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进校园 讲文学那些事 6个月走来的6位文学大咖

好啊游

<h3>  甘肃省的文学名家们被一个个请来了,从2017年2月开始,他们走上了惠正杯“我是小作家”首届兰州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每月公益讲堂。</h3><h3> 6个月,每月一位,6位文学大咖,为孩子们分享他们走上文学道路的故事和他们创作的体验。不仅是让孩子们看到了名作家的光环,更是面对面感受到他们的勤勉。</h3><h3> 就如冰心先生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h3><div> 惠正杯“我是小作家”首届兰州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主办单位有: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兰州日报社、市教育局、市文联,由兰州晚报承办。 </div> <h3>一 尔雅 13个馒头的“饱满”</h3><div> 2017年2月5日,尔雅,作家、影评人,他的分享主题是《阅读、写作与成长》。</div><div> 一直无缘见到尔雅,于是每每看到他名字时,会想像各种雅致。及至见到时,是有着一头浓密卷发的“大男孩”。温温尔雅,细腻谦和,神情如男孩一般。他的世界里应该有着他满满的“唯美”,对有些话题,他不太表露自己的态度,对大家都友善着。但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他坚定的主张。(甘霖 摄影)</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他年轻时疯狂读名著的样子,感觉跟他一次吃了13个馒头的情形好有一比。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发表后,在那个特别崇拜文学的年代,他的粉丝、钢丝寄来的信得拿麻袋来装。作为影评人,他收藏了世界各国的近万部影片,他家里的那个观影室让许多人向往……<br></h3><div>感觉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很“饱满”,就像一顿饭的13个馒头。</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绛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他说对人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少年时代的阅读,它影响人的一生。而阅读与写作,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美好!<br></h3><div> 想了解他的作品,可看他的作品:长篇小说《蝶乱》《同尘》《非色》以及散文集、随笔集等。</div><div><br></div><div><br></div> <h3>二 牛庆国 细节决定做人与作文</h3><div> 2017年3月4日,牛庆国,诗人,他的分享主题是《作文怎样写细节》。</div><div> 结束只闻其声,得见诗人,是在一次颁奖会上。兰州晚报创刊30年征文,牛庆国以一首诗《早餐与一份报纸 》折桂。他的诗平易亲切又诗意盎然,就像进入寻常百性家的晚报一般。一位热情、朴实、坦诚的诗人就那样留在了记忆里。</div><div> 回想一个平凡的年轻人成长为作家的经历,诗人分享了他的体会:注重细节,细节体现着一个作品的质感,细节也体现着一个人生命的质量。</div><div><br></div> <h3>  诗人的新作《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是写给已去的父亲和母亲的诗。作家尔雅评论说,阅读中,多次泪水盈眶。诗人从中表达忏悔、爱、感恩,生命的无奈和欢欣。</h3><div> 真诚的感情总能打动人心中柔软的一隅。虽然见面不多,但将诗人做为一位真诚的朋友留在了心里。</div><div> 他的作品有诗集《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热爱的方式》《字纸》等及散文集多部。(甘霖 摄影)</div> <h3>  牛诗人的代表作不少,但作为晚报人还是选了下面这首写给晚报的诗。</h3><div>早餐与一份报纸</div><div>□牛庆国  </div><div>昨夜  </div><div>有人一直忙到天亮  </div><div>天亮了 绿色的小鸟  </div><div>把第一声问候送到千家万户  </div><div>于是兰州人的餐桌上  </div><div>除了面包 除了牛奶  </div><div>除了鸡蛋  </div><div>还有一份报纸  </div><div>一份叫《兰州晚报》的报纸  </div><div><br></div><div>我们的经验是  </div><div>早吃好 午吃饱 晚吃少  </div><div>早上的好心情  </div><div>就从这张报纸开始  </div><div>报纸上说菜篮子 说房价  </div><div>说国家大事  </div><div>也说我们的一根葱 一棵蒜  </div><div>说含烟的春天  </div><div>说流汗的夏天  </div><div>说果香的秋天  </div><div>说温暖的冬天  </div><div>说一个城市走过的每一天  </div><div>30年了  </div><div>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div><div>就在哗哗翻过的一张张报纸上  </div><div>平常而幸福地走过</div><div><br></div><div><br></div> <h3>三 人邻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h3><div> 4月2日,人邻,诗人、散文家,他的分享主题是《写作就是朴素地写自己经历的事》。