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白泉寺

浅水一湾

<h3>  杨庄的苗母仙逝,几友相携前往吊唁,按习俗,来客们要凑在一起饮酒热闹一番。几位不善饮的朋友略略应酬几杯,便相伴到白泉寺小转一趟。</h3> <h3>  出村向南,一坡向上,约千米有余,路的尽头就是白泉寺,处半山之腰。</h3><h3> 山上有一眼泉水,寺因泉得名。</h3><h3> 寺里绝大部分为当世建筑,只有一个小型院落是前清遗物,无论老旧,里里外外涂抹的色彩艳丽,闪光亮眼,真像彩棚下油漆一新方头方脑的官木,又像刚刚出厂的巨型钢铁机器,每一处都棱角分明,多了生硬,失了灵性。从寺门走到寺尾,总觉得缺少了一层古朴深幽意境。</h3> <h3>  先前洒下的一阵小雨,此刻已被温热的地皮蒸腾成水气,弥漫在空中,笼着大地,笼着村庄,也笼着吊唁人的心,很快,额头便浸出水来,聚成珠子,那是上苍落下的泪花。</h3><h3> 坡路两侧都是庄稼地,土壤艳艳的红,依我小时候在村里生活的经验,这是最好的耕地了,种什么长什么。地块依势错落在山坡上,看上去很不规整,宽窄不一。宽阔处任其自由铺展,逼仄处依山形地势伸缩,没有修边垒塄的雕琢,一切都自然而率性。</h3> <h3> 地里的谷子玉米长的高大壮实,一棵棵昂首挺胸,枝叶努力向上伸展,争夺着阳光,为孕穗做着准备。豆子则刚刚钻出头项,三片两片嫩叶,好奇地观望着这个世界。大部分是夏收后留下的麦茬满地,慵懒地横陈着疲乏身躯,眯着眼,悄悄地静养生息,大概里为明年丰收积蓄力量吧!</h3> <h3>  悠长低回的梵音迎接了我们。墙角的小型音响,不知疲倦地反复唱颂,白泉寺到了。</h3><h3> 香为佛焚,烛为陀燃。我想一切的经文也该是为佛念的吧。僧人在寺里挂置这样一个冷冰冰的匣子,无需张口,也不用心,不费唾沫口舌,就能让佛听到持久不断的经文,真要感谢科技的进步和出此创意的僧侣。</h3><h3> </h3><h3> 不过,都说佛陀无处不在,那经久不断的声音是不是出自信徒之唇舌、之内心,他一定是清楚的。那么,佛法无边的他会降福于那个匣子?降福于先进的科技?还是有创意的僧侣?还是每天按下电扭的那个人?亦或是保佑天下众生。</h3> <h3>  寺前广场矗立着九龙壁,一面雕龙、一面刻有波罗密经。介绍里说,气势如何之恢宏,颜料如何之耐蚀。对诸如此类的自吹自擂兴趣不浓,环绕一周,粗粗看看。</h3><h3> 此时,数鸟飞来,停在九龙壁高高弓起的脊背上,久伫不移,叽啁不住。佛门之地,莫非有玄妙之意?</h3><h3> 按下快门那一刻,多数都飞了,也是多余的飞了。这一只留在了镜头里,安然未动,静静地俯视着龙壁下稀疏的几个人。</h3><h3> 它说,该去的终归要去的,该留下的还是要留下的。</h3> <h3>  正门里,塑着那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子笑弥勒。门却没开,左鼓右钟,从右侧钟楼边的侧门进去,回首拍了这张照片。</h3><h3> 这也算是一进院,上一排台阶,是二进院,建着大雄宝殿。</h3> <h3>  出了大雄宝殿,准备折反时,走过一白衣女士,她说您们可以到后面参观参观。</h3><h3> 我素来寡言,众人面前,常常默不作声。</h3><h3> 能不能帮我们做个介绍。事后想来惊诧,这话出自我口。</h3><h3> 她欣然允诺。带着大家从宝殿一侧绕到其后,上了台阶,便见到祖宗的遗物,门楣上有白泉寺三字。她称是清代的,又指指庙后说,那丛丛茂密苍郁的树别处没有,唯此地独生,遍考不知其名,僧人们就叫护法树。</h3><h3> 后面的话我是不大信的。</h3><h3> </h3> <h3>  这个时候,我留意了一下。