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街--老街往事

宁石

<h3>  儿时住家、上学都没有离开过暑袜街。在提督街这片街区不仅留有我儿时的匆匆脚印,还有耳闻目睹烙在心里深深的记忆。</h3><div><br></div><h3> 记忆中的提督街,既没有春熙路的繁荣,也没有东大街的悠长。但每当你走近它,那首先映入你眼睛的定是两傍高大的法国梧桐行道树。苍翠挺拔、高耸入云,叶大荫浓,像是一把撑开的大伞,为街上的行人遮阳挡雨。还记得是在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还组织我们为树干刷过石灰,同学们手捧红宝书在树下站过岗执过勤。</h3> <h3>  至今都还记得梧桐春来嫩叶翠绿、夏来扬花似絮、秋来落叶金黄那样的景致,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h3><h3><br></h3><h3> 此刻再远远望去,街上的法国梧桐树仍然是过去的梧桐树。但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低矮和稀疏,似乎少了一份原来的厚重和斑斓,却让人更多了一份惋惜和怀念。更难解老成都人对梧桐树的深厚情结。</h3><div><br></div><h3> 匆匆是光阴,忙忙是人生,我们都是岁月的过客。而当我站在这条街上环顾和徘徊时,寻觅着哪里还有我儿时印象的地方?唯独提督街靠军影一侧临街的一段破屋残墙尚在,还有靠近顺城街口依然还在的那家小小药店了。似乎还艰难地屹立在那里述说着过去?而小店的招牌虽然伴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的更替,但老房犹在,记忆就在。其余能唤起我记忆的东西似乎早已荡然无存。</h3><div><br></div><h3> 印象之中的提督街,虽然没有任何醒目耀眼之处,但它汇聚了众多的餐饮、影院、商场、茶馆、澡堂等。尤其是过去挑担推车走街窜巷在此终于停留下来的那些美食,尽显朴实无华和草根的色香味,是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最真实写照。</h3><h3><br></h3><h3> </h3><h3> </h3><h3> (一)</h3><h3><br></h3><h3> 灾荒年间降临的人,都有嘴馋的毛病。所以,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便是跟吃有关的东西。记得离家最近的,应该是暑袜北三街与提督街交汇处的(蜀都大厦处)耗子洞张鸭子、隔壁的食时饭店、对面的钟水饺了。而与钟水饺在同一边的右边有南方理发店,左边相隔不远处还有一家水产门店及海味餐厅。其傍边的小巷里面,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义庙。</h3> <h3>  食时饭店门面虽然不大,但该馆子以做得一手地道川菜而闻名。其特点是贴近大众口味和大众消费,比较有特色的菜,如,火爆双脆、宫保鸡丁、肝腰合炒、鱼香肉丝、生爆盐煎肉等,都是客人最喜爱点的菜肴。</h3><h3><br></h3><h3> 其实,过去作为川菜馆子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就是堂馆地道的成都口音鸣堂的吆喝声了,如“内三的二位,灯盏窝儿、野鸡红各一份,灌汤一个青要重”等,时常吸引着路人驻足聆听。那唱腔般娓娓动听的“吼堂、唱菜、结账”声此起彼伏,与川菜特有的色香味相互映衬,其实就是一道让人赏心悦目的大餐。</h3><h3><br></h3><h3> 现如今的饭馆里是再也无法再现这样的吆喝声了,已经远去的鸣堂技艺已成为了永远的绝唱。虽然食时饭店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但那鸣堂的乡音还时常在耳边回荡。</h3> <h3>  而傍边的耗子洞张鸭子,这家店以前就只是一个外卖窗口,只卖樟茶鸭等腌卤食品。每天这家店的卤菜从鼓楼街那边作坊用三轮车拉过来时,沿街都是它的卤味飘香,哪怕是站得远远的,你也会被那飘来的浓郁馋人香味勾了魂。</h3><h3><br></h3><h3> 在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不是户户都能经常下馆子的,即便是在家里打一回牙祭都得有哈数的哦。