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畀之木 创业维艰 ----贾志斌在合肥联大

刘渝珍

<h3>  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80年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承宗教授提出了创建自费走读大学的设想,并为之奔走呼吁。这一利国利民的主张得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海波、副书记卢岗峰等人的积极支持。 80年7月16日,中国科技大学给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写了《创办安徽自立大学的计划》的报告。8月25日安徽省第3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和讨论了此报告。会上,原副省长魏心一、杨纪珂等相继发言积极支持。这次会议批准设立“合肥联合大学”,并由合肥市委第一书记郑锐任董事长,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杨承宗担任校长。<br></h3><div><br></div><h3> 8月底,科大委派贾志斌、贾荣书、谢永和等五人负责筹建联大。贾志斌任教务长,并协助杨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从80年开始创办合肥联大的三年,是贾志斌有幸在正直、高尚、谦和的杨先生领导和言传身教下,得以在各个方面展现能力和才华的时光。</h3><h3><br></h3><h3> 当时,教育体制是一切由国家包办。“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人们尚处在拨乱反正的心有余悸中。合肥联大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从无到有,到短短几年成功崛起;从毫无轮廓和经验,到被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老贾可以说是为联大呕心沥血、舍身忘我。他这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毕业后自信、优秀地走向社会。学生,也只有学生,能让他</h3> <h3> </h3><h3>如蜡烛一样,心甘情愿的燃烧。<br></h3><h3> </h3><h3> 现在看来,当初派他们一共仅6人创办联大,可能只是试探摸索一下这种自费办学的想法和模式。没想到他们扑上全部心血,仅用三年时间就创办,并稳定了大学的运转,闯出了名声。这是和他们以杨承宗为首的团队的无私忘我、志趣相同分不开的。这在99年底,贾志斌一气呵成的“杨承宗先生与合肥联合大学”一文里,清晰的回忆了杨校长的办学出发点,思路,方略,和举措,杨校长的高尚的品格,以及他们最初创业维艰的历程。</h3><h3><br></h3><h3> 杨承宗校长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领导和师长。正是因为有杨老这样的领导,贾志斌才得以放手去干。虽然事情多而琐碎,但都是为了学校和学生。没有私心,没有个人利益的计较,工作中虽然困难一个接一个,老贾却不以为苦。81年合肥联大招收了新的一届学生,在校学生已经发展到700多人。来采访的《安徽日报》记者发现,联大由6名增至为12个兼职、专职人员,但仍在科大教学楼一层那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工作。不禁问道:”这么小的地方,这么少的人,能应付700多名学生的繁杂事务吗?” 老贾信心十足地说:“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可以办到。我们就是要在这方面闯出一条路子来。办事低耗、高效,尽量避免容易生官僚主义作风的庞大机构。”;“那么,你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呢?” ;“人虽少,但一专多能,一人多用,提高我们的办事能力。我们的办公室副主任兼报道员和摄影记者;团委书记集基建、采购任务于一身。”。 联大其他同志笑着告诉记者:“拿我们的老贾来说吧,他既是兼职的教务长,管全校的教学;又是公务员,给学校刻钢板。他不光深入到课堂听课,收学生的作业本,还在操场上吹哨子,当裁判。” 老贾说:“遇到急事,大家碰头研究,分头去办。我们这里不搞什么公文旅行,遇到事情说干就干。比如组织个活动,召开个大会,常常是上午研究决定,下午准备,第二天就能兑现。” 联大创建管理人员虽少,但同事之间关系却信任和谐。联大同事谢永和记得一件小事:“有一次财务对帐差了一点钱,贾志斌二话不说就用自己的钱补上了。” 这是对同事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也赢造了大家为办学这个目标, 全身全心投入的氛围。</h3><h3>在联大创建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从高考落榜生的自卑心理,到对自己这所学校的没有信心心理,再到跟不上课程进度的气馁心理中,一步步走出来,成为了合格的毕业生。</h3><h3><br></h3><h3>当时社会刚刚开放,个别学生受某些不良影响较大,旷课、考试作弊、抽烟、留长发、偷书、打架斗殴常有发生。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工作,老贾也和从科大聘请的14名有经验的干部、老师一样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他们经常和同学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老贾深知对于易冲动的年轻学生来讲,疏导重于处罚。除了设立奖学金制度,用以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外,</h3> <h3> 上图:82年贾志斌与合肥联大学生春游 </h3><h3><br></h3><h3>他还积极推动校篮球队,足球队等的建立。 在科大的操场上,时常能看到他拿着哨子,跟着飞传的球进退。曾为科大校足球队主力的老贾,此时又多了两个头衔:判得同学们心服口服的裁判员,和够水准的场外技术指导员。</h3><div><br></div><h3> 虽然贾志斌对各方面都要求严格,精益求精,脾气也比较急躁,但他对学生从未发过脾气。他耐心倾听,充满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永不服输的他,常常鼓励学生:“要和正规大学比比看,要争气”,“要凭真才实学取得社会的承认”, “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普通大学能办到的,我们联大也要办到 !”