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鹅堡——一个国王的逃避(原创)

文海清漪

<h1>他是一个国王,却不恋王位;他是一个美男子,却终生未娶;他对其他政客者流的行径无暇顾及甚至不屑一顾,却对高贵的文学艺术情有独钟、忠贞不二。在无数阴谋算计、悲凉可恶的现实面前,他选择了逃避。就连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称帝时,几乎所有的德国贵族都参加了庆典,而他作为巴伐利亚国王却敬而远之。凡此种种的特立独行,自然不为一般人理解。于是,政敌们轻而易举散播了关于他的谣言,诸如“同性恋”啦、所谓的“日记”啦、“不爱江山、不爱女人”啦等等,坐实着“疯子国王”的传闻。他41岁时被以精神病为由废黜,不久他便溺死于施塔恩贝格湖,又一个历史之谜随即产生了。而历史行走到了今天,我们则清楚地明白:虽然他死了,却精美不朽地活在后世人的心中。</h1><h1></h1><h1><br></h1><h1>请注意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回忆录》中的论断:他一直是个“明智的君主”。</h1><div><br></div><h1></h1><h1>关于他凄美的故事就像他生前喜爱的戏剧新编,而他留下的旷世建筑杰作“新天鹅堡”,则雄辩地为他辟着谣,并美轮美奂地光耀着与他的国家连同在一起的名字。他就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1845年-1886年)。</h1> <h1>人们都说新天鹅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经营的一个梦的童话世界。而我和许多后来人,则一直做着去欣赏新天鹅堡的梦。终于圆梦来了,虽然非常遗憾无法慢慢欣赏体味,但庆幸还是走进了新天鹅堡,走近了路德维希二世的精神世界。</h1> <h1>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富森附近小镇,是浪漫之路、阿尔卑斯山路、古罗马大道及多瑙河支流莱希河四条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坐落在夏宫的对面。夏宫,原巴伐利亚王室旧宫,是新天鹅堡主人路德维希二世儿时生活的地方。宫内的壁画上就有关于正义高尚的天鹅骑士罗恩格林的传说,在他幼小的脑际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3岁的时候,家庭女教师给他讲述了瓦格纳即将完成的歌剧《罗恩格林》,使他念念不忘。在慕尼黑皇家歌剧院欣赏被大赦返国的伟大音乐家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时,15岁的他为之倾倒。其心灵与近五十岁的歌剧作者居然有种隐隐相通的默契。从此,瓦格纳作品陪伴他走过一生。他后来在写给瓦格纳的一封信中,深情回忆道:“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上天就强行将对你的神圣的兴奋之情的幼苗植入我的心田里,让它为您的作品而欣欣向荣。”他真正理解并由衷欣赏瓦格纳的艺术,以至于孩提时的崇拜引发着他成长道路上精神世界的精彩葱茏。</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夏宫</h5> <h1>抵达新天鹅堡的沿途风光仿佛在引人入胜:</h1> <h1>从新天鹅堡俯视周遭的湖光山色,可令人尘虑顿消:</h1> <h1>“新天鹅堡”是个融中世纪理想、古罗马及拜占庭意味、文艺复兴的精神、哥特式风格与19世纪晚期新技术为一体的完美建筑。是出于路德维希二世对内心精神世界建树的外观展现,是他对文化艺术的高层次的理解、追求,是用心血与智慧浇筑而成的:</h1> <h1>新天鹅堡是凝固音乐的优美交响;是建筑艺术的传世典范;是他逃避可恶现实后的精神皈依;是他清雅高贵身心的护佑之所。</h1><h1></h1><h1><br></h1><h1>亦真亦幻,仿佛世外天堂,一年四季任何时日的风光都各领风骚。</h1> <h1>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18岁登基。年轻的国王英俊潇洒,清澈的眼神明白无误地昭示出他纯洁天真、艺术诗性及梦幻般的心灵:</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路德维希二世</h5> <h1>虽然他没有权力欲,但天生的完美主义促使他继承王位后勉力为国家效劳。可那时巴伐利亚王国的权力都掌控在议会两院手中,他却实际上被架空,屡遭牵制甚至诬陷和迫害。