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之旅-多彩摩洛哥

蔷薇

<h3>非洲 -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历史悠久,景观迷人,还拥有许多独特神秘的文化和艺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总让人充满无限遐想…虽然曾经遭受过罗马帝国铁蹄的践踏,后来又长期成为了欧洲殖民地,而刚过去的这一百年里,非洲国家依旧不断遭受政治动荡,战乱,自然灾害,贫穷,疾病,饥荒等等方面的多重蹂躏,但非洲人民仍顽强坚定,睿意进取。今天已经是第二次踏上非洲,第一次来这里是是前往埃及,这次的摩洛哥和突尼斯也是我慕名的期待…</h3><h3>15号0:25乘机 约10:25(土耳其时间5:25)到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此停留约5.5h,16:00(土耳其时间11:00)转机前往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约21:00(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时间15:55,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时间13:55)到达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历时20.5h。</h3> <h3>下飞机后我们乘当地大巴车前往摩洛哥现在的首都和悬崖上的老城-拉巴特。听导游介绍说,拉巴特这个名称源于阿拉伯语,是"捆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个小村子,当时的国王将逮捕的犯人和俘虏来的战犯,用绳子捆绑起来,命令士兵将他们押送到这里从事繁重的苦役,随着被送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城市,从而得到一个奇怪的名称-拉巴特。</h3> <h3>摩洛哥王国,属穆斯林国家,不吃猪肉,不抽烟不喝酒,但摩洛哥人喝酒但不吃猪肉,穆斯林人认为猪很懒很脏,所以不吃猪肉。可见摩洛哥是文化兼容的城市,以前曾被葡萄牙占领,所以官方语言为法语,也讲英语。传统的女士还包裹的比较严实,但年轻的摩洛哥人很多人都不包头巾,比较开放了。不是想象的穆斯林那样拘谨。这里对年龄大的不要拍照,他们会认为侵犯了他们的灵魂,看到警车警察军人不能拍照,不能评论国王或其宗教。这里粮食主要是小麦,所以以面包为主食,摩洛哥是北非最发达的,摩洛哥其实没有黑人,黑人都是中非、南非等难民逃难过来的。这里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豪华奢侈,但城市也干净整洁,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定祥和。</h3> <h3>首先来到巴西亚皇宫,这里看起来并不十分豪华,但却能感受到浓郁的皇家氛围,园内庄严而肃穆。走到皇宫附近,可以看见许多绿色琉璃瓦的装饰以及大小各异却都极具风情的窗户造型,这些造型上面是尖的,下面是方形的,与常见的圆顶穆斯林建筑风格不同,而且在皇宫的拱门上还有很多阿拉伯文字,意思是"带着欢乐而入,带着欢乐而出"。整个皇宫园内优雅安静,国王每天比这里办公,但并不居住在这里。身临其境能感到拉巴特的皇家风范和神圣</h3> <h3>麦克苏尔清真寺,具有北非建筑风格,它在皇家宫殿广场的南侧,是做礼拜的伊斯兰教建筑群体之一,也是摩洛哥皇室们做礼拜的地方,还会在摩洛哥麦克苏尔清真寺举办一些宗教功课。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非常的简单朴实,有着完整的结构和著名的建筑艺术,你看它的外观并不奢华但整体看起来却稳重大气,不失古典美!</h3> <h3>哈桑塔和国父陵相邻,坐落在布莱格河边离老城区不远的地方。原哈桑大清真寺寺院中央的宣礼塔。从庄严的角度来说这两个地方不亚于王宫。2012年拉巴特以"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一份共享的遗产"的名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的就是拉巴特作为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拉巴特的重要景点就此都被囊括进了世界文化遗产里去。</h3> <h3>哈桑塔,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陵寝,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墓左侧建有清真寺,再左侧为讲经台。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 拉巴特139米,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传统艺术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h3><h3><br /></h3><h3>国父墓</h3><h3><br /></h3><h3>和哈桑塔(外观)】(游览时间不少于30分钟)穆哈穆德5世陵寝和原哈桑大清真寺寺院中央的宣礼塔。