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朋友给我讲,他们的家乡柳树口镇新庄村南的深山峡谷中,有一座保存至今二千多年的古寺叫做福禄寺,地形和座落与古青莲寺相仿,并且寺院对面的山上,还有一个䄂珍版的珏山。抱着探访古迹的心情,一早开车前往参观。</p><p> 车开过柳树口往东10公里后,到了一个叫做南岭的小村边上时(属于新庄行政村的自然村),前面没有车路了,只可以步行。给我们当向导的村干部介绍说,今天恰逢来寺院烧香拜佛人多,这里到寺院还须步行七华里。山间羊肠小路垂直落差较大但是不滑,因为全是自然的不规则石头台阶。陡硝的山路边上沿途景点有:媳妇脚,石梯,马勺谷都,躲兵寨,藏兵洞,石人山,银洞等自然景观。一路慢行下到半山腰,平行一段拐过山头视眼大开,一座寺庙安静的镶嵌在大山半腰凹进的山坳中,走近看门楼虽简陋但不失庄严,上有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福禄寺",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p><p> 据寺内碑记纪载,始建于大明正统五年,大明崇祯十一年重修改名为朝阳庵,大淸顺治七年庚寅七月又重修,康熙十二年重修更名青龙寺,雍正元年七月恢复朝阳庵,直到民国二十七年再重修后又更名为福禄寺至今。</p><p> 据历史考证,公元前560年历史上著名的齐庄公洪谷退兵就发生在此地,只到公元58年隋文帝时,佛家僧人在这里建一寺院,称福禄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p><p> 福禄寺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它建于石崖之下,并凹在山体之内,垂直的山体深深的凹进去后,寺院建在山体凹进的内部,寺内光照充足,雨雪不入。大山好像是母亲一样,孕育了这座寺院,经心珂护着这座的寺院,无论刮风下雨,寺院建筑受不到任何自然侵蚀。</p><p> 站在寺前远朓,南对小珏山祖师庙,左有水浇仙桥神洞,右有宝山石人银涧之景。四大景观尽收眼底,重山叠翠,空气清新,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和大自然美的享受。</p><p> 寺院周边的 主要景点有:</p><p> 一.小珏山祖师庙。位置在寺院对面一座独山顶上,因面积有限,该庙是一座袖珍型庙宇,但功能齐全,神位一样也不缺少。建筑用料全部就地取材,石料精工细琢,未用一根木科,庙内还建有一个精美的䄂珍石砌舞台,堪称一绝。</p><p> 二. 水流仙桥神洞。又名白龙洞,建于大明初年,洞宽5米,高4米,深40米。洞内有石磹,磹水溢出。洞顶有怪石嶙峋,据传此洞和薜细村的上井相通,天旱时当地的村民在此求雨以保风调雨顺。雨季洞顶有飞流直瀑,气势磅礴壮观。</p><p> 三. 小龙门。寺左河心内有一天然水池,据传是青龙和白龙聚会之地。</p><p> 四. 石人。在寺院的右侧屹立着一座独立的,高近百米,几千年不倒的独立石,当地人称石人。"石人不倒,山里有宝",据传石人的周边山中都有宝藏。有一种名贵颜料宝兰色至今未有开采。</p><p> 五.媳妇脚。在途经去寺院的山石路上,有一块平坦的竭脚停歩的大石头,石头上面深隙了几个三角形的小脚妇女脚印。据传是古代妇女去寺院进香竭脚的地方。</p><p> 六. 躲兵寨,藏兵洞。是明末清初年代,当地群众修建成的。寨子建在悬崖边上,墙壁用石料砌筑成的城堡,有寨门,峰火台,防守工事。藏兵洞位于垂直山休的半山腰上,地势隐避安全,只能单人上下,徒手攀岩进出,是当地群众为躱战乱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火库就设在这里,存放着大量的抗战物质,战争结束后,老百姓包烟袋嘴用的铜皮都来这里面寻找。</p><p> 七. 孟门。沿寺南河谷南下,是历史上著名的洪谷,据记载公元前560年既齐庄公4年,齐庄公洪谷退兵就发生在这里。</p><p> 八.恐龙爪印化石,在寺院的南边河谷冲石中,清晰的恐龙爪印呈现在平滑的石头上。据地质学家考证,这是几亿年前生物留在自然界的痕迹,经过地壳运动以及冲刷又展现了出来。</p><p> </p> <h3>新庄行政村南岭自然村外景</h3> <h3>远眺群山</h3> <h3>南岭村庙</h3> <h3>山上的白皮松随处可见</h3> <h3>山间羊肠小路</h3> <h3>石头平台上留下有小脚女人的脚印,当地人们传说:到了媳妇脚,就得歇一歇。