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是大人发工资的时候,赶紧装模作样地干点家务活挣挣表现,能够得到几分钱的奖赏,买个卤脚脚什么的解解馋,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了。该店已迁至鼓楼南街后,也有了宽敞的店堂,但唯独没有改变的,仍然是那远远就能闻到的让人垂涎欲滴的卤香味吧。</h3> <h3>  而对面钟水饺的店堂并不大,但食客众多,每到午饭时刻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记得那时的钟水饺是一毛八分一碗,先在前台买票后再到厨房边上凭票去端。</h3><h3><br></h3><h3> 钟水饺能成为名小吃,就跟它在调料和饺子馅方面的讲究分不开。它的佐料必须是自己调制的红油,味道似酸非酸、似辣非辣、似甜非甜。饺子的馅是用猪肉打成肉末不加任何蔬菜拌和而成的。而成都钟水饺包的形状是扁扁的,似乎没有北方水饺那么有型,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钟水饺的喜爱。反而这样的饺子更嫩软、更入味,易于消化,所以,到店里来吃钟水饺的老人、小孩特多。</h3><h3><br></h3><h3> 记得后来有了乖女后,也时常带她过来尝尝。乖女小的时候吃什么菜都喊到好辣好辣的,而唯独来这里吃钟水饺却不喊辣了。直到现在乖女已初长成人了,但最爱吃的仍然还是这碗钟水饺。</h3><h3><br></h3><h3> 记得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与一小学挚友,各要六碗红油水饺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油渍,只一个字形容:“爽”呀。而今的钟水饺开了很多店,究竟哪家是原来提督街迁过去的总店呢?我问过很多老成都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是否总店已经无关重要了,曾经也光顾过人民公园店、武侯祠大街店等,但总也找不回来过去的味道了。</h3> <h3>  话说这街上的三义庙,过去是因奉祀刘备、关羽、张飞故而得名。很早的时候在庙里还有一所提督东街小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小学才与其它小学合并迁走。这座三义庙能够经历“破四旧”而完好保存,其实为不易的,应该得益于那所小学的庇护吧。<br></h3><h3><br></h3><h3> 无法考证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在三义庙的周围开了不少的茶铺,如,魏家祠茶铺、三义园茶铺、哑巴茶社等。过去的茶铺是人以群分的,哪类人在哪个茶铺喝茶还是很有讲究的。</h3><h3><br></h3><h3> 但最为独特的就是这家哑巴茶社了,来这里喝茶的茶客都是清一色的哑巴。他们沿桌子一圈围坐着,兴高采烈地闲聊着什么。只见他们不停地用手比划着,冲着只有他们听得懂的壳子(龙门阵),比划得激动之时,喉咙里时常发出“哇、哇”的声音来强调他们的手势,也算是万籁无声中的精彩吧。</h3><h3><br></h3><h3> 小时候,觉得哑巴冲壳子好稀奇,常常有事没事地故意从这间茶铺里面穿过,偷偷地打望一下哑巴摆龙门阵的稀罕场景吧。相比那些喧哗嘈杂的茶铺,这间茶铺应该算是茶界最清静的茶铺子了吧。</h3><h3><br></h3><h3> 再后来,这座三义庙列为成都重点文物保护并整体进行了搬迁。当我们迈进武侯祠的大门时,第一眼望见的碧瓦朱檐的庙宇,便是从提督东街整体搬迁过来的三义庙。而一年一度的成都大庙会游喜神方就是在这座庙前举行的。</h3><h3><br></h3><h3> (二)</h3><h3><br></h3><h3> 记得在老文化宫大门左侧的街边上,分别有古月胡、担担面、夫妻肺片、齐鲁饭店等餐馆。其中,古月胡做的三合泥、齐鲁饭店做的山东莱都非常地道。而齐鲁饭店对面的军影算是老成都一家很早的影院,其傍边还有一家叫东风浴室的澡堂。</h3><h3><br></h3><h3> 过去外省人普遍认为,成都人习惯吃米饭而不懂得把面食做到极致,其实不然,老成都很多有名的美食就是把面食做到了极致的,比如,钟水饺、担担面、龙抄手、甜水面,也包括许多深藏小巷里的各种小面等。但成都人吃面食就讲究个佐料和臊子,佐料必须是特制的红油,咸中带辣,辣中含甜,风味独特,不能有半点马虎。</h3> <h3>  咋一看,一碗小面又有啥子独到的地方嘛。其实不然,担担面用红油、咸酱油、芽菜、葱花、味精、甜醋作调料,再在面条上来一小瓢碎肉干臊子。面条的鲜香味道那真是不摆了,就是两个字,“好吃”!