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退休后抽空总爱转转旧城,毕竟作为在青城出生长大的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多少应该有所了解,加之本人对古老建筑和雕塑的好奇,时常拿起相机走走拍拍,总想从留存的一些历史遗迹中发现点什么。</h3><h3> 7月9日是个周末,一大早步行又去转了转以前看过和没看过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些真古董和假古董的故事,却难辩真伪?但毕竟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回家查找资料,整理照片记录在此。</h3> <h3>一、教堂遗址:</h3><h3>1、天主教堂</h3><h3> 位于旧城牛桥东河沿,现在是回民区通道南街27号。东门入口的铁艺大门写着天主教堂,估计是近代安装的大门,还好院内的教堂外观依旧保留着历史的风貌。</h3> <h3> 据资料介绍:大教堂是1922年修建的,1924年落成。</h3><h3> 主教堂建筑属于十字形法国古典建筑风格,以粗大的方柱为支撑,东西建造,长32米,宽20米,高15米,东首面钟楼高30米,楼梯为木板螺旋式,主教楼为砖木结构,屋顶为瓦垄铁板。</h3><h3> 整个建筑外观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很漂亮!</h3> <h3> 主教堂的东端一半圆拱形建筑作为祭台间。</h3><h3> 今天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拍出的古老建筑色彩显得那么靓丽。</h3><h3><br /></h3> <h3> 堂内原祭台为大理石刻,且堂内南北配有14处苦路雕像。上下两层窗户,上层窄下层宽。</h3><h3> 大堂内部前宽呈十字形,左右两侧有钟楼和乐楼,祭台正中为穹形顶盖,顶棚为斗形。大堂内供奉耶稣和圣母塑像。</h3> <h3> 据资料介绍教堂钟楼上有大小铜钟各一口,大钟是合金的,造自欧洲(不知现在是否存在?)。</h3> <h3> 7月16日清早再次来到教堂钟楼下找到了楼梯间的小门,我俩从陡峭的旋转木梯登上了钟楼。</h3> <h3> 从楼梯可进入到祭台北侧二楼的乐台。</h3> <h3> 从楼顶平台外的窗户依稀见到了一个大钟,终于眼见为实目睹了它的存在,非常的兴奋,存在与否的谜底终于解开了,但另一个小钟还不知在哪儿?也许在大钟上方,因距离远,光线暗无法看到了。</h3><h3> 今天虽然遗憾的是无法到达钟塔底部,因为地面已是水泥封死的,没能看到大钟整体样子,但还是庆幸此举才使大钟历经沧桑得以存留了下来。</h3> <h3> 主教堂的西面,西门前北侧有2座汉文石碑。</h3> <h3> 南侧碑是1992年10月17日市政府立的:天主教堂列为呼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侧碑是内蒙古政府2014年4月1日立碑:国务院2013年5月30日发布天主教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大堂东边留存的破旧平房院门锁着,无法进入。据资料介绍,这些平房应该是1934年以后建的孤儿院,共10间平房。</h3><h3> 这张是傍晚逆光拍的。</h3> <h3> 当年进堂院的西门。</h3> <h3>西门内侧</h3> <h3>西门外围,马路西侧就是西河沿。</h3> <h3> 1934年建的西楼,纵长27米,砖木结构两层,楼下为神父办公室兼寝室,楼上为客房。</h3> <h3> 教堂北楼,1936年建成。</h3><h3> 1985年这里恢复成"神哲学院"。</h3><h3> 现在挂牌是呼和浩特天主教会和内蒙古天主教教务会、爱国会。</h3> <h3> 2、归绥市天主教神哲学院遗址:(名称待核实?)</h3><h3> 地址在通道南街原电视设备厂院内,现遗址很破烂,亟待维修保护。</h3><h3> 这栋坐北朝南的楼据说还有一些住户,不知为何不清退,不维修?</h3> <h3> 这个楼据说是比利时传教士建的,大概有90多年历史了,建筑看起来挺有特点的,毕竟是真古董呀,不知为何不保护?它与天主教堂是什么关系?有待核实?</h3> <h3> 坐西朝东的建筑,以前堆满杂物,今天总算漏出全貌,但还是很杂乱</h3> <h3> 7月16日早晨在南墙外院又发现了西侧建筑南墙残存的面容,也是很有特色的。