</h3> <h3>山中随处可见的苍松古柏</h3> <h3>山坡上的苍松</h3> <h3>石人山</h3> <h3>寺院山门</h3> <h3>泽州县文物保护标志</h3> <h3>讲述寺院的古今</h3> <h3>古寺大钟振响山谷</h3> <h3>修行僧人的书法练习</h3> <h3>新老二代的传承</h3> <h3>茂密的森林</h3> <h3>俯瞰福䘵寺外景</h3> <h3>寺院大殿</h3> <h3>寺院内碑记</h3> <h3>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h3> <h3>白龙洞</h3> <h3> 银洞</h3> <h3>小珏山祖师庙。</h3> <h3>石瓮</h3> <h3>孟门</h3> <h3>石瓮水潭</h3> <h3>躲兵洞</h3> <h3>留有恐龙活动印迹的化石</h3> <p> 历史名人与福禄寺</p><p> 该寺由于地势险要,风景秀丽,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过好多。据记载当时寺院建成后,当时从青莲寺去净影寺的僧人和尚,到这里都要进行停留休息,因深山中比较幽静,有些特殊身份的隐士和道行深厚的僧人都愿来此修身养性,交流切磋。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在此久居。据初步考证(泽州府凤台县志)有近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金元时期著名诗人元好问,以及同时期音乐家杜紫微,文学家赵秉文等为避战乱曾在此一住数年。荆浩在此写成了著名的"笔法记",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好问在此一住数年,在此写下了"箕山""琴台""宝岩纪行""洪谷圣灯"等诗作,深情地呕歌了这里的自然美景。杜紫徴和元好问是同时代的音乐奇才,也是好友。相伴在寺久居。赵秉文,青年时代在此寓居学习,和元好问交情甚好,后出山为官,曾任礼部尚书。流传后世故事好多好多!</p><p> </p> <p> 路途虽难走,但此行收获颇丰,了解到在晋城的深山峡谷之中还有这么一座古刹寺院,并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虽累但不虚此行!路途虽难走,但此行收获颇丰,了解到在晋城的深山峡谷之中还有这么一座古刹寺院,并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虽累但不虚此行!</p> <p> </p><p> 和福禄寺有关的真实故事:</p><p> 福禄寺处于太行的大山深处,交通基本上没有,靠攀爬山崖羊肠小道前往,是谁把深山中的庙宇整修一新了呢?建筑材料是如何运送下去的?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亊情是这样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老百姓都纷纷躲兵灾来到了深山里躲避,泽州县金村镇柳泉村一个农妇带着年幼的孩子,当时躲在这个破烂的旧庙里,度过了最艰难惊慌动乱的时期,临走时农妇对着将倒塌的泥胎像许愿,老爷,你保我躲过大灾,待日后世道平和了,我一定重塑你的金身,重修庙宇,继续保一方平安!几十年过去了,老妇人当时许下的诺言,临老去世时留给了(当时带的小孩)孩子,这个孩子后来长大成人后,参加了工作,但他一直记着母亲留下的遗言,去寻找这个山中庙宇,但当时很小沒有记忆,母亲带着东躲西藏,也不知方位,只知在东边山里叫福禄寺。他在古矿上班时,每逢休息日就在村东边二十里寻找,没有找到这个地方,退休后他坚持扩大范围寻找,最后在距离八十里外的柳口镇新庄村南大山深处终于找到了,庙宇多年失修,破败不堪,只有一个遗迹。老人在破庙里住了下来,自带千粮,联系当地村民,出钱雇用民工人工背运材料,一砖一瓦都是人工背运下去的。经过几年的维修,老人拿出了全家一生的积蓄,使福禄寺得于重新修复,再现恢惶。当地老百姓只知道主持投资修庙的是一个古矿工人,不知他为何这么远,投这么大的资,来他们的山里修庙塑像。老人完成了母亲的嘱托,也了却了他多年的的心思!这就是和福禄寺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p><p><br></p> <p>福禄寺投资人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