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隐翅虫,又称“影子虫”、“青腰虫”。</p> <p class="ql-block">浏阳俗称隐翅虫为“飞泡”实也形象达意,沾了飞虫毒后皮肤起疱就是隐翅虫皮炎的基本特点。但坊间多误以为被“飞泡(隐翅虫)”叮咬所致还是需要纠正。笔者曾让隐翅虫从手背爬至肩膀并未叮咬皮肤,爬过的皮肤也未留下任何痕迹。在飞行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其飞展膜翅。该虫常寄居于温热潮湿环境,杂草或垃圾下,在浏阳区域常4~6月及9~10月多见,昼伏夜出,喜在灯下飞行。</p> <p class="ql-block">静息状态下近看形似大蚂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图来源网络</span>),膜翅不易被察觉,红黑相间的各个节段内均含强酸性毒液,虫体被拍打或误碾压碎裂后释放毒液接触皮肤粘膜引起强急性刺激性皮炎(类似硫酸烧伤)。再次强调一下,隐翅虫皮炎是由隐翅虫毒液引起,并非虫叮咬所致,皮肤损害的程度与毒液量、损伤部位、皮肤状态有关。</p> <p class="ql-block">虽然隐翅虫皮炎以暴露部位为主,但由于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也可在非暴露部位出现,若不慎被碾压破碎也可在非暴露部位出现皮损,这位患者腘窝上下两侧红斑脓疱屈膝后重叠提示有隐翅虫被压碎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常见表现为条索状或片状红斑基础上细脓疱,中心部位脓疱为著甚至轻度坏死是见,周边由于毒液流动、溅泼或搔抓常形成点状、线状及不规则的卫星灶。但严重时也可以出现大疱。</p> <p class="ql-block">虽然偶尔也有引起大面积损害,如硫酸洒泼过,但仔细观察多可在周边找到条索状损害。</p> <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隐翅虫皮损伤类似于I度~浅II度烧伤,适当处理甚至只要不被误处理多2周左右可愈合,留下色素沉着多数随时间推移可以淡退。常见的误处理是把它误做“串蛇(浏阳俗语对应于带状疱疹)”误用雄黄酒反而火上浇油(注:即便带状疱疹外用雄黄酒也没有证据提示有效)。</p> <p class="ql-block">无论室内室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停留在皮肤表面的任何虫子,应利用气流如吹气或扇风赶跑或轻轻拨走,如果</span>不慎拍打任何虫子于皮肤,尽快用清水冲洗皮肤10分钟以上,若条件允许用弱碱性的肥皂水洗效果更佳。但隐翅虫皮炎更多为晨起一觉醒来发现皮损,多为夜间睡觉时不慎碾压到落在床上或落在皮肤上的隐翅虫所致,早期已过损害已发生这时用清水已经意义不大。对此,我们重点在于充分利用隐翅虫趋光性特点,如果发现室内有绕灯光不断飞行的虫子,我们可以睡前检查床单枕头枕巾,然后把卧室外灯打开同时关室内灯5分钟后把隐翅虫引出后再关好卧室门及纱窗,这样沾到隐翅虫的机会就大大减少。</p> <p class="ql-block">如果皮肤没有明显坏死溃烂,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如果发生溃烂,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防治继发感染,如果疗效仍欠佳需要及时就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