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来自草根的民间狂欢节

📷逆风飞扬

<h3>撰文📖李秀桦(行者)</h3><h3>摄影📷张玉涛(逆风飞扬)</h3> <h3>【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h3> <h3>  春寒料峭的鸡年正月,为了记录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民间曲艺行当的盛会--马街书会,我们特邀襄樊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郝桂萍一起来到中国曲艺之乡--河南宝丰。 </h3> <h3>【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h3> <h3>【热闹非凡的书会上,人潮汹涌】</h3> <h3>说书和马街书会渊源</h3><h3> 自从有了说书这个行当,人们把那前朝故国的历史,编成话本儿,藏否忠奸善恶、激扬爱恨情仇,正是:举手间腥风血雨,舌开处石破天惊。过去农村读书识字的人少,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都通过说书人来传承沿袭。所以说书这一艺术形式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h3> <h3>【赶书会的百姓,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h3> <h3>【也有外国友人兴致盎然的赶书会】</h3> <h3>马街书会每年也吸引曲艺名家、专家学者前来采风交流,在民间文化中汲取滋养,如同朝圣寻根。</h3><h3> 因说《岳飞传》、《杨家将》而走红千家万户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曾经四进马街。1981年,赶会的群众听说后围得人山人海,偌大的宝丰县城一派&quot;万人空巷看兰芳&quot;的景象。1990年她二进马街,一袭大红旗袍在身的刘兰芳显得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每次临场发挥的&quot;赋赞&quot;都是一口气说下来,不滴汤、不漏水,贯口如爆,声韵铿锵。接着1995年、1996年她都来了。每次来马街,书会上都要掀起一阵冲天撼地的&quot;兰芳潮&quot;。</h3> <h3>【襄阳曲艺家协会主席郝桂萍在马街书会现场表演】</h3> <h3>【戏迷】</h3> <h3>宝丰县城南的杨庄镇马街村,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quot;商贾云集,物产集散&quot;的繁盛之地。</h3> <h3>【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quot;亮书&quot;; 约艺人说唱,则称为&quot;写书&quot;】</h3> <h3>【戏迷】</h3> <h3>马街村的西面和南面被伏牛山余脉环抱,东面和北面为应河环绕,一派青山秀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一时间书棚绵延,人群熙攘,方圆百里数万甚至十几万人会聚马街,共襄此举,热闹非凡。这就是自元代延祐年间绵延至今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quot;中国十大民俗&quot;的&quot;十三马街书会&quot;。</h3> <h3>【老艺人在后台为年轻演员讲戏】</h3> <h3>【不论天气如何,艺人乐呵呵地照说、照演,观众们兴致丝毫不减】</h3> <h3>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h3><h3>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h3> <h3>【&quot;写&quot;台说书戏,花钱不多,事儿办得挺美,在村里老少爷们中也很体面】</h3> <h3>【繁华落寞唱不尽 人间悲喜听到醉】</h3> <h3>一说是东汉前,王莽追杀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三,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quot;三皇社&quot;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quot;光武封、书会兴&quot;的说法。</h3> <h3>【后台,艺人在演出间隙喝口水】</h3> <h3>【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h3> <h3>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h3> <h3>【开戏前焦灼等待的观众】</h3> <h3>【但凡是节日,最开心的还是孩子吧】</h3> <h3>纪念也好,祝寿也罢,千百年前的事已是无从考稽。但每年正月十三来马街说书的习俗却保留下来。据县志记载和马街村民讲述,即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马街书会也没停止过。在民族浩劫的十年动乱中,有人想取缔马街书会,但是,艺人们不怕抓,不怕罚,在老百姓的保护下,坚持在马街游转说书,交友切磋,乐此不疲。</h3> <h3>【后台】</h3> <h3>【&quot;境由情生&quot;的表演是艺人通过自身的表演能够将戏曲的意境展现给观众】</h3> <h3>另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记载:元朝延祐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据说这个&quot;纪录&quot;至今还没有被打破。这兴许是马街书会的滥觞。