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一行在5月9日准时从南昌来到了呼和浩特。我们将坐上大巴。在导游小毕的带领下。沿着和穿越阴山山脉,前往本次旅游第一个景点: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我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稳端相机,对着千峰相连,龙蛇奔放的阴山山脉"贪婪"地拍个不停。阴山山脉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h3><h3> 我将慢慢地给大家介绍阴山山脉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及风土人情。让我陪你再一次游览这巍峨挺拔的阴山山脉吧!</h3><h3> 由于大巴的时速是80-100码,颠簸的十分厉害,增加了我拍摄的难度,费大家眼神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h1><h3>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h3><h3>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h3> <h3>阴山山脉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h3> <h3>阴山山脉,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河流溯源侵蚀与分割作用较强烈,沟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蚀基准面高,山区本身种值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质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地貌外营力以风蚀为主,地面平坦,风沙散布。阴山岩画是中国最大的岩画宝库。</h3><h3><br /></h3> <h3>阴山为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和重要地理分界线。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介于东经106°~116°,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侧的大断层崖和大同,阳高,张家口一带盆地谷地北侧的坝缘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纬42°,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南北宽50~100公里。</h3><h3>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也是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h3> <h3>阴山山脉主体由太古代变质岩系和时代不一的花岗岩构成。在两侧及山间盆地内有新生代地层,南坡与河套平原之间相对高度约千米,经长期流水侵蚀,现代山脉边缘已较地质构造上的断层边缘向北后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两侧普遍发育有多级阶地,山脉北坡起伏平缓,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相对高度50~350米。丘间盆地沿构造线呈东西向分布,盆内沉积有白垩系,第三系地层。上覆第四系厚层砂质粘土,源于阴山的河流横切丘陵,支流少,河床宽坦,与现代水流级不相称。</h3> <h3> 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是农牧交错地带。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植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位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h3> <h3>友谊水库</h3> <h3>阴山山脉非常富饶,原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等树种。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种植的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是一片片富饶的旱地草场。</h3> <h3>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山南年均温5.6~7.9℃,10℃以上活动积温为3000~3200℃,无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别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风小而少,年均风速小于2米/秒,山北风大而多,年均风速4~6米/秒。年降水量东经110°以东,南北相差70~100毫米,东经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h3> <h3>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河流溯源侵蚀与分割作用较强烈,沟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蚀基准面高,因而侵蚀作用不显著,沟谷浅缓,地貌外营力以风蚀为主。地面平坦,风沙散布。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 </h3> <h3>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近年在山脉西部发现大批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皆由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及与汉族的交流活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五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山前乌兰图格草原和辉腾梁草原是优美的旅游区。古今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等,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h3> <h3>阴山古刹在呼和浩特市北100公里,是辽阔的蒙古草原上众多喇嘛庙宇中的一座。四周有茫茫无际的古原大地,殿宇雄伟的姿态映衬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精美图案。</h3><h3>阴山古刹规模并不很大,只有三处殿宇,但建筑精巧玲珑,金碧辉煌。大殿建于方整的台基上,楼高两层,飞担微翘;红柱回廊,柱头雕饰彩绘精美。殿门两旁有壁画图案,殿内的壁画更琳琅满目,墙壁、栋梁、布幔,都有绚丽的彩昼,色泽鲜明,经久不变。题材除佛教故事人物以外,还有鸟兽花卉,生动多姿。庙顶建筑为歇山形式,檐缘四周围以天台走廊。<br /></h3> <h3>山上牛羊成群</h3> <h3>辽朝中京留守赵延寿有《北廷感赋》一诗描述契丹族冬捺钵于阴山的情景:"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刨。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h3> <h3>如果说蒙古高原是匈奴活动的舞台,那么阴山山脉就是这个舞台的中心。在这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上,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这一幅阴山遥感图,清晰地展示了横亘东西的阴山作为屏障的作用,其南有黄河水的灌溉,千里沃野,宜农宜牧;其北是平缓的山地与半干旱草原乃至荒漠、戈壁。匈奴为什么视阴山为生命线,已一目了然。</h3> <h3>阴山北部的白云鄂博蕴藏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h3> <h3>阴山山脉还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大青山较为湿润。