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陈墓中学及怀旧照片。怀念永久的回忆,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母校的一砖一瓦,是那样的亲切。

南塘桥

<h3>陈墓中学解放前叫槃亭私立中学朝东门口,门前大树是门内银杏树的树根延伸出来长大的银杏支树!奇妙吧!</h3> <h3>母校1946年有本镇才子:陈子彝、朱文鑫、儿子朱庆曾先生买田建造,私立校名为槃亭中学,52年解放后改为公立:昆山县第四中学俗称陈墓中学。</h3> <h3>槃亭中学教师办公室</h3> <h3>槃亭中学教室一</h3> <h3>槃亭中学教室二</h3> <h3>中学化学实验室</h3> <h3>中学图书馆</h3> <h3>1951年槃亭中学学生篮球队获冠军留影</h3> <h3>这是南荡桥长沙的姑母彭月珍,在槃亭中学1950年肄业证书。这件珍藏了67年的证书很珍贵。</h3> <h3>校内照片七几年拍的</h3> <h3>刚到陈墓中学参加工作的熊晋元老师</h3> <h3>50多年前,陈墓中学总务处的园门洞。</h3> <h3>50多年前熊晋元老师在公墓至张家厍桥上的留影,桥宽一公尺长有几十米。</h3> <h3>照片是南塘桥本人68年拍摄的。在照片左面,可隐隐看到原始的独圩墩,那就是陈妃水冢。</h3> <p>照片是在校内排球场边拍的,是72届初中毕业生和老师卢白兰。(左一)</p> <h3>昆山县,完中田径运动会,成茂(陈墓)中学田径队员合影,1973年6月。</h3> <h3>这是76届高中毕业生,在校内拍的。</h3> <h3>一九八二年夏季父女俩在古树龙柏下留影</h3> <h3>七几年在十眼桥上拍的</h3> <h3>二楼沿湖建筑,是在1982年署假期间翻造的,原先平房时四只教室,一甲一乙班和二甲二乙班。</h3> <h3>母校陈墓中学</h3> <h3>昆山市陈墓中学</h3> <h3>70年代,现荷花池侧。</h3> <h3>该照片是72年在外埂堤上拍的,那时学校的银杏树还在。该树是在78年搞掉的,很可惜。</h3> <h3>80年代初的文昌阁荷花池内停靠着农民装砖运输的农船</h3> <h3>20年代石埂有栏杆时灵观殿北侧(冬天)</h3> <h3>90年代前的陈妃水冢</h3> <h3>槃亭中学老歌也可称校歌,是时任常务校长陈子静作词,时任班主任朱徵伍作曲的,在2002年四月首届老同学聚会时陶晓雯手写的。当时他们唱得热泪横流啊!</h3> <h3>解放前的十眼桥</h3> <h3>十眼桥</h3> <h3>十眼桥</h3> <h3>十眼桥</h3> <h3> 经过修葺的南塘桥桥长23.4米,桥高5.1米m,跨度9.0米,桥面宽3.5米,为锦溪诸古桥中跨度最大、最高之石拱桥。在明代,南塘桥是“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明代诗人高启曾沉醉南塘桥畔。</h3><div>南塘桥下水冷冷,桥畔长堤柳色青。</div><div>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凉思满风亭。</div> <h3>陈逸飞的油画《晨》,逼真地描绘了南塘桥的“晨姿”。以杏黄色作为建筑物的底色,渲染出南塘桥清晨的温暖色调,南塘桥与倒影浑然一体,远处星星点点是闲泊着的渔船,江南的水乡风情在画布上鲜活。</h3><div>沈周、陈淳等著名文人也都有留下盛赞的诗篇。<br></div> <h3>50年代拍摄的,资福庵(淀西小学泥场沙坑边上)拍的!</h3>

中学

塘桥

陈墓

十眼桥

照片

母校

留影

校内

年代

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