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兼任清华大学、法政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和天津法商学院教授。他在执教十八年期间,著有《罗马法与现代》、《海法与空法》、《法律之革命》、《民法要义》等,有"黄罗马"之称。1930年起,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大法官等职,欲以言行学问兴邦。1948年鉴于国民党政府分崩离析,大势已去,便回湘任湖南大学法律系教授。1949年8月,他参加了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宣言的签名。右昌为人敦厚,情感真挚,与伯渠系少年同学,感情交好,在湖大执教期间,伯渠曾去信鼓励说:"先生以革命观点,研著法律书籍,讲学湖大,教育青年,实际就是具体的为人民服务。今后希望抽暇熟读毛主席的著作,以马列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分析的方法,继续研究新中国的法律。如此,则以先生才学与努力,对于新中国的法学界,一定会有更大的贡献"。右昌十分珍视和林伯渠的情谊,在乱战中保存林老诗稿二十多年,直到林老逝世,才将这批诗稿交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编目保存。</h3> <h3>黄道让-晚清贤才&nbsp;</h3><h3>(2014-04-07 )</h3><h3>转载于《湖南人物录》</h3><h3><br></h3><h3> 与临澧县交界的石门新铺乡,有一书香门第,一家六代,出了一进士、一举人、三博士、一院士,著述逾百种。后裔遍及美国、荷兰、比利时及中国大陆与台湾,不少人在诸高等学府执教,计有文学家、史学家、法学家、科学家、翻译家、工程师等近五十人,演绎了一个家族超世纪的辉煌。这个家族的曾祖父就是黄道让。  </h3><h3> 黄道让字思要(尧),号歧农,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诞生于石门新铺黄溪峪(即今新铺乡黄溪峪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一生科名坎坷,仕途短暂而著述甚富。其道德风范,永远受人称颂。&nbsp;  </h3><h3><br></h3><h3>一、科名坎坷  </h3><h3> 黄道让在其好学家风的濡染下,从小天资聪慧,勤勉好学。寒暑不辍,不到六岁,其父黄庭桂即以门前青山命题,令道让作诗。黄道让不假思索应声答曰:“门外看青山,山山草色青。”其父大喜,说:“是儿具有夙慧,他日必成不朽之业;当不仅主盟骚坛已也。”他不负所望,十二岁开始学八股文,十七岁应童子试,文章置高选。中了秀才(生员),被学使岳公破例当堂接见。见他身材魁悟,一表人才,诗文做得好,“极加嘉惜。”童试招复,自先生始。黄道让的文章一出,学界竞相传写,一时为之洛阳纸贵。第二年,又考为廪生(朝廷予以生活补助的学子),文名籍甚,前后学使如兰、张诸公都将黄道让的文章列为上等,可谓一路顺风。而这以后,他连考八次,奈何累试不第,考到第九次(时公已42岁)十次,却连中两科举人(壬子科、咸丰三年1852年;乙卯科咸丰五年1855年)。庚申会试,黄道让赴京赶考,主司初得其卷,读其内容,观其气势,还以为是左宗棠的文卷,待黄榜揭晓,方知是黄道让所作,众皆愕然。旋即参加殿试,以书法稍草,位置稍后,为三甲进士。&nbsp;  </h3><h3><br></h3><h3>二、仕途短暂  </h3><h3> 黄道让中进士后,同治元年(1861年,辛酉)即被朝廷授予工部主事,分掌营缮司,恩授奉直大夫,夫人亦封为宜人。当时,他的朋友和同事以他的文才而未入阁林深感惋惜,但先生亦不慨于心。这时,正值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战火频仍,朝廷疯狂搜刮民财,一方面为两次鸦片战争赔款敛财,一方面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饷。而就在这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时候,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者,仍歌舞升平、日日宴乐、大兴园林、耗资误国。身为掌营缮司的京官,耿介不阿的黄道让对这种行为深为不满,而又无法排泄。他心情极度低沉,加上受到昏庸权臣的排挤,到部仅三个月余,即乞假终养,优游林下,以诗酒日娱。有人劝他回京复职,他说:“吾性不喜仕,且恐斫丧原气耳。”这话一半是假,一半是真。他从十二岁考到四十七岁,为的就是获得功名,取得官职,一展自己鸿鹄之志,为国家民族献绵薄之力。