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二)

张平贞

<h3> 新泰古树名木</h3><h3> 千百年以来,人类与树木相伴而生。森林是养育人类的摇篮,人类依赖它,敬畏它,宗拜它。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见证,一种文化记录,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正是这一棵棵古树名木的存在,为新泰大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朋友如有兴趣, 定当前去拜访。</h3><h3> 这是作家孙立柱主编《新泰古树名木》的感言。</h3><h3> 我们今天看到家乡众多千姿百态的,精彩的古树名木图片,是作者走遍新泰大地,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晶。也是作者孙立柱的一大贡献。<br></h3><div> 《新泰古树名木》的出版,利在当代,功在千秋。</div><div> 好大一棵树(二)的文字及图片有孙立柱提供。</div><div><br></div> <h3> 赞古树: 唐、崔道融</h3><h3> 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h3><h3> 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h3> <h3> 国槐</h3><h3> 蝶形花科 槐属</h3> <h3> 新泰市交通局院内国槐 树龄5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新泰市交通局院东侧。树高6.0米,胸围330厘米,平均冠幅4.1米。树自外地移植而来,4个主枝短截萌生侧枝。</h3><h3> 市交通局为美化环境,自外地移植古槐二株,树龄均在500年以上。虽是移植,但已落地生根,长势旺盛,两树皆融天地之灵秀,景色独特,倍受人们赞赏。</h3><h3> 同一院西侧的另一株古槐。树高5.1米,胸围310厘米,平均冠幅3.6米。主枝短截后生侧枝,树皮深纵裂,纹理扭曲。</h3> <h3>   宫里西柳村国槐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宫里镇西柳村镇武庙中。树高8.9米 ,胸围302厘米,平均冠幅7.4米 。树体向东倾斜 ,树干南侧干枯 ,干东侧有 0.4Ⅹ2.5 米树洞 ,可容一人,干东侧高1.7米处有40Ⅹ70厘米瘤状突起,顶梢枝部分干枯。</h3><h3> </h3><h3> 相传明朝时期 ,当 地 有一位法官名叫镇武 。一生为官清 廉 ,刚正不阿 ,深 受世人尊崇 。后来,他辞世后,当地百姓为感念其在世时的清廉正义 ,自发捐资为其建庙,并称作镇武庙 。建庙时植槐以示纪念。庙建成后,当地居民每年在他辞世日的农历 3月15日 ,都会来烧纸进香纪念 。后来,由于祭奠日前来祭祀者甚多,渐成庙会 。每逢庙会日,人们纷纷前来祭奠镇武,祈保避难免灾,一生平安 。至今镇武庙仍存,古槐整株树体雄壮犹如卧龙 ,生机勃勃,长势旺盛。</h3> <h3>   谷里西蒲村国槐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谷里镇西蒲村。树高7.2米,胸围148厘米 ,平均冠幅6.3米,由于长在路旁,人为破坏,干体仅北侧存1/3,干基膨大,北侧有树洞,顶梢部分枝条干枯。</h3><h3> 相 传 春 秋时 ,孔子在参与鲁定公和齐景公夹谷会盟期间 ,曾游谷里南边的龟山 ,并作《龟山操》。后于公元前520年 ,令其弟子子路住守龟山。其间,子路在其村东深沟内植菖蒲,后人有 “守山植蒲” 之说。子路所植这些菖蒲 ,不仅美化了当地的环境 ,保持了水土,还可以利用,等到秋后,将菖蒲割下,有的编成蒲墩使用,有的编成草席铺床。后来,有人以菖蒲为村命名,亦为蒲家庄子。至唐代,沟东、沟西渐成村落,沟东取名东蒲,蒲家庄子改名西蒲。西蒲新建村时,植槐一株,历经数百年,依旧长势良好,已成镇村之树。</h3> <h3> 石莱下马家峪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下马家峪村民高振东家中 。树高7.3米 ,胸 围230厘米 ,平 均 冠 幅 3.4米 。干基及树 高1.5米 南 侧 中 空,上 部 侧 干无,树干中上部及干基处萌发新枝。</h3><h3> 下马家峪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8.5公里,石莱镇西北3.3公里。据《马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 (1573一1619),马氏迂此建村,因位处山峪 ,遂名马家峪,后分二村,此为下马家峪</h3><h3>。该古槐处村民家中 ,已历300余年 。据居民高振东 ,其奶奶午间休息 ,恍惚中,见一美女从槐中飘来 ,醒后已无 。自此村民便尊此树为神树,多敬畏,而不敢树下狂言。</h3> <h3> 岳家庄石棚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 树 位 于岳 家 庄乡石 棚 村 。树高 8.5米,胸围218厘米,平均冠幅10米 。树干北侧1/3干枯 ,上部分北 、东向两大侧枝,干顶梢干枯,下部生新枝。</h3><div> 石棚村位于新泰城西南18.2公里,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年间 (1644一1661)建村,因村东沟 内 有三快巨石倾 斜伸出 ,状 若石棚 ,故名 。相传,建村时前人即 栽 植槐树,以为立村之本 ,古槐已历 300余年 ,依旧枝密叶茂,冠大荫浓 ,已被村民尊为神树 ,满树挂红,逢年过节,多烧香磕头,祈求保佑居民平安。</div> <h3> 汶南镇大山口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大山口村。树高16.8米,胸围312厘米,平均冠幅11.5米,树干东侧1.5米处有60x60厘米树洞,东西两大侧枝顶部干枯,干基南侧根部裸露,有若干孔洞。</h3><h3> 大山口村位于新泰城南19.5公里,汶南镇东南9公里处,狮子山东南麓。椐史书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建村,因位处山口西侧而得名。据说立村时已栽有此树,历经600余年,该树树体高大雄浑,枝叶旺盛,已为镇村之宝。</h3> <h3> 汶南赵庄村国槐 树龄300年 </h3><h3> </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南赵庄村路中。树高8.1米,胸围192厘米,平均冠幅8.0米。树干东南干基至顶部1/6一1/2干枯中空,上部东西两侧枝顶部干枯。</h3><h3> 南赵庄村位于新泰城南18.8公里,汶南镇东南8.8公里处。据《赵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 (1644一1661),赵氏迁此建村,遂名赵家庄 。因重名 ,又位处城南,故更今名。相传,建村时前人即栽 此槐 ,已历300余年 ,依旧苍劲 挺 拔 ,槐 荫 叠翠 ,已为镇村之宝。逢年过节,村民多前来祭拜。</h3><h3> </h3><h3> 古人赞古树:</h3><h3> 古树枝可少,枯来复几春。</h3><h3> 根露堪系马,空腹定藏人。</h3><h3> 蠹节莓苔老,烧痕霹雳新。</h3> <h3> 文南庄家庄村国槐 树龄400年 </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庄家庄村路旁。树高7.5米 ,地围460厘米 ,平均冠幅10.9米 。树体大半埋于直径3米的围栏中,上部分北、西南两大主干,干基东侧腐烂中空。</h3><h3> 庄家庄村位于新泰城南14.6公里,汶南镇东南4公里处。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王氏迁此建村,遂名王庄。后庄氏迁入 ,人丁兴旺 ,遂更今名。相传,村内古槐建村时即栽植 ,历经400余年 ,仍生机勃勃 ,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气势非凡。