</h3> <h3>穆哈穆德5世陵寝和原哈桑大清真寺寺院中央的宣礼塔。</h3> <h3>乌达亚斯城堡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城堡内居民区房屋全部都是蓝白外墙。故拉巴特也有蓝白城之说。在城堡高空平台,可见大西洋。</h3><h3><br /></h3> <h3>7月16号</h3><h3>艾西拉(Asilah) 是个北非的海滨小镇,濒临大西洋,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整个小城是用蓝色和白色调和漆粉刷出来的,房子高低错落有致,墙壁有直有曲,房子有大有小曲曲折折地连在一起,外观来看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结构垒砌而成,不过看起来却十分坚固耐用。蓝色的围墙、白色的墙壁和房顶、棕色的大门、蓝色的防盗门…朴实纯美得就像一幅画。巷子里很静,民风恬淡,有卖各种小商品的、有卖服装的、卖帽子的…还有到这里租房的外国人…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逸。</h3> <h3>小镇未经粉刷的建筑,古朴而有特色。</h3> <h3>小镇临海,空气中似乎闻得到咸咸的大海的气息,海边有不少人戏水玩耍、说笑聊天。 在阳光的照射下,小镇、沙滩、游人…俨然一幅完美的图画。</h3> <h3>艾西拉小镇始建于15世纪,是摩洛哥的艺术之城。在1978年,两位当地出生的艺术家提出把艾西拉建造成一个能够作为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背景的地方。他们邀请了11名艺术家在旧城的城墙上绘制壁画。是艺术家画的壁画而不是普通的涂鸦。随后很多浪漫主义者、诗人、摄影家以及电影艺术家从世界各地前来作展览,使艾西拉逐渐成为了一个艺术的圣地。</h3> <h3>中午有摩洛哥特色美食:塔金,大西洋鱼餐…</h3> <h3>在离摩洛哥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大力神洞现在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h3> <h3>大力神洞旁的大西洋海边</h3> <h3>直布罗陀海峡分界线大灯塔位于丹吉尔西面12km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斯帕特尔角。 斯帕特尔角是非洲大陆最北的西点,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塔身高耸,隔很远能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这个灯塔有一个特别之处,站在灯塔下可以认定,西边是大西洋,东面是地中海。即左边是大西洋右边是直布罗陀海峡。登塔远眺可以看到西班牙。塔下买纪念品的小摊贩,以及旁边的咖啡吧吸引着游客逗留片刻。</h3> <h3>午餐后我们前往世界三大蓝城之一的舍夫沙万小城。去往舍夫沙万的公路平坦顺畅,双向两车道且车流量不大,没有堵车的现象。</h3> <h3>沿途多是丘陵地形,山坡上没有茂密的植被,只有星星点点的少量植物,黄色的像是收割后的麦地,家家户户散落在丘陵地带,白色的房屋远看起来一群群白羊在山坡上吃草。</h3> <h3>晚上八点我们到达摩洛哥舍夫沙万,它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摩洛哥西北部一个精致美丽的山城,小城依山而建,走进安静的小巷,满眼都是醉人的蓝色,仿佛来到童话般的梦幻世界。几乎所有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最灿烂的天空蓝,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舍夫沙万临近地中海,空气干净清新,各个街道街道古色古香,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h3> <h3>在15世纪,受到西班牙宗教迫害的犹太人来到这里避难,偏居一隅的山城在当时被选中的确是个不错的屏障。历史记载,舍夫沙万是在1471年被犹太人所发现,并在此居住了下来。</h3> <h3>我们入住的这家酒店,是四层小楼,房间在四周,中间通天,楼房的墙体很厚,从裸漏的地方可看到建筑材料有砖、泥浆…楼道墙壁上有古典的壁画、走廊装饰…典雅中透着时尚。房间内屋顶全是木制材料,屋内摆设简洁时尚、干净,洗手间有一个巨大的铜质圆盆,水龙头也是铜质材料,这样的装饰还是第一次见。</h3> <h3>别看小城古朴,吃饭还是很讲究的,餐厅内都是陈旧的桌椅,桌上有草编的小席子做铺垫,到、叉、勺摆在一张白色餐巾纸上,第一道菜先上当地特色高汤和面包,然后收走汤碗,发每人一个盘子,接着上第二道菜-塔金锅,里面有:胡萝卜、豆角、土豆、黄瓜、洋葱、牛肉…吃完后,撤走盘子,再上水果:西瓜、伊丽莎白瓜、橙子…</h3> <h3>舍夫沙万最动人的景象在顶部露台,清晨我们六点起床,登上四层露台,可以纵观舍夫沙万全景,远处云雾环绕山峰,小城在晨曦中宁静祥和。