</h3> <h3>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河流溯源侵蚀与分割作用较强烈,沟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蚀基准面高,因而侵蚀作用不显著,沟谷浅缓,地貌外营力以风蚀为主,地面平坦,风沙散布。</h3> <h3>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h3> <h3>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h3> <h3>阴山山脉上的敖包</h3> <h3>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值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坡低处为草地,中部有栎、榆、桦等树种。阴坡在2000米处有矮曲林。</h3> <h3>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山脉的主峰是西端的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64米。在土默特右旗东北有大青山主峰,海拔2338米。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狼山、大桦背山,都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山脉南侧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皆汇入黄河,但水量较小。 </h3> <h3>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质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h3> <h3>马上就要开上黄河大桥</h3> <h3>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石拐沟煤矿已开采,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发电厂提供燃料。</h3> <h3>我们乘坐的大巴行驶在黄河大桥上,下面是干枯的河床。</h3> <h3>时代在变迁,蒙古包也成了现代版的了!</h3> <h3>阴山山脉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势高峻,脉络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于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山与山之间的横断层经流水侵蚀形成宽谷,为南北交通要道,山脉主体由太古代变质岩系和时代不一的花岗岩构成,在两侧及山间盆地内有新生代地层。南坡与河套平原之间相对高度约千米,经长期流水侵蚀,现代山脉边缘已较地质构造上的断层边缘向北后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两侧普遍发育有多级阶地。山脉北坡起伏平缓,丘陵与盆地交错分布,相对高度50~350米,丘间盆地沿构造线呈东西向分布,盆内沉积有白垩系,第三系地层,上覆第四系厚层砂质粘土。源于阴山的河流横切丘陵,支流极少,河床宽坦,现代水流级不相称</h3> <h3>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山南年均温5.6~7.9℃,10℃以上活动积温为3000~3200℃,无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别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风小而少,年均风速小于2米/秒,山北风大而多,年均风速4~6米/秒。年降水量东经110°以东,南北相差70~100毫米;东经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在农业生产上,山南为农业区,山北为牧业区,山区为农牧林交错地区。</h3> <h3>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武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等。古今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名句,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h3> <h3>几乎没有人说得清匈奴的起源地在哪里,因为在公元前318年以前,他们的名字未见于史书,而一旦出现,他们就已然在阴山山脉及其周围了。公元前215年,他们被秦将蒙恬打败,迁徙到阴山以北,十余年后复夺回故地,由此直到汉武帝时期,他们才在与汉朝的反复争战中,彻底失去阴山远遁。因此根据有史以来的记载可知,阴山山脉一带是匈奴重要的活动空间,否则他们也不至于要如此反复地来去。</h3> <h3>阴山对于匈奴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军事作用。阴山山脉坐落在北纬41度左右,海拔1500-2200米,宛如一道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冬季,它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寒潮的南下侵袭,使得阴山以南地区每年冬季不但西北风远比其北的弱小,而且山南和山北的气温平均相差大约在6°12°上下,极端时期,其相差值会更大。直至今日,呼和浩特地区的年均无霜期是146-152天,而漠北腹地的年均无霜期只有90_110天。</h3><h3><br /></h3> <h3>莽莽阴山,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南北纵横约70余公里,其间有许多两山夹峙的峡谷,它们就是南进北下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前汉匈战争时,汉王朝派兵越过阴山北击匈奴,经常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几条路线进军,跨越阴山,进入高原地带。而匈奴从漠北南下时,也有自己的途径。图为阴山南麓的昆都仑沟,历史上这就是一条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h3> <h3>西汉末年,悉知"边事"的郎中侯应说:塞外阴山草木茂盛、多禽兽,是匈奴冒顿单于的苑囿。侯应还说,匈奴人当年屯聚于阴山地区,制作弓矢、来出为寇。班固的记载可以证明,侯应所说,确属事实。阴山地区当年就是匈奴冒顿单于的根据地之一,这里有匈奴的支就城、头曼城、河城。后人认定,其中的头曼城,乃是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会见贵人、接待使者、处理政务、决断军机的衙署所在地。</h3><h3>从遥感地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阴山山脉的雄姿。它磅礴大气,西起狼山,东包大马群山,至多伦。东西长约1200公里。其实如果从更大范围来看,这样一条横亘东西的山脉,远不止于此。从大兴安岭往西,有燕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它们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北部,在地理位置上颇具战略意义。守住这些山脉,就可北可南,进退自如。所以历史上这一带总是战事连连。</h3> <h3>我们在通过黄河大桥。</h3> <h3>黄河已断流。被垦荒种植农作物了。</h3> <h3>阴山岩画的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h3> <h3>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就是按 照《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经磴口县、潮格旗,东至乌拉特中 后旗的东西长约 300 公里,南北宽约 40-70 公里的阴山狼山地区发现了近万幅的岩画,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h3> <h3>岩画,顾名思义 就是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炼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出现年代早在公元 5 世纪时,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 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 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 没有人去问津。