他执政于多事之秋,又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后巴伐利亚的独立地位被迫终结。现实太无奈,太丑恶,令他无比失望。</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路德维希二世</h5> <h1>于是他与当时慕尼黑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他日益厌恶权斗,厌恶战争,厌恶人世间所有的伪善、冷漠、欺诈、倾轧、阴谋、掠夺等等邪恶,渴望从小就向往的高尚、正直、善良和美好。于是这位国王选择了逃避!</h1><h1></h1><h1><br></h1><h1>关于逃避,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严光急流勇退,耕钓富春山高韵清和间;陶潜不堪吏职,归隐田园筑建世外桃源。他们都有幸地被尊称为高韬隐遁之贤士,直令今人钦羡不已。可惜后世人要想逃避却难了,梁实秋说:“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虽然其理智到无法逃避,但内心深处对丑陋现实的深恶痛绝却溢于言表。梁实秋们何尝不大有逃避之意?</h1><h1><br></h1><h1></h1><h1>那么堂堂一个国王的路德维希二世毅然决然地选择逃避,当然也在情理之中。既然从政无法实现理想,就转而致力于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法国壮丽雄伟的建筑让他震撼,巴伐利亚在艺术方面的贫瘠糟糕又使他暗下决心改观建树。他在文学、诗歌、绘画、音乐和建筑艺术多方面的造诣,激活了心中的梦想。他决定出资并亲自指导过问修改克里斯蒂安·扬克等人的设计,要建造“最美丽的,神圣的,是上帝的朋友的一座高贵的圣殿”。</h1><h1><br></h1><h1></h1><h1>他终于给巴伐利亚留下了让世界惊喜着刮目相看的伟大艺术精品。</h1> <h1>在我们继续展示这个选择逃避国王的作品之前,先来稍微了解一下另一个人--茜茜公主。</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茜茜公主</h5> <h1>对路德维希二世个人的爱情,世间有许多臆测。当时的政敌在攻击他是同性恋外,后世有人蜚短流长又极其矛盾地说他姑侄恋、姐弟恋。世间的事无奇不有,而许多却是好事者编造出来的。</h1><h1><br></h1><h1></h1><h1>这里所说的“姑”或“姐”,就是指伊丽莎白·艾米利·维斯巴赫公主,即中国人也耳熟能详的茜茜公主。</h1><h1><br></h1><h1>很显然,茜茜公主和路德维希二世同属一种类型,是位高洁且绝世的美人。她15岁嫁给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成为奥地利皇后兼匈牙利王后。由于生前对奥匈的贡献,至今她依然被奥、匈尊为国家的圣人。</h1><h1><br></h1><h1></h1><h1>由于父母辈的血缘关系,比路德维希二世大八岁的茜茜公主既是表姐也是表姑。她喜欢骑马、读书和艺术。其婚嫁时,路德维希二世才7岁。路德维希二世曾在给茜茜公主的信中写道:“只知道爱和深切的仰慕以及温馨的依附感早在我孩童时代就已深深埋在我的心中,它使人间变成了天堂,只有死亡才能使我解脱。”茜茜公主也曾在诗歌中把路德维希二世比作高山上的雄鹰,把自己比作大海中的“海鸥”。正像茜茜公主觉得与海涅同心相契,她和路德维希二世都带有浓浓诗意的人世真感情。可有人却因此得出结论说:“路德维希二世童年与表姑一起度过,有了朦胧的爱情”,简直是痴人说梦,滑天下之大稽。有高贵教养的茜茜公主对那个幼年小毛孩肯定有过极深的影响。他俩的文化教养、志趣爱好乃至性格脾气都十分相似,因而奠定了一种世上最美好的亲情加友情的关系。对这种真挚难得的美好情愫,任何庸俗的臆测歪曲都是对圣洁的亵渎!</h1><h1><br></h1><h1>至于婚姻,由于路德维希二世对丑陋的现实深恶痛绝,避之犹恐不及,怎能再造出一个或几个自己,来重新遭受这不堪忍受的现实?他认为“对女性纯洁的崇仰是更加深刻的感情”,故他虽曾与茜茜公主最小的妹妹索菲订婚,却终于还是选择了逃避!在22岁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突然宣布解除婚约,此后一生未娶,以此真爱自己,真爱“手足之情仍一如既往深植于心”的“可爱的妹妹”,从而全力投入创建并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直到他天鹅般离开人世。</h1><h3></h3><h3></h3> <h1>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世人猜测更多的是“谋杀”。