</h3> <h3> 龙廷杨庄子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杨庄子村 。树高7.8米 ,胸围330米,平均冠幅9.6米。树干南侧1/4干枯,主干上分为南、东南向三大枝,侧枝干1<br></h3><h3>/2干枯。</h3><h3> 杨庄子村位于新泰城东18.7公里,龙廷镇东南3.3公里。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年间(628一1644),杨氏迁此建村,遂名杨家庄,后因重名而更今名。</h3><h3> 相传,立村时先人即栽槐纪念,老槐已历经300余年 ,虽历经风雨 ,底部中空,但新芽萌发 ,错落有致 ,径后人保护 ,依 然长势 旺盛。<br></h3><h3><br></h3><h3><br></h3> <h3>   小协安家庄村北刺槐 树龄100年</h3><h3> 蝶形花科 刺槐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小协镇安家庄村北 。树高 9.4米,胸径160厘米,平均冠幅7.0米。</h3><div> 安家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南16.8公里,小协镇西南4.1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明祟祯年间(1628一1644)建村。村北有刺槐一株,树龄当在100年以上,树干上部有5个侧枝,干基有树洞,根部裸露、突起,树冠圆满如伞状 。枝叶浓密,长势旺盛。</div> <h3> 毛泽东诗一首</h3><h3>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丛容。</h3><h3>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h3> <h3> 赞松: 唐、 白居易</h3><h3>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h3><h3> 静将流水时,高共这峰齐。</h3><h3>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h3><h3> 与曾清影座,借鹤稳枝栖。</h3><h3>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h3><h3> 署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h3><h3>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h3><h3> 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h3><h3><br></h3> <h3><br></h3><h3> 赞松: 唐、 李白</h3><h3> 岂不罹宁寒,松柏有本性。</h3><div>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div><div> 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div><div>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iv><div>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div> <h3> 赞松: 唐、 元稹</h3><h3>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h3><div>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div><div> 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div><div>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div><div> 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div><div>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div><div> 闲在高山顶,穋盘虬与龙。</div><div> 屈为大厦栋,庇荫候与公。</div><div> 不肯作行伍,伹在尘土中。</div> <h3> 赞松: 唐、 韩溉</h3><h3> 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微梦欲分。</h3><h3> 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h3><h3> 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柴府云。</h3><h3> 莫向东园竟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h3><h3><br></h3> <h3><br></h3><h3> 新甫渭河庄墨石山油松 树龄100年</h3><h3> 松科 松属</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渭河庄墨石山水库西岸北侧。树高4.5米,胸围127厘米,平均冠幅8.3米 ,主干上分 南北向两大枝 ,枝下 高1.5米 ,干基北侧根露于地面约2.2米 ,枝叶茂密,长势旺盛。</h3><h3> 墨石山,位于新泰城北8公里处,属于莲花山支脉 。此山连 绵三公里 ,有大小山峰三座,。虽非名山大川,但山青水秀,奇石遍布,风光独特。山脚是从苹果、桃、板栗、柿子等为主的经济林 ,春季满山花 ,秋季遍地果。山间遍值松树,而以此两棵油松为最。两株油松树冠宛如华盖,其气势犹如大鹏展翅。如遇皓月当空,银辉遍洒大地,古松枝叶交互,斑点如筛,流光投地。时来此静坐小憩,或把洒赏月,妙趣横生。</h3><h3> </h3><h3><br></h3> <h3>  新甫渭河庄墨石山赤松 树龄100年</h3><div> 松科 松属</div><h3><br></h3><h3>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渭河庄墨石山上。树高7.5米,胸围72厘米,平均冠幅7.1米,树体独立,树冠平顶,树皮鳞片状剥落。</h3><h3> 墨石山,位于新泰城北8公里处,属于莲花山支脉 。山青水秀 、奇石遍布,风光独特,山腰以下水库、塘坝密布、层层叠叠、溪水潺潺。墨石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以及诱人的田园风光,每年春、夏季节都吸引着大量游人。明朝曾有过官府封山的记载。现山间亦布满青松。</h3> <h3> 赞松: 唐、 李白</h3><h3>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h3><h3> 潇洒终日夕。</h3><h3> 阴生古苔藓,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h3><h3> 直上数千尺。</h3> <h3>  泉沟刘家上汪村白皮树 树龄400年</h3><h3> 松科 松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东刘家上汪村村民刘庆春院北墙外 。树高11.6米 ,胸围238厘米,平均冠幅10.2米,主干上部有四大侧枝 ,分枝基围70一150厘米,东向侧枝已干枯 。松干四季不断脱皮,形成道道斑纹似虎斑,故又叫 “虎皮松 ”。东刘家上汪村位于新泰城西北11.6公里 ,泉沟镇东南2.3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建村 。村内白皮松栽植来历,无从可考 ,相 传已有400余年,历经风雨,老干巍巍,新枝袅袅。