而当他入仕以后,现实并非他所想像的那样,时时要看主子的脸色,要违心的办事,他大有寄人篱下之感,心灵受到很大震憾,他又何能喜欢这种为仕?更为可怕的是长此以往,自己“恐斫丧原气耳”,连自己都会变得不认识。他在《乞假家居抒怀中》给我们作了诠释:茫茫宦海中,登场作优戏。移尽孝子心,难学一诌字。上下巧相蒙,设法凿真气。&nbsp;  </h3><h3> 可见他不为官,是为保全一真字,保全一个真实的自我。他的好友、何绍基(子贞)题词曰:“天涯浪迹无狂态,早岁辞官有性真”。可见黄公为人处世之雅洁。黄公为官三月乞假终养,两年后正式辞官归故,赋闲时,常与当时的湘中名流道县何绍基(字子贞)、长沙王先谦(字逸吾)、湘潭王闿运(子壬秋),唱和砥砺,其乐融融。&nbsp;太平天国之后,百废待兴,朝廷又复起用黄道让为湖南浏阳县令。黄道让认为县官不比京官,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踌躇满志,迅速赴任。虽任期不长,却颇有政声。他精明强干,勤于审断,剔弊厘0,扶弱锄强,不久县境河清海晏,讼稀年丰。他廉介自恃,清苦简静,深受士民爱戴。因积劳成疾,于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五岁。在他寓所除图书诗稿数卷,别无他物。士民抚柩长号,万人送梓归故,葬于故乡兔儿望月山顶。1999年10月,曾孙宏荃等,将其父佑昌及母亲骨灰从北京移至让公墓侧,修成湘西北两黄墓园。园中松柏环绕,碑亭矗立,两代诗人代表作《雪·八首》和《梅·十首》照壁静侍左右,庄严肃穆。&nbsp;&nbsp;  </h3><h3><br></h3><h3>三、著作等身  </h3><h3> 黄道让一生酷爱诗词,也写了一生的诗词。他说:“到处遇知交,风雨一杯酒。一生好心血,尽向诗中呕。”“无日不吟诵,诗计数万计”,被誉为诗贤。他作诗之丰,实为澧水流域少有。据不完全统计,不下万首,而在他五十华诞期(1863)整理刊行的《雪竹楼诗稿》仅收八百余首分十卷,一时轰动京、湘,广为世人敬服,为文人雅士称颂,为之作序、题词、点评、笺释者达二百六十余人。&nbsp;</h3><h3> 歧农之师太学士刘崑素仰其诗,特为作序,序曰:“天生健笔一支,独往独来,能发能收,无不达之意,无不举之词,起法结法,超然悠然。由于意在笔先,呼在言外,音在篇章之余,气象胸襟在四海之遥,-之表,故其为诗也。如高士、如羽客、如将军、如丽人,如种出土,如潮掀天,如游丝袅空,明月铺雪,于此道中,可谓自辟一境矣。”&nbsp;清末湖南著名诗人、他的好友王先谦赞曰:“公然李杜文章外,尚有苏黄未尽诗。”他的诗文,就其内容讲,多属仁民爱物,有乡土朴质气,而体例则是无所不备,有三言、王言、七言,也有十几字一句的诗,不拘一格。</h3><h3> 他的诗文所以写得成功,受人推崇,其原因,一是他诗发之于心,继立以铸,既具足性灵之妙,又不蹈浅滑之辙。如他的五古《诗人》云:“诗人心要虚,不虚无进工。诗人心要狂,不狂兴不浓。孔歌岂不善,亦取沧浪童。点味岂必佳,独高舞雩风。虚则一字师,狂则千古空。所以怀若谷,所以气如虹。”读起来明白如话,但却写出了作诗的要旨。&nbsp;又如,一次雨后他登岳麓山顶,面对万千气象,有感而发,遂赋《重登岳麓山》: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秋深爱晚亭。前四句写景,景色清新。后四句写情,情真意切。相传当时岳麓山云麓宫刚刚刻好一副门联,听黄公口念七律一首,觉得“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一联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写景逼真,马上把刻好的门联铲去,恭请黄道让挥毫写上其诗稿的颔联。先生考虑再三,又把“西南云气开衡岳”中的“开”字换成“来”字,以其能概括四时阴晴景色而不局限于“雨乍晴”的特定气象。&nbsp;  </h3><h3> 二是与他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疾苦、科名坎坷、仕途短暂尝到的苦楚也是息息相关的。他有时间往来南北、遍观名胜古迹,而对溪乡树壑也常流连忘返,感受颇深。用时髦的话讲,他长期生活在底层,写诗素材自然丰富。“以诗为吊,其激昂慷慷之情,皆足下婺妇之泪(都能使寡妇流眼泪)冲壮士之冠。”所以他能在清朝大家之外独辟一畦。他的诗词多出警绝,忧国忧民之心常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如《苦荒行》、《苦惶叹》、《田家》、《忧旱》、《沅江见乞妇》等大量诗篇,均为民掬尽同情之泪。&nbsp;著名爱国诗篇《汤阴谒-穆祠》曰:“提刀捉酒指黄龙,还我中原并两宫。不日贺兰当立马,满天飞鸟竟藏弓。巨方致命风波里,后尚茹斋冰雪中。军令何如君命重,可惜李牧亦英雄。”  </h3><h3> 黄公书画都精绝一世,世人以得其片张莫不视若琳琅宝贝,可惜均丧失殆尽。  </h3><h3> 黄公朱氏夫人无出,继娶湖北磨盘州余氏夫人,生五子一女,基昭、基传、基庞均为廪生,基炽幼故,基元为附生,其子孙繁衍,鼎甲联芳,高官学者,代不乏人.&nbsp;。</h3><h3><br></h3><h3>四,子孙优秀</h3><h3> “湘西两黄诗千古,书香门第耀神州”。黄氏家族,近两百年来走出一大批文学巨子科技精英革命志士,而饮誉江南。</h3><h3> 黄右昌,他12岁成秀才,17岁中举人。1904年,19岁的黄右昌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研修西方法律。1917年11月,黄右昌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北京大学法科教授。1948年,黄右昌回乡担任湖南大学法律系教授。8月4日,湖南宣告和平起义,黄右昌的签名,随程潜、陈明仁的通电文稿一道,传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力邀黄右昌赴京,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国家“智囊团”的重要成员。&nbsp;</h3><h3> 黄宏嘉 ,黄道让曾孙、黄右昌第三子,1924年8月出生,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电信专业。1949年8月,黄宏嘉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解放后回国,1957年,进入聂荣臻元帅主持的国家军事科技攻关项目“301工程”课题组,担任“主攻手”。 1980年,与邓稼先、陈景润等,一道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世界光纤之父”。&nbsp;</h3><h3> 黄细亚,黄道让玄孙,黄宏钧的大女儿,1928年6月出生,1938年随叔祖父黄右昌一家前往重庆读书。黄细亚思维活跃,追求进步,曾拜柳亚子为师学习新诗,是公认的“才女”。在重庆的斗争岁月里,黄细亚日臻成熟,成为地下党领导的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的重要成员。1949年9月,由于叛徒告密,黄细亚被捕。虽经多方营救,未能成功,11月29日遇难,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nbsp;&nbsp;</h3><h3> 黄湘(女),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抗日战争期间,她担任湖南省政府创办的湖南妇孺教养院院长,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逃难至湖南的数百名妇女儿童为父母姐妹,其事迹收录进《湖南妇女志》。&nbsp;</h3><h3> 黄绍湘(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家。 &nbsp;</h3><h3> 黄宏煦,高中毕业后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生部。1949年回国任教,是我国著名外文学家和翻译学家。 &nbsp;</h3><h3> 黄颂康(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现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工作。&nbsp;</h3><h3> 黄宏荃,湖南大学外文系毕业。他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外文学家、翻译家、教授、诗人。  </h3><h3> 黄鹏(宏鹄),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长期致力于城乡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为湖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nbsp;</h3><h3> 黄开来,美国麻省文理学院决定聘任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博士黄开来为该学院历史系主任</h3> <h3>湖南屋脊壶瓶山主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