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师岁月

舟行HN

<h1>  流年似水,不觉间中师毕业30年了。人过了不惑之年,怀旧情愫与日俱增。打开回忆之窗,往事涌上心头,如一束山花,绚烂而芳香;似一泓甘泉,清冽而甜美!</h1><h1>  母校叫宁德师范,简称宁师。这所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位于宁德东湖塘五里亭的中等师范,它连同福安师范是培养闽东(宁德地区)小学教师的摇篮,是振兴闽东教育的泉源。1988年的9月1日,年仅16岁的我手握红色的录取通知书,怀揣多彩的梦想,在父亲的陪送下,走进了它敞开的欢迎大门。</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一)入学第一天<br>&nbsp;&nbsp;&nbsp;&nbsp; 入学第一天新鲜、忙碌、难忘。从穷乡僻壤的初中校步入地区所在地的师范校,对我来说自是一种仰望,两校视觉上的反差,让我倍感宁师的高、大、上。踏入校门,正前方是用煤渣铺就的一个300米跑道的偌大操场,设有四个篮球场,其中离办公楼最近的那个是水泥地球场。操场东边有座后勤楼,二楼屋顶上焊嵌“为人师表”四个红色美术体大字,倍受瞩目。门房咫尺处是个小卖部,店内熙熙攘攘,在此采购一些生活用品,继续上行八、九米是公厕,右转近90度走三五米为收发室、医务室所在的楼,具体名字不详,用条石建筑的。该楼前排是办公楼,左侧隔十多米是教学楼,教学楼也用条石砌墙,三层,一个年段一层,每层六间教室,容纳六个班级。88级新生招收七个班,故88级7班就被另置别处去了。我是在2班,一楼的第二间就是我们普一时的教室。教学楼前,一长排白玉兰树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整个校园也是绿树簇拥,花草广布,不愧为省级绿化先进单位。走进班级,我见到了班主任郑晓东老师,一个来自福安的帅小伙。他教我们生物,讲得一门好课,写得一手好字,为人师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同学们都对他爱戴有加,只可惜他次年就调回老家在福安农校任教,听说后来的后来去了新西兰。与教学楼一字排开的建筑还有居其东侧的学生膳厅兼礼堂、老教师宿舍楼。</h1><h3> </h3> <h1>  宁德师范背倚翠屏山,楼房依山顺势而建,从半山腰延及山脚平地,建筑大体呈高中低三级阶梯分布,上述言及的那些楼房归为最低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由东向西有花圃楼、教工家属楼等,处在高位的第三阶梯有艺术楼、青年教师楼、琴房楼、七层女生宿舍楼、男生宿舍楼等。我的宿舍在男生楼一层102室,20平米大的居室摆放6架上下层的铁架床及行李架,12个人济济一室,不够宽敞。我睡个下铺,合乎父亲意愿。父亲安顿好了我,需要赶车打道回府。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第一次着实饱尝了挥手作别的滋味,加以人生地不熟的孤独,顿让我鼻子一酸,眼泛泪花。<br>  人总要学会长大,晚饭后与同县老乡同学张启存漫步校园。许是六点半吧,学校集中新生于礼堂,当是召开开学式。我们自带班椅,按班就坐,规矩且认真地接受校领导和政教处人员对我们进行的开学第一课教育。德育后,现场播放了《前进中的宁德师范》的母校宣传片,从中了解到宁师的前世今生、迷人风采、骄人硕果。是夜,或是新床不适、或是心潮澎湃,难以入眠。</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校园进行曲<br></h1><h1>&nbsp;&nbsp; &nbsp; 食为天,就先回顾师范三年的“吃”。当年就读师范,国家给每个师范生月发29斤粮食和19元菜金。宁师的做法是按月发放20斤的粮票和9斤的面食票,粮票可直接买米,持一两面额面食票买个馒头贴3分钱,买肉菜糖包贴7分,买小笼包是5分。菜金不发现金,是菜票,买菜时直接使用。