</h3> <h3>【一个盲艺人沉浸在表演的世界里,让我仿佛看到了《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h3> <h3>【四里八乡赶会的百姓】</h3> <h3>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h3><h3> 在马街村,一入腊月,村民早早地忙碌起来,里里外外收拾一遍,吃的用的准备齐全,就等着书会那天待客了。远处的艺人和马街人已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提前赶到,马街人义务接待这些远方的客人。为了答谢主人的热情款待,说书人会在早晚给主人唱上一段,类似友情演出。</h3> <h3>【说书人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h3> <h3>【规模大的班子都还准备的有演出预告】</h3> <h3>艺人们也早盼着这一天,正月十三一大早就来到了会场。书会的会场在马街村北面的应河两岸及火神庙附近,其规模足够进入&quot;吉尼斯大全&quot;了。近几年赶会的人多了,渐渐又向村东发展过去,面积约有三四平方公里。远处的农家屋舍和树梢间的袅袅炊烟,弥漫着人间烟火和庄稼清甜的气息。</h3> <h3>【打起简板,精彩演绎】</h3> <h3>【看得出小观众们都是听得懂戏的】</h3> <h3>正月十三从早晨开始,说书人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再看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顶着仍有几分凛冽的寒意,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从四面八方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不上半天功夫,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游的、逛的,好不热闹。玩游戏的、演唱流行歌曲作推销的,又呈现一些现代气息,县、乡政府也在书会上作艾滋病防治和法治教育宣传的,也算是寓教于乐。</h3> <h3>【一个人的说唱团】</h3> <h3>【"河南坠子"是书会当中的第一大曲种,到会艺人的80%要说唱它】</h3> <h3>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和本省各地的600余班1800多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书场,扎摊点、架喇叭、说书亮艺。方圆百余里10余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整个书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吹拉弹唱,热闹非凡。</h3> <h3>【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quot;,弹唱献艺,热闹非凡】</h3> <h3>【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h3> <h3>从1980年以来,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爱群众欢迎的演员评为当年的&quot;书状元&quot;。这种评选办法恐怕在全国演艺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却得到了民间大众的认可。</h3> <h3>【马街的羊肉汤】</h3> <h3>【开心的孩子】</h3> <h3>历年荣获马街书会&quot;书状元&quot;的是:王树德、杜萍、郝桂萍、谢素芳、赵玉萍、胡润芝、潘玉仙、王巧珍、王建霞、杨业敬、雷恩九。其中长葛曲艺团的胡润芝已经是七年榜上有名。当与记者同行的64岁的郝桂萍在马街说书研究会上的亮书台上一亮相,真还有好多老人认出了这位昔日的说书状元。郝桂萍即兴演唱的河南坠子一次次引来如雷掌声。</h3> <h3>【声韵铿锵,全情投入的表演】</h3> <h3>【后台等待上场的艺人】</h3> <h3>刘兰芳与宝丰有着深厚的感情,全国曲艺名家中她是到过马街最多的一位。她说过:"宝丰马街是我家,平顶山更是我献艺的好地方"。今年的书会上刘兰芳也委托丈夫王印权来到书会,两段快板书说得听众如醉如痴。</h3><h3>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骆玉笙是1995年来"赶"的马街书会。十几万观众、几百棚说唱汇成的壮观场面使骆老激动不已;她的到来,也使那年的马街书会专场曲艺晚会蓬荜生辉,一曲《重振山河待后生》高亢激昂,堪称石破天惊,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喝彩声。这一年骆玉笙已是82岁的高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也来过多次。当年他与唐杰忠一起,随着涌动的人流把马街的民间艺术与曲艺表演看了个够,大呼过瘾。</h3> <h3>【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h3> <h3>【演出前的准备】</h3> <h3>  薪尽火传待来年</h3><h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文化多媒体的冲击,近年来,到马街赶书会的艺人由前几年的上千棚下降到百十棚,书会规模越来越小,如果不抓紧实施抢救,任其自生自灭,这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有消亡的危险。</h3> <h3>【一位盲人艺人带着他的全部乐器和扩音设备】</h3> <h3>【搭档,负鼓携琴,汇聚马街】</h3> <h3>历史上马街书会都是以马街人为中心并依靠说书人口传心授来继承发扬。马街说书研究会去年六月份筹备,到十二月份注册成立,这不得不提到对本土文化热爱的张满堂和樊广志。