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 几幅岩画。对岩 画的全面考察是从 1976 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 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 1 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 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 牧生活状况。分布范围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 东西延伸 5 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 远的山南坡 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 山西南约 8 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 2 至 10 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 9 百幅 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 2 ~ 3 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 不超过 10 米,其总数在 5 百幅以上。</h3> <h3>阴山岩画是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岩画宝库。现存阴山岩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巴市地区,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五虎图是阴山岩画的代表作。</h3> <h3>历史上的阴山并非经常处在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云笼罩之下,诗人吟咏的对象也并非总是和荒凉、凄苦、哀怨交织在一起,各民族和平相处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歌咏和平安宁的边塞诗作也不在少数。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首民歌用白描手法,出色描绘出阴山脚下苍茫辽阔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满野的一派和谐景象。后人对此民歌评价极高,金代诗人元好问论此民歌曰:"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价为:"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的《敕勒歌》的确是历代诗人吟咏阴山之极品之作,千百年来,一股英雄之气始终经久不息地回旋激荡在阴山和阴山的诗篇中。</h3> <h3>古代这里曾出现过一次战争—阴山之战</h3><h3>阴山之战是唐与突厥的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唐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颉利可汗后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唐军统帅李靖于贞观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袭阴山"或者"夜袭阴山"。</h3><h3>战前背景</h3><h3>唐朝与东突厥征战多年。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精骑三千从马邑进驻恶阳岭,趁夜袭击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并破城。东突厥颉利可汗错误判断唐军兵力,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其部众多有叛离。而同时李绩兵出云中,在白道大败东突厥军。颉利失败之后,向西逃往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还有数万兵马。</h3><h3><br /></h3><h3>东突厥</h3><h3>计划</h3><h3>由于担心唐朝的强大和继续打击,颉利派使者执失思力到唐朝交好,表示准备依附唐朝,可汗本人也同意在唐朝任职。其实,颉利并不是真的想投降唐朝,而仅仅是使用缓兵之计,争取时间,等待之后恢复自己的实力以便报仇雪耻。因为突厥使者的访问,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鸿胪卿唐俭等人回访突厥进行安抚,同时命令李靖帅军受降。</h3><h3>战役经过</h3><h3>李靖与李绩在白道会合,两人商议,认为颉利虽然战败,但部下兵马仍然很多,之后一定撤往沙漠,保存突厥的实力,唐军北击道路险阻且遥远,如果等到那个时候再追击突厥会十分困难。如今朝廷派使节前往突厥,突厥军必定松懈,以为唐军不会继续攻击。如果这时候挑选一万精兵,携带20天的粮草,不需要进行战斗就可以将突厥可汗擒获。于是同张公谨商议进兵,张公谨表示反对,说:"皇帝的诏书已经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俭等还在突厥处,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发兵攻击呢?"李靖回答说:"这其实是当年韩信用来击败齐国的计策,唐俭之辈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趁夜出动军队,李绩部队尾随而行。李靖军队到达阴山,遇到突厥军队的一千多个帐篷,于是将其全部俘虏。</h3><h3><br /></h3><h3>李靖</h3><h3>颉利见到唐朝派遣使者前来,十分高兴,认为这回算是安全了。二月甲辰(3月27日),李靖命令苏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前进,到达突厥可汗的牙帐七里的地方,才被突厥军发现。这时突厥再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苏定方大获全胜,颉利乘千里马逃走。李靖随后引军赶到,突厥溃不成军,唐俭也获救生还。李靖大军此次消灭突厥军一万馀人,俘虏十馀万,获得牲畜数十万,并杀死隋朝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残兵一万馀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被屯于道口的李绩部堵截,其下部落大酋长皆帅众归降,李绩获得五万馀俘虏返回唐朝。唐军对东突厥大获全胜,平定了自阴山至戈壁沙漠一带的局势。</h3><h3>战后</h3><h3>唐朝打败东突厥后,原附属东突厥的各国各部落都归顺唐朝,并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颉利败走后,投奔位于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计划投奔吐谷浑。唐朝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引兵前来,要求苏尼失交出颉利。颉利趁夜逃走,躲藏在荒谷中。苏尼失害怕唐军的军力,将颉利捕获。三月庚辰(5月2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偷袭苏尼失营地,俘获了颉利送往京师,苏尼失举众投降,突厥势力因此完全从漠南消失。</h3><h3><br /></h3><h3>唐太宗</h3><h3>结果</h3><h3>太上皇李渊听说颉利被擒获,感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之后没有能够报仇成功。而今天我的儿子能灭突厥,我没有选错人,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于是在凌烟阁设宴庆贺,并亲自弹奏琵琶,唐太宗则亲自舞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