各班的生活委员,在每月的15号去膳管科领回饭菜票,分发给班上同学。我班的生活委员叫张玉凤,屏南人,工作兢兢业业,以致后来大家竟以职代名称之为委员长,沿用至今。如此定量的生活补助,班上多数女生还会结余几斤粮票,她们常常拿以送给男生。 </h1><h1></h1><h1> 宁师三年,舌尖上的美味当属食堂的小笼包,课间操毕时,正是它出笼之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轻咬入口,肉馅鲜美,回味无穷,至今难忘。同学们打趣说,该小笼包够格省部优产品,品名可叫“东湖牌”。</h1><h1> </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88级的校服独树一帜,不同于87、86级的。那时候校服就是最时髦的服装,平时舍不得换,运动会开幕式或是一些团体活动时更要穿上。普一第二学期的3月份,宁德相关部门在少体校的场馆内举行雷锋歌曲大合唱比赛,我们年段组成校队参赛,大家着清一色校服,齐声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唱出水平,拔得头筹。当然,一年级时的我们穿着总体是“土”,鞋子流行白球鞋,也不乏穿解放鞋的男生,我也穿过,还留下了照片。时年同学们穿戴不讲究、不攀比,比的是学业和才艺,校园充溢一股清新朴实、积极向上的好风气。“土”字的背后,折射出闽东的贫困和农家学子的朴素。那时很多同学一个月家里寄来的生活费不足三十元,大家最幸福的事情 莫过于能在收发室的小黑板上看到自己的名字,那是家人寄来的汇款单的告知书。</span></h1> <h3>(1991年5月我们在大桥中心校实习期间游览雪峰寺合影)</h3> <h1>&nbsp;&nbsp;&nbsp; 那时候校园外面尽是大片的鱼塘。学校离市区中心小东门一带5里之遥,没有公交车,也无摩的之类,逛街或去附小见习等只能靠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出行着实不便。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是男生们的交通梦,于己方便,更能为心仪的女生造福。但我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单车梦,三年里倒是练就了飞毛腿,记得一次傍晚在南门电影院看完包场电影返校途中,我和同学张启存两人健步如飞,走得比人流中的自行车还快。</h1><h1> 师范的涵义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就是全科教师,要成为“万金油”的人。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学校设的基础奖学金,每学期评选一次,奖金五元,标准是请假不超过两天,期末各科成绩及格。师范生是初中的头,智商颇高,学业成绩考个60分,自是不在话下,更多的时间精力是投在才艺方面。87级在普二年有专门分出音乐和美术班各一个,我们88级在升二年级时抽调7个班中音乐分数高的同学组成一个音乐班——88(1),他们不学美术,专修音乐。剩余的6个班级都是普通班,美术音乐都要过关,“双修法”的结果让我们更全面。几番修炼,我们掌握了音乐基础理论,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也都拿得起;美术中的素描、速写、色彩、折纸等技能也都过得去,为日后的执教打下全面基础,也践行了师范生般般都会的说法。宁师三年,篮球是我的主项运动,苦于傍晚场地人满受限,我常在中午时分独自苦练球技,事后口渴难当,到小卖部买瓶冰汽水,一饮而尽!班上的球友固定的有我、郑德国、张启存、林则炬和汤宝强,常常是我和“德国佬”一边,与他们仨比赛半场,一日傍晚,双方约定先达到百分者为胜,当我们率先实现目标时,他们三个不服输,球赛继续,直至掌灯时分。宁师三年,青春作伴,从不缺乏激情与绽放。</h1><h1><br></h1> <h1> </h1> <h1>  学校对我们的“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字)、“一注音”(常用字注音)和普通话抓得严。