</h3><h3> 在书会现场,见到马街书会会长张满堂。老张是马街村村民,今年53岁,当过兵。酷爱说书艺术的他看到书会近年一年比一人少,说书艺人青黄不接,生计艰难的境地,忧心如焚。&quot;当我感到说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真想大哭一场&quot;,说到这里老张眼圈红了,&quot;现在好多了,自我搞了这个研究会,好多人关心这个事,我心里畅快多了。做为土生土长的马街人,我对说书的感受太深了。过去识字的人少,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忠孝节义,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在农村都是通过说书人来一代一代人来传承的。我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我们的说书文化面临生死关头,老的说书人是死一个少一个了。&quot;</h3> <h3>【村里玩闹的小孩】</h3> <h3>【这种节日玩具,城里已经很难见到】</h3> <h3>研究会在张满堂的张罗下终于在去年十二月份成立了,会员来自叶县、鲁山、郏县、平顶山、宝丰等县市,为了记录资料,他还自费买了照相机和DV。计划每个月搞一次擂台赛。&quot;但没有经费,老张自己开一个小饭馆为书会贴了不少钱,再说也不是长久之计&quot;,研究会秘书长兼编剧樊广志说,&quot;办这个研究会是为了给说书人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了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当然也得开拓市场。请乐队、评委都是义务的。为啥呢,就为了张会长说的,咱都是马街人,不能看到书会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完蛋啊!&quot;</h3> <h3>【电子乐器的迅速发展,使用传统民乐器的艺人在逐渐减少了】</h3> <h3>【老艺人】</h3> <h3>樊广志写了30多万字的《马街书会神话演义》,书稿送到北京没有出版费用被退回后,樊广志气得吐了两次血。但是他没有丧气,他说他要把说研究弘扬说书艺术当成后半生的事业来做。</h3><h3>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植被与灵魂的根脉。今天,也是马街的一个大喜日子,&quot;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宝丰马街书会项目&quot;在书会现场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河南省文化厅、省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领导和专家莅临书会现场。受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的委托,著名快板书艺术家、中国曲协快板书委员会主席、曲艺作家王印权也出席了启动仪式。王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马街书会是曲艺人的家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上有政府支持,下有各界努力,我相信将来马街书会一定会象刘三姐家乡、丽江纳西古乐一样闻名世界,享誉全球。</h3> <h3>【说唱团】</h3> <h3>【语言已不在有隔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h3> <h3>马街书会文化底蕴丰厚,有无限的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书会延续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文明史,研究和探讨马街书会渊源发展及中原民风民俗,对揭示中国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土壤及其成长过程可以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为曲艺艺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花提供丰富的艺术营养;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民俗专家董晓萍教授认为其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神秘性,艺人通过说唱表演把民间信仰、意识形态通俗化,所以对人类社会学、民俗学,马街书会也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文化民俗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h3> <h3>【后台,一个艺人跟自己说亲戚打招呼】</h3> <h3>【带着干粮来赶会的老人】</h3> <h3>  中国曲艺家协会已经正式命名平顶山为&quot;中国曲艺城&quot;,宝丰县为&quot;曲艺之乡&quot;,199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quot;中国十大民俗&quot;之一。祝愿马街书会这朵民间艺术奇葩长开不败,醇厚醉人的民俗风情画卷美不胜收!</h3> <h3>发表在《民间文化》杂志的《马街书会:民间艺术奇葩民俗风情长卷》</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来自草根的狂欢节》】</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 <h3>【《咔嚓》摄影杂志发表马街书会的版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