</h3><h3> 她身材高挑,束着长发,着米白色的麻质衣衫,衣裤显得宽松,大一号的平底僧鞋套在脚上,鞋面软沓沓的,脚后跟与鞋帮间留着一指宽的缝儿。素面净脸,不是十分的漂亮,却也十分耐看,如果略施脂粉,行走在街巷,回头率不会很低。</h3><h3> 她称自己是唐山人,是一位居士。</h3> <h3>  进了这方小院,有两株直亭的柏树,其高过殿,主殿朝东,南、北侧殿,皆不敞亮。</h3> <h3>  过小院,上台阶,就是最后院子了。迎面是五佛大殿。供奉的哪五佛,女居士没有答清,只说五位佛陀所持法器不同。</h3><h3> 进了殿里,居士说起了缘分,建议大家拜拜。</h3><h3> 和我一同去的,都是打着红旗,唱着红歌一路长大的。只是随意地看,似乎没有拜的意思。我说,我们虽然站到了佛陀面前,身心却在佛门之外,普及一下佛法知识吧,可否?</h3><h3> </h3> <h3>  女居士有眼有板地做起了示范。双手合十,高过头顶,依次向下、脸前、胸前,配合着嘴里哼出:a,mo、hong(啊、么、訇)的佛音,下跪在金黄色的莲花蒲团上。手指的展曲、手心的向背,额头的高低,一招一式,耐心讲解演示。</h3><h3> 她说拜佛应拜三次。我不是信徒,学着做了一次。</h3><h3> 泉眼处于第二尊佛像之下。她指着殿里地上一根白色塑料管子说,水是这样引出的,以证确有其事,寺副其名。</h3> <h3>  殿的上层是藏经楼。以我的认识,藏者,秘也。大凡人间俗子们对私密、秘密、神秘,甚至诡秘之事物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内心里时刻鼓动着一探究竟的欲想。我是凡人,她兴致相邀,我欣然点头。</h3><h3> </h3><h3> 移步藏经楼,女居士、我及小申。</h3><h3> 楼上显的昏暗,前台有一几案,上置一高一矮两摞经书,是法师讲佛所用,也用以送给结缘的人。我与小申各取下一册,她便赠送给我们。地上整齐地摆放着满楼的的木墩子,上铺垫子,师傅们打坐用的。后面沿墙也堆放着一绺子经书。</h3><h3><br></h3><h3> 我问,像我们这样的人能不能到这里听讲佛。她说,能的,如果是无意中巧遇上了,缘分就更加深厚。</h3><h3> </h3><h3> </h3> <h3>  她还介绍了寺院的其它情况。种了两株菩萨树,一株枝叶扶疏,一株尚未出芽。寺里有六位僧人,常有各地居士来访。她称一位来自大同的60多岁的男居士为师兄,问候的语气平和,语中含着关切,似流水般平谈,又似流水般轻柔,听的入耳服贴。</h3> <h3>  之后,女居士邀请我们品茶。茶室是自己设计装饰的,挑帘入室,素雅轻风扑了满眼。迎面有"佛光普照"、"善缘"两幅墨宝,四壁以纤细竹帘挂遮,几盏小灯点缀四角,茶柜、茶几及环绕的椅子原木原色,茶具精致,色调淡雅。这小屋与佛陀端坐的金壁辉煌庙堂大相径庭,还真是令人有点意外。</h3><h3> 我不会饮茶,更无需说品,也就不便入座。小李反倒坦然,有帅哥的范儿,与居士唠着茶道,还尝了一粒长自后山、供与佛前的山杏。</h3> <h3>  居士送我们到山门,双手合十,算作道别。</h3><h3> 广场等候的几人有点点着急,见我们走近,免不了要玩笑玩笑的。</h3><h3> 日接西山,微风习习,凉爽了许多。沿坡下行,对面就是杨庄,村里的房屋、树木、街巷清晰可见。</h3><h3> 村上空有一片云,形态像一只仙鹤,欲走未走,等待什么?将往何方?</h3><h3> 莫非,正听着低回的哀乐、悲酸的祭文?!在等苗母乘驾西升?!</h3> <h3>  去白泉寺有老铁提议。同去有建宏、军善、胜利、安宁,还有一位不知名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