记得当时一碗担担面一毛二分。后来这家店搬至后子门的人民中路一段了。</h3> <h3>  这家夫妻肺片就在担担面的隔壁。那时的店面也不甚讲究,但其功夫却用在这道菜上了。其实,夫妻肺片本来就是从小巷深处慢慢走出来的一道平民美食。所用食材既简单又廉价,主要是用牛杂、牛脑壳肉经特殊加工卤制,再以薄刀片切摆盘,然后淋上调料(秘制佐料与卤水调合)。肺片颜色红亮, 麻辣鲜香,软入味,细嫩化渣。记得那时一份夫妻肺片才二毛五分钱、一碗米饭二分钱、再给一两粮票(那时特殊的供给制度),花不到三角钱,让你吃得肚子鼓鼓的。现该店应该就是总府路上那家夫妻肺片店罢。</h3><h3><br></h3><h3> (三)</h3><div><br></div><h3> 记得在原太平街口斜对提督街处(大概是工行提督街支行处),有家大可楼,专卖海式包子的,隔壁就是回民饭店,主要经营牛羊肉清真菜肴。在左边还有一家叫新蓉浴室的澡堂和一家理发店。</h3> <h3>  这家新蓉澡堂因离家最近,遇冬天的时候都上这里来洗澡。以前家家户户居住的都是平房大杂院,条件有限,大冬天的时候都是上澡堂去洗澡。记得冬天要想洗个澡得起个大早去排队买票,大池八分、盆堂一毛八分。</h3><h3><br></h3><h3> 那时的澡堂门前都挂有一个大棉絮布帘子,掀开布帘进去便就是更衣室了。更衣室很大,中间摆了一个大炭火炉,整个房间很暖和,四周一圈都一字摆放着躺椅,在躺椅上方就是客人装衣物的柜子。</h3><h3><br></h3><h3> 更衣后进到里面,全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根本看不清人影。里面一个大池子是热水,部分客人坐在池里泡着;一个小池子是烫水,小池子上面铺有木板条,部分客人躺在上面蒸一蒸发发汗。而小孩子们却喜欢在大池子里泡着玩,趁大池里泡的人少的间隙,赶紧在热水里面狗刨式的游一下。</h3><h3><br></h3><h3> 澡堂里每放一泼人进来之前,澡堂工人都要先用一根竹条状的杆子平放在水面上从池子的一边刮向池子的另一边,反复刮几次就把池子水面上漂浮的一层污垢全部打捞完毕,一池热水又变得干净了。在大池傍边的过道上,不时有穿着裤衩拿着毛巾和小木桶的搓背工人来回走动着,凡碰到新进来的客人,就问一声要搓背吗。</h3><h3><br></h3><h3> 洗完澡后,腰上围一条浴巾、肩上披一条浴巾,进到更衣大厅里。在躺椅上慢慢躺下并盖上浴巾,傍边桌上是刚沏上的茶,这时的感觉才是全身彻底的放松了,慢慢闭上眼睛感到是无比的心旷神怡。这条街上的三家浴室到八十年代时相继关闭了。</h3><div><br></div><h3> (四)</h3><div><br></div><h3> 记得老文化宫的对面(大概就是锦阳商厦处),有家名字独特的餐厅叫三六九,主要经营京苏味菜肴。在它隔壁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锅盔小店,西沟头巷口左边有一家可容近百人的中新茶铺,右边就是这条街上唯一的一家庐山照相馆了。现在的西沟头巷口这些都不复存在了,如今矗立在此的便是锦阳商厦和建行大厦了。</h3><div><br></div><h3> 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的就是这家锅盔店了。虽然店面很狭小,但你离它远远的地方就能听到胖师傅揉面的砰砰声、擀面棍敲在案板上的啪啪声。店门边一口大火炉,师傅不时揭开盖子从里往外夹烤熟的锅盔,白面锅盔上面撒有少许芝麻,经烤制后锅盔皮香脆、里酥软。来买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是做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生意火爆。虽然现在各式各样的锅盔随处都是,但我记忆中那个味道的白面锅盔是再也回不来了。</h3><div><br></div><h3> (五)</h3><div><br></div><h3> 记得在老文化宫大门的右侧边与太平街(太升南路)右边街口,有一家工人浴室、一家专卖羊肉汤的小店。太平街口正对着提督街的一家店铺叫华美商场。</h3><h3><br></h3><h3> 街口这家羊肉汤小店,灶台就在门边,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锅里头正熬煮着一大锅羊肉羊杂汤,咕噜咕噜的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啊。那时,一碗羊肉汤里面还有羊肉羊杂,一角钱一碗。汤不够还可以再添,盐在桌子上自己调味。