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一名连看到火车都感到惊奇的小姑娘,到成为走进人民大会堂的“议案大王”;从“货郎女”成长为“饰品女皇”,再到享誉海内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掌门人;她的创业之路犹如一部精彩的多幕剧,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在商场熠熠生辉。</h3><h3> 她,就是周晓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晓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人大代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会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杰出女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她是怎样的一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创业历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创业初期,她是走南闯北的“货担女郎”</b><br></h3><h3><br></h3><h3> 1962年11月,周晓光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岭北镇的一个山村。在一不靠海、二不沿边、环境闭塞、物品贫乏的浙中一带,为了谋求生存的浙江人走出家门,到处跑着做小生意,补鞋的、卖眼镜的、弹棉花的、鸡毛换糖的……为了生计开始走南闯北的生意之路。<br></h3><div> 1978年,中国刚刚结束了10年的劫难。年仅16岁的周晓光就开始和妈妈一起挑着货担远行,走上了“鸡毛换糖”的货郎女的生涯。</div><div> 第一次跟着母亲走出山沟,背着从刚刚萌芽的义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百余斤绣花针和绣花样等货物,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行商生涯。那个秋天的清晨,福建一个小县城简陋的招待所,刚刚带她“入行”才几天的母亲,“丢”下她到别的地方寻觅商机去了。还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周晓光,猛然间没有了母亲的羽翼,开始用瘦弱的肩膀,独自去面对、担起这陌生的世界和艰难的生活……</div><div> 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周晓光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并借赶路的机会休息。就这样,周晓光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夕发朝至,走南闯北,七年之间,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让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div><div> “人在外地,不舍得花钱买东西吃。中午摆摊饿了的时候,就买几个便宜的烂苹果,把坏了的部分挖掉,当作午饭吃。但最苦的还不是这个,最苦的是精神上的孤独,没有亲人,经常一个人晚上捂在被子里,静静地流泪”,周晓光回忆说。</div><div> 周晓光不仅卖花样,还热情而耐心地教人们如何用花衬子,如何串线,如何刺绣。一个小姑娘的艰苦和热情也特别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每到一地,当地居家的妇女们总是喜欢跟她打交道,买她的东西。因为这,在同行的伙伴中,年龄最小的周晓光却总是“销售业绩”最好的一个。</div><div> 从1978年第一次跟妈妈出来做生意,到1985年和先生结婚安家,周晓光在七年中跑过十八个省市。从最开始连地图都看不懂,到后来手中地图画着密密麻麻的圈圈,她说:“这圈儿哪里是画出来的,完全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七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依照当时的标准,已经算是一个小康人家。</div><div> 在走南闯北的生涯中,所遇到的的酸甜苦辣和艰难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她说生命的历程中需要奋斗和挣扎,还说困顿是上苍赐予的礼物。正是这样的历程磨炼了她的“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改革开放,她是新中国的“饰品女皇”</b></h3><div><b><br></b></div><div> 对美的追求是每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走南闯北的挑担生涯中,周晓光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美的事物,于是决定打造自己的美丽事业。</div><div>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跑过三江六码头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第二年,她和丈夫拿出1万5千元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她希望能用这1万5千元赚到5万元后,就回到农村和丈夫过男耕女织的生活。于是,周晓光和丈夫两人在义乌开起了“夫妻店”——丈夫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进来原材料后,她和妹妹们就在晚上加工,然后第二天在义乌摆摊销售。</div><div> 1987年,当她赚了十几万元,并在那个被称为“仿真饰品”或者“流行饰品”的新兴行业里做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时候,她早就把“赚5万元就回家”的想法抛诸脑后了。从此,周晓光再也没有“满足”过,有一种叫“事业”的东西开始在她的头脑里生长了,她开始思考并找到商机:为什么不能自己开厂子生产饰品呢?</div><div> 1995年,以周晓光和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饰品有限公司在义乌青口工业园区落户了。她说,要让所有中国的女性时尚起来,漂亮起来。有了自己的生产企业后,她就开始出国考察,努力开拓市场,请来首席设计师,召开流行饰品发布会,在全国各地建立直属专营店,与施华洛世奇联姻,与宝仕奥莎牵手,逐步让新光饰品走向世界时尚行业的大舞台。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div><div> 1998年,当周晓光拿着自己生产的首饰首次进军香港珠宝展时,无数客商的目光被琳琅满目的新光饰品吸引过来,随后的订单如雪片般地飞来。然而,就是在这如雪片的订单中,周晓光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非转不可的时刻。 1998年,周晓光开始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变革,并导入企业形象标识系统,成为义乌市第一家导入企业形象系统的企业。与此同时,她加快了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台湾聘请职业经理人担当公司总经理;全面推行管理标准化,并于2001年10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公司通过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清洁生产验收;2006年,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绿色企业验收;同年,环保型金属饰品锡基材料及锌合金饰品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前者还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7年,新光实现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大满贯”,并且成为了中国流行饰品行业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 </div><div> 改革总是要经历阵痛的。对那些能力和素质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人员,周晓光既没有让他们继续呆在原来的位置上阻碍企业的发展,也没有粗暴地将他们辞退了事而伤害了同事的创业情谊,而是自己出钱,资助并鼓励他们去创业,壮大整个饰品行业。就这样,这些从新光离开的员工大多都成为了义乌饰品行业的从业者,6、7年间,从新光出来做饰品行业的人员近千人。