树身粗壮敦实,树皮斑驳似虎 ,松枝长展 ,冠形开阔,根裸露地表,壮似龙爪 ,盘根曲折,堪为壮观 。据村民讲,此树皮烧制后可治黄皮疮。</h3> <h3>  泉沟莲花山观音院油松 树龄2100年</h3><h3> 松科 松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观音院内。树高5.7米,胸径192厘米,平均冠幅11.8米,长势一般,树皮鳞片状剥落,姿态苍老,树冠平展,华盖如云,树体向南倾斜呈60度,无数分枝,盘曲密叠。整个树冠犹如巨大的华盖,以动求静。动静相须,其气势犹如大鹏展翅。枝繁叶密 ,疏 密相间 ,树枝斜展婆娑 ,苍翠欲滴,严整之外,又充满动势之活泼,如盘曲深藏,凌空欲飞。</h3><h3> 相传此树为汉武帝东巡时手植。树龄已达2100余年。</h3> <h3>  泉沟莲花山云谷寺油松 树龄500年</h3><h3> 松科 松属</h3><h3> </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云谷寺玉皇殿东侧悬崖上。树根生于岩石中,西向长有两大侧 枝 ,树 冠平顶 ,树体平卧 ?,根 围260厘米,两侧干基围195厘米、170厘米,因树冠平展如盖,人称华盖松。</h3><h3> 据老人讲,云谷寺,初名大明寺,位于来河中游东岸,上旺村之北 。约在元代,上旺寺中部分僧众在莲花山创建新的寺院 ,亦名大明寺 。至明朝中叶,寺名改为云寺,不过,仍有</h3><h3>“ 大明禅院 ”之称 。自大明寺修建时,周围即布满油松 。历经数百年沧桑,苍劲挺拔,傲立山峰。</h3><h3> </h3> <h3> 赞松: 唐、 成颜</h3><h3> 大夫名价古今闻, 盘屈孤贞更出群。 </h3><h3> 将 谓岭头闲得了, 夕阳犹挂数枝云。</h3> <h3>  天宝徂徕山光华寺佛爷松 树龄1350年</h3><h3> 油松 松科 松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境内光华寺。树高11米,胸径310厘米,平均冠幅19.3米,枝下高3.1米,主干分4主枝,平均基径41.4米。整个树体,树势向北倾斜,树枝片状层叠,苑若层层云片,树冠平展开阔,树皮呈鳞片状剥落,枝曲如虬,极为美观。</h3><h3> 传说此树植于唐末宋初年间,千余年树龄,三人环抱有余。松极茂,冠盖一亩余地,树冠遮天闭日,树势龙干虬枝,展臂迎客,犹如条条巨龙飞舞盘旋。据传为佛爷所植,称佛爷松。此松又称做“ 蔽寺松 ”、“ 一亩松 ”。松下有山泉流过,淙淙竟日。清人沈桂清《徂徕光华寺》诗中的 “僧卧峰巅阁,鹤巢松顶云 ”,便是描绘寺松之佳句。</h3> <h3> 赞松: 唐、 白居易</h3><h3> 有松百尺大十围,</h3><h3> 生在涧底寒且卑。</h3><h3> 涧深山险人路绝,</h3><h3> 老死不逢工度之。</h3><h3> 天子明堂欠梁木,</h3><h3> 此求彼有两不知。</h3><h3> 谁喻苍苍造物意,</h3><h3> 但与之材不与地。</h3><h3> 金张世禄原先贫,</h3><h3> 牛衣寒贱貂蝉贵。</h3><h3> 貂蝉与牛衣,</h3><h3> 高下虽有殊;</h3><h3> 高者未必贤,</h3><h3> 下者未必愚。</h3><h3>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h3><h3> 历历天上种白榆。</h3> <h3> 汶南太平山林场华山松群</h3><h3> 华山松 松科 松属</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汶南镇境内太平山林场。面积 13.5亩,共计756株,林分平均高6.5一8.7米,林分平均胸围67厘米,平均树龄55年 。幼树树皮灰绿色,平滑 ,老树针叶苍翠 ,冠型优美。此树系林场1965年引种而来。</h3><h3> 传说很早以前,在新泰南部山区出了个魔鬼,能呼风唤雨,无恶不作,把个当百姓搅得日不聊生,怨声载道。玉皇大帝听说此事,非常气愤,速派天兵天将,把魔鬼拿住压在新泰南部的高山下,从此,人们便过上了太平日子</h3><h3>。于是,当地人就把这座压魔鬼的山称做太平山。由于太平山野草遍布,林木浓密,政府在此建了林场。后引进华山松,林场更显魅力无穷。</h3> <h3> 赞松: 唐、李峤</h3><h3>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间陲。</h3><h3> 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h3><h3>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h3><h3> 岁寒终不改,劲节张君知。</h3> <h3>  天宝徂徕山光华寺水杉 树龄110年</h3><h3> 水杉 杉科 水杉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境内光华寺。树高20米,胸围220厘米,平均冠幅4.7米。树干直立,冠如宝塔,树皮灰色,浅裂成窄长条片脱落,树干基部膨大,大枝斜展,小枝下垂。第四纪冰川期之后全部绝灭,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稀有珍贵树种。</h3><h3> 徂徕山横亘于新泰 、泰安之间 ,绵延百里,奇峰错列,溪谷纵横。山上奇松怜柏,隐天蔽日 ,自古有 “ 徂徕之松 ” 之说。其景之绮丽 、幽奥 ,为历代学者 、游人所重 。寺中水杉,长势旺盛,更增添旅游之魅力。</h3> <h3>   汶南太平山林场水杉群</h3><h3> 水杉 杉科 水杉属</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汶南镇境内太平山林场 ,并排生长于林场办公室后 。共计11株 ,平 均 树 高15.5米,平均胸径151厘米,海拔310米。树姿优美,叶色嫩绿宜人 ,秋叶呈淡紫褐色 ,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稀有的珍贵树种。此树是林场20世纪60年代引种而来。</h3><h3> 水杉为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或灰褐色,浅裂成窄长条片脱 落 ,树干基部膨大 ,大 枝 斜展,小枝下垂,冠如宝塔 。侧生小枝对生,叶线形 ,偏平 ,交互对生 ,成两列式 。种子扁平,周围有翅。喜光,喜湿润。供绿化用。木材轻软,供建筑、制器具及造纸等用。</h3><h3><br></h3> <h3> 赞古柏: 唐、 李洞</h3><div> 手植知何代,年齐偃盖松。</div><div> 结根生别树,吹子落邻峰。</div><div> 古干经龙嗅,高烟过雁中。</div><div> 可佳繁叶尽,声不碍秋钟。</div> <h3> 侧柏 柏科 柏属</h3> <h3>   青云见子山村北侧柏 树龄400年</h3><h3><br></h3><h3><br></h3><h3>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见子山村北。树高10.3米,胸围245厘米,平均冠幅7.0米,树干1.7米处分东 、西 两 侧 侧 枝 。树 冠向北伸展,干基膨大,根部裸露,如龙爪般扎于石灰岩中,侧枝分枝角度小,枝叶较密。</h3><h3> 传说有一年,明正德皇帝微服至新泰东部马庄李家洒 店 ,看上店主女儿李凤姐 。临 走时,正德答应回京后来接她。正德走后,凤姐生一子,但始终没见正德的影子。后来正德病重,因无子继承皇位,请巫师卜卦。巫师说皇帝命中原有个儿子,这时正德才想起凤姐,于是急派人去新泰寻找凤姐母子。可凤姐早已恨透了这个无道昏君,不愿相见,母子逃进深山</h3><h3>,见人马追来,便坠崖死去。当正德抱病赶来时,只见到其子的尸体。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见子山。</h3><h3> 见子山侧柏挺立山头,密枝长探,似乎是在见证这一段动人的传说。</h3> <h3> 青云马庄后村红山顶侧柏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马庄后村红山顶。树高6.6米,胸围140厘米,平均冠幅7.9米,树 干 2米 处有6个分枝 ,呈自 然开心形。