加二分钱来一碗米饭,收一两粮票,算下来,花一角多钱就能吃顿饭了。</h3><h3><br></h3><h3> 每年冬天的时候,尤其是成都的冬天异常的阴冷,这时候的成都人都爱喝点羊肉汤暖暖身子。一大清早,来喝羊肉汤的人特别多,几张桌子根本就不够坐,来晚的人只好端着羊肉汤蹲在街沿边上凑合着吃了。</h3> <h3>  华美商场在这条街上算是比较宽敞的商店了,它过去曾经是个寄卖行。因此,里面寄卖的东西很杂,啥子东西都有。后来转向经营以卖服装百货、电器等产品为主。记得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这家商场里买了一架电唱机自带音箱的那种(类似于组合音箱),还在此处买了我人生中第一张唱片--谭咏麟粤语版个人专辑黑胶唱片。</h3><h3><br></h3><h3> 但这家商场门口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怪现象,白天有些时候,商场外面比商场里面还热闹。你可以看到商场外人行道上站着很多人,三五成群的人在神神秘秘的交头接耳、手上还在比划着什么?原来是倒卖各种票证或物品的票串串(特殊时期下的个人间的交易),这在当时也算是违法的。所以,这些人只能悄悄地在私底下进行着,一旦稍有啥动静,这些人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家华美商场后来也不知去向了。</h3><h3><br></h3><h3> (六)</h3><div><br></div><h3> 还记得老文化宫的样子(现恒大广场处),面积不算太大,这在当时的市中心地段,能够有这么一块供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场地是非常不错的了。里面喝茶、下棋、唱戏、打球、看电影、看书报、儿童游乐等样样齐全。当时进文化宫是要买门票的,门票两分钱一张。</h3><div><br></div><h3> 当时从家到文化宫有两条路可去,一条是走南沟头巷穿过西沟头巷就到;二条是从暑袜北三街左拐上提督街就到了,无论是走哪条路过去,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所以,经常都往那里去玩。</h3> <h3>  正门进去是一条比较宽的主道,两旁整齐地栽着一米多高的万年青树,树叶青翠嫩绿。大道通向一个荷花池塘,池塘周围是葡萄架,架上技叶繁茂。架下是一圈回廊,回廊边上是一排红漆木质座位,沿着池塘围了将近一圈。荷花池后面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正面就是文化宫电影院了,它的外观有点像礼堂风格的味道。左边好像是个小礼堂,经常会有些报告会、学习交流会在这里举行。后来小礼堂改造成了小剧场,每天轮流上演川剧折子戏。往后面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塔,塔身很高 ,在外面街上就能望见这座水塔,也算是文化宫最醒目的标志吧。</h3> <h3>  大门右边是一幢两层的小红楼,傍边是一个灯光球场。晚上球场经常会举行一些单位的篮球比赛,另外,周末在球场上要放映坝坝电影。放得最多的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渡江侦查记等,百看不厌。坝坝电影票价五分钱。每逢放电影时,灯光球场里人山人海,去晚了没有找到位置的,只好跑到银幕背面去看。一场电影看下来全部都是反起的,电影里的人物动作全是左手左脚,但还是看得意犹未尽,兴致勃勃。</h3><div><br></div><h3> 再往里面走,就可看到一个小巧别致的小洋楼样的房子,这是文化宫的图书馆。图书馆被一个小花园圈着,花园里摆放了很多盆景,环境十分幽静雅致。这间图书馆虽然比较小巧玲珑点了,里面的藏书也不及大图书馆的多和齐全,但一般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还是比较齐全的。记得小的时候也常到里面去翻翻书或画报。</h3><div><br></div><h3> 回忆就是啰啰嗦嗦的文字叙述,或许回忆让人觉得有些怜惜或沮丧吧,但那只是一阵涌上心头的悠悠乡愁,只要你真情所在、心有所归,就没有什么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了!</h3><h3><br></h3><h3> 文字:宁石</h3><h3> 图片: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