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上坐K7711到承德已是12:30.放下行李就打车来到普陀宗承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占地22万平方米的,是布达拉宫的一半,认真的听导游详细地讲解着,地域偏远的,后藏 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以一年的行程,来到承德觐见皇帝,讲经和居住在这里的历史。这座,由40余座佛殿组成的,建筑群体气势恢宏,在阳光下闪耀着西域的神秘之光。</h3><h3><br></h3><h3>普陀宗乘之庙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h3> <h3>门上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h3> <h3>山门内正中为碑亭,汉式结构,重檐歇山顶,上复黄琉璃瓦,碑亭开拱门,亭内置有三通石碑,用四种文字镌刻碑文,记述了此庙兴建背景和厄鲁特蒙占土尔扈特部回归,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h3><h3><br></h3><h3>玻璃后的石刻是一条龙下面衔着一枚钱,解说是“乾隆”,让我摸摸龙头万事不愁。😜</h3> <h3>「五塔门」或许就是第一次见到,藏式碉楼风格的三门白台,白色墙上三排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红、绿、黄、白、黑五色小佛塔,代表藏传佛教的红教、绿教、黄教、白教以及黑教等教派,有意思的是门前两只跪地姿势的大象石雕,有别于一般是狮子一对。</h3><h3><br></h3><h3>进入的大门口有一对狮子,加上这里的一对大象,表明这个寺庙级别很高。</h3> <h3>「五塔门」之后就是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而在秋阳明亮的照耀下,更显得琉璃瓦的耀眼夺目。</h3> <h3>琉璃牌坊中间的门是皇帝进出的,五品以上的文官走右侧,武官走左侧。五品以下的官在此停留,打道回府。</h3><h3>而导游又一种说法是中间进出祈求事业学业顺利,左边祈求身体健康,右边祈求财运。</h3> <h3>没有顶的白台。</h3> <h3>出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h3> <h3> 前面就是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大红台”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红台的红墙壁上有许多窗户,有些是封闭的,有些是敞开的。</h3><div> “小布达拉宫”之中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红白相间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在了西藏的某个地方。红台外观有7层,饰有藏式盲窗,正中间有6个佛龛,供有6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60大寿,而大红台上部边缘饰有80个小佛龛,供有80尊无量寿佛,象征皇太后的80大寿。</div> <h3>看上去像布达拉宫,有369级台阶。</h3> <h3>藏式建筑是西藏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由于它一般都依傍山坡台地而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高大。为了避免体积庞大,外表单调的特点,常开许多盲窗(假窗) 使建筑物显得层数很多,来增加变化。世人传说, 以免染上世俗,所以窗都为装饰,并不能开启,因此叫盲窗。</h3> <h3>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h3><h3><br></h3><h3>大红台三层以下的窗户都是盲窗。三层以上又明窗也有盲窗,明窗是向上倾斜45°角,可以通风和采光,向外只能看到蓝天和白云,盲窗自然是封闭式的,根本看不到外面的,设计的非常巧妙。</h3> <h3>据说人有108钟烦恼,除了生老病死人我们无法排除外,其他104种烦恼是可以排除的,因此这里是52级台阶,走过之后就可以把烦恼甩掉。</h3> <h3>这里还有52级台阶,走过之后就少了104种烦恼了,不过回来不能走这条路哦!</h3> <h3>许了两个愿望升了马尼旗!</h3> <h3>大红台里面事“万法归一”大殿。里面有一个班禅讲经的位置。(不让拍照)</h3> <h3>万法归一大殿的金顶。</h3> <h3>万法归一殿金顶细节。</h3><div>金顶所覆鎏金鱼鳞铜瓦,耗用头等黄金一万余两,引起小日本垂涎欲滴。</div> <h3>鎏金层被小鬼子刮走,至今刮痕残迹犹在。<br></h3><div>避暑山庄珠源寺内重大240吨的铜殿也被小鬼子拆走化为铜水制造武器。</div> <h3>据说当时日本人爬到最顶上一层刮金子,两人摔下死了,日本人才放弃刮金子,这个金顶得以保存至今。</h3> <h3>大红台南部围楼一层建有两座室内佛塔,塔高超过三层围楼总高,所以塔顶冲出大红台,在屋顶上另建两座重檐四角方亭,这种建筑布局十分罕见。