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掠影.随想

Tianxd

<h3>从乌兰木统归来,途经酷热难耐的北京,由于中转时间较为充裕,便想去国家图书馆看看。进到国图正对大门的仿古绿色琉璃飞檐老楼,走上静悄悄的二层,一拐弯,便看到前方宽大的走廊旁,排列着曾经非常熟悉的一长排图书分类卡片柜。</h3> <h3>禁不住快步上前,打开一个个小屉,翻看抚摸那陈旧泛黄的英文卡片。旧式的图书管理办法,就是靠这些小小的卡片进行分类,一张卡代表着一部书和它所处的位置信息。</h3> <h3><font color="#010101">打开这些小屉,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阀门。在文革之初最动荡的时期,母亲把我锁进图书馆书库,常常一关就是上下午二个半天。那时,小学四、五年级的我可以通过中文图书分类卡,任意的查书看书借书,从不感到孤独。直到工作以后,自己也常常去图书馆借阅或翻阅图书期刋。图书馆熏陶了我,滋养了我,也保护了我。因此,我对她有着异乎寻常的情感。</font></h3> <h3>在国图老馆,有各类古籍博物展厅。正厅是甲骨文展厅,有上下二层,详尽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发掘研究过程,既有精心保护的原件,也有生动的电子互动占卜演示和现代文字对照。甲骨文的发现不过一百余年,它是汉字的起源,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和汉字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灿烂历史和文化。</h3> <h3>头上二只角为羊。</h3> <h3>三人成众。</h3> <h3>男人站着嘘嘘为尿。</h3> <h3>在名人真迹馆,看到了不少名家的手迹。</h3><h3>漫画大师华君武的名画老鼠吹牛。</h3> <h3>漫画大师丰子恺手迹。</h3> <h3>著名翻译家王维克译稿手迹。</h3> <h3>康有为的《大同书》真迹。</h3> <h3>朱自清的诗抄。</h3> <h3>闻一多手书信紥。</h3> <h3>章太炎的《原道》手迹。</h3> <h3>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新原道》手迹。</h3> <h3>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小时候看过这本书,这回见到原稿了。</h3> <h3>还有各历史时期的书刋,如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h3> <h3>五四运动时期的《共产党宣言》。</h3><h3>这本小册子和《资本论》等文字传播,铸就了一代新人的精神、理想、信念与追求,从而造就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造就了新的国家政权,造就了舍生忘死、流血牺牲、战地硝烟的豪迈,也造就了生离死别、远走他乡、贫富转换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间悲喜剧。对此,我感触良多。哲学课本里短短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又决定存在的几字,在现实社会中竞然演化得无比惨烈。</h3> <h3>金石收藏与拓片泰斗陈寿卿的拓片真迹展示。</h3> <h3>金石铭文拓片。</h3> <h3>毛公鼎拓片。</h3> <h3>近代文学大师的图书专柜。</h3> <h3>国图新馆</h3> <h3>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阅览大厅</h3> <h3>有人分秒必争地笔录,有人思绪万千地冥想,有人抽空翻看手机。</h3> <h3>中外人士共享的文化空间。</h3> <h3>看累了,也不愿走,趴一会再看。</h3> <h3>坐着轮椅也要来翻书查阅,而不是点点手指,相信那网页里的只言片语。</h3> <h3>国图新旧馆之间的路边,有个小小的打折书店,4~8折不等。进去粗略浏览了一遍,买了本8折的书。</h3><h3>随着互联网对现代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渗透,改变和冲击了我们以往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巨量的便捷的信息和知识。近年来,我也随着时代的潮流,指尖翻书少了,触屏多了。</h3><h3>我诚然相信,对一门专业知识而言,是一定要沉下心来,系统地学习,全面地掌握,深入地钻研; 同时对其它相关专业也要交叉关联地学习、相对系统地了解,发散性综合性思维; 而对生活常识则点阅即可了。</h3><h3>我想,退休后随性地满世界疯跑了一阵之后,是否该静下来,不打折扣地再读读书和学点什么了。</h3><h3><br></h3><h3>注:全部图片均用华为手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