常用字注音考试,标准是逐年提高10分,100个字一个一分,普一时70分过关,普二80分,普三要达到90分。教师普通话讲得好的是普一(6)班班主任胡甘霖老师,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学校培养了不少播音主持人才。学生中字正腔圆的当属一年级时同班的王大云同学,她来自河南,有北方语系的天然优势。当初我还是比较好学的,那时学校有成立班级护校队,每晚由某个班上学生组成的夜巡队,通宵达旦巡逻校园,我们就利用与她一起巡查的时机求学。三笔字是师范生的金灿名片,宁师在此方面传承的比较好,人才届出,师资也强,其中就有几个国家级的书协会员。普一时教授书法的是国级书法家阮宪镇,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字写得好必须要勤学苦练,宁师书法氛围浓厚,学校有书法兴趣小组,教学楼每层中间有个小间被作为书法室使用,时常看到一些同学晚自修后在此练字,他们用塑料小水桶装墨水,显得“大器”。班里同学的三笔字都还不错,归因之一乃大家不忘初心,班级学书气氛好,大家相互竞争共同提高;二则是名师出高徒效应和学子们“天道酬勤”回报。</h1> <p class="ql-block">(班级点名表)</p> <h1> 宁师的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年11月份举行的校运动会,那是最激动人心的赛事。每个班在秋季开学伊始就作准备,各班也都是“全民健身”,运动会前半个月,操场是人气最旺的地方。我班的第一年运动会,取得的名次是全年段倒一,“知耻而后勇”,大家群情激昂,狠练体育,后来很多同学坚持锻炼,比如启存和德国佬,他们在增强自己体质的同时,也为后两届运动会班级取得中上游名次作出贡献。我曾经参加过3000米的长跑比赛,26个选手角逐,取前六,结果我是第七名,与名次擦肩而过;普三那年的运动会,学校增设了投沙包项目,我不由暗喜,因自小常与伙伴掷石比远,颇具功力。后来果然出手不凡,赢得亚军。除却运动会这个惯例活动,宁师每年都要举办元旦、五四文艺晚会,这个舞台上,音乐班同学一展才艺,尽显风采,台下的我们也享受到一次次精彩的文艺盛宴,乐此不疲。学校还组织一系列的书画大赛及展览、篮球比赛、作文比赛、校园歌手赛等诸多活动,校团委会和学生会工作积极,赢得好评。诸多精彩纷呈的活动,体现了师范办学“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特色,也给师范生提供了施展多元才华的渠道。宁师的兴趣小组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每个同学萝卜青菜各选所爱,我普二下学期参加了当时新设的计算机兴趣小组,乘兴而去,听了两节课,发觉不是自己的真兴趣,遂中途放弃。</h1><h3></h3> <h3>(宁德师范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h3> <h1> 宁师注重抓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除周日早上不上课可以赖床饱睡外,每天的天刚蒙蒙亮,我们都得出早操,那时,大家最不愿意听的音乐就是催促我们做操的《运动员进行曲》了。抱怨归抱怨,该做的操,该养的行为,我们还是模范践之。学校还多管齐下做好我们的品德提升工作,要把我们打造成“又红又专”的准教师,重在对我们进行师德教育。尤为难忘的是实习前夕,学校特邀全国劳模古田县大桥瑞岩小学校长苏玉桂到校作的师德报告。苏校长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山村,爱岗敬业,爱生视子,潜心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日报》记者以题为《八个女教师,四个百分百》对她的事迹作了报道。“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苏校长的这句自勉语,我铭记至今。