其实像路德维希二世那样温文尔雅的人是不会有私仇的,不可能遭至私报;那个“下台”对他而言,其实不算什么,因为他很自知不懂权术,缺乏经验,不善于管理国政,早就自我放逐。即使真有什么政敌设计阴谋的话,既然已经把他赶下了台,何至于再去要他的命?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自杀。国王之职终于卸掉,最后的一点牵挂也没有了。</h1><h1><br></h1><h1>梦总有醒来的时候,当连逃避也不可能时,那就去追寻人世间所没有的最公平最圣洁的归宿——死亡。在巍巍的阿尔卑斯山山脚下,施塔恩贝格湖以其清澈蔚蓝、温柔亲切地接纳了这位国王;而那新天鹅堡则矗立在山间缥缈的云端,以其举世无双的瑶台雪鹅的美妙仙姿给世界歌吟着天鹅之死的绝唱!</h1> <h1>我们踏着路德维希二世曾经走过的“红色回廊”,悄悄进入童话的内部世界。虽只涉足到极少的一部分,却已足足惊喜着灵魂与心智:</h1> <h1>路德维希二世一直在努力将梦想变成童话般的世界,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让他痴迷投入。他逃避到了这个世界。这童话般的世界纯粹属于精神,很是唯美。这位国王已成为自己精神王国的真正国王,他的王国中没有邪恶,即使有,也会被“圣杯骑士”消灭。他让自己的心灵在此歇息并获得抚慰。</h1><h1></h1><h1><br></h1><h1>这座宫殿同时也是为纪念瓦格纳的,尽管瓦格纳先他去世,从未来过这里。用国王本人的话“一座为神明友人而建的庄严庙宇”,可以做佐证,可以告慰天才艺术家的在天之灵。</h1><h1><br></h1><h1></h1><h1>的确的确!新天鹅堡内贯穿了瓦格纳的重要代表歌剧题材的壁画,均由路德维希二世赞助保护的著名画家皮洛蒂、艾格纳、赫克尔、伊莱、豪席尔德等绘制。</h1><h1><br></h1><h1></h1><h1>国王卧室的壁画是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左尔德》的场景:</h1> <h1>起居室的壁画为《罗恩格林》的情节:</h1> <h1>餐厅以《汤豪塞》场景作为装饰:</h1> <h1>书房也有《汤豪塞》内容的壁画:</h1> <h1>加冕堂的《西格弗里德勇斗恶龙》剧情:</h1> <h1>歌剧大厅壁画全是关于瓦格纳大型歌剧《帕西法尔》的题材:</h1> <h1>其他如前厅的《尼布龙根的戒指》;更衣室的《纽伦堡的名歌手》等等,对瓦格纳作品的推崇空前绝后。</h1><h1></h1><h1><br></h1><h1>国王的政敌一直中伤他与瓦格纳是同性恋,其实即使真是同性恋也无可厚非,但恶意的诽谤却另有企图。倒是后世许多人云亦云者,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实在有点可悲。</h1><h1><br></h1><h1></h1><h1>路德维希二世不仅关爱瓦格纳,许多欧洲优秀的文化艺术家都在他关爱的范围内。在他的倡导敦促下,莎士比亚、卡尔德隆、莫扎特、格鲁克、易卜生、韦伯以及许多其他著名剧作家的戏剧,都被热情认真地引荐给了巴伐利亚的观众们。他还促进提高了席勒、莫里哀和高乃依作品的翻译水平。</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瓦格纳</h5> <h1>不得不谈谈瓦格纳。比路德维希二世大32岁的瓦格纳,才华横溢,兼具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天分。编剧、作曲一人承担,作品具有描绘心灵传达仁爱的特质,把中世纪的神话及幻想题材升华为奇幻瑰丽、盈满正义良知、爱与美、责任和坚强的理想世界。这自然引起极富教养、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国王的共鸣与陶醉,赢得路德维希二世的特别青睐与器重。所以他即位不久,就将经历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涯、欠了一身债、穷困潦倒到接近崩溃、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瓦格纳,邀请入王宫,成了艺术家的最大赞助者;当瓦格纳被迫离开巴伐利亚前往瑞士时,窘迫的艺术家又获得他雪中送炭的生活所需;后来在路德维希二世财力及精神支持下,瓦格纳建造了专门演出他自己作品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h1><h1></h1><h1><br></h1><h1>对于瓦格纳,我们中国人未必都了解,但大家都熟悉时下在结婚典礼上通常演奏的一首乐曲旋律,那就是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中的婚礼合唱曲。