</h3><h3> 马庄后村位于新泰城东北11.2公里 , 《李氏族谱》记载,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建 村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驾临休息饮马,遂名马庄。后又分为马庄前、马庄后二村。该村古柏处南部岭顶,树根大部分裸露地面,似鳞爪吸附地下,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树冠圆满如伞状,疏影浓郁,刚劲苍翠,长势旺盛,为镇村之宝。</h3> <h3> 青云狄家沟村西北庙子岭侧柏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狄家沟村西北庙子岭 。树高7.6米 ,地围131厘米 ,平均冠幅5.8米 ,干高1.05米处分叉为南北两枝,南枝胸围95厘米,北枝胸围76厘米 ,枝干上着生小枝。</h3><h3> 狄家沟村位于新泰城北10.6公里处,据《狄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狄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沟旁,遂名。早年村西北有庙 ,遍植柏树 ,今仅存1株 ,已历300余年,两叉分离,斜伸向上,枝干健壮,长势尚好。</h3><h3><br></h3> <h3>   新甫西西周村侧柏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西西周村原小学。树高14.0米,胸围280厘米,平均冠幅13.2米,树干东北侧开裂10一20厘米,树干基部1X0.4米的树洞,已用水泥补住。</h3><h3> 西西周村位于新泰城西2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记载,唐大中年间(847一861),因战乱周氏兄弟由山西到此建村,遂名周家庄。因位处城西,更名西周,后又分东、西、南三西周 。相传,该古柏为明朝所栽,已有600余年历史,历经沧桑,西侧分枝上部干枯,树干南分枝劈裂,干呈灰白色,姿态甚只苍老,长势一般。但村民保护较好,仍显生机,实为地方一景。</h3> <h3>   新甫渭河庄墨石山侧柏(2株)</h3><h3> 树龄 100年</h3><h3> </h3><h3> 此二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渭河庄村墨石山上 。两株侧柏东西相距 3米 ,西株枝高 4.2米,胸围81厘米,平均冠幅3.9米;东株树高4米,胸围92厘米,平均冠幅3.9米,长势旺盛。</h3><h3> 墨石山,位于新泰城北8公里处 ,属于莲花山支脉山青水秀、奇石遍布、风光独特。山腰以下水库 、塘坝密布 ,层层 叠叠 ,溪水潺潺。明朝曾有过官府封山纪载。</h3> <h3> 新甫瑞山后银花峪侧柏 树龄1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瑞山后村银花峪。树高12.2米,胸围300厘米,平均冠幅16.1米,树干直立,干高3.2米处有圆鼓状隆起,根部裸露(3.5X3.5米)。北侧枝伸展9.1米。</h3><h3> 该村银花峪密草丛生,古树遍植,峪中侧柏已上干年。根底如龙爪般扎根土中,根深蒂固,遇石裹石,遇土入土,盘绕交错,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让人赞叹不已。据传此处原植侧柏数百株,当地树民盗伐成风,有一修道之人于树干钉铁钉数枚以阻止盗伐,此树得以幸存,名曰“留柏”。</h3> <h3>   新甫葛沟村东侧柏群 树龄1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葛沟河村东。分布面积872平方米 ,共计23株 ,平均高度10.4米 ,平均胸围86厘米 ,平均树龄100年,郁闭度0.7。海拔166一168米。</h3><h3> 葛沟河村位于新泰城西南6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葛氏迁此建村,村西有河,村南有沟,古名 。村东有柏林 ,存古柏 23株 ,已历百 余年之久 ,处村边,长势旺盛,根深叶茂,生机盎然。</h3> <h3>  新汶寺山森林公园侧柏群 树龄1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新汶办事处寺山风景区,东至寺山村,西至龙女庙,南至窑神阁 ,北至三清观 ,面积 45亩 。古柏80余株 ,林分平均高度10.9米,林分平均胸围103厘米,平均树龄100年。</h3><h3> 相传寺山庙前有一清泉,从地下与东海龙官相通。东海龙王有个女儿,美丽无比,心地盖良。有一年,她见山东大地连年大旱,便偷龙珠为这方百姓下了一场透地雨。龙王怒其犯了仙规,罚她从寺山庙前泉眼出来,在寺山带枷牧羊 。龙女只得终日以泪洗面 ,愁眉不展。有个名叫柳毅的赶考举子路经此地,见有女子带枷牧羊,好生奇怪,顿起怜悯之心,前问相助。牧羊女见柳毅慈眉盖目,态度诚恳,便把自己身世及经历告诉柳毅,并求他到洞庭湖一趟,找洞庭龙王帮助恢复自由。柳毅善心大发</h3><h3>,日夜兼程来到洞庭。后进入龙宫,把龙女所托之事告诉了洞庭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劝其兄长东海龙王解除了对龙女的处罚。后柳毅、龙女结为夫妻。龙女在这一带生活,龙王还特别照顾,年年让这里风调雨顺。</h3><h3> 后人在此建庙以祭祀龙女,并在山间遍植柏树,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的柏树群。</h3> <h3>   新汶张庄芦泉村侧柏 树龄1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新汶办事处张庄芦泉社村。树高11.5米,胸围215厘米,平均冠幅10.0米,主干现保留9侧枝,,均匀分布树干周围,其基径平均16厘米。因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全树基本枯死,仅存活两枝,长势较弱。</h3><h3> 芦泉村位于云、黄二山脚下,相传建村已有20O0余年。村内五圣堂始建于汉代,清光绪年间重建,刻碑立于大殿东侧 。大殿为三间,一明两喑,正中供奉着土地真君,日游巡、夜游巡分列两边。大殿主体为砖泥结构,砖为古时庙宇专用的大青砖 ,泥为白灰膏 ,佐以明矾 、米汤 ,经碾子碾细使用,顶部为木结构,铆榫相扣 ,上边筑有瓷瓦 。整个大殿布局合理,青砖绿瓦,古朴典雅,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大殿后有一汉柏形同保护伞状,老枝新芽</h3><h3>,更象一位历史老人,保护着芦泉一方民众的平安 ,记载着芦泉村的沧海桑田 ,世代变迁。神庙长年香烟缭绕,香火不断,消灾避瘟,祈天降雨,进香许愿,出门问路,十分灵验。</h3><h3> 神庙毁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仅存汉柏及清代光绪年间重建五圣堂而立的刻碑一面。</h3> <h3>   泉沟曹家庄村侧柏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曹家庄村。树高9.2米,胸围139厘米,平均冠幅8.7米,树干直立 ,树冠圆满。主干上轮生侧枝10余枝。</h3><h3> 曹家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北10.7公里,泉沟镇东4.1公里处。据记载,明天顺年间(1457一</h3><h3>1464),毛氏迁此建村,遂名毛家庄,后毛氏迁徒 ,曹氏迁此落户,遂更名曹家庄 。古柏处村西 ,为曹氏老林所存 ,已有300余年历史 。由于植于农田中 ,长势旺盛 ,干粗枝茂,冠呈伞状,独立田间。现四周有5根铁缆绳加固枝干, 以防倒伏。</h3><h3><br></h3> <h3>  泉沟莲花山观音院侧柏(3株)</h3><h3> 树龄 300年</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观音殿院内。