</div><div>很早就知道作家人邻,就像他的名字--别人家的邻居,于是总是不远不近地看着他的各种出现。</div><div> 一个城里人,天天跑去郊外乡村,盘着腿和农民一起坐在炕上吃洋芋,听他们朴实的语言,了解他们情感的密语。不断地到生活中,不断地去接地气,这样的采风是人邻创作的源头。</div> <h3>  除了重视生活的体验,人邻说,精读经曲名著。在准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准后,然后去坚持做好一件事。想要当作家,那就去写作,一直写,写一辈子。<br></h3><div> 想了解人邻怎样走上作家之路,那就看他的作品: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等,散文集《残照旅人》《桑麻之野》等,艺术评传《百年巨匠齐白石》等。</div> <h3>寺里:一棵树</h3><div> 人邻</div><div><br></div><div>寺里,青石的地板,干干净净,</div><div>干净的叫人觉得,一切都是多余的。</div><div>游人,多余,</div><div>甚至,僧人也是多余的。</div><div>似乎有点僧人的脚步声,就够了。</div><div>可僧人的脚步声什么样?</div><div>木鱼声那样的,清寂的味儿?</div><div>风断续吹拂的风铃声那样的?</div><div>——那样的,才是干净的啊。</div><div><br></div><div>撇开这些,只有这一株兀立的树是合宜的。</div><div>老树临秋,有些悠悠,有些故意,</div><div>似乎不经意地丢下一片叶子,几片叶子。</div><div>啊,再干净的寺,再干净的青石板上,</div><div>树都是可以丢下几片叶子的,</div><div>丢到那个僧人的头上,也是合宜的。</div><div>每一片叶子都那么干净,</div><div>这就丢了一地(一整座寺的)的干干净净。</div><div><br></div><div>每一片干净的叶子,佛都看见了,都是喜悦的。</div><div>佛说:这些落叶,</div><div>是不须扫的。</div> <h3>四 唐翰存 理性与质感</h3><div> 5月5日,唐翰存,文学评论家兼及诗歌、散文创作,他的分享主题是《作文的质感》。</div><div>作为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习惯了大学的讲堂,在西北师大的附属小学,面对孩子们,唐教授还有点心中没底地说不知准备的内容孩子们能不能听得懂。现场,孩子们在唐教授的引导下,开始朗诵《毛毛虫的故事》、《蜜蜂与蝴蝶》、《兰花》等让孩子们喜欢的多个短文,然后引出什么叫作文的质感、如何将事物的质感呈现出来等等抓人的问题,以准备细致丰富的电脑课件,以生动有趣的事例,用讲故事让孩子们习得写作的知识。</div><div><br></div> <h3>  唐教授严谨的台风,扎实的讲授,从胡适、贾平凹……从农具到兰花……让孩子们在欢笑声中满载而归。(庭那 摄影)</h3> <h3>  唐翰存出版有《文学与天堂的距离》,该作品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对于文学的深度思考和对文学创作现象的研究与批评。作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和艺术悟性,游走于文学宗教学、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提出并阐述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命题,致力于精神价值的发现。文字有思想、有锐气,洋溢着生命的才情。另还主编出版有《高天厚土传豳风——新世纪陇东诗歌群体大观》。<br></h3> <h3>五 高凯 一首“村小” 大巧若拙</h3><div> 6月6日,高凯,诗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他的分享主题是《诗意成长的快乐与美丽》。著有诗集《心灵的乡村》《英雄诗篇》等8部,编著40余部。</div><div> 高凯有着两个身份。做为诗人的高凯,他的一系列写陇东的诗歌,让他成为国内陇东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div><div> 他的代表作《村小:生字课》</div><div> 蛋 蛋 鸡蛋的蛋 </div><div>   调皮蛋的蛋 乖蛋蛋的蛋 </div><div>   红脸蛋蛋的蛋 </div><div>   张狗蛋的蛋 </div><div>   马铁蛋的蛋 </div><div> ……</div><div> 看到这首诗的人们总是情不自禁一遍遍地吟唱,出人意料的是,诗歌里丰厚的韵味,竟是通过这样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诱惑了不少人,以为诗就是看似的那么简单的。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诗实乃大巧若拙,大艳若素。孩子们的记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一首诗,流远深长。