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2017年6月23号的早上,义勇开车带着我和刘庆香还有她的爱人杨普恩去往石家庄的正定县朗华国际酒店,参加“心系师生情•圆梦在正定”——双河七五届、七七届师生聚会。义勇和杨普恩虽然不是我们同学,但他俩也是三十几年的好友,我们参加活动,他俩也趁这个机会叙叙友情,出去转转。正值大雨初霁,只见远山苍茫,云雾缭绕,车窗外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当厚厚的云层慢慢散开,如烟的往事也渐渐清晰起来。</b><b><br></b></h1> <h1><b> 我们这个班1973年夏天诞生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六团的团直中学。学校一共有四个年级,即属于初中阶段的六年级、七年级,属于高中阶段的八年级、九年级。我们六年级的生源来自四个方面:1.团直小学,2.一营营直小学,3.一营四连小学,4.二十一连小学。六年级共分两个班,六(1)班和六(2)班。我来自一营营直小学,被分到六(2)班。我们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杨淑清老师,语文老师是潘桂芝老师和曹垚老师。没有多久杨老师调走,钱平飞老师做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费正行老师教我们英语。体育老师是孙长征老师。1975年,部分同学初中毕业,留下的同学继续上高中。这时从十八连和十四连两个带帽中学转来了一批八年级新生,部分新生住校。这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矫生发,物理老师郭英俊做我们的副班主任。地理老师是孟锦云老师,生物老师是吕 老师。</b><b><br></b><b> 我们班的同学在校一起时间最长的有九年,最短的只有两年。但是,我们的友情却非比寻常。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我们特殊的同学关系。团直中学是五十六团子弟学校,我们的父辈基本上是同一机关或同一单位的同事,同学们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同学、校友,上学一起去,放学一起回。去同学家玩的时候,同学家长的关爱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父母。长大之后,男女同学之间虽然沟通不多,但内心的真诚却不曾减少。</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1985年“六一儿童节”,我带着毕业班的孩子们到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春游。</font></b></h3> <h1><b> 1977年的秋天,一纸毕业分配通知,将同学们分到了不同的单位,大家考学、工作、当兵,开始了为学业求索,为事业忙碌,为生活奔波,为家庭操劳的日子。我在北京第三师范毕业后,有幸回到我的母校,双河一中(兵团改农场后改名)担任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三年。并于1992年回到北京,在北京育英学校工作。</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与北京三师的同学在一起。</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刚到育英学校的前四年,我连续带了四个毕业班。</font></b></h3> <h1><b> 2001年7月21号的那天,毕业后从未联系的同学朱国强给我打来了电话,说郭英俊老师到北京来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到大兴聚一聚。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的惊喜,老师来了!那因多年忙碌而沉睡的记忆,被突然唤醒,脑海中充满了学生时代的一幅幅画面。义勇下楼开车,带着我直奔大兴而去。那一刻,距我们高中毕业已经过去了整整24年!</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毕业后的第一次师生聚会。</font></b></h3> <h1><b> 真挚的师生感情和同学友谊,恰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虽已多年未见,听见那熟悉的声音,看见那久违的面容,大家感觉到比在校的时候更加亲切。那时的郭老师也早已回到哈尔滨,在大学教书了。聚餐的时候,大家提出来第二天去世界公园游玩,当时我们家有一辆七座的松花江面包车,一大早,我们就从海淀的家里出来,义勇开着车,带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到大兴接上老师和同学,大家来到位于丰台区的世界公园。义勇当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在世界公园游玩。</font></b></h3> <h1><b> 同年的10月3号,我接到刘庆香的电话,得知刘淑荣从石家庄回北京了,大家又一次齐聚大兴,再叙往日的友情,尽享重逢的欢乐。也就是在这次聚会上,林光宏提议,以后这样的聚会要坚持下去,每年聚一次,时间就定在春节休假的最后一天——正月初六。从那时开始,正月初六就成了同学们一年一度难得的团聚时光。<br></b><b> 那时的召集人主要是刘庆香和薛春江,有时还有张荣强和林光宏帮忙联系。</b><b><br></b><b> 与此同时,一班的同学也在聚会,他们是正月初四聚,几年之后,我们两个班的同学就在正月初六一起聚会了。</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欢迎刘淑荣同学。</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学聚会部分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十渡</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欢迎马凤贤和她爱人。</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欢迎王金兰。</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王庆玲的家里。</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第一次两个班在一起聚会。