</h1><p><br></p> <h1> (三) 我们的师长</h1><h1>  宁德师范是个卧虎藏龙之地,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师范三年,六个学期,教过我们班的老师总计有二十几位。还有代过课的阮蔚蕉、林宏立、陈勇斌、李爱英等几位老师。</h1><h1> 一年级(普一)时生物教师是班主任郑晓东,他俊朗阳光,综合能力强,管理班级可谓是“严格要求,热情服务”。难忘他带领我们去金涵水库区野炊的情景,煮饭、游戏、野外识别植物,开展现场教学。他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课堂上,指导我们解剖鲫鱼、青蛙,和验证自己的血型。他亦师亦友,记得第一学期的期末寒夜里,我和同学吴永招在他宿舍促膝长谈的场景,呷饮热茶,剥着花生,倾听他的真知灼见,留住了他的暖心鼓励,告辞前,我特向他借款十元,以解燃眉之急。 文选和写作科任一直是赖平老师,他普二时还接任班主任。他三十出头,中等身材,外表温文,办事干练。他讲求人格魅力管理班级,善与学生谈心,和风细雨,造就了较强的班级凝聚力。赖老师的文选课,旁征博引,解读独到,体态语言丰富,富有感染力。他美术制作和评论水平都很高,1991年5月,他是宁德师范新增设的古田县大桥实习基地的首任实习队队长。期间我们同去周边的雪峰寺院游玩,应我们要求,他对着墙上的几幅寺院风光油画作品予以专业点评,真人露相了一回。 数学老师是教研型实力派薛超群师。现任宁德市高级中学校长。他个子颇高,温文儒雅。他的课激情洋溢,幽默睿智。求实、求变、求新,展现教学的高效性。他对教材的精心处理,甚至对一些细节的拿捏,令人终身难忘。如在学习“实数”系列知识时,涉及字母表示整数、有理数、无理数,他引导我们如此识记:“整数(Z),整,之恩——整,就是Z;有理数(Q),因为它有理,所以就Q起来了,”……巧思妙记的背后,体现了教者的造诣与苦心。他还有个独门秘籍“突然袭击”,在新课开讲前出几小道旧课知识题检测我们,或者在课堂巩固环节进行,督促我们上课不敢走神,课后需要及时复习旧知。对于每次的“突然袭击”情况,薛老师都会记录在册,纳入期末成绩总评。<br></h1> <h1><b>(薛超群老师风采)</b></h1><h1> 几何老师薛枫,穿戴齐整,一身黑色西服更衬其白皙,专业知识强,计算机水平颇高。化学女老师甘文录,屏南人,高挑身材,新教师,青春活力。物理老师吴敏,敦厚,戴眼镜的学术型教师,后来调回老家霞浦在进修校做研修。他务实的教学风格为我物理成绩加分不少。美术老师谢力,福州人,够帅够力,酷爱牛仔装,课堂不乏睿智幽默,一次课问林秋晓同学,拆其名鼓励:现在已是秋季,你会知晓的!。政治老师是一班班主任刘奶锐,福安人,儒雅谦谦,文学功底挺好,一次政治文本讲中国文化时,他随堂滔滔背出名家名作,引生佩服。体育老师魏孝捷,福清人,魁梧黝黑,声音洪亮,为人随和,同学们背后称呼他老魏,一次在体操房有同学云及老魏被他听到,却当场大声怒斥:“老魏是你们叫的吗?”大家噤若寒蝉,深悟到尊师勿以恶小而为之。他还是个“意想不到”人物,体操课给男生说要示范倒立,大家都以为以其庞大身躯和老大年纪,充其量也只是嘴巴加比划式的,却没料到,他真的整个人倒立起来,巍然不动,同学们看的目瞪口呆,继而掌声雷动。再个就是他在体操房墙壁上写的:上棕垫请脱鞋。魏碑字体,笔划严谨,朴厚灵动,班长赖昌圣,这个班上的书法高手知道是他这个体育老师写后更是无比赞赏。音乐老师傅丽娟,美丽端庄,歌声甜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基、书法老师是阮宪镇,现为宁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时年从古田一中调入,属于引进的专业人才。阮老师颇具艺术家风范,外酷内秀,随性随和。他本有改行的机会,因为喜欢教师职业,选择了坚守。他的语基教学,深入浅出,能接地气。如记唇齿音“f”和舌根音“h”的汉字,他巧妙地嫁接了闽东方言发音予以辅助。受其启发,后来我在小学教学生涯中,也利用当地方言发音来帮助学生区分多音字的读法,收效良好。