树高15.4米,胸围189厘米,平均冠幅9.1米。枝展如盖,整枝蔽空,躯干盘曲。</h3><h3> </h3><h3> 此三柏树虽不同龄,但由于相靠较近,长势独特 ,处三角犹如 “ 三国 ” 之刘关张三兄弟</h3><h3>。侧柏(1)长伸枝展,铺天盖地,六月天独立骄阳下,确有一种威风凜凜的感觉 。此树主干通直,朝天耸立,干高3.5米处有两分枝,斜伸向上 ,宛若刘备张开的手臂 ,仰望苍穹,感慨人生之志 。侧柏(2)枝叶稀疏,严谨而傲气,犹如关羽挽髯冷视 。侧柏(3)主干之中丛生细枝,宛若张飞的须鬟飘于颌下。故三株柏树合称 “三义柏”。</h3> <h3> 泉沟莲花山弥勒殿侧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观音院弥勒殿东 。树高7.8米 ,胸围95厘米,平均冠幅5.8米</h3><h3>。树干1.7米处丛生小枝 ,树冠圆满 ,长势旺盛。</h3><h3> 居传 ,古 柏 为 鲁 柏 孑遗 ,已有2000余 年树龄 。《诗经鲁颂》篇有 “ 徂徕之松 、新甫之柏 ” 的诗句 ,并记 载 春 秋 时 期 鲁 僖公年间 (前659一前627年在位) ,鲁国为建新庙而大量 采 伐 “ 新甫之柏 ”,以充当梁柱 。这说明当时莲花山柏森树茂 ,高大挺拔 ,郁郁葱葱。时值今日,新甫之柏依然长势旺盛。</h3><h3><br></h3> <h3>  泉沟莲花山盘山路傍古柏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盘山路上,旁有古柏亭。树高6.1米,胸围118厘米,平均冠幅7.4米,枝下高1.6米。东向一枝先向东北生向生长,后反向南,呈半圆状,似一巨龙腾空而起。此树生长于岩石狭细缝中,树冠呈伞状</h3><h3>,枝叶较稀,生长势弱。</h3><h3> 莲花山又名新甫山,位于新泰城西北20公里的泉沟镇境内,古称新甫山,又名宫山、小泰山。莲花山之名始见于汉,因九峰环抱壮似莲花而得名,主峰海拔994米,东西绵延15公里。莲花山松柏参天,溪瀑遍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h3> <h3> 泉沟莲花山前停车场处侧柏 </h3><h3>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林场停车场。树高11.0米,胸围205厘米,平均冠幅10.7米,主干上现有三大侧枝,枝干分枝角度小。</h3> <h3>   泉沟莲花山观音院刺柏 树龄1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观音院内。树高4.8米,胸围80厘米,平均冠幅6.8米 ,枝叶茂 密 ,叶色苍翠 ,树体东南倾 斜 ,有石柱支撑。</h3><h3> 莲花山又名新甫山,位于新泰城西北20公里的泉沟镇境内,古称新甫山,又名宫山、小泰山。莲花山之名始见于汉,因九峰环抱状似莲花而得名,主峰海拔994米,东西绵延15公里。莲花山松柏参天,溪瀑遍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h3><h3><br></h3> <h3> 泉沟莲花山林场侧柏群(A)</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盘山道快活二里处 。面积75亩,古树50株,林分平均高度6.5米,林分平均胸围93厘米,海拔710 ,柏树与松树混生 ,遮天蔽日 ,林 荫 森 森 ,夏天到此,清凉宜人。</h3> <h3>  泉沟莲花山林场侧柏群(B)</h3><h3><br></h3><h3> 莲花山又名新甫山、宫山、小泰山。莲花山之名始见于汉 ,因九峰环抱状 似 莲花而得名,主峰海拔994米,东西绵延15公里。莲花山松柏参天,溪瀑遍谷,山间植被丰富,犹以松柏为最,此处所植柏群,苍郁浓密,林深枝茂,为山中一大景观。</h3><h3><br></h3> <h3> </h3><h3> 羊流东王庄村侧柏(4株) 树龄200年</h3><h3><br></h3><h3> 该侧柏群位于羊流镇东王庄村委院内。共四株 ,平均树高15.4米,平均胸围97厘米,平均冠幅6.0米。</h3><h3> 东王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北21.4公里,羊流镇东北2.8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元至元年间</h3><h3>(1264一1294)建村 。该村早年曾建有殷家祠堂</h3><h3>,建堂时栽有柏树数株 ,历经数百年风雨 ,今仅存4株。四树相对呈菱形,技干稍稀,针叶疏漏。虽地处平地,长势尚欠旺盛。</h3> <h3> 古柏行: 唐、 杜甫</h3><h3>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h3><h3>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h3><h3>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h3><h3>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h3><h3>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h3><h3>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h3><h3>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h3><h3>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h3><h3>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h3><h3>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h3><h3>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h3><h3>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h3> <h3> 天宝年家峪侧柏(A)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年家峪村住家院落西部。树高19.8米,周胸210厘米,平均冠幅8.8米,树高14米处有四大分枝,枝叶较密。</h3><h3><br></h3> <h3> 天宝年家峪侧柏(B)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年家峪村住家院落东部。树高19.5米,胸围255厘米,平均冠幅6.5米,树干2.2米处分为5大侧枝,干基侧根裸露,枝叶较稀。</h3> <h3> 天宝光华寺三义则侧柏</h3><h3> 树龄1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境内光华寺 ( 徂徕山光华寺) 。树高 20.1米 ,胸围350厘米 ,平均冠幅13.2米 ,因此树同根生三株 ,故名“三义柏”。干上分三大主枝,平均基径61厘米,树皮呈褐色 、纵裂 ,树冠如蘑菇云。相传植于唐末805年,距今1200余年历史。</h3><h3> 三义柏,一本三株,堪称一奇。 相传昔日有异性三人合伙做生意,挣到一笔钱后 ,其中两人携 款 外逃 。数年后 ,二人蚀本 ,只得回家,得知家中生活比原来还好。原来,二人逃后,另一人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还照顾起两家父母该子。二人深受感动,叩头赔罪。那人说,人生孰能无错,改过即好,但要记住一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遂结为兄弟,并在寺中柏下同拜 。柏感其诚 ,遂分为三株,后人称其为“三义柏"。</h3> <h3> 天宝光华寺侧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该侧柏位于天宝镇境内光华寺东墙外。共有两株,南北相距14米。