放眼望去,房顶高低错落有致,几乎连成一片,看不到房屋的独立性,每家每户的房屋建筑都不尽相同,依地形面积而建,尽可能的利用所有空间,因此从上而看密密麻麻,这完全是没有规划自然随意所建,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清晨漫步在舍夫沙万的小巷中,空气清新,小城安静,别有一番情趣,有早起的当地居民不时的向我们问好:"你好!china…"。<br /></h3> <h3>这里的蓝色蓝的醉人,有深蓝,湖蓝,钴蓝,浅蓝交相辉映,与清新的空气一起让人陶醉。</h3> <h3>十九世纪初,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灭绝的种族清洗。那时候又有了一大波新的犹太人到舍夫沙万避难。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的是天空和天堂,让人们时常保持高度的精神上的觉知,也寓意着蓝色是在上帝的保佑之中。从1930年代开始,犹太人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开始把房子漆成了蓝色。1920年西班牙人占领舍夫沙万之前,这里是没有颜色的,在此后的近100年里,舍夫沙万才渐渐将蓝色变成为自己的主调。这种蓝色的主色调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大部分犹太人离开舍夫沙万后依然被保持了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小城到处都是蓝色。</h3> <h3>家家户户的门窗各有特色,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选择门窗的样式也不尽相同。</h3> <h3>傍晚的小城很热闹,休闲纳凉的摩洛哥人和外国游人在此聊天喝咖啡,十分惬意。</h3> <h3>地摊摆的也足够多,有小工艺品、鞋帽、各类背包、食品…应有尽有。</h3> <h3>这里也是猫的世界,有近30000只猫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只是猫咪很瘦小,大概是天热饮食不良造成的。</h3> <h3>7月17日</h3><h3>早上我们从舍夫沙万小城乘车南下前往沃吕比利斯。这是古罗马北非遗迹,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 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 遗址面积很大,大多数的建筑已经毁坏,但是马赛克工艺却能保存的相当完好,可见当时的用料技术已相当高超!</h3> <h3>居舍、剧院、街道、石拱门</h3> <h3>凯旋门和妓院是挨着的,主要是为了奖赏征战回来的士兵们。</h3> <h3>妓院选美女的房间和包间</h3> <h3>妓院标志</h3> <h3>按摩房、洗浴中心和休息厅</h3> <h3>厕所和榨油作坊</h3> <h3>曼索尔城门位于梅克内斯,建于11世纪,梅克内斯古城是摩洛哥王国的四大皇城之一,它有摩洛哥最长最完整、布局最复杂和形式最丰富的古城墙。而城墙上最为壮观的,就是以胜利、凯旋之意而得名的曼索尔城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出名的就是那条连绵25km的古城墙了,建造者为穆莱·伊斯梅尔,为了表功而修建的。高大、雄伟,圆形的拱门两侧还立着两座类似阁楼一样的护堡,造型十分独特。城门的精致之处,是镶嵌在城门上古香古色的伊斯兰花纹,雕琢十分精美、细腻。层层叠叠,覆盖了整座城门。</h3> <h3>广场周围卖小商品的摊贩。</h3> <h3>穆莱伊德里斯小镇-摩洛哥圣城。小镇名字是有源头的,公元632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最后认为继承人只能出自穆罕默德"神圣家族"中。公元785年穆莱·伊德里斯在沙特阿拉伯参加反对党起义,遭到镇压后不得不逃亡到北非,最后来到了摩洛哥。在这里,穆莱·伊德里斯重整旗鼓,两年后的788年,创建了伊德里斯王朝,这也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即为阿拉伯统治摩洛哥的开始。公元793年穆莱·伊德里斯去世后,被安葬在当时的都城附近一座小山头上,而他的信徒则围绕他所安葬的陵墓建起了这座小城,并用穆莱·伊德里斯的名字为小城重新命名。小镇距离四大皇城之一的梅克内斯北部约25km处,是一个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山顶小镇,地方不大,整个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山头,常驻人数不足一万。图片所示就是保留下来的摩洛哥圣城-穆莱伊德里斯小镇。</h3> <h3>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东北距非斯53km,是伊斯兰教圣地。梅克内斯粮仓马厩jiù,是摩洛哥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1727年)时期的建筑,主要用途是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额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其中大部分的屋顶在1755年大地震的余波中遭到损毁。