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2澎湖行之金门篇(凭吊战址、缅怀英烈、珍爱和平)

胡捷

<p class="ql-block">  在出行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我从相关书籍中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军史》关于"1949年金门之战"的一段记述----1949年10月26日下午3时许,与位于厦门同安莲河渡口军指电台能联系上的就只剩下253团的一个电台了,从对岸金门北山村我方电台的呼叫中,已可知该团周围的阵地已经失守,战士们退守到北山村的几个地堡与民房里继续固守。下午约5时许,253团团部再次向厦门军指电台报告:"敌正三面开始包围团部,情况十分危急!"扬声器里夹杂着激烈的的枪炮声,显然敌人已经迫近团部了。突然一声猛烈的爆炸声,报话机立即停止了工作,扬声器里只有一片沉重的寂静。253团这位报务员临危不惧,沉着战斗到人生最后一秒,永别了……此时金门北山的枪炮声依稀沉默了片刻,但厦门军指电台台长仍不死心,继续收听,扬声器里只有沙沙的杂音。参谋长站在军指三楼看海的阳台上心急如焚地眺望金门北山村海岸,海面上见不到一条船,也见不到一个同志归来。军指内的同志们一个个欲哭无泪......电台台长在报务日记上记下了:"17时20分与253团失去联系",并签上名字。</p><p class="ql-block"> 这段军史中提及的253团团部,就是位于金门岛北山村村口的洋楼遗址,当地人称为"北山古洋楼"。之前我的三次金门之行,因故不曾去过那里。20170622,我与家父前往澎湖旅游,需经由金门搭飞机。在搭机前的半天自由时间,我们决定到此一探究竟,追昔历史,缅怀英烈......</p> <h3>从金门水头码头一路驱车北上,路过金门县城、慈湖海堤、双鲤湿地公园,车停北山村口,一座半壁残垣的旧式洋楼就在大路边上。这就是"北山古洋楼"。</h3> <h3>"北山村之战"被称为金门战役的最后一战(此图为"金门古宁头战史馆"中关于此战的场景油画,背景的残垣主楼正是253团团部--北山古洋楼)。</h3><h3> 绕行古洋楼一周,楼墙四周仿佛飘浮着许多看不见的时光隧道口,不经意间触碰到你,一下把你切换到1949年10月26日下午的战斗场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6天,远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海岛上,布满弹孔痕迹的五星红旗在一座洋楼屋顶迎着硝烟飘扬、最后一批守卫团部的解放军战士、三面已被"国军"包围的村口、后退过村即是无船可渡的大海、战士们利用楼内任何一处隐蔽火力点开火艰难阻击、倒下一批又上来一批的"国军"人海攻势、天空中涂有"鱼肚白十二角星"军徽的"国军"飞机俯冲助战、枪炮大作、砰石横飞……</h3> <h3>驻足仰望洋楼西段被轰塌的残垣,回想行前读过的29军金门战斗史,时空机屏幕浮现出1949年10月26日下午17时20分的这一刻----或许那位253团团部报务员就在这西段楼间里,临危不惧,沉着战斗最后一秒钟,向厦门前指发出了该团军史的最后一封危急报务。突然的一阵剧烈爆炸,洋楼西段轰塌而下,烈士的英魂在此肃然安息,经历战斗洗礼的洋楼残垣也在此分此刻肃然定格,遗存至今。在大海的另一头厦门,是盼着他们能寻船顺利突围回来的前指兄弟部队战友们和首长们!在跨过长江的中原齐鲁大地(参战部队官兵大都祖籍山东),是盼着他们在打完"解放金门"这一仗后能光荣复员返乡的父母妻儿,还有多少盼望自己心爱的"春闺梦里人"早日平安归来喜结连理共度一生的年轻女孩们......60多年过去了,253团"齐鲁英雄男儿们"的烈士英魂依然在此安息!如今的两岸情势早已是开放三通交流的和平年代,让依然健在的烈士家属们到此缅怀英烈!让亲身参与过这段国共内战的老战士们到此怀念战友!让有兴探寻这段历史的国人们到此怀古凭吊!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追昔战争......</h3> <h3>这是北山古洋楼的历史介绍碑。