北株树高12.5米,胸围110厘米,平均冠幅2.7米。</h3><h3><br></h3><h3> 光华寺位于新泰城西34公里 ,位徂徕山东麓,始建于北魏,隋始称光华寺 ,宋时曾称崇庆寺。寺内遍布古树名木,皆历史久远 。院外有侧柏两株 ,据考已有200余年历史 。与其它古树相比 ,尚显年轻 ,但树干直立 ,枝叶茂盛,其长势呈上升状态,势必为寺院一景。</h3> <h3> 楼德汶龙庄北柴汶河边侧柏群(6株)</h3><h3> 树龄1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楼德 镇汶龙庄村北柴汶河边的 展大王庙旧址 。共计 有 侧 柏6 株,呈 南 北 两列,平 均 树高6.7米,平均胸围111厘米,平均冠幅5.3厘米。</h3><h3> 展大王 ,名展雄,新泰西柳人氏,春秋时期农民起义领袖 。相传有一年,他带领人马与官兵激战 ,因寡不敌众,败退黄河边经过一番死力拼杀,他见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 ,逃的逃,散的散,又气又恨 ,一人“扑通”跳进波涛滚 滚 的 黄 河 。人 们 都 说 ,虽 然展雄跳进黄河 ,但他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统管天下江河的“河神大王”。有一年,黄河发大水 ,排山倒海的浊浪打得一艘小船上下摇晃 。这时,一位从外地返回山东的船客大叫一声:“哎呀不好,我这下回不了山东了!”正在这时,只听耳边想起一个震耳欲聋的声音: “ 乡亲们不要惊慌,有俺展雄在此保佑你们!”随着这一声喊,风小了,浪静了,一船人得救了。从此,人们才知道展雄投河后成了河神大王,每逢过江过河,都在保护着山东人。后人每当在江河湖海开船时,船老大总会有没有地问一句: 有山东人吗?直到船客中答应“有”才开船。</h3><h3> 汶龙庄村北地处柴汶河南岸 ,由于河水时常泛滥成灾,殃及人畜,故村民在此建“展大王庙”以祭祀展雄,并求其保佑村民平安畅顺。建庙时栽柏6株,取六六大顺之意。现古庙已废,古树仍存。古柏长势良好,并不时有人来此祭奠。</h3> <h3> 禹村程家峪原青云观内侧柏(A)</h3><h3> 树龄800年</h3><div><br></div><div> 此树位于禹村镇程家峪村原青云观内。有东西2株,此为西株。树高12.5米,胸围212厘米 ,平均冠幅9.5米 ,树高2.0米处呈西 、北、南三大枝 ,基径7厘米 ,三侧枝弯曲盘旋如龙爪,名曰"龙爪柏 ”。</div><div> 程家峪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2.1公里,禹村镇东南6.8公里处。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一1130),程氏由泰安迁此建村,因位处峪中,遂名程家峪。村内曾建有青云观,观 内植众多柏树 ,现仅存古柏2株,已历800余年,</div><div>虽略显老气横秋,但 枝 干 依 旧 挺拔,树体强健,两树错落有致,各展雄姿 。古柏历经数百年风雨,为世代村民供奉崇敬,并精心保护。</div><div><br></div> <h3> 禹村程家峪原青云观内侧柏(B)</h3><h3> 树龄800年</h3><h3> 此树位于禹村镇程家峪村原青云观内。有东西2株,此为东株,树高14.1米,胸围232厘米,平均冠幅12.4米 ,树中干直立挺拔,末梢干枯,树干2.1米处轮生5个侧枝,名曰“五股穿心”。</h3> <h3> 谷里岱家庄原三官庙内侧柏(A)</h3><h3>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谷里镇岱家庄村原三官庙 。有东西2株 ,此为东株 。树高7.5米 ,胸围175厘米,平均冠幅4.6米,上部分南、北两侧枝,北侧枝枝叶较多。</h3><h3> 说起两株树的来历 ,还与村内名人戴少田有 关 。相 传 戴 少田生于1701年,为宫内一太监 ,从皇宫出走 ,带出一批珠宝 ,后 隐 姓 埋名 ,来到谷里西5公里的地方居住 ,并在此立庄。戴少田有钱,不愁吃不愁喝 ,给他说谋的挤破了门 ,先后娶了十八房姨太太 ,但都不生育 。戴少田知道问题出自已这边 ,为了有个后代,于是想让他的姨太太“放鹰"(找相好的)。当时村南有条小河 ,河水常年不干,戴少田给他的第十八个姨太太凿了个洗脚盆 ,姨太太经常到此地洗脚 ,希望有路过的后生给自己留下个后代 。但每当姨太太与别人快成好事时 ,总会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出现 ,对姨太太说 : “ 戴少田对你不溥,你怎么能办这种事情 。”姨太太终难成好事。</h3><h3> 戴少田盼后代无望,便考虑为村里办些好事 。他出资重修了三官庙 ,庙内供奉着天官、地官、人官 ,常年香火不断。修三官庙时,栽柏数株 ,均长势旺盛 。经数百年后 ,今仅存2株,依旧生机勃勃。</h3> <h3> 谷里岱家庄原三官庙内侧柏(B)</h3><h3> 树龄300年</h3><div><br></div><div> 此村位于谷里镇岱家庄村原三官庙 。有东西2株 ,此为西 株 。树 高7.8米 ,胸 围151厘米,平均冠幅4.9米,树干直立挺拔,上部枝叶稀疏。</div> <h3> 赞古柏: 唐、雍陶</h3><h3> 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锋。</h3><h3> 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h3> <h3><br></h3><h3> 石莱观音堂村南毛猴子山顶侧柏</h3><h3>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观音堂村南边毛猴子山顶,</h3><h3>共有两株,相对而生。两株均高6米,胸围50厘米,平均冠幅4米。</h3><h3> 观音堂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7公里处。据村内碑文记载 ,明建文年间(1399一1403)建村,村内有观音庙 ,村以庙名 。文革时曾称东进,后复今名。村南小山顶上两株侧柏,,伫立顶峰已有200余年,虽无水源,但长势旺盛 。犹如哨兵,并排而立,相伴相随,目视远方。当地人称为消息树 ,并围 着 此二树有着不少传说。</h3> <h3> 石莱白马寺侧柏群</h3><h3> 树龄500年</h3><h3> 白马寺,位于新泰城西南30公里处的石莱镇境内,原名石城寺,因建于白马山上,故又名白马寺。寺内古树名木众多,犹以银杏、古柏为最。前路出口处有古柏几十株,大多树龄在500年以上 。众树枝干挺拔,叶浓欲滴,竟相生长,颇为壮观,游人无不留恋赞叹。在南山路口西 侧有两 株古柏,形状 相 似,分立两旁,似山门又似站岗哨兵,迎往来客人。相传在战争年代西边一株曾被狂风刮倒,后被村民扶起,依然长势旺盛,郁郁葱葱,成为山中独特的景观。</h3> <h3> 石莱白马寺西南出口侧柏群</h3><h3> 树龄5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石莱镇白马寺森林公园。面积600亩,柏树45株,平均高度8.7米,平均胸围145厘米,海拔184一191米。</h3> <h3> 石莱白马寺侧柏 树龄500年 </h3><h3><br></h3><h3> 赞古树: 唐、 徐凝</h3><h3><br></h3><h3> 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h3><h3>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h3> <h3> 石莱白马寺观音殿前侧柏</h3><h3>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白马寺观音殿门东。树高9.6米,胸围190厘米,平均冠 幅7.1米,干高4.5米处呈东南 、西北向两分枝 ,树干东南侧30X170厘米干枯凹陷 ,上部有节疤 ,干基北</h3><h3>侧有20X80厘米的树洞。</h3><h3> 白马寺,位于新泰城西南30公里处的石莱镇境内,原名石城寺,因建于白马山上,故又名白马寺。寺内古树名木众多,忧以银杏、古柏为最。观音殿门前有古柏2株,已历数百年,处殿门左右,犹如大殿哨兵,目视远方,相衬相伴,颇为壮观,令游人赞叹不已。