粮仓由20多个彼此相连通的拱穹式的谷仓所组成,高约12m,间隔着一道道厚厚的墙壁,屋顶开着天窗和通气孔。当年可储备粮食可用上15年。</h3> <h3>巨大的粮仓</h3> <h3>巨大的马厩可容纳12000匹马。</h3> <h3>马匹饮用水是从马厩北侧的水池中汲取过来的,通过水车输送上来供大量战马饮用。</h3> <h3>7月18号</h3><h3>早饭后,我们乘车来到菲斯国王行宫。据说摩洛哥现在国王穆罕穆德六世的婚礼就在这里举行,现任王后就是土生土长的菲斯人。因为是国王行宫,我们不能进到里面,只能在门外观看。这里有七道门,分别代表周一到周日,中间最大的一扇门代表周五,为国王进出的通道。</h3><h3><br /></h3> <h3>大门均为铜质材料,上面的花纹十分精美,大门周围的墙壁都是马赛克拼成的图案,色彩鲜艳,大门和墙壁图案都是孔雀开屏的 形状。</h3> <h3>我们参观的这家马赛克瓷砖作坊,是纯手工制作瓷砖的工场。工人从阿特拉斯山上取回石材,然后在水池中浸泡,变成泥状后,在转盘模具上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烘干烧制,上颜色后在进行烧制,成品即加工而成。马赛克瓷转的制作要更精细些,坯料经半干压成形,窑内焙烧成锦砖。泥料中有时用CaO、Fe2O3等作为着色剂。制成成品后还要在上面画图案,用小锤敲击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成品后非常漂亮,花纹复杂精美,用马赛克制成的工艺品:桌面、盘子、塔金、杯子……非常独特!</h3> <h3>今天的主要行程是参观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 10 大城市之一的九世纪菲斯古城。从马赛克工场出来后,乘车约10几分钟我们就到了非斯古城,看到这里的建筑,仿佛回 到了一千年前,毛驴仍是百姓主要交通工具,探访那里的中古世纪老城区(198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h3> <h3>菲斯的老城里有上万条小巷,原始而错综复杂,没有规则,所以我们也找了一位当地导游作为地陪,如果没有当地向导,实在很难找到行进的方向。</h3> <h3>安达卢清真寺,其大门是联合国重点保护文物。</h3> <h3>伊德里斯陵墓,是中世纪北非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什叶派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德里斯的陵墓。此墓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才能进入,我们都不可入内。</h3> <h3>古兰经经学院即布伊南尼亚神学院,&nbsp;建立于公元857年,它的建立才使得之后的菲斯进入了黄金时代。由于这个学院吸引了众多学生、学者来这里定居,此后菲斯古城中又不断有新的清真寺、大学建立,因此也吸引来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来这里定居,那时的菲斯古城甚至有"非洲的雅典"之美称。摩洛哥的教育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以伊斯兰宗教教育为主,古兰经学校为摩洛哥传统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以背诵《古兰经》为主。学院的门窗都由雪松木制作,雪松木的特点是无论多少不腐烂只是发黑,院中的水池是做礼拜用的。墙壁下端外部是马赛克瓷砖,墙壁上端是雕花的石膏板,图案精致,雅而不俗。</h3> <h3>卡拉维因大学(Qarqouiyyin)世界第一所大学。</h3> <h3>菲斯小市场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最后俩图分别是仙人掌果和椰果</h3> <h3>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在国内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在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制锅工艺。工匠们手持铁锤,将大块铜片打造成各种形状,以用来制成各种器皿,盆钵。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却实用,工匠们娴熟的操作也慢慢衍生成了古老菲斯的传统工艺。</h3> <h3>菲斯古城最有名气的制品莫过于皮革。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各式各样的皮革制品:皮鞋、皮拖、皮包…保证都是头层皮,货真价实。还能看到皮革的加工作坊,左边白色池子是软化皮革用的,右边池子是染色用的,石臼里的各类天然鞣皮原料和染料据说已200多年未换过,在43度的高温下,味道可想而知…工匠们光脚在染缸里辛苦劳作,还要忍受染缸里散发出来的刺鼻臭气。我们站在楼顶上往下看,五颜六色的染缸矩阵排列,时时传来阵阵恶臭…不过没关系,临进门之前,老板发我们每人一支薄荷叶,以冲淡皮革的腐臭味,效果还不错。卖皮拖的老板很幽默,一个劲儿的推荐他们家的皮鞋,说他家的皮鞋堪称是摩洛哥的阿迪达斯。所以来摩洛哥不去菲斯古城的皮革作坊,就和来中国没去长城一样。