周晓光算的是笔大帐:经过10多年的良性发展,义乌饰品企业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饰品总产值占全国60%以上,义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饰品生产基地。亲手培养了如此众多的竞争对手,这在商界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周晓光却坦然的说:“我要的是一片森林,不是一颗大树。一棵大树,只能提供给路人一片树荫,而一片森林,却能够影响一个区域的气候。”“同行未必是冤家,只有行业兴,企业才会旺。我在乎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div><div> 只有这样的心胸、气度和格局,才能真正让人从内心拥戴和折服。周晓光理所当然众望所归地成为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会长,她还担任了省市乃至全国18个协会副会长和3个会长的职务。新光成了义乌饰品行业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周晓光也成为业内名副其实的“饰品女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功成名就,她是扶危济贫的“议案大王”</b></h3><div><br></div><div> 在成功企业家的身份之外,周晓光倾力公共事务、积极参政议政的事迹更为各界瞩目。30年的商海博浪,她深深体会到:企业家不能不关心政治,不懂政治,否则就不能成为审时度势的企业家。</div><div> 1998年,周晓光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2003年1月,她又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上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这一职务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她说,这让她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帮助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div><div> 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周晓光积极关注时政,深入了解民意、倾听民声、调研民情,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忠实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而周晓光在全国成为知名的“议案大王”,纯属一个意外。起因要从2004年春节的一则普通的企业拜年广告说起。</div><div> 2004年新春佳节,在义乌市电视台的新春祝贺广告上,播出了一条只有10秒钟的祝福广告,画外音让人们感到新奇:“鉴于全国人大会议即将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竭诚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 广告一播出,引发全国范围广泛关注,设在义乌建设大楼907房间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联络点”来访者人声鼎沸,先后有300多家境内外媒体前来采访,接听电话2436个,收阅群众来信和邮件1305件,接待群众1109人次。</div><div> 截至目前,周晓光提交全国人代会的议案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企业破产法》等三件已正式立法,《行政强制法》等10件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有《循环经济法》等7件议案和《关于政府应大力为群众提供经济适用房的建议》、《要用制度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的建议》、《关于要求对未成年人加强司法保护的建议》等60多件建议,引起全国人大、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重视,有不少已在各种政策的推行以及有关制度的建设上得到体现。</div><div> 周晓光说,她从一个温饱难继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家,从一个为自己发家致富的生意人,成长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靠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人要懂得敬畏,更要懂得感恩,她常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情,为人民群众代言,反映群众的呼声。</div><div> 在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周晓光共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232份、建议198份,其中203份议案、189份建议被正式采纳。此外,向浙江省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11件、建议8件;向金华市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6件、建议1件;向义乌市人大提交并被采纳的议案45件、建议17件。累计共达450余件。周晓光提交议案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历届全国人大都属罕见,被社会各界誉为“明星代表”、“议案大王”。周晓光设立“全国人大代表联络点”、运用媒体广告征集议案的履职创新,被全国人大列入人大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信息时代,她是创新转型的“典范榜样”</b></h3><div><br></div><div>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历史经验表明,创新从来都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成败和发展成效的关键。</div><div> 义乌作为全球小商品聚集地,其商品的丰富性为最大优势。作为义乌支柱产业之一的饰品行业,一直存在“低小散”的行业现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光集团以“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全新思维引领饰品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之路,以“互联网+流行饰品”模式积极探索中国饰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带动饰品产业拥抱互联网,引领义乌企业转型升级。</div><div> 2017年1月,国内首个饰品产业链垂直平台暨产城融合一体化产业园区——新光•聚饰云产业园在万众瞩目中盛大开园。聚饰云产业园是聚饰云网络平台的O2O体验园区和服务园区,引入互联网基础服务的“仓、园、店”一体模式,实现智慧园区的无缝对接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链接线上线下的产业互联网运营中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更新运用,优化产业原有的粗放运营模式,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质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劳动生产力提升,为行业实践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升级之路。从全新的维度,围绕产业生态圈,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在互联网的道路上快速发展。</div><div> 周晓光除了紧跟时代变化引领企业积极转型,还紧跟政治形势变化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新光控股集团充分发挥行业领军和典范作用,以“共建网上丝路,共享数字贸易”为战略目标,致力于全球贸易生态圈的搭建。积极投资陕西西安和新疆喀什,海外业务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古巴、美国、独联体、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承担了我国政府对13个国家的20多个对外援助项目,项目执行国中的7个均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在战略上的筹谋布局,还是在战术上的稳扎稳打,新光集团都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厚积薄发,紧抓世界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为信息时代和“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新光力量”。