</h3> <h3>  石莱孙家泉村侧柏群(25株) 树龄15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石莱镇孙家泉村原村委周围。分布面积45亩 ,有侧柏25株 ,平均高度16.7米,平均胸围121厘米,海拔196一213米。</h3><h3> 孙家泉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2.2公里,石莱镇西北5.5公里。据《陈氏族谱》记载,金大定年间(1161一1174)建村。村庄原处山傍,山间遍植柏树。现存古柏20余株,历经百年风雨,依旧青翠苍郁,村民均倍加保护。</h3><h3><br></h3> <h3> 放城清真寺侧柏 树龄600年</h3><h3> 此树位于放城镇清真寺大殿正院内。树高10.3米,胸围15厘米,平均冠幅5.5厘米。该树上部呈东西向分布2主枝,东 边 主 枝基径28厘米,西边主枝基径26厘米,其中干高2.1米处还有一枯死古枝,仅留长1.7米的枯桩。干基并生三 株 侧 柏 幼 株,树高分为3.5米、3.0米、1.8米。</h3><h3> 放城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 ,建筑布局为四合院 :,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后摇殿、南北讲堂、水房、斋房等 。据碑文记载,后人多次维修 。现寺内存有《古兰经》等十一种经典抄本 。寺内所存古柏 ,相传已有 600 余 年 历史,树 干 呈 逆 时 针 扭曲,枝干虬直,盘曲苍老。三株侧柏幼株,长势旺盛。</h3><div><br></div> <h3><br></h3><h3> 放城清真寺圆柏 树龄200年</h3><h3> 圆柏 柏科 圆柏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放城镇东街村清真寺北讲 堂 。树高8.5米,胸围100厘米,平均冠幅3.2米,树有两大主枝 ,其中向东主枝枝叶茂密 ,其余长势较弱 。西向干高2.6米处有一主枝 ,基径38厘米,枯死后留2米长桩。</h3><h3> 放城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布局为四合院。该树直立挺拔,除一枝干枯,余枝叶茂欲滴,长势旺盛,整株树虬劲苍老,与寺外一千年古槐连接,甚为壮观。</h3><h3> </h3><h3><br></h3> <h3>  岳家庄南杨庄侧柏(2株)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岳家庄乡南杨庄村东狼山岗子。树高7.5米,胸围174厘米,平均冠幅7.0米,主杆分三个侧枝 ,干上有若干瘤状突起,侧干开张角度大树冠平顶 。而位于同村土地庙东侧一株 ,则树高12.3米 ,胸围133厘米 ,平均冠幅5.8米 ,树2.2米处有三个分枝 ,侧枝分枝角度小。</h3><h3> 南杨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南17.4公里 ,岳家庄乡东南5.6公里处。据朝阳寺碑文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建村,曾名邱邻庄 。明末杨氏迁此居住 ,改名杨家庄,后 因 重 名 更 今名 。村内所存古柏二株 ,均在200年以上,两树分二处 ,虽饱经风霜,但依旧干粗枝茂,疏影苍劲,深得村民保护。</h3> <h3> 岳家庄石棚村南岭侧柏 树龄8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岳家庄乡石棚村南山。树高10.5米,胸围280厘米,平均冠幅10.7米,树干1.7米处轮生10个侧枝,其中一侧枝已干枯,树冠圆满犹如华盖。</h3><h3> 石棚村位于新泰城西南18.2公里处。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建村,因 村东沟内有三块 巨石 倾 斜 伸 出,状若石棚 ,故名 。相传 ,古柏早于立村 ,已有800余年历史,依旧枝密叶茂,冠大荫浓 ,犹如一把巨伞独立山间,傲视周边,岿然屹立。相传,村里有一石匠在距此树西100米处采石头,得了一种怪病,无法查明病因,后来找明白人至树下烧香祭拜后,方得痊愈。此事传出,再无人敢在古树周围采石动士。</h3> <h3>  刘杜法云山正觉寺侧柏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刘杜镇境内法云正觉寺门东侧。树高12.5米 ,胸围155厘米,平均冠幅4.6米,树高2.2米处有两侧枝,其中东侧枝2007年风折,下部生新枝,干基东侧有锯痕。古柏枝繁叶茂,长势旺盛,人称勇士柏。</h3><h3> 相传,此树是正觉寺的和尚云游崂山时,带来当地树苗栽植。这株柏树与当地的柏树品种不同,除了枝干挺拔,技叶浓郁外,其苍劲的树干上到处弹痕累累。</h3><h3>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军在此发生过遭遇战 。抗日英雄单昭洪率队经过此地,与日军相遇,靠此树掩身激战。单队长立于这棵古柏后,日军连发排枪,射中柏树,而树后的单队长却安然无恙 。古柏上现有九个弹孔,清晰可辨 。勇士柏之名由此而来。文革期间,寺院中有两株侧柏被砍伐 ,有人用锯杀此时,被一正义之人制止因而幸存。2007年夏季,暴雨将其一侧枝刮断 。此树另历经沧桑,仍生机昂然。</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刘杜法云山正觉寺侧柏群 树龄1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刘杜镇境内正觉寺周围 。分布面积150亩,共计100株,平均高度11米,平均胸围82厘米,平均树龄100年,郁闭度0.6,海拔237米一240米。</h3><h3> 正觉寺,位于新泰城西南14.5公里 ,刘杜镇境内,法云山之阳 。宋建中靖国之年建 。大观元年请额,金大定5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面阔三间,长11.6米,进深8.4米,高10米 ,重梁起架 ,灰瓦硬山 ,石基砖墙 ,前出厦,圆形木檐柱,鼓形石柱基 ,脊部浮雕二龙戏珠。殿原供奉释迦牟尼坐像 ,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已毁 。另有关岳合祠 ,创建于1922年,祠内原汜关羽、岳飞塑像。</h3><h3> 该寺周围遍植古树名木 ,犹以侧柏为重。但见法云山前,古柏摇曳,浓密如油,行人到此,无不赞叹。</h3> <h3> 东都平岭庄村侧柏 (A)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东都镇平岭庄村。树高10.5米,胸围140厘米,平均冠幅6.9米,枝下高3.2米,上部有5侧枝,长势中庸。</h3><h3><br></h3> <h3> 东都平岭庄侧柏群(B) 树龄1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东都平岭庄村 。树高11.7米 ,胸围400厘米,平均冠幅9.5米,树高1.5米处分为三大枝,侧枝大部分干枯,树势较弱 。树根裸露方圆近10米 ,似流瀑又像无数条蟒蛇蜿蜒盘踞 。树干分枝处呈凹形 ,据说能容四人打扑克,每逢下大雨,积水4桶有余。</h3><h3> 相传抗日战争时期 ,当地曾用此树三股树杈当做炮架,打击日本鬼子 。后来,村中曾出研究生 、大学生数名,据村民讲,此乃老树显灵。</h3><div> 据《新泰市地名志》记载 ,平岭村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 。相传此地建关帝庙时,前人曾在庙前栽柏树一棵 。几百年后,柏树长的又粗又高 。这棵饱经风霜的柏树成了平岭村历史发展的见证 ,当年八路军曾在树下宣传抗日,农报会曾在树下召开功员会 ,“ 还乡团 ”曾在它的树枝上吊打过进步村民 ,大跃进时也曾用它的树枝吊起汽灯开誓师大会 。高高的树枝上,依旧可以看到当年吊汽灯的铁环 。如今,老柏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充两生机。