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九七五年九月,我这位知识青年被推荐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学员,那年我21岁,在南师我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涯。今年七月二十六日是我大学毕业四十周年的日子,我欲用美篇在线说说我和我的大学同学。</h3> <h3>我们班30位同学来自于江苏省内各地区。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班上年长的同学是文革前老高三的、可最小的是文革后新三届的,年龄相差有7-8岁,入校前多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务农,少数为城市的工人或曾在部队当兵,能够上大学,无论谁都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的机会。</h3> <h3>照片后排左四是我们的班主任吴可人老师。</h3> <h3>班里有七位女生。(照片后排左三、四两位是老师)</h3> <h3>照片中四位女生都曾是知识青年,左一是上海插队在南通的知青张淳,其余三位是南京的插队知青。</h3> <h3>张淳是我的室友,我们朝夕相处,一起渡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建立了纯真的友谊。</h3> <h3>都说南师大校园是最美的校园,这是我大学时在校园里、荷塘边的留影。</h3> <h3>看到照片中那位戴了黑框眼镜的同学吗?总是踌躇满志的杨金萍,毕业后对油画艺术孜孜以求;后到日本求学,在古镜研究领域刻苦专研、颇有建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h3> <h3>杨金萍的静物写生。</h3> <h3>无独有偶,这四位男生中也有一位挺有志向的,看出来了吗?那手叉着腰,凝视远方,展望着未来的小伙子--郑奇,毕业后不久便考入南师大黄纯尧教授的研究生,之后被聘为南京航空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我一直为有这位同窗而骄傲;只可惜,由于他过于辛苦、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了2009年,英年早逝。</h3> <h3>这张照片的前排右一是比我们高班的学长-徐培晨,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国画"猴王"。</h3> <h3>两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李玲与张晓燕,她俩同宿舍。</h3> <h3>建成不到十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同学们心中一定是雄伟壮观的,周日去走走,拍张照留个影。</h3> <h3>站在大桥电线杆前的两位小伙子,不说你不会想到是我的大学同窗吧?左边的是王长春、另一位是钱伟明。</h3> <h3>照片中几位同窗透着几分稚嫩,笑的多天真呀!毕业之后,他们凭借自身的艺术才华和工作能力,分别成为了大学艺术系主任、县文化局长等管理干部。</h3> <h3>这两位同宿舍的室友王伟民与林子刚,毕业后都分配在了县文化馆。林子刚绘画有成,一直坚守在基层文化部门,但很遗憾2017年因病早逝。</h3> <h3>我们的班主任吴可人老师,是72届毕业留校任教的,他比班里的一些同学年纪还小几岁,为人处事特别认真,十分亲和,同学们跟他相处的很融洽,作为学长又作为老师大家都很尊重他。</h3><h3>这是我们毕业前吴老师亲手为我们每位同学刻印的通讯录。</h3> <h3>通讯录字字皆辛苦、行行凝聚师生情。我们从中可窥见吴老师的一片真心。</h3> <h3>班上还有特别有心的同学,收藏着在校时的证件。</h3> <h3>收藏者--钱伟明,对比现在的高校教育他深有感触的说"回想当初教学内容很丰富,深入基层第一线,广泛接触社会。现在的大学生太缺少这方面的实践和锻炼。"是呀,我们回忆起当年丰富的学习生活,很有意义,趣闻多多。</h3> <h3>这是周振威同学大学时期,在无锡油嘴油泵厂开门办学时的速写,手上的功夫已很老练。</h3> <h3>周振威多年坚守在中学美术教育的一线,将一批批学生送入国家重点美术院校升造,江苏省教委专门在苏州六中召开了《周振威教学思想研讨会》,教书育人、成绩斐然,他很早就被评为特级教师,这可是为数不多的教师才可获得的荣誉。</h3> <h3>振威兄与他的画。</h3> <h3>但凡是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画中是徐礼荣,这是李洪为他画的一幅素描。李洪是同学中进校前绘画基础比较好同学之一。</h3> <h3>这是李洪在校时正在完成中的一幅毕业创作画。</h3> <h3>为毕业创作穿着了军装李小康,透着朝气的他可算是班上一位好学上进的同学。</h3> <h3>刚出南师校门就去再修日语。</h3> <h3>这是李小康毕业不久去徐州拜访老同学李洪,在其极其狭窄昏暗的画室留下的照片。他左手边的那幅版画,是李洪获得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的《粥米红糖喜蛋糕》,由此看出当年我们班的同学毕业之后仍然勤耕不辍,孜孜不倦,在简陋的条件下追求着艺术的更高境界。