瓦格纳的岳父乃匈牙利那位举世闻名的“键盘魔王”李斯特。李斯特像十字架上的基督,是个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关心,常常准备为别人牺牲的人格崇高的艺术家。 被这样一个基督式音乐家选中的女婿自然是个非凡之人。瓦格纳极具创新意识,把歌剧改革超越为“综合艺术形式”的乐剧,把美与思想的创造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不为娱乐大众,不为逢迎时代,只为实现各种文化艺术交融渗透的“整体艺术”的理想。统统这些都已深深影响了世界的艺术界,成为极可效法的楷模。</h1><h1><br></h1><h1></h1><h1>路德维希二世则表现出了真正帝王风度的礼贤下士,使瓦格纳成为史上最幸运的艺术家、从而助其成了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家。瓦格纳也不负厚望,十分珍惜并深深感激这位国王的知遇之恩,许多作品都是送给路德维希二世的礼物。特别是其收官之作《帕西法尔》全部完成时,他给国王发去了电报:“三月三日!可爱的三月!我的赞歌属于你,冬日的统治已过去,《帕西法尔》完成问世”。</h1><h1><br></h1><h1></h1><h1>必须指出的是,瓦格纳说:“《帕西法尔》的问世与形成要归功于对世界的逃避!有谁能在一生中以感官和胸怀透视这个通过谎言、欺诈和伪善使谋害和掠夺合法化的世界,而不会极其厌恶地躲避它呢?那么这时他的目光该投向何处?当然是常常投向那深邃的死亡。而对另有使命的人、对因此被命运与世界隔开的人,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则可能显现为对其内在灵魂的提示,成为对他的拯救。他曾以充满痛苦的诚实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悲惨的,现在,忘却这个欺诈的现实世界,视这个世界为梦幻,似乎便是对这种诚实的报答了。”太精辟透彻了!由此不难看出他和路德维希二世在精神上是如何高度的相通一致。这段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国王逃避的最好诠释。作为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经历的伤害和精神上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得到的,这段话无疑和选择逃避的国王的内心自白暗中吻合。</h1><h1><br></h1><h1></h1><h1>客观确切地讲,路德维希二世和瓦格纳是一对绝代知音,是巴伐利亚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中国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若遇到狭隘的好事者,挺容易被臆测为同性恋,“摔琴”即“摔情”也,不再“弹”,也即不再谈情说爱了。嘻嘻,让那些中伤和以讹传讹见鬼去吧!</h1> <h1>我们欣赏摔琴谢知音,也欣赏新天鹅堡式的绝妙纪念。</h1><h1><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巴伐利亚路德维希二世,作为国王,他是失败的;但这个国王的逃避,以新天鹅堡昭示着精神的不灭,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span></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文海清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文海清漪/网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杰奎琳·杜普蕾《光影》</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篇源自文海清漪《诗怡游记》<br>http://m.kdnet.net/topic-9235994.html<b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b>【评论集锦】<br></b>为【美篇】之外看不到评论的朋友而设</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