</div><div><br></div><div><br></div> <h3>  做为甘肃省文学院的院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领军人才,常常在甘肃文学界的各种会议上见到他。他倡议提出的“陇原诗歌八骏”“陇原小说八骏”“陇原儿童文学八骏”等一系列的评选及隆重推出,把甘肃的一大批优秀作家以集体亮相的形式推上了国内文坛的前台,提振了甘肃文坛的精气神,赢得了文坛与社会各界的连连点赞。</h3><div><br></div><div><br></div> <h3>  在讲座中高凯告诉孩子们,如何才能诗意的生活?用诗歌培养观察能力,打开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准确、生动地说出或者写出我们想说想写的话。就是要用诗歌抵挡粗俗生活的入侵。上百名柏道路小学的师生们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成长。</h3> <h3>六 高平 抒真情 写实感</h3><div> 7月8日,高平,作家、诗人,分享主题是《我文学生涯中的第一次》。</div><div> 上世纪90年代初见高先生,时任甘肃省作协主席。挺拔瘦峭的高个,明快爽朗的声音,清晰直接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着不同一般见惯的诗人。后来了解到高老的经历,才释然。原来他17岁参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文学队,参加过解放四川和西藏。曾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战斗文工团创作室研究生,西藏军区文化部文艺创作员。从军的经历,部队的作风,令他身上有了一种爽朗真诚、雷立风行的做人做事风格。所以因为他的高、因为他的格局,文坛喜欢称他为大高平。</div><div> 耄耋之年的高老,回想他文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实在是有许许多多。不过面对孩子们,他只着重说起了他少儿青年时代的第一次。孩童时期,他最喜欢老家山东的一首童谣,回头来想,他说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童年的歌谣开始,第一粒诗的种子那时就种到了心里。他9岁第一次写诗,只有4句不像诗的诗,可是得到了父亲的肯定,邻居还夸他是“神童”。从此受到鼓励,注意从民间文学、古典文学中汲吸营养。14岁时第一次在报刊发表文章,当时骑着车子经过泥泞的路去取报纸的情形,当时激动与喜悦的心静,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23岁时,一位素未谋面的主编给他写了封信,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此时他文学生涯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了。他一路走来,遇上一路的伯乐,一路的扶助,让他心存感激。高老说,一个作家的成长是需要被发现,被激励,被扶持的,在文学的道路上文友们一定要互相帮扶。</div> <h3>  高老近80年的创作,他的体会是文学就是“情”学。感情只有达到“真深烈浓”才能上升到文学。怎样才算好诗好散文?有六字可观:愀心情,惊人语。高老也说了两个不写:情感不到不浓不写,实感不察不解不写。<br></h3><div> 高平先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戏剧、小说、纪实文学等36种。作品在国内外获奖30余次,已被译为多种文字。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也以他的文学才华记录了这个时代一路走来的脚步。</div> <h3>明月出草原</h3><div> 高平</div><div>明月出草原</div><div>几乎碰着了脚尖</div><div>像一碗酒</div><div>灌醉了牛羊</div><div>像一碟水彩</div><div>染黄了我的衣衫</div><div>……</div><div><br></div><div>悲剧</div><div> 高平</div><div>有的人碰了一辈子头</div><div>只高了零点儿一公分</div><div><br></div><div>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div><div>只少了那象诗的一句</div><div><br></div><div>有的人堆了一辈子干草</div><div>只缺了一根火柴</div><div><br></div><div>有的人赶了一辈子路</div><div>只差一步没能到站</div> <h3>  省市两位广电总台的主持大咖——赵虹、谢雨陪伴着作家们一同走过了6个月的“名家进校园”的公益之旅。</h3> <h3>  <b><i><font color="#167efb"> 一路走来,各位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之路深深感染着聆听的人们,在此也分享给大家。</font></i></b></h3><div><b><i><font color="#167efb"> 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font></i></b></div> <h3>感谢甘霖的图片,巧灵、怡麟、庭那、张蓉资料的支持。</h3><div><br></div><div><br></div>

文学

诗人

作家

分享

甘肃省

报纸

孩子

高平

兰州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