</h3> <h3>几张照片看下来,不难发现岁月蹉跎,它消融芳华,但也磨砺功夫,在小康的努力下他热衷的漆画日臻优秀,他的作品入选了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获全国美展的银奖、铜奖、优秀奖,并有两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h3> <h3>《风华正茂》</h3> <h3>《风韵犹存》</h3> <h3>《朱雀桥边野草花》</h3> <h3>《火火红红》</h3> <h3>《生生不息》局部</h3> <h3>中国美术馆馆藏《黑色椅子上的野菊花》,这可是传世之作。</h3> <h3>紧张制作中的《小野菊2》局部。虽已功成名就并退休的小康,还是常常一头砸在他的漆画中,那么巨大的作品,这么多道的绘画程序,不知要付出多少,但这是他终身的热爱。</h3> <h3>今日薛金炜在苏博赏二王、南田,巧遇小康老师带领一批老学生观展,他领教了一个激情澎湃又修养深厚的老师之魅力,即刻按下了相机的快门,将它推荐给老同学分享。</h3> <h3>李小康在学生的获奖作品前留影,此时的他一定为自己的学生骄傲。</h3> <h3>一位老师手捧鲜花端坐在学生聚会集体照的中央,可见学生的拥戴。</h3> <h3>没有年轻时的方刚,但见久经磨砺的老沉--创作中的严苏勤。</h3> <h3>从图中列出的严苏勤的履历,可得他的绘画理念与生活态度,即为他的成功之道。</h3> <h3>严苏勤在自己被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前。</h3> <h3>至今严苏勤除了担任大道美术馆馆长之外还有各类头衔与工作。图中是他在点评学生作业,他连续多年带南通的青年教师到江西婺源写生。</h3> <h3>带学生写生自己也一日一画。</h3> <h3>婺源一日一画。</h3> <h3>他很多场合演讲、培训,或做各类赛事的评委。</h3> <h3>这是学姐周晓莺的创作的蚕茧造型画《三个和尚》,生动逗趣。晓莺毕业后一直在海门师范任教,除了教学成就,有很多年她在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材方面付出很多心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h3> <h3>周晓莺创作的瓜子壳贴画。</h3> <h3>老同班--陆康福,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连环画创作画家,近几年他经常创作历史性题材的连环画。</h3> <h3>这位老同学--曹明喜,至今还在高校的教育一线忙碌着。不仅是中西绘画、水墨、工笔画兼攻,还升为高校的管理者、著书立说,始终精神满满不减当年。</h3> <h3>《风百合花》</h3> <h3>《幽兰》</h3> <h3>《老渔民》</h3> <h3>《月牙湖》</h3> <h3>《牧归》</h3> <h3>看出这有趣、生动的儿童画了吗?薛金炜毕业后一直坚持在文化宫少儿美术教育的一线,是一位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启蒙者。</h3> <h3>从这些儿童的作品中,有的同学感叹"难得遇到的好老师",其实,他何止是这一点,坚持教学、作画之外,他具备一流的中国画鉴赏能力与水平,经常有文艺评论在专业杂志发表。这位老大哥在校时就显得沉稳内敛,很受尊重,小康总夸"薛兄厉害!"</h3> <h3>由于受我手边素材的限制,也受到"美篇"植入照片数量的限制,我无法一一展示我的大学同学,但是我想大声说,我的同学们跨出校门四十载,无论之后他们是在艺术领域、在教育岗位,还是在政府机关;或是像我一样进入了企业、或是经营着自己创办的企业,我的老同学们,四十年你们虽经风雨、都曾努力,未忘初心,乐观生活,我为你们骄傲!</h3> <h3>一九九七年我们大学毕业二十周年之际,老同学回到母校,相聚在南师大校园。</h3> <h3>袁德培在校时就是个特别热心的大哥,记得到江阴学农时,伟民弟跟随其后到镇上买菜,牵回一头猪,立即宰杀做了竹笋烧肉,那大灶做的时令菜至今还有余香。</h3> <h3>无情的岁月,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有疾风暴雨飞雪严霜;我们有欢乐,也有悲伤。朱友贵同贵同学英年早逝。周之光同学谁又能忘?郑奇同学著作等身,画论立意高远,但世妒英才,却过早地燃烧自己发出了热和光。江苏花鸟画画坛新近又失去了我们的同学林子刚。逝去的老同学,我们永远的怀念你们。<br /></h3> <h3>"南师75班",有同学们在地方,就是最美的地方。</h3><h3>希望大家常来走走,听听那熟悉的声音,看看那久违的面容,让那美好的记忆总在身旁;切磋交流、嘘寒问暖,少了牵挂,多有问候……这里将永远珍藏着老同学的情谊。</h3> <h3>我们离开母校已经整整四十个春秋,老同学们,无论目前的你是暂时失意傍偟,亦或你的事业蒸蒸日上;无论你是平头百姓,亦或从政经商;无论你现在赋闲在家含饸弄孙,亦或创作繁忙,都请你把这深深同学之情悉心收藏。</h3><h3><br /></h3> <h3>谨以此篇送给我的老同学们,祝你们心情愉快、家庭幸福、晚年安康!<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