经历1946年以来国共内战节节败退的"国军"打赢了"金门保卫战","保障"了台湾外线防御,取得了这么一次"难能可贵"的完胜战绩,刻意保存下这一方战斗残垣遗址并立碑以"铭耀"世人。</h3> <h3>弹痕累累的楼壁。据我行前参阅考证资料,此洋楼系早年此地一位乡民到下南洋到新加坡打拼奋斗,衣锦还乡后以南洋风格样式翻建自己的住所,述说又一段"南洋华侨奋斗史"。在1949年10月的国共内战场,阴差阳错地成了解放军的团部与"国军"的"一战成名"地。</h3> <h3>古洋楼的后侧已修建为一座闽南古厝式的民宿</h3> <h3>追昔完北山古洋楼,"古宁头战史馆"就在100米开外的临海边,我和家父顺路到此参观。据说但凡是跟团金门游的大陆旅行团,大陆旅行社从不会安排参观此地。必竟做为胜利者的"国军"一方,里面的陈列固然是"褒我贬敌"、对解放军的形象"刻画不佳"......如果你是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者,带着辨正公平的视角审视这段国共内战史,只能是以"自由行"金门游的方式参观此馆。</h3> <h3>这尊"国军"雕像看不出胜利者的英姿,倒像是为一个群众演员"量身定制"......</h3> <h3>战史馆门口两面描绘当年那场战争的浮雕,胜利者的形象总是那么"高大全"。</h3> <h3>战史馆门外的这辆坦克就是打响金门之战第一炮的"金门之熊"----M5A1轻型坦克。六十多年来,不断被上漆翻新,以保当年&quot;雄姿&quot;</h3> <h3>马英九嘉奖打响金门之战第一炮的"金门之熊"炮手熊震球老先生。上天把"幸运的车轮"留给了此战的"国军"。</h3> <h3>展列第一图:金门之战的敌我两军态势图,红色一方为我军,蓝色一方为"国军"。黄色区域为泉厦解放区,绿色区域则为金门县。</h3> <h3>展列第二图:"国军"于金门全岛加紧展开战前紧张备战。随着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金门成了"国军"再次退守的又一个前线海岛,也成了我军的下一个解放目标。一场大战已迫在眉睫......</h3><h3><br /></h3> <h3>展列第三图:1949年10月24日夜,我方300多艘渡船载着9000余位解放军战士(含第28军第246团与第251团、第29军第253团)登陆金门,旋即被"国军"发现,双方于滩头陷入激战。</h3> <h3>展列第四图:我军势如破竹,&quot;国军&quot;一路退却。敌我双方于金门岛西北部的湖南高地争夺战。一旦"国军"失守此高地,则金门县城危矣</h3> <h3>展列第五图:"国军"描绘的战斗英雄----第十九军第十四师四十二团团长李光前身先士卒,率部冲锋,于西埔高地向我军反扑中不幸中弹身亡,成为此战"国军"阵亡将官的最高军阶者</h3> <h3>展列第六图:金门之战的关键转折点----1949年10月25日,"国军"于金门岛中部的琼林海滩侧后迂回成功,攻击我军留守簿弱的看船部队,并乘海水完全退潮,我军渡船全部搁浅于滩头之机,一举焚烧我军此战所备的全部渡船,使我军于涨潮后无一船回航运载登岛第二梯队,并彻底斩断已登岛第一梯队的退路。</h3> <h3>展列第七图:又就在同一天,胡琏的"第十二兵团"从汕头经海陆赶到金门,与原有驻军李良荣"第二十二兵团"合力出击,向孤力无援的解放军登岛第一梯队展开全线反攻。</h3> <h3>展列第八图:战场态势逐渐逆转,我军逐渐不支,全线向金门岛东北端收缩。"国军"逐渐压缩合围。远处硝烟处即为古宁头北山村</h3> <h3>展列第九图:"国军"攻入古宁头北山村口,前方激烈的战场正是我军第28军第253团团部----北山古洋楼,敌人"人海战术"不断冲锋,最后一批守楼解放军战士们利用楼窗与顶楼各个射击口阻敌前进,外围的战士们与敌展开近身肉搏。1949年10月26日傍晚,北山古洋楼最终失守。</h3> <h3>展列第十图:经历三天鏖战,撤退至金门西北角北山红土断崖下的最后约千名解放军战士们饥寒交迫,弹药用尽,望着茫茫大海,盼不来对岸厦门派来的增援部队,不得不被迫向"国军"缴械投降。图中还有跪地求饶者,想必应该是"胜利者"杜撰出来的"丑化"。(我军二十九军军史记载:穿过北山村不远处就是北山断崖,绵延几公里,断崖下是临海沙滩,无路可退。