</h3> <h3>从大红台看普陀宗承之庙。</h3> <h3>外三层为群楼,包围中间的万法归一大殿。</h3> <h3>西侧围楼与中央大殿万法归一殿,围楼顶部的六角重檐殿是慈航普度殿,位于大红台顶部的西北角。</h3> <h3>典型的藏式建筑。</h3> <h3>这是在避暑山庄山上拍的小布达拉宫的全景图。</h3> <h3>离开普陀宗乘之庙,有免费的电瓶车把我直接送到承德行的--须弥福寿之庙。还是叫它班禅行宫好了。</h3><div></div><div>说说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的不同。小布达拉宫修建在前,班禅行宫修建在后。小布达拉宫是为了接待前来祝乾隆皇帝60大寿和皇太后80大寿的各族首领们的,仿照的是达赖喇嘛的住所---拉萨的布达拉宫,虽然当年达赖喇嘛并没有来。</div><div>班禅行宫是为了接待六世班禅而修建的,当年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赶来为乾隆皇帝的70寿辰祝寿,乾隆对此极为重视,于是参照班禅在后藏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兴建了此庙,并取名“须弥福寿之庙”。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泽,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班禅来承德期间在这里讲经和居住,因此该庙又被称作“班禅行宫”。</div><div><br></div> <h3>这是班禅行宫的全景图。</h3> <h3>也一样的汉藏风格的门楼。</h3> <h3>一样布置有碑亭,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面开拱门,</h3><div></div> <h3>然后,继续仍然是三间四柱七楼式格局的琉璃牌坊,正中嵌白石匾额,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镌刻乾隆御笔“总持佛境”,意思是“佛居住的胜境统领天下万法”。</h3><div></div><div>牌坊两侧还是有一对大象,象征着大乘教有最大力,能普度众生</div><div></div><div>大象高2.45米,雕刻非常精美</div><div><br></div> <h3>一样的琉璃牌坊。</h3> <h3>再往后就是大红台,吉祥、高贵、权力的象征</h3><div></div><div>大红台是全庙的主体建筑。正面开三层窗,每层十三扇,最下层中间有门所以每边各六扇。窗楣上浮嵌琉璃垂花窗头,形式新颖独特,不同于其他寺庙的盲窗,显示出了这座寺庙高贵的等级。</div> <h3>四条波纹垂脊之上各置镏金铜龙两条,一上一下共八条,升降相反,弓身翘尾,似乘云腾飞,形态栩栩如生。据说乾隆夜梦仙人,喻其寿可八十,天机莫漏。乾隆遂命浇铸八条金龙于殿顶,表示以身护法。</h3><div><br></div> <h3></h3><div>腾跃欲飞的鎏金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生动,给清静的佛寺增添了庄严的气氛。</div><div></div><div><br></div> <h3>可以想象,弹性十足的金龙一定会让乾隆觉得,他治理的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王朝。</h3> <h3>出了班禅行宫,打车来到普宁寺。</h3> <h3>普宁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h3> <h3>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世界上最大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具有宗教艺术魅力。</h3> <h3>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这尊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量达110顿,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约需120立方米木材。观音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只手来,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自然流畅,是宝贵的艺术珍品。可惜不让拍照。</h3> <h3>外观大佛寺。</h3> <h3>这里的香火很旺。</h3> <h3>普宁寺后面还有一个财神殿。不明白为啥通往财神殿的路上有这么多锁?</h3> <h3>普佑寺1964年毁于大火。这是仅存的法轮台。</h3> <h3>武烈河,滦河支流、古称武列水,《热河志》称其为热河。发源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支脉南侧的围场县道至沟,在承德市大石庙镇雹神庙村汇入滦河。</h3> <h3>承德武烈河夜景。</h3> <h3>宁静的小城,适合居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