</h3><h3><br /></h3> <h3>马拉喀什以前是摩洛哥首都,马拉喀什广场的全名叫德吉马艾芬娜广场,又称作不眠广场。这里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午夜11多到达广场,接近广场中心,让我这个中国人大吃一惊,没想到广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摩洛哥还有中国这样恢宏的场面,仿佛北京的西客站步入广场…穿行其中,笛声,鼓声,歌声,叫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里还有卖各种干果服装的当地人、出售香料茶叶的阿拉伯人、讲故事和算命的摩洛哥老人, 各种卖艺的表演…应有尽有,好不热闹,由于当地人不让外人拍照,也就没有得到更多的照片。据当地人讲:这个巨大的呈"L"型的广场,以前曾是刑场,在古代象征着死亡,如今是北非最大最热闹的广场,也是马拉喀什的心脏,不逛这个广场就不算来过马拉喀什。</h3> <h3>马拉喀什也被称为红色之都,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阿特拉斯山冰雪融化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使整个城市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到处都像一座幽静的花园,所以该城被誉为"摩洛哥南部明珠"。整个小城为什么以红色为主呢?原因是马拉喀什附近都是富含铁元素的红色土地,为了古城风情的传承,这里的建筑,无论新旧,一律要求在最外层刷成以红色基调为主的颜色,无论王宫、贫民百姓居住的老城,还是欧洲人度假的大饭店,外墙的颜色都是陶红的颜色,整个小城也就成为了红色之城。</h3> <h3>7月19号</h3><h3>库图比亚清真寺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11世纪。它是马拉喀什旧城的中心和至高点,在老城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清真寺的高塔。其尖塔高67m,外观巍峨挺立,庄严肃穆,因为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所以我们只能围塔绕一周,塔下面的方砖矩阵,是做礼拜用的广场。</h3><h3><br /></h3><h3><br /></h3> <h3>马拉喀什的巴西亚皇宫,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宫。皇宫深藏在老城的一个小街道里,外表看平淡无奇,然而,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据说巴西亚皇宫的宫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巴西亚是美丽的、永恒的意思。当时的国王和自己的28位妻子住在这里。穆斯林做礼拜,要求阿訇必须是瞎子,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里的嫔妃。</h3> <h3>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建造于1924年,它原先的主人是法国的水彩画大师雅克 · 马若雷诺,画家以他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创造了这个具有马拉喀什宫殿风格的花园,1962年雅克去世后逐渐荒芜,直到1980年由被誉为"时装皇帝"的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伊夫 · 圣洛朗和他的同性恋朋友买下,重新进行了修复并对外开放。院内棕榈、仙人掌等热带植 物从沙石土壤中朝着阳光生长,沙漠植物、热带植物、亚洲植物应有尽有。园子不大,除了漫步小道其余都是绿色植物的天地,小园幽静简约而不乏梦幻…</h3><h3>当年患有抑郁症的圣洛朗会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躲避到这里,享受宁静的私人空间…<br /></h3><h3><br /></h3> <h3>午饭后两点,我们从马拉喀什乘车前往卡萨布兰卡,约六点我们到达卡萨布兰卡,和摩洛哥其他城市一样,卡萨布兰卡也分为新城与老城,而且新老建筑可形成鲜明对比。下图为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周边环绕着市政府(图1)、高等法院(图2)、警察局等政府部门(图3),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群的鸽子,离得不远就是繁华的商业街道。</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建筑面积 2 公顷,长 200 m, 宽 100 m,m耗资六亿美金,屋顶可启闭,25 扇自动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寺内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是世界上 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