</div> <h3> 在周晓光董事长的带领下,新光集团的业务和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已是一家集实业、地产、投资、商贸、金融、互联网、能源、旅游等多元业务于一体的投资集团。目前旗下有1家上市公司,92家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42家参股公司,总资产近八百亿元。</h3><div> 回顾这30多年的创业经历,周晓光说:“今天我所拥有的一切,在30年前仅仅是一个梦,一个看起来难以实现的理想,一个似乎仅仅用来憧憬的幻象,我从来没想过它真的会实现。走到今天,这象是一个奇迹,一段传奇——如果没有赶上这个能够成就梦想的时代,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农家女孩儿,怎么可能奢望今天的一切?”</div><h3> 她说,她依然会一直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依然会记得时时感恩,感谢亲友,感谢政府,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会不忘初心,会坚持创新,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让“新光”更灿烂,让未来更美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社会荣誉</b></h3><h3> 1998年至今,周晓光先后当选为义乌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曾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br></h3><div>1、中国经营大师;</div><div>2、中国优秀女企业家;<br></div><div>3、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div><div>4、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大师;</div><div>5、浙江省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div><div>6、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div><div>7、2005十大风云浙商之一;</div><div>8、2007全国十佳巾帼建功标兵;</div><div>9、2007浙商创新大奖;</div><div>10、2007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div><div>11、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家;</div><div>12、2007义乌十大慈善家;</div><div>13、浙江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家;</div><div>14、2010“卓越华商民企新锐”;</div><div>15、2010年3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div><div>16、2011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国际女性创新奖;</div><div>17、2011年“胡润百富”最受尊敬企业家奖;</div><div>18、2011年首届“魅力女浙商”特别贡献奖;</div><div>19、2012年第四届中国“商界木兰”奖;</div><div>20、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div><div>21、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等等。</div> <h3><b>感言:</b>无论怎样的成就和辉煌,都不是无源之水、无因之果。所以,人要懂得敬畏,要懂得感恩,不能自以为是、忘乎所以。这样才会得道多助,才会走的更远。</h3> <h3><b>感言:</b>表面上我扶持了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为自己的产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只有整个行业兴旺了,我们新光才能兴旺。</h3> <h3><b>感言:</b>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片森林,而不仅仅是一棵大树。一棵大树固然可观,但她只能提供路人一片树荫;而一片森林,却能够影响一个区域的气候。</h3> <h3><b>感言:</b>生命的历程中需要奋斗和挣扎。有些事,是一定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的,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就会让我们成为只能爬行的蝴蝶。如果生命中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要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我们首先得具备奋斗的勇气。</h3> <h3><b>感言</b>:有些人说我是“女强人”,但我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一直致力于做到事业、家庭双丰收,把和谐家庭当做和谐企业的“后花园”,尽可能使事业和家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h3> <h3><b>感言:</b>事业的成功并非意味着一切。人生的价值,除了自我实现,还有圆满。什么是圆满?没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圆满!事业,是人生重要的一个内容,但却并非全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亲情、友情和爱情,还有责任、担当和义务。</h3> <h3><b>良好家风:</b></h3><div>1、勤俭持家。年少时的虞云新、周晓光初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也磨炼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如今,随着创业的成功,财富的集聚,他们依然保持了勤俭的作风,不奢侈、不浪费,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div><div>2、孝悌传家。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得十分和乐,彼此恭敬有礼,谦和孝顺。虞云新、周晓光要求家庭成员不但晚辈对长辈要“至孝”,尽可能百依百顺,体贴周到,夫妻、兄弟姐妹也都要互敬互爱,懂得容让。</div><div>3、助人为乐。在家境贫寒时,家里的老人仍然是把不多的粮食拿给别人吃,自己的孩子都经常吃不饱饭,但如果碰到上门要饭的,总会装上点吃的东西给人家。老家里有鳏寡老人,他们都会去看望,更是经常捐钱捐物给需要帮助的人。</div><div>4、吃亏是福。周晓光虞云新一家秉承“与人为善,吃亏是福”的处事理念,凡事都用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判断去思维,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要撕破脸皮,不去和人家脸红脖子粗地去争,更不必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地和人争个没完扯个不清,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吃了亏也就吃一点亏,能让利也就让一点利。</div><div>5、知恩报恩。事业成功之后,他们却不忘追根溯源,要求家里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学会感恩。致富之后,虞云新周晓光一家不忘回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年,这个家庭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总额达到5000多万元。</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李 霞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李海燕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