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银笔 银发(三部曲之三)

大卫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我农业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它出身在几亿年前,生长较慢,寿命极长,是树中的老寿星,现存活在世的上百岁的古木已不多见,被称作是植物中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故,从小到老,不管走到哪,总有银杏树伴随着我。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缘份吧!小时候在北京住的大院坐落在大学林立、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海淀区魏公村,周围尚存一些古银杏树。工作后单位大院的启园亦有两棵百年树龄的银杏树。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我高中学校的那棵银杏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大三线回到南京上高中时,校园里就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银杏树。学校是农业中学,在果园村的小土坡上,大门朝东,是一个类似四合院式的校舍,银杏树就长在这高坡上这院中间。说来奇怪,学校离南京大校场机场很近,由于飞机航线周围限高,因此方圆十几里并无高大建筑与树木,可唯独只有这棵银杏树突兀地耸立着,令人生奇。远远望去,这棵树围需二人合抱的古木十分显眼。盛夏时分,绿树成荫撑阳伞;深秋季节,金叶尽镀镶白果。每当进入校园看到这棵银杏时,都会有一种激人向上、使人励志的奇妙感觉。听这里的老人说,过去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古庙,我想这棵银杏树可能就是那座古庙的和尚栽种的吧。也正因为无遮掩,使这棵古木成了雷击的目标。在我毕业的若干年后,银杏终于被雷电击中了要害并逐渐枯萎,最后无奈被锯掉了,十分可惜。家住在附近的同学有人曾用这棵树的料做过砧板。为纪念这棵银杏树及同学情谊,我们农中同学的微信群特意取名“白果树”。</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一个讲台,一张讲桌,讲桌上放一盒白色的粉笔(这里我称它为银笔),教室内每排四张双人课桌,共七排约26至27张课桌,每班约52至54人,教室前后各一块黑板,前面的黑板老师授课用,黑板上方一律都贴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而后面的则做黑板报用,这是我们那个年代教室的标配,条件很简陋,我们的学校又是农业中学地处农村,自然比城里的学校更艰苦些,称之为寒窗并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也许共苦比同甘更能增进和加深情感,所以我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如同银笔般的洁白真挚。老师待我们如同自己的亲人,不厌其烦地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老师用手中的银笔,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教给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而对于我这种调皮的学生,老师更是身体力行。记得一次我们学农时,全班男生集体住在一间大仓库里,睡觉打地铺,下面垫的是稻草,稻草上面铺的是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被褥。一天农活干下来,对于我们不常干农活的人来说还真是挺累的,所以总想多睡一会。这天早晨起床的时间早已经过了,可同学们都没有起身的意思。这时班主任邢老师来敲门喊我们了。邢老师是女同志、南京人,平时说话南京口音很浓。我听出是邢老师的声音,可还是明知故问地喊道:“哪个?”邢老师用浓厚的南京话答道“我(南京话的发音近似‘鹅’这个音)”。我立刻学着用南京话高声回答道: “鹅?就是鸭子来了也要轰跑的赖。”引的同学哄堂大笑。可邢老师对此非但没生我的气,反而在我数学作业遇到难题时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单独为我多次辅导!每当想到这些往事,我都感到很惭愧!前年,高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时,我们特意把老师们都请来了。当我提到往事并表示歉意时,老师明知往事却爽朗地笑着说早已记不得这些事了!可当我们把鲜花献给他(她)们并向他(她)们感谢致敬时,他(她)们却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是真正洁白如银笔的师表!</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我从大三线回到南京后上的高中是农业中学,因为那时只有这所学校离我家最近最方便。这也是我上的众多学校中唯一一个带农字头的学校。农业中学当然坐落在农村,从家到学校要穿过红花乡的夹岗和果园两个自然村,通往学校的是农村小路,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道,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其余小部分是附近部队和其它单位的孩子。当时农中的课程设置和其他学校不太一样,化学课叫农业基础知识,物理课叫工业基础知识。此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这“三学”每个至少都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年中除了寒暑假,还有两个农忙假。农忙说是放假,其实并非像寒暑假一样可以在家休息玩耍,而是放假期间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农村干农活!挖渠沟、挑塘泥、割稻子、摘果子,打农药……这些农活那时我都干过。也就是从那时起,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现在是“笑贫不笑娼”的年代,可我在农中的年代却是一个笑什么都不笑贫的年代!这可能与当时“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有关吧。所以当时部队的同学都喜欢和农村的同学接触,不分你我,关系都特别好!这种好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真挚的纯洁的好!这种好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同学往往表现的比同龄人要成熟,他们身上普遍有着朴素、勤俭、坚韧、耐劳、自立、好学等很多优良品质。我们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就是农村的同学!还有一些农村同学毕业步入社会后逐步锻炼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了其它方面的人才!那时,互相帮助、助人为乐乃社会之风,也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同学,我尽所能拿出自己家里的军装、军帽、军鞋等帮助他们,这些物件儿可是当时社会上最时髦的东西啊!我的真诚和善举也使得我和农村同学的关系至今都十分铁!受过我善举的同学一见面就会跟我提到这些事,言谈话语之间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滴水之事却如大海在胸,很是令我感动!过去,大家时不时的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相互联系和问候,现在有微信后更方便了,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是不分白天黑夜聊的不亦乐乎!若有聚会、打球、掼蛋、旅游,总不忘喊上对方一声。</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大家现在均已两鬓斑白,满头银发!这霜鬓银发,是同一棵银杏的白果汁所浸染,是同一支银笔的白粉沫所涂绘!因而注入了同一种如银似玉般的纯洁的基因!同学们对此都无比地珍惜!我曾说过,银杏,寿之树,与银杏有缘者,当为寿之人。现在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在步入花甲耳顺之时,值得欣慰的是,我农中的同学如今皆健康快乐的生活着,且童心未老,仍保持着青春活力。唯一遗憾的是只有一位同学前些年因病去世了。农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时,我曾写了一首《七律》,就把我这个银发人对其他银发人的情和谊浓缩在这首诗中吧!</p><p class="ql-block"> 乙未薰风带笑颜,同窗聚首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公孙树下重留影,校舍墙前复感言。</p><p class="ql-block"> 不劝时光朝后转,惟惜岁月把情添。</p><p class="ql-block"> 苍天赐我银涛鬓,半百人生只等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