</h3> <h3> 破烂不堪的建筑后墙及后院,据说这里刚拆除凉房,否则之前我还看不到遗址后墙的真容呢。可惜不知何故后墙下面有个北侧家属楼的泵房仍未拆除。</h3> <h3>遗址后墙的最西端。</h3> <h3> 远望遗址西侧的烟囱造型挺精致的,历经岁月沧桑仍不失艺术本色!</h3> <h3> 3、公教医院:(文革中已拆除,本图片是天主教堂内展板上的老照片)</h3><h3> 创办于1921年,占地200多亩,有10多个科,聘请的医生都是一流的,其中有法国、比利时、匈牙利、美国、德国、波兰等外国专家,这些国内外专家对斑疹伤寒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h3><h3> 解放后改为市医院,我还是在这个医院出生的呢!</h3> <h3> 4、基督教耶稣教堂:</h3><h3> 坐落于玉泉区塞上老街的通顺街教堂始建于1925年。</h3> <h3> 教堂外听课的信徒们</h3> <h3> 院内的一处遗址</h3> <h3> 院内东侧的一座楼是内蒙古教会学校。</h3> <h3> 4、塞上老街:</h3><h3>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西侧,是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h3><h3> 兴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召,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了牌楼,名为塞上老街。 </h3><h3> 现存的塞上老街这些古式房子,有很多都是土墙,近年来市政府花两年时间重新修缮,成为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亮点的一条街道,全长380米,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h3><h3><br /></h3><h3><br /></h3> <h3> 老街在80年代是我们骑自行车回婆家必定穿行而过的街道,可惜当年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这里的景致与美好!如今虽然修旧如旧,整修一新,但总感觉缺点味道,再也无法找回那原始古老的气息了。</h3> <h3> 老街的许多店铺收购和售卖着一些古旧用品以及一些工艺品。</h3> <h3> 老街的最西端见到了异地复建的假古董"北门"城楼。</h3><h3> 不过真也好假也好,总算还有个念像吧。</h3><h3><br /></h3> <h3> 大概是异地复建的原因吧?门楼北侧不太清晰的刻着"北门"二字。</h3> <h3> 5、通顺大巷美食一条街印象</h3> <h3> 通顺大巷的木质介绍牌,不知何因都开裂了,作为著名旅游区域有碍观瞻啊!</h3> <h3>这条街通过建筑、雕塑、地方特色美食、火红年代的生产、生活用品等再现了那过往的悠悠岁月。通过一物一景勾起了我们这代人儿时的记忆……</h3> <h3> 6、土默特衙署旧址:</h3><h3> 南墙外这条街叫议事厅街。</h3> <h3> 去北门南大街多次路过这里,看到这里有一处古旧的建筑,但一直没去一探究竟。今天步行终于来到这里查看究竟?</h3> <h3> 这是大院的南墙外。</h3> <h3> 大院的北侧有个大门可以入内,从大门挂的牌子可知这里曾经作为土默特左旗的广播电视台的办公地址。</h3> <h3> 大院是个一进院落的四合院,北侧的一排屋子,留下了建筑遗址的谜底。</h3> <h3> 墙上的文字记录了这里的历史。原来这个院落是元代时期土默特衙署所在地,1954年土左旗政府迁址到土左旗后,这里作为了他用。</h3> <h3> 门上牌匾写着"议事厅"</h3> <h3> 西侧的门上挂牌"历史部分",但不开。</h3> <h3> 东边门上写着"革命斗争部分"。</h3> <h3> 院内东侧住着几户看护的管理人员。</h3><h3> 院内还种着一些树木花草及蔬菜。</h3> <h3> 院内西侧屋</h3> <h3> 院的南侧有棵大杏树。这棵粗壮的杏树看着树龄不小了,还结着一些熟透的大杏,据说树龄有一百多年了。</h3> <h3> 院的西侧有棵果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