宪镇老师的书法课,得心应手,讲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他身体力行下,我们班级学书氛围浓厚,短短一学期,绝大部分同学从零基础练到有板有眼,颇见功力。</span></h1> <h1>  普二时数学老师是游丽琼,个子不高嗓门高,眼镜度数也高,教学严谨有效。开设的历史和地理科,科任老师分别是蓝建田和王宁洲。蓝老师屏南人,矍铄清瘦,板书字体一流,后获悉其也是国家级书法家,授课大气古朴。王老师个头高挑,声音富含磁力,地理讲得好,1991年5月还是我们古田大桥实习队的带队老师。音乐老师郑长灵,宁德人,音乐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大合唱指挥时激情澎湃,魅力十足。物理老师黄幼容,大家闺秀气质,课堂细腻,较有亲和力。生物老师叫刘旭,课上的有滋有味,头发带卷,体态健美,手劲大,乐于在下课时间与我们男生比试掰手腕。心理学老师方正,酷爱体育运动,常在羽毛球场和排球场看到她飒爽英姿。注重学以致用,每次我们有去师范附小参加见习听课,要求我们要动用心理学知识去评课,记得有次我上交的评课稿获得全班最高分93分。前年在宁德邂逅,风采依旧。中师还有个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电教课,紧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让我们这群未来教师会驾驭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而设。授课教师刘卫兴,风华正茂,兢兢业业,拍摄技术过硬,他除了完成正课工作量外,还肩负学校各项拍摄工作,能者多劳。教育学老师徐文杰老师,霞浦县人士,教我们时已是银发满头,课上激情不减,抑扬顿挫。体育老师翁琪,正直威严,对我们要求严格,训练有素。书法科换成了范文川老师,因为阮宪镇老师留在普一年段担任二班班主任而未能跟班,她气质不俗,平易近人,工于楷书,最擅长欧体,据说校园内誊抄工整的《师范生守则》和一些警示语皆出自她的手。而语基则换成了梁伟民老师,他的名字容易让人联系到袁伟民,梁老师斯文成熟,略具沧桑,爱好排球运动,文笔了得,曾看过由一班张仁榜同学转来的其两篇散文,一篇题为《体内的声音》,读之果名不虚传。</h1> <h1>  普三既要为实习做准备,又要着眼毕业从教提高教学法,故增设了师范特色科目亦即专业课程语教和数教,老师分别是叶存玲和刘锦钦。刘老师福安人,精力充沛,小学数理数教课上的有条不紊,有声有色,特别是我们实习出发前一个月,他把课堂当做实习阵地,一节课安排两三个同学上台进行片段教学,生予互评后,他总结陈词,此举很快让我们完成从师范生到小学教师的过渡。叶存铃老师是大师级人物,是宁德师范的一张金色名片,他对我们为师为人的影响深远,让教育真正践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本质。</h1> <h1> 宁师三年,是一段不负天职的求学岁月,是一回师长引路的人生旅程,也是一轮同窗共读的多彩韶华。宁师一千多个日子,我们收获多多,恩师教诲、学友情深更是今生不可多得的财富。不忘同学结伴郊游,金涵水库边、师专后门山等地留下我们满满的足迹;不忘同学携手并进,竞赛场上、书海泛舟中尽是我们暖暖的互勉。我们的88级(2)班,团结协作,踏歌前行,它的每个成员,虚至实归,走出校门,熠熠生辉。现如今,我的亲同学,立足各自的岗位,为人师表,锐意进取,共同擎起闽东教育的一方晴空!</h1> <h3>(1988年秋游,金涵水库观水亭部分男生合影)</h3> <h1>  岁月匆匆而过,宁师时光永驻。我无以报答母校,因为当我走进她的时候,我只想收获一缕春风,她却给了我整个春天!</h1> <p class="ql-block">(阅尽三十载,重逢仍少年)</p> <p class="ql-block">相聚宁德市高级中学(前身为宁德师范)</p>

老师

同学

师范

我们

宁师

宁德

师范生

班级

男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