</font></b></h3> <h1><b> 2007年,是我们高中毕业30年,薛春江告诉我,7月下旬,同学们要回双河办一次大型聚会。7月22号,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回到双河,回到了我的母校。当我看到自己曾经上学和工作过的地方,非常感慨。我上学时的教室后面,有四排杨树,是当年我们亲手种下的树苗,我回北京之前就已经成材,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密实的树叶挡住了炎炎夏日,树下一片清凉。当年种树的我的小伙伴们,也早已开枝散叶,撑起了家族中的一片蓝天。因为放暑假,教室的门都锁着,我无法重回上学时的教室和站过的讲台,但我能与同学共游校园,分享快乐,已经十分的满足。</b><b><br></b><b>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老师都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老师们用自己的心血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让我们受用终身。1988年我在双河场直小学工作的时候,被评为“齐齐哈尔市优秀中队辅导员”,1989年在甘南县40多人参赛的“教学大奖赛”<br></b><b>中获得一等奖。我把获奖证书和苏局长的亲笔信交到潘老师手上,老师欣慰的笑容是对我巨大的鼓舞,也成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七七届同学高中毕业30年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九二班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九一班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母校门前。</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甘南水库游玩。</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参观兴十四村。</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欢迎刘树文来北京。</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与于恩来同学在一起。</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我回双河时,与同学相聚。非常感谢双河的同学!</font></b></h3> <h1><b> 2012年是我们高中毕业35周年,这一年的正月初六,刘树文、王晋宁、金士杰三位同学从齐齐哈尔来到北京与大家共同庆祝,聚餐后又去卡啦OK唱歌,那一天大家都特别高兴。</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七七届高中同学毕业35周年聚会。</font></b></h3> <h1><b> 往事像一段优美的旋律,在脑海中轻轻回荡。<br></b><b>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望都服务区,还没有停下车,居然看到了车窗外的李维江、杨贵福、王建凯三位同学,大家喜出望外,非常高兴。稍事休息,我们便一起驱车赶往正定。<br></b><b> 参加这次同学聚会的,有两个班的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同学,还有教过我们的几位老师。组委会的同学已经先期到了正定,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迎接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br></b><b> 我们刚下车,马上有好几个同学热情的迎了过来,接过我们的行李,那真挚的问候、热情的双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情谊。也许,同学相聚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刚见面的那一瞬间,那一声老同学的欢呼和惊喜。<br></b><b> 参加聚会的有五十九个同学,还有孙长征老师、钱平飞老师、潘桂芝老师、毕玉启老师和宋泽辉老师这五位老师。矫生发老师和郭英俊老师因身体原因没有来到正定,但是通过视频发来了问候和祝福。这次聚会,大家用行动展示了七五届、七七届师生非凡的凝聚力和浓厚的师生情。<br></b><b> 按照程序,聚会的第一天师生全天报到,第二天正式庆典和联欢,第三天参观和游玩。第四天早饭后聚会结束。<br></b><b> 组委会的同学把聚会的过程安排得细致周到,东道主董福兰和祁边疆也尽了很大的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同学们吃好、休息好,保证老师和同学们有充足的精力参加各项活动。孔庆一同学为到会的每个人准备了一件文化衫,并且印上了师生聚会的主题和时间,色彩明亮,整齐划一。不仅让同学们在聚会时焕发了光彩,也成为了日后永远的纪念。<br></b><b> 一班的赵景清同学因患比较严重的腿疾,行动不便,但非常想参加这次师生聚会。同学们扶他上火车,把他带到正定,聚会后护送他安全到家。在参观游览的时候,推着轮椅陪他游玩。分别前的晚宴上,赵景清坚持着走到每一个桌子前向大家敬酒,表达他内心的感激。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b></h1><h1></h1><div><br></div> <h3><b><font color="#167efb">赵景清在石家庄车站。</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到达正定。</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报到的那一天。</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庆典正式开始之前。</font></b></h3> <h1><b> 6月24号上午十点,聚会庆典正式开始,主持人庄重不失诙谐的话语赢来大家的共鸣,追忆似水年华,描述师生情深。几个同学的发言,也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会场上潘桂芝老师代表老师们讲话,年逾古稀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依然挺拔而优雅,她的讲话字字珠玑,凝练有力,内容真挚而精彩。熟悉的语调和节奏,使我们又回到了那明亮的教室,回到了那充满快乐的学生时代。