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我学习 我进步 我成长

段家二姐

<h3>今天是2017年的7月4日,我们一群不怕热的老师,仍然奋斗在第一线,中午又到了我们学习的时间</h3> <h3>教学语言规范与技巧 一、 日常语言 1、 礼貌用语 早上见了孩子第一面要打招呼问好,一般来说家长和孩子一起时候,我们选择和孩子打招呼。家长走的时候和家长道一声再见。孩子的礼貌培养不是靠要求,而是应该给孩子塑造一个礼貌文明的成长环境,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以后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有些家长不善于回应礼貌用语,作为我们教师来说要选择包容,不能因为某家长对于打招呼漠然就在以后见面时选择忽视礼貌用语,教育者一定要站在比家长更高的层面去影响家长,而不能被家长左右自己的认知。 2、 对消极情绪孩子的语言方式 你怎么不高兴了?这样的问话明显会增加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可以问。孩子入园时候如果情绪比较低,我们不必过多的关切,可以采用抱起来或者牵着孩子的手送孩子进班(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接纳),此刻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一定不能是:你喜欢来上学吗?我们到班里去找小朋友玩好不好?这类问话方式不适用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我们可以换一种问话方式:你最喜欢班里哪个小朋友?我们是去班里找小朋友玩还是去活动室玩一会呢?这样的问话既容易使幼儿在选择中积极回应,又可以使孩子渐渐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家长接孩子回家后也会有很多错误的问话方式,消极情绪孩子的回答往往让我们哭笑不得,譬如:今天开心吗?不开心。上课好玩吗?不好玩。有小朋友打你吗?有。哪个小朋友打你了?某某某......诸如此类的回答结果,一方面源于孩子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正常的情景转移。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是自己错误的问话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因此质疑幼儿在园所里的整体状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能力和家长交流如何正确和幼儿沟通,避免不必要的不信任局面。 3、 撕掉贴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标签 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能有“又”的概念,更不能评价“孩子” 本身。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乱扔垃圾是不文明行为,但是我们不能说乱扔垃圾是坏孩子。我们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迟到了,但是我们不能问孩子为什么又迟到了。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孩子去处理问题,调皮、听话、好动、挑食、笨、聪明、漂亮、最棒了、不懂礼貌,懂礼貌这些其实都是成人有意无意之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不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实施教育,就得把这些标签全部撕掉。 4、 用纪律和规则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点首先强调不能威胁孩子。比如针对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我们不允许威胁孩子:“如果你再大喊大叫就得出去了”。而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你有两种选择,保持安静留在这里,或者是离开这里。”这种处理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如果孩子继续喧哗要让孩子体验离开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威胁却不实施,第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是留下还是离开,培养幼儿简单的目标愿景和自我意志控制水平。 对于淘气不好好上课的孩子,如果给予小小惩罚,我们一般也要给孩子选择权,比如:一个是在教室里罚站五分钟,一个是到教室外面罚站五分钟。或者罚站五分钟和罚站五十分钟里让孩子选择一个,这样有利于规则的实施。需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种惩罚是教学技巧,不是教育手段!在实践中不可滥用,孩子的问题终归要探究根本,从根本上解决,从环境建构上解决问题才有意义,否则就会造成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留到未来体现出来。 班级规则的制定首先要合理,不能针对任何个体制定规则,其次规则要面向全体幼儿,不能伤害孩子情感。 5、哄孩子的话不能说 被哄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因为丧失信任造成内心不安定,恐慌。一定要向孩子传递最真实的结果,这样孩子才会信任我们。虽然真实的结果孩子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但是孩子情绪渐渐会平复下来,不会造成情绪的反复,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还有一种哄,是对孩子行为的过分关注。比如孩子的哭闹分为情绪和行为,对于情感和情绪要无条件接纳,而对于哭闹本身的行为则应该忽视。如果孩子通过哭闹,希翼得到玩具零食之类物质满足或者是其他所需,这类行为越关注越会造成幼儿把哭闹认定为一种有效行为。孩子其他一些出格的行为,往往也都是为了吸引关注,这时候尽可能要做到忽视,即便是处理,也要保持情绪的平静,轻描淡写的处理,不要让孩子觉得其出格行为调动了教师情绪。 二、 教学语言 1、 对比教育 孩子降生下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跟任何人,任何孩子对比,防止幼儿生活在其他孩子的阴影里。 2、 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交流 对于教学中不能遵从指令的孩子,可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顺着孩子的思路,情绪,和孩子交流。迂回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比强行要求要有效的多。 3、 规范的语言表达远比口音标准更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看书这概念,这是一个很随意的概念,不能体现出读书时候解析、洞察,体会的内涵,这类口语表达要坚决摒弃。规范、贴切的口语表达更有利于孩子体会教学精髓。 4、 教学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锻炼,每天的教学结束后要结合孩子的课堂投入程度和教学效果总结、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联系幼儿的重要纽带。除了语言艺术的修炼,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节奏(情绪 )控制也是课堂上教师必须训练的基本能力。 三、 实践处理(教师的疑惑) 1、 尿床,尿裤子要如何表达? 这类问题要做到,视而不见。不要让孩子的行为控制了教师的情绪,越是关注越容易造成孩子增强这类倾向。 2、 对与错 不要随便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对错,孩子的行为要解读其心理、动机,出发点。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读懂孩子的行为,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处理。 3、 出格的行为 幼儿为什么会有出格的行为,往往是通过这类行为引起关注,是内心虚空状态的体现。再就是家庭环境缺乏原则,缺乏陪伴成长,家长没意识到孩子的行为需要纠正。我们面对孩子出格行为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包容,情感满足做到了,陪伴成长做到了以后,这类问题会慢慢消失。强行管制虽然能一时让问题消失,却对孩子成长起不到任何帮助。 4、 没能力做就哭 这类孩子心理状态是畏惧,希望有人介入帮助。管制型满足型的亲子关系里,家长过多的替代孩子成长会造成孩子面对问题缺乏解决的勇气。我们应该是陪着孩子去体验,感受,降低孩子面对的事物难度,让孩子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新的挑战。而孩子的自我成长体验过程少打扰、少介入。 5、 喊孩子孩子不理怎么回事 这类孩子的家庭亲子往往是忽视型自我型的,也有可能是逃避型转移型的。这类孩子的交流缺乏回应或者是正面回应,成长的过程往往被扔给电视机,电子游戏或者是一堆玩具。</h3> <h3>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教学语言的运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