。在科大的我家家门几乎永远对学生敞开。学生信任他,很多事情都来找他说,有好玩的活动也要来找他一起参加。记得逢年过节,贾家的楼下就停满了自行车,来来往往的学生络绎不绝。邻居刚开始啧啧称奇,到后来也习以为常。</h3><h3><br></h3><h3> 从杨校长倡议创办自费大学,到合肥联合大学的诞生和崛起,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欢迎和支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合肥晚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科技日报》等记者,都先后来到联大对杨校长的创新改革理念,和联大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采访、跟踪和报道。1982年中旬某报社记者拿出一篇,关于联大创建过程的报道文稿清样给老贾核对。文稿中把杨承宗写成了杨**。坚持实事求是的老贾表</h3><h3>此报道的内容与事实有出入。他指出最早提出办自费大学和领导联大成长的是联大校长杨承宗教授。在办联大的过程中,杨**教授和安徽省各界知名人士是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后来这一报道文稿终未见报。</h3><div><br></div><h3> 随着一年年科大和联大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遭受到下迁重创的科大教室告缺。联大需要有自己的校舍,需建自己的教学楼,这早就迫不及待摆在了联大师生的面前。在81年4月,在杨校长召开的联大讨论校址的会议上,老贾力主校址选在科大附近的黄山路一带。以后他和同事们上下奔走,打报告、要木材指标。省计委批准了联大新建校舍的报告,并拨给经费50万元。他们及时与时任联大董事长,合肥市委第一书记郑锐汇报,并获得了有力的支持和落实。为兴建教学楼,老贾参与了从征地、设计到施工的每一步。而每一步的顺利推进,都是雷利风行的郑锐书记带上老贾,叫上每个环节的“实权派”一起到现场拍板的结果。有一次,老贾患小腿丹毒,他贴上拔毒祛腐的药膏,一瘸一拐地赶到工地,参加郑锐召开的现场会,妥善解决了施工中的关键问题。83年9月联大的第一栋教学楼终于落成,竣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14个月。</h3> <h3>  83年贾志斌与合肥联大校足球队 </h3><h3><br></h3><h3> 从82年底校园里就开始议论纷纷,说“有人把老贾告到了上面,告科大重用三种人”。本来,经79年科大党委予以彻底平反后,贾志斌一心努力为国家多干事,以追回被文革耽误时间。他没有精力去理会四起的传言,联大还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让他牵挂的事太多。 让我们回顾老贾83年9月22日这普通的一天的工作:上午召集了联大办公会议,对做好教学安顿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分工和布置。 下午奔波在联大新教学楼,检查该工程遗留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落水管漏水严重,污染了墙面(让设计施工讨论解决)。 (2)五、六楼水压不上去(3)门厅关门时相碰,里面没钩子,门厅没有里面的拉手(要补上)。(4)钢窗有不少问题(与市建委联系)。……。(14)楼外遗留下的土方(学校搞)。(15)还差十万元。晚上准备26日合肥市招办扩招会议的联大材料。……</h3><h3><br></h3><h3> 83年11月16日晚在联大教职工会议上,科大党委副书记卢岗峰转达了调贾志斌回科大八系任副主任的组织决定。卢讲:“这是根据工作需要的正常调动,八系党支部书记调到清查办公室,一个副主任要出国。关于贾志斌众说纷纭,党委意见:‘贾办联大是吃了苦头,出了力,作了贡献的’,联大这几年办的不错,闯出一条路子来符合中央精神。以杨校长为首,贾志斌,林,赵,贾荣书等都是出了力的,是创办人。……也包括各大学的支持,三年来在杨校长率领之下,几个负责人和先来的人把大学办起来不容易。”</h3><div><br></div><h3> 没想到政治运动又来了,84年科大校级主要领导换人,卢岗峰等退休。主持科大清查办公室的一些人,竟然又翻出70年在“一打三反”高压下收集的对老贾的污蔑不实的材料,对他又进行了长达二年多的审查。</h3><div><br></div><h3> 为此事,杨校长着急去信,向已调到清华大学任党委书记的刘达,了解贾志斌文革情况。原科大党委书记刘达给杨老回信:“……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贾志斌说了一些错话,但在运动中期和后期,他是保过包括我在内的科大一大批干部的……贾志斌是好人,不是 ‘三种人’ ……”。接到信后,杨老非常高兴,立即把信交给科大有关同志,并“询问了科大党委组织部同志。他们回答说‘贾志斌同志的老问题已经搞清,迄今为止并无新的发现’,证实了刘达同志复信内容。”</h3><h3><br></h3><h3> 在2011年2月1日晚9:20我电话采访卢岗峰校长时,已九十高龄的卢校长还清楚记得:“我曾和杨海波就科大文革两派的事情谈过一整天。文革中大部分人都是思想认识问题,科大两派头儿都是认识问题。……老贾在文革中是一派的头头,东方红这一派学生多,打死人的事,已经处理过了,但这事与老贾没有关系。……贾志斌没有干过坏事情,老贾的事在84年前,我们早就查清楚了。”</h3><div><br></div><h3> 我2011.1.12春节前对杨校长拜访(另见文),他仍然清晰的记得贾志斌的点点滴滴。时光流转到如今,老贾已逝世16年,杨承宗校长也已驾鹤西去。人世短暂,冤屈也罢、反思也罢、抗争也罢,不由人感叹,在动荡的大环境下,个体命运的渺小,且不可掌握。但纵观贾志斌的一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才华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回忆的,值得说起的……。</h3><div><br></div><h3>感谢世间还有他的师长,同事和学生在心里还记得他。</h3><h3><br></h3><div> </div><h3> 中国科技大学6421 刘渝珍 </h3><div> . ...... 写于2011年2月21日 </div><h3> 修改于2017年7月12日</h3> <h3>82年在合肥联大工地</h3><h3> 后排右起第一位贾志斌,第五位为郑锐书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