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起来俺玩咔嚓的历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国货红梅旁轴到4B、4A、日本的亚西卡、理光135胶片单反,一直到10多年前的尼康数码单反,以及后来的索尼微单、适马的X3。林林总总竟然堆垒了十几台各种品牌的照相机和数十支镜头,其中不乏尼康大四元等牛头。这完全就像瘾君子吸毒一样,一但沾上,想拒之门外谈何容易。这不,现如今俺临老钻草堆,又开始怀旧,恋上了比俺年龄大得多的老白头鸟 !</h3><h3> 目前本人共淘了5支无膜老白头,分别为 1、(英国)Anastigmat Victar 5cm /2.9 2、(美国)Bell & Howell 2”(50mm)/2.8电影镜头 3、(英国) Aldis 50mm 3.1 电影镜头 4、(德国)(HUGO) Meyer Primotar 11.5CM /3.5 (中画幅) 5、(德国)vintage Ludwig Victar 7.5Cm /3.5(前天在ebay上拍得,目前正万里迢迢从西班牙赶来俺的身旁),本帖将一一道来。另外还有2只上万元的老白头:库克47/2.5以及一代无膜大B,俺已在茶片坊开的处女贴《试玩老头的缺陷美》中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h3><h3><br></h3> <h3> 今天开始上的第一支老白头是:Anastigmat Victar 5cm / 2.9,虽然这支镜头其貌不扬,价格也不贵。但是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G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品牌可是大名鼎鼎的库克电影镜头的父辈哦,此镜1937年产于大英帝国,名副其实是支物美价廉的无膜老白头。</h3><h3></h3><h3></h3> <h3></h3> <h3> 此头最大光圈时成像比较“迷离”、“朦胧”,随之而来的发灰现象明显。但是如果利用这个缺陷在适当的题材拍摄时好好运用,反而变废为宝,会彰显出其特有的缺陷美。</h3> <h3> 俺这个老白头,前面木有滤色镜螺纹,故暂时木有合适的遮光罩可用,无膜老头就是典型的见光死。</h3> <h3>俺用自己的手在镜头前人肉一个遮光罩,效果好多了。</h3> <h3> 光圈收到F5.6,拍个消防龙头效果好极了,虽然这个玩意太俗气,这里只是试镜看成像,请诸位看官见谅!</h3> <h3></h3> <h3>还是喜欢玩焦外特色。</h3> <h3>烟雾腾腾哦!</h3> <h3>厨房间里来2张。</h3> <h3></h3> <h3> 今天上午去了离家不远的七宝老街,老汉用老白头拍老街,别具风味。</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接下来出场的是比上一只镜头早一年1936生产的老白头----(美国)Bell & Howell 2”(50.8mm)/2.8无膜电影镜头,老规矩先上镜头图。</h3><h3><br></h3> <h3>先看看焦外效果。</h3> <h3> 昨天下午俺去了趟老妻的娘家(南京路茂名路),用老白头拍拍那里的老房子---石库门建筑。地铁一号线陕西路站3号口出来就是国泰电影院,几十年了,还是保持原来的风貌,看了感到格外的亲切。</h3> <h3> 顺着茂名南路向北前行,沿途有许多老建筑,原住民们还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生活气息。</h3> <h3> 老妻娘家的石库门老宅,地处茂名北路,几十年前从老房子二楼东窗口往外望出去,就是张园,记得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妻,对俺说那里是:张家花园,老早晨光,都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是独门独户,有点像现在的联体别墅。如今这里已然成为早期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标准的场景了。</h3> <h3> 在繁华的现代大都市,这里仿佛时光倒退了数十年,耳边隐隐约约响起了每天清晨窗外传来的吆喝声:马桶拎出来.......</h3> <h3></h3> <h3>幽弄访客</h3> <h3> 石库门房子推门进去往往是厨房间,七八平方米的空间里能有3-4家共用算是好的,还有不少是7-8户人家共享的,乾坤太小容纳不下,就向外发展。</h3> <h3></h3> <h3></h3> <h3></h3> <h3>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库门里的原住民由于居住环境越来越恶劣,纷纷另觅他处,搬迁了出去。