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

察院后

<h1><font color="#39b54a">父母爱情</font></h1><div><br></div><div> 读了父亲的遗嘱,我泪流满面。</div><div> 父亲的遗嘱,除了寥寥几句安排自己的后事,全部是关于母亲的。父亲说:“我希望我过世后,你们对母亲要更加关心更加的照顾。人们常说孝敬好当,顺敬难当。我有个偏方供你们参考,遇到矛盾的事情,顺她而后解”。父亲知道母亲节俭,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一省再省,叮嘱我们,“你们给她买吃的时候少买点儿,吃完再买。要是买的多了,她会发愁,要是买的少了,她吃的就更少。所以少买点儿,勤买些,对她爱吃的东西,强迫她吃,免得咱们后悔,惦念”。父亲担心他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单,要我们多争取母亲“到你们各家走走,能去多长时间就去上多长时间,或是一家三个月,最好是按季节走,冷天往南长治走,热天往北大同走,不冷不热住太原”。父亲担心母亲身体,嘱咐“得了病要积极的去给看。吃药打针输液不要怕花钱,人在就够本了,不然有病不看小病就成了大病了,活人就成了死人了。积极去看大病就成了小病了,病人就成了好人了”。父亲没有对自己后事办理提要求,但他想到了母亲百年以后的后事安排,“你们对你们母亲的后事安排的全面点,要应有尽有,排排场场,有名有样,有声有色。种种都有,样样俱全”。他记得母亲爱看戏听“鼓匠”,让子女们到时候一定要“根据她的爱好雇上一班唱戏的”。父亲走了,他唯一的牵挂是母亲。</div><div> 父亲母亲于1953年结婚。那年父亲23岁,母亲19岁。母亲7岁丧母,从小给别人家当童养媳,直到嫁给父亲才有了安定的生活。他们俩从相亲见面到结婚,也就10天的时间。两人65年的婚姻,65年共同生活,既有磕磕绊绊,也有相互搀扶,既有靠父亲每月31元工资维持全家七口人生活的窘迫,也有妻贤夫安、含饴弄孙的幸福。平平凡凡的夫妻,平平常常的日子。</div><div> 第一次体会到父母的感情是大约13年前。父亲在大同住院,我请假去看他。刚坐了一会儿他就催促我回家去,说母亲一个人在家,怕她孤单。回到家,母亲又嫌我不多在医院陪陪父亲。此后父亲有两次离家住院治疗,每次都是如此,人分两地,心相牵挂。</div><div> 父亲去世前几个月病情加重,一贯坚持晨练爱打麻将的母亲改变习惯,一直陪伴左右。父亲临终前几日,已经二十多日不能进食的他忽然又开始吃饭。家人又看到了希望,母亲尤为高兴。去世那天中午,她用猪皮熬汤泡馒头给父亲吃。父亲吃得香,连加三次,母亲乐颠颠连跑三趟。父亲不改他的幽默本性,逗母亲说“看你妈鬼(小气)的,每次加那么点儿,哄小孩呢”。</div><div> 父亲去世后,母亲忧伤过度,突发心梗,差点儿要了命。医生一再叮嘱不能激动,不能过度忧伤。办完父亲丧事,我们去医院看她,也反复劝她。她稍有平息。她说“你爹走了,不受罪了好。我也不哭了。他陪我这么多年够了。人家那么多人老头先走,就我哭成这样,让人笑话哩”。说这话的时候,她眼中噙满泪水。</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