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渐行渐远的梦 》(同学聚会随笔)

远航回归

<h3> 同学—这个完全没有被利益链条所捆绑的名词,伴随着我们将近40年。几十年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遇到同学,总能听到那感人至深的话语“老同学,别客气!有事尽管吩咐,谁让咱们是同学呢!”。这就是伴随着你我一生的同学情谊。现在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可能一切都变成若隐若现的回忆,然而忆往昔——好像历历在目,似乎一切又是那么清晰:</h3> <h3>  新港船厂“文革”后首届中专班同学的毕业照。</h3> <h3>  新港船厂第一届电大班的同学毕业照。</h3> <h3>  九零年港船中专班和电大班同学一起聚会后的合影照片。 </h3><h3> 毕业后,有的同学继续读大学本科、有的走上不同部门的领导岗位、有的继续工作在生产一线、有的下海经商、还有一部分同学一别就是几十年。</h3> <h3>  这是已故老校长为电大班和中专班师生的题词和全体师生的签名。可惜对我们而言,这竟然成了老校长的绝笔之作。</h3> <h3>  三十多年后再次走进港船大门,新港船厂——这个百年老厂,除了修船分厂外,已经全部搬迁到南疆新厂,眼前只剩下那些曾经那么熟悉,而如今又那么空空荡荡的厂房、工地和办公楼。看到眼前的一切,无不感慨万千。</h3> <h3>  走近港船北门,再一次看到的是三百吨火车站和益民天桥。</h3> <h3>  又看到了压在船厂大门旁边多年的“三座大山”。</h3> <h3>  西门内侧景观。</h3> <h3> 北门内侧景观——左右两只大熊猫依然不离不弃。</h3> <h3>  这是我们上学时候的学校旧址,这里曾经是新港船厂的教育基地,也是我们曾经刻苦学习、快乐生活和尽情享受着青春激情的地方,这里有我们曾经熟悉的楼房、教室、宿舍、操场和周围的一草一木。如今睹物思人,依然感觉那么亲切。</h3> <h3> 进入一楼走廊,又看到了那熟悉的一幕,左边第二个门就是我们当年上课的教室。</h3> <h3>  站在昔日校园的操场前,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同学们下课后打排球、玩儿篮球和嬉笑玩耍的场面——年轻真好!</h3> <h3>  这是我们曾经召开毕业联谊会的旧址。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和老师此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h3> <h3>  这里是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从事毕生事业和贡献出青春年华的地方。</h3> <h3>  大船台工地。</h3> <h3>  总厂厂部。</h3> <h3> 厂部会议室。</h3> <h3> 厂部收发室。</h3> <h3>  这是港船西部最后一处正在被拆除的厂部旧址。</h3> <h3>  老档案室。</h3> <h3>  后期的档案室及武装部。</h3> <h3>  新区锅炉房。</h3> <h3>  厂西门外车队。</h3> <h3>  正前方是政工楼。</h3> <h3>  早期的设计部。</h3> <h3>  物资部及物资仓库。</h3> <h3>  动力分厂。</h3> <h3>  综合实验楼。</h3> <h3>  热处理车间。</h3> <h3>  修船分厂。</h3> <h3>    三号泊位——停靠着正在修船分厂进行改造的海军舰艇。</h3> <h3>  修船机加工车间。</h3> <h3>  修船的船体车间。</h3> <h3>  海电车间(正面墙壁上,“文革”时期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h3> <h3> 特修车间。</h3> <h3>  大食堂。</h3> <h3>  这是现在拆除后的大食堂旧址。</h3> <h3>  这是唯一保留的厂部通往大食堂的林荫路。</h3> <h3>  职工会议室(花样食堂)——这里曾经有过我们最喜欢吃的烧茄子、脂油饼,也有5分钱一份的素菜和2毛线一份的“甲菜”,还有那只能用“油票”才能购买的大油饼。(大家还记得曾经有同学为了满足食欲,用橡皮雕刻图章制作假“油票”的趣事吗?)</h3> <h3>  职工浴室。</h3> <h3>  大船坞。</h3> <h3>  小船坞。</h3> <h3>  大船台。</h3> <h3>  小船台。</h3> <h3>  这就是七十年代初,老港船职工上下齐心协力、打破常规,在五千吨的小船台上奇迹般地建造出的第一艘万吨货轮“天津”号和第一艘客轮“民主2”号。</h3> <h3>  一号泊位。</h3> <h3>  站在四号泊位看二号泊位。</h3> <h3>  五号和六号泊位。</h3> <h3>  造机厂房。</h3> <h3>  造船机加工车间。</h3> <h3>  现在车间内部设施已经有一部分被拆除。</h3> <h3>  后来的设计部。(七、八十年代的托儿所)</h3> <h3>  九十年代后的放样间。</h3> <h3>  造船的船体厂房及生活间。</h3> <h3>  船体车间的内部设施。</h3> <h3>  这里曾经毁于7.28大地震。</h3> <h3>  船体车间的生活间和放样间。</h3> <h3>  造船的船体钢板堆放场地及钢板预处理车间(特种船厂)。</h3> <h3>  港船医院及男职工宿舍。</h3> <h3>  厂西门外的职工宿舍。</h3> <h3>  男职工宿舍。</h3> <h3>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部分船厂职工曾经居住过的千间宿舍。</h3> <h3>  老港船俯视全景照。</h3> <h3>  现在这里已经全部拆除,完全被夷为平地。</h3> <h3>  这是老港船旧址的拆除现场。</h3> <h3>  如今港船西半部已经变为一片废墟,曾经那么熟悉的老港船已经成为我们脑海里永久的历史记忆。</h3> <h3> 这是全厂搬迁后,目前仍然停靠在5号泊位的浮船坞,</h3> <h3>  这是(2018年1月10日)仍然停靠在6号泊位的潜艇,</h3> <h3>  这是拍摄于2018年1月,目前仍未拆除的——港船标志性的、而且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型起重设备:200吨门吊。</h3> <h3>  正在拆除的涂装厂房。</h3> <h3>  正在拆除的大船台。</h3> <h3>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老树、校舍今犹在,只是“朱”颜老,一切一切已然物是人非。 三十二年后,老同学相约再次相聚。当年的花样年华、青春年少的小伙伴们,如今大都已成为儿孙满堂的花甲老人,无不感慨万千,真是:四十余年成云烟,青丝白发转瞬间。</h3> <h3>  共进午餐,畅谈离别之情。</h3> <h3>  全体起立,同向往事干杯!</h3> <h3>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相聚终需还。愿同学们保重好身体,期待着下次再相聚!再见了!我的老同学!再见了!伴随我们数十年的老港船!再见了!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别了!我们远去的梦!</h3> <h3> 愿同学之情地久天长。</h3> <h3>  愿搬迁后的新港船厂像初升的太阳,再次崛起!</h3> <h3>  愿新港船厂像码头边的海鸥一样,不断腾飞!再创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