撤到这里的一千三百多名我军官兵,弹尽粮绝,他们把枪支全部砸烂,没有留下一枪一弹。有四百多人不甘被俘,集体跳海......)</h3> <h3>展列第十一图:被俘的解放军战士们列队金门料罗湾,准备登船移往台湾战俘营(1950年代这群被俘的解放军战士陆续被遣返回大陆,受到不公正对待,直到1983年才被全部平反)</h3> <h3>展列第十二图:1952年,蒋介石到金门检阅金门之战的全体"国军官兵"</h3> <h3>展列第十三图:蒋介石在时任金门防卫司令胡琏将军的陪同下,登临金门最高峰----北太武山巅,指点对岸大陆河山。</h3> <h3>"国军"参战坦克部队的详细战报</h3> <h3>"国军"从我军被俘战士身上缴获的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200元券(影印件)</h3> <h3>我军战士被俘前来不及销毁的作战文件(影印件),也被"国军"一并缴获</h3> <h3>"国军"守金之战荣誉部队的军旗----"虎啸部队"与&quot;金门之熊&quot;</h3> <h3>驻足古宁头战史馆西侧临海山坡,左前方不远处的临海断层红土坡地即为北山断崖,往右延伸至金门岛中西部的漫长沙滩即为我军登陆地----观音亭山至琼林的抢滩阵地(遥想当年10月25日,300多艘渡船在这片漫长滩头上被雄雄点烧,火光冲天,守船战士与焚船敌军奋力激战,金门之战的关键变局由此转折,战局急转直下,胜利的天平倒向"国军"一方......)。海滩岸基向东延伸至金门岛东北端的马山观测所。视线往南的大山即为金门岛的至高点----北太武山。视线往北伸向海雾朦胧的大海对岸,从左到右并排的陆地即为厦门翔安区澳头、大嶝岛、小嶝岛、角屿。</h3> <h3>小憩片刻,顺着路牌来到金西最北端的北山红土断崖,找到了战史馆展列第十图对应的那片&quot;我军余部最后被俘地&quot;......&quot;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眼前这片曾经充满"肃杀"氛围的两岸军事对峙、炮火对射、多年来两岸"分治并存"的最前端,如今早已呈现为和平祥宁的金厦&quot;三通&quot;之海......</h3> <h3>时候不早了,结束了战址探寻。在前往尚义机场的路上,穿过古宁头牌楼。开车的金门司机对我们说:"在我们金门大二担岛上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心战墙,在你们厦门环岛路和漳州青屿岛上有"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统战牌,不管是什么主义与什么制度,总之,真的希望两边都不要战争!和平就好!"......金厦两地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如今当下的台湾本岛,"台独"浪潮风起云涌,而远在台湾海峡这一头的金门岛上,却能让人感受到"两岸一家亲"!</h3> <h3>准时抵达金门尚义机场,第一次搭乘台湾航空公司的飞机。登机前在候机楼隔窗眺望远处临海的料罗湾。</h3> <h3>小飞机整点起飞,飞上蓝天。不远处的防洪堤岸码头即为料罗湾港</h3> <h3>飞机于金门岛东南方上空转向台湾海峡,右下方为金门岛最南端的翟山与金门岛第二大天然湖泊----古岗湖</h3> <h3>飞机正面飞过料罗湾上空,一睹这一海湾的"完美大弯弧"</h3> <h3>飞机渐渐飞离料罗湾,回望蓝蓝的料罗湾、金门岛最东端的复国墩以及金门外海的北碇岛。厦泉漳大湾口的金门岛形状就像一个大哑铃,一端张口欲吞下西边的烈屿(小金门岛)。更远的大岛就是厦门岛。东北面从左到右依次是厦门翔安鸿渐山、大嶝岛、小嶝岛、角屿以及金门草屿。</h3> <h3>飞机渐入台湾海峡,右上方远处白云半掩处下的尖角半岛即为大陆泉州晋江围头角、还有更远靠近石狮的深沪湾。</h3> <h3>飞机驶入蓝天,云淡风轻的台海,晴空万里。</h3> <h3>空中飞行30分钟开始下降,飞临碧波透彻的澎湖外海,隐约能看到海底珊瑚浅滩。飞机即将抵达澎湖马公机场。</h3> <h3>飞机平稳着陆。我的首次澎湖行----潘安邦歌词中“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