<br></b><b> 老师点名的环节活泼而有趣,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同学们青少年时期的照片,请老师说出照片上的人名。老师们紧张又兴奋的盯着照片看,凭着四十年前的印象不断地猜测着。猜对了,大家热烈地鼓掌;猜错了,大家报以善意的笑声。那一刻,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沉浸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中,照片上的人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台下的我们却已经年近花甲,历经风雨沧桑。四十年的岁月,洗去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沉淀了我们丰富的人生。</b><b><br></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为老师们献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潘老师讲话。</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钱老师在猜同学的名字。</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精神矍铄的老师。</font></b></h3> <h1><b> 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戴过红领巾,那时候戴在左臂上、胸前上的都是“红小兵”的标志,1978年恢复少先队的时候,我们已经毕业了。后来,我经常有戴红领巾的机会,但那是以老师和辅导员的身份戴的,意义不同。今天,我们在老师的面前,又做回了学生,终于可以戴上红领巾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弥补了我内心多年的遗憾。<br></b><b> 小时候,冬天的教室里没有暖气,靠生煤炉取暖,诺大的教室,只有一个火炉,要想在上课前把屋子烧暖,就需要有同学很早到学校劈柴生火。那时班里的几个男生轮流生炉子,冬天的早晨寒风刺骨,当我们带着一身寒霜走进教室的时候,屋子里早已是暖意融融。当年那些为大家服务的同学有些已经忘了是谁,但在今天相聚的日子里,请接受老同学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谢谢你们!<br></b><b> 学校西面有一片很大的草甸子,夏天的午饭过后如果作业不多,我们就到草甸子上摘野花,草甸子上的野花特别多,最醒目的是红色的灯笼花,也叫野百合花,还有一种紫色的小野花,我们叫它火柴头,学名叫狼毒花。摘下一小把,回家养在罐头瓶和橘子汁瓶里,每天换水,养三四天都是水灵灵的。有时候突发奇想,把毛毛狗和几根野草也一同插在瓶子里,摆在窗台上、箱子上,自己觉得赏心悦目,家里也多了一些生机。<br></b><b> 那时候的中学生要与工农兵相结合,我们除了在教室上课,还在学校的安排下,到良种连用营养块种植玉米,到农业连队学开拖拉机翻地,在修配厂学翻砂、开车床,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拿一把表演用的步枪,学着上刺刀、实弹射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特殊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也渐渐长大。</b></h1> <h3><b><font color="#167efb">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联欢会上。</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与钱老师在一起。</font></b></h3> <h1><b> 6月25号吃过早饭,我们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游览,西柏坡地域虽小,却成就了建国伟业。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一件件实物和照片,让我们从细节中感知历史,感受那个战火纷飞而又激情澎湃的年代。这里于我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工作的育英学校旧址就在西柏坡附近的下东峪村,育英学校曾经是延安时期的马背摇篮, 1948年11月17日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学校,全称是是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第一任董事长是杨尚昆。学校曾经随党中央东渡黄河从延安到西柏坡,1949年又随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好好学习”四个字,就是1952年毛主席为育英学校的题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为我校提过词。上世纪六十年代育英学校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完全学校。现在,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和老师来西柏坡回顾历史,不忘初衷。</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与潘老师在一起。</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前留影。</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漂亮的同学家属。</font></b></h1> <h3><b><font color="#167efb">聚会结束后,赵景清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从正定回北京以后,为魏树国、王振魁送行。</font></b></h3> <h1><b> 正定,一个以前不曾到过也不熟悉的县城,注定要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师生情谊的最好证明。</b></h1><h1><b> 四十年时光如水,四十年岁月如歌!在这里,遥祝我们的恩师健康长寿!祝我的同学们生活幸福!</b><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