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知青回来了

南山人

<p>  公元一九六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村里来了二十个知青,我们第五生产队分了三男一女,是三门峡某中学的高中毕业学生。后来有给我们队补充了一个女娃,我队一下增添了五个劳动力。听说都是文革中的小干将,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社员们统称他们一杆子捣怂。</p><p> 按说,知青来了得给娃们弄个宿舍,队里没钱,就按排到我对门的天井院里住下。</p> <p>  其中一个鼻梁上老扣个眼镜的叫张保发,细细弱弱,没事老爱捧个书本,不爱说话,大伙叫他瞎子。</p><p> 一个高高的个子叫尤保祥,园蛋蛋脸盘厚嘴唇,一说话眼晴挤成一条细缝缝,因为姓尤,外号就叫油葫芦。</p><p> 一个小不点叫宰韩宝,走路象在地上滚,整天嘻嘻哈哈,不知什么叫忧愁,大伙叫他小崽子。</p><p> 先来的女学生叫张曙明,一个细挑身材,秀气的黄毛丫头。</p><p> 后来的叫张菊娣,是张保发的妹妹。个子不高,没有眼镜,比哥哥秀气。</p><p> 那时政策严,没人敢理会这俩女娃。</p><p>后来一个女娃好象叫王如晓,整天出出进不和任何人搭讪。由于性情孤僻几乎被遗忘。</p> <p>  前天小崽子和张曙明重回故地,小崽子成了老崽子,还是那么爱笑。张曙明脸上没有当年的稚气,费好大劲才叫出她的名字。才下乡那会张曙明不会针线活,常穿张着咀巴的衣服,怪可怜的。</p><p> 油葫芦经常还見到,四十多年了,一直没見到瞎子兄妹。</p><p> 噢!忘了介绍,中间的麻杆是我,右边是小,哎!习惯了,还叫小崽子吧!靠边的是当年的小美女张书明。左侧是当年的老骆驼张吉忙,他和我都是本土农民,边边是那时的小屁孩邦虎。</p> <p>当年那个好玩的小崽子和不会针线活的张曙明现在都是爷爷辈和奶奶辈。</p> <p>  说是一杆子捣怂,其实都很乖,和我们社员一同锄地拉车,上山割蒿,下川拉石,茅侧掏粪,脏、重活从不躲僻,同工同酬,同样每个工日四毛钱。</p><p> 那时吃粮有定量,几个毛孩子立了个伙一块吃飯,常把馍馍蒸的结结实实的。没法子,队里只能多给点粮食,让他们锻炼吧。</p><p>这杆人白天和贫下中农一起干活。到了晚上不知从那里弄了个破吉他咕咕咚咚弹着跳舞。不知有多高兴。</p> <p>  没过多长时间,这杆子捣怂就被贫下中农教育的差不多了,和我们土著农民打成了一片,偶尔也和我们一同晚上上树摘个杏,下地摸个瓜。还有几个能在剧团演个角色。嘿!嘿!说来你可能不信,就连秀气的张书明都还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小匪兵。</p><p> 有个胖嘟嘟的王梅还当过我的副官,哈!不过是在沙家浜里。</p> <p>小匪兵张曙明脸上依希透出一丝秀气。</p> <p>  过了两年,几个知青陆续回城有了自己的工作。如今都退了休,时不时还想到受过教育的村里看看,会会当年的朋友。寻找当年接受教育的记忆。</p><p> 临别前拍了张照片,或许能从中寻出当年的某些记忆。</p><p> 忘了留小崽子和张曙明的联系方式,有晓得的请转给油芦蒌和小崽子们,就说王村等他(她)们常回来看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