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平坝西南天台山和龙眼山之间的一个集人文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古镇。现由3条行政村组成,有1662户农家,人口6466人。古镇取天台山和龙眼山首字组成天龙屯堡之名。</h3><h3> 所谓屯堡,其概念一是屯,指军队,是军队驻守营地和传递书信,接待官员和军士家眷居住的地方,二是堡,指商人和百姓民众居住的地方。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屯军后裔,其历史可追溯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西南元朝藩王梁王和土司举兵反叛,明太祖朱元章大怒,遂点湖广、河南、江西和浙江四兵马司30万大军,走湘黔古驿道,直扑梁王老巢,迅速平定叛军。为防止元朝势力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的再次反叛,巩固西南的统治,明朝留下军队在云贵咽喉之地安顺方园百里一带,垒墙筑堡,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王朝驻军屯垦西南的壮举,也为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的第一次的大开发。贵州才有可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不受成都和云南管辖而独行建省。据《安顺府志》记载:屯堡人即明屯军之裔嗣也。足以证明现今的屯堡人就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入的军士的后代。600多年来,这里仍保留继承明代江南汉人的生活习俗和汉族文化;屯堡村舍大多是沿袭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屯堡人的衣着穿戴也保留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古汉大明服饰;其他祭祀、诗文、饮食、戏剧、习俗与当地民族不同,隐约着屯军文化的影子和明代江南移民的文化特征,构成了独立奇特的屯堡文化現象,至今在天龙屯堡仍能到处可见。</h3><h3> 如今,天龙屯堡古镇已成为驰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h3><h3><br /></h3> <h3>天龙屯堡古镇大门</h3><h3><br /></h3> <h3>军田制至清代才改变,屯堡人由军户转为百姓,但他们依旧保留过去的传统风俗。女人们保留正统装束,一副大明朝江南汉女的风韵。</h3> <h3>天龙屯堡古镇后门</h3> <h3>郑成功庙</h3> <h3>天龙屯堡景区大门</h3> <h3>人们穿着保留大明遗风</h3> <h3>天龙屯堡街道</h3> <h3>与当地苗族布依族不同的穿戴</h3> <h3>下砖上木结构的房屋</h3> <h3>摆卖的工艺品也不混同少数民族的东西</h3> <h3>江南的雨伞体现主人的追求品味</h3> <h3>沈万三故居。天龙屯堡现居住主要姓氏以陈郑张沈屯军始居姓氏的后裔。据家谱得知,四大姓始祖同一时期随军南征入黔,后奉旨戍边,从此远离江南故土,至今已繁衍子孙20余代,成为这片土地永久居民。</h3> <h3>五世同堂,同一居住的村居仍然存在</h3> <h3>横街窄巷</h3> <h3>石块叠垒是主要建筑材料</h3> <h3>在茶驿站烤火煮茶的屯堡人</h3> <h3>屯堡人以前在节日期间经常有白天跳神(地戏),晚上演花灯的活动。花灯戏以舞蹈形式进行,通过走场、舞帕、舞扇,随音乐起舞,然后一男一女一唱一和,与江南花鼓戏相同,轻松诙谐。</h3> <h3>小桥流水的风韵在高原山地十分罕见</h3> <h3>四世同堂的石头房屋</h3> <h3>游客纷纷拍摄留影</h3> <h3>在高原山地保持江南水乡特色</h3> <h3>江南汉族的针线活,类似浙江一带农户的绝活</h3> <h3>石头小巷</h3> <h3>村庄里的大榕树下的石碑</h3> <h3>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由清末武举陈日瞻创办。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构成。</h3><h3><br /></h3> <h3>图书馆为多棱形,石墙体,瓦盖屋顶,犹如一座古堡。</h3> <h3>学堂宿舍</h3> <h3>天龙学堂原址是一个古驿道上的驿站的官田,至民国修通滇黔公路才退出历史舞台,1934年售予天龙小学。</h3> <h3>天龙学堂中央古老的石板路</h3> <h3>天龙学堂图书馆的特色造型,与西方建筑媲美。</h3> <h3>堡史家史教育塑像</h3> <h3>屯堡长寿老人不少</h3> <h3>到处可见石块垒彻成的房屋</h3> <h3>厕所也是用石块垒成</h3><h3><br /></h3> <h3>食肆之一</h3> <h3>天龙屯堡古代处在滇黔古驿道上,是当时普定(今安顺)称为六饭笼之一,也就是中途休息的地方。元明朝称为饭笼驿,清朝改土归流后改称饭笼铺。如今作为茶驿,是供游客休闲喝茶歇脚的地方。</h3> <h3>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故居。陈将军早年追随孙中山讨伐军阀,跃升团副,曾兼任六个县之长;七七事变以后,任607团长在歼灭日寇4万的苏州河战斗中立下战功;在台儿庄战役中,率304团歼敌数百,后在五倍日军数次反攻下弹尽粮绝,与敌军展开肉博战,陈将军英勇捐躯,忠骨无存,304团英雄全部为国殉职。被国民政府追认将军,蒋中正题匾"忠烈可风"。陈将军80年代被人民政府授革命烈士,塑雕像于贵阳黔灵山海天公园。</h3> <h3>财神爷庙大门</h3> <h3>财神庙前的金蟾石像</h3> <h3>财神庙的供奉</h3> <h3>地戏脸谱</h3> <h3>地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