现如今这里一半以上的租户是外来务工者的栖息之地。</h3> <h3></h3> <h3></h3> <h3></h3> <h3>连老外也对这里的石库门老房子颇感兴趣。</h3> <h3> 老妻的童年就是在张家花园里的泰兴路第一小学度过的,如今她也找不到方向。这不,遇上一位老土地,正在寻根问底的打探着呢!</h3> <h3> 老人很热情,听说是隔壁弄堂的老邻居来寻觅母校的踪迹,自告奋勇地指引我们来到原来的泰兴路一小校址,可惜学校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这里已成为居委会的“张园大客堂”,或许是恢复早前的雅号吧!</h3> <h3>这里只有曾经辉煌的历史被铭记!</h3> <h3>老妻还是恋恋不舍地在曾经的母校门前留个影,以示纪念!</h3> <h3> 据说,今年春节期间,上海的一把手韩正书记访贫问苦来过这里。谣传不久这里的居民将全部动迁出去,然后张园将改造为上海第二个新天地。这可是此地“七十二家房客”们梦寐以求的大喜事!</h3> <h3> ebay上拍的vintage Ludwig Victar 7.5Cm /3.5至今还没有到家,现在俺先把玩一支小巧玲珑的 Aldis 50mm/ 3.1电影镜头,据查,此乃1920年大英帝国出品,也是俺目前库存镜头中历史最为悠久、真正的----百年无膜老白头。老规矩,先上镜头照。</h3> <h3></h3> <h3> 看机身合一的图片就可以知道,此头非常小巧。俺换了一个目前能买到的最短调焦筒10-13CM,再转接到天工LM-E自动环上,刚好可以有无限远。同时因为轻巧,所以用在天工环上,自动对焦既快又准。</h3> <h3></h3> <h3> 此头焦外与俺的刀梅超六38/2电影头效果差不多,价格只有七分之一。</h3> <h3>光圈收到F5.6,红色效果特别的棒!立体感有木有?</h3> <h3>来一张动态人物的。</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今天上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早晨俺就在家附近拍了些雨中即景,看看这个无膜百年老头的功力。</h3> <h3></h3> <h3></h3> <h3>每天上班早高峰时间段,这里的十字路口总是堵,雨天更是变本加厉。</h3> <h3> 俺也没有想到,这么个小小的百年无膜老头,质地竟然这样子优秀。虽然最大光圈确实是小了点,但是凑近拍,完全可以弥补小光圈的劣势,以后不再迷信ACDK。小巧、便宜、实用为选镜上策。</h3> <h3>再来看看雨天最大光圈F3.1的效果</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 <h3>盼星星盼月亮,4月25日晚上在EB上拍的vintage Ludwig Victar 7.5Cm /3.5老白头(1936年出品),翻越崇山峻岭、跨过千山万水,历经19个日日夜夜,今天终于从西班牙送到俺的手中。幸运的是居然逃脱了海关的重重阻拦,木有被“睡”,而且镜头小巧、成色相当好。玻璃通透、无霉、无雾、无划痕,难得的极品老白头 老规矩,先上镜头照。</h3><h3><br></h3> <h3> 镜头后口是41MM的特殊规格螺纹,配有一个原装的转接环,俺用游标卡尺量了一下,是M41-M46的环。为了能马上使用,俺在M41螺纹上缠了几圈生料带,直接旋了一个M42-M42的短套筒,而后再上调焦筒,老眼昏花的俺还是喜欢用天工自动环+A6500微单。废话少说,上片。</h3> <h3></h3> <h3>再看看焦外,有木有刀梅超六的感觉?</h3> <h3>看看小朋友的肤色,嫩得出水啊!照相机直出JPG的效果哦</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最后出场的是这款:战前梅耶 (HUGO) Meyer Primotar 11.5CM 3.5 老白头。此老白头法兰距比较长,俺估计是中画幅镜头。其玻璃用料非常考究,初看镜头,镜片发出和田玉般幽幽的柔和光泽。</h3> <h3>当然咯,不管什么镜头,出片好才是真正的好!</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最后在结束本辑美篇之际,谈点感悟:俺认为,摄影如果是工作的职责,那尼康或者佳能变焦镜头大三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快、准、狠地完成任务是重中之重。玩味道,特别是可以笃悠悠、慢吞吞,有闲暇时间来拍照,那最适合俺等退休人士的,就是磨老白头。同时也要量力而行,英、法、德的ACDK铭镜,贵的要几十万元一支,俺穷人几百元的老白头照样玩得不亦乐乎。这一切都取决于心态!各位看官,您认为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