</div> <h3> 汶南吴山村侧柏 树龄1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吴山村土地庙前。树高13.5米,胸围392厘米,平均冠幅10.2米,距干1.6米处分东、南、西、北四个主枝,四个主枝均匀分布。</h3><h3> 吴山村位于新泰城南11公里,汶南镇西1.5公里处。据《吴氏族谱》记载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9)吴氏迁此建村 ,遂名吴家庄 ,后更今名 。相传 ,村内古柏已有1500余年 ,历经风雨 ,四个主枝,均匀分布,刚劲苍翠,高耸入云。由于年代久远,树杆基部膨大,树身凹凸起伏,东侧有多个树瘤,西向、南向主枝枯死多半 。但老干巍巍 ,新枝袅袅 ,树干粗壮敦实,更显古老苍劲。据传此树生长地原为一土地庙,后被毁。1998年村民集资与树北重建土地庙,村中节丧皆来祭拜此树 。树东边100米有一眼井 ,常年不枯,此古柏之根延伸井中,人们饮用水可治白喉等疾病。</h3> <h3> 汶南洞山后村侧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洞山后村西 。树高7.2米,胸围110厘米,平均冠幅5.6米,树冠圆满,南向侧枝顶梢干枯。</h3><h3> 洞山后村位于新泰城南16.5公里,汶南镇5.6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建村,因位处山峪 ,水源奇缺,取名上</h3><h3>无井峪,建国后,村中打出水井,改名上峪 。因重名,后更今名。村有古柏,位于村西,己历200余年 ,直立生长 ,枝叶郁蔽 ,树冠圆形,长势不衰,似一把巨伞独立村西,是在保佑村民平安。</h3> <h3> 龙廷上豹峪村侧柏 树龄100年</h3><div><br></div><div> 此树位于龙廷镇上豹峪村西南。树高4.7米,胸围88厘米,平均冠幅4.4米,枝下高1.6米。</div><div> 上豹峪村位于新泰城东13.5公里,龙廷镇南3.8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建村,此地常有豹子出没,故名豹峪。后又分上、下二豹峪。村内侧柏已有百年历史,树冠侧看如鸡形,枝叶郁敝,姿态优美,长势旺盛。</div> <h3> 龙廷崇本庄村侧柏 侧柏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祟本庄村大庙北侧山崖上。树高8.2米,地围172米,平均冠幅4.8米,</h3><h3>干高70厘米处分为东西两侧枝。</h3><h3> 崇本庄村位于新泰城东北11.2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建村。相传,村南山谷中有两条大虫,每晚到村内饮泉水,故名虫奔庄,后演化为今名 。村内曾建大庙 ,庙后有一悬崖 ,古柏树根扎于山崖石缝中 ,针枝密生而稍显下垂 ,历经 200余年风雨,依然枝叶茂密,长势旺盛。</h3> <h3> 龙廷黄业庄村侧柏(8株) 树龄600年</h3><h3><br></h3><h3> 该树高6.5米,胸围190厘米,平均冠幅9.2米,枝下高3.3米,树冠近平顶,侧枝较多,冠如伞形 ,干周围5米范围内有6条树根如龙爪般裸露 ,树干上可见丁子头 ,据说为了防止盗伐而砸的钉子。</h3><h3> 该柏群位于龙廷镇黄业村。黄业村位于新泰城东8.6公里处,据碑文记载 ,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刘氏由山西迁此建村,村南有一黄土崖,故名黄崖,后因重名改今名。黄业村中居高处,有侧柏8株,中心一株树体较大,围绕此树西向呈半圆状间隔4一5米生长有7株侧柏,据考证,该树群已有600余年历史。8株老树虽历经数百年沧桑,皆树干直立,树冠多呈圆形。主树众根裸露,强扎黄土,似鳞爪吸附于地面。众树依次排列,盘绕交错,针枝浓郁,刚劲苍翠,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树群已成村中一景,夏季村民多在此纳凉休息,而邻村慕名前来观赏者甚众。</h3> <h3> 柿树 柿树科 柿树属</h3> <h3>  羊流单家庄村柿树群 (1200株) 树龄200年</h3><h3><br></h3><h3> 该树群位于羊流镇单家庄村北。面积为480亩,约1200株,林分平均高度8.4米,林分平均胸围115厘米,平均树龄200年,郁必,闭度度0.3。海拔190一220米 。单家庄祖辈即有栽植柿树的历史传统,最早有上万株 ,现保存有12000株。</h3><h3> 柿树群中,有一株突起,树高8.0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10.8米 ,树冠圆满如一把巨伞 ,上部侧枝多 ,虬曲盘旋,如群龙飞舞。</h3><h3> 柿树树形优美,叶椭圆或长圆形 ,全缘,叶面光滑 ,叶色浓密而有光泽 ,秋季叶色变红,叶背或叶柄有绒毛。花钟状,黄白色。果圆或方形 ,色红或黄 。果实成熟后色泽鲜艳,至落叶后仍悬挂于树上,极为美观,是很好的观叶、观果树种。果实味涩,脱涩后味甘。种子扁平 。性耐旱 、耐寒 。果供生吃 ,或制柿饼、柿酒等。树供观赏。中医学上用柿蒂或柿饼入药 ,柿蒂性温 ,味苦涩,功能下气降逆,主治呃逆、嗳气等症 。柿饼炙炭 ,可治便血。一般用嫁接法繁殖。</h3> <h3>  石莱白马寺柿树群(20株)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群位于石莱白马寺林区。共计20株,面积15亩,林分平均胸围123厘米,海拔185一200米。</h3><h3> 白马寺,位于新泰城西南30公里处的石莱镇境内,原名石城寺,因建于白马山上 ,故又名白马寺 。创建年代不详 。寺内古树名木众多 ,犹以银杏 、古柏为最 ,其它树种不在少数。后院柿子树20余株,树龄在200余年 ,众树枝干挺拔 ,枝叶浓密 ,相衬相伴 ,竟相生长,颇为壮观,令游人赞叹不巳。</h3> <h3> 放城上峪村南山柿树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放城镇上峪村南山。树高9.1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11.2米。</h3><h3> 上峪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3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记载 ,清顺治年间(1544一1661)建村。村被群山环抱,遍山古树名木。村南山脚下浓林密布,所植柿子树已有200余年 ,北侧根裸露 ,两侧根下面包有石快 。其树干挺拔,枝叶浓密 ,冠幅阴郁 ,长势旺盛,秋季来临,橙黄色柿子挂满全树。</h3> <h3>  刘杜南流泉村东山柿树(2株) 树龄1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刘杜镇南流泉村东山南部。有两株柿树,东西相距2.1米,两树树根裸露并融合一体,远看是一株,近看是两株,称 “ 姊妹 ”。</h3><h3>东边一株,树高10.6米,胸围130厘米 ,平均冠幅11.4米 ,枝下高1.7米;西边一株 ,树高10.6米,平均冠幅11.4米,地围160厘米,枝下高80厘米 ,上部分东西两侧枝 ,胸围分别为130厘米、125厘米。</h3> <h3> 汶南鲍音村柿树 树龄14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鲍音村。树高5.5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4.8米,枝下高2.0米,上部10个分枝。</h3><h3> 鲍音村位于新泰城南13.4公里处,汶南镇西南3.7公里。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李氏由南鲍音村迁此定居,因人烟稀少 ,野兽出没 ,常有豹子的声音,取名豹音,后演化为今名 。村边柿子树原为软枣林 ,已有140余年历史 。由于天长日久 ,风雨侵蚀 ,原树已呈疲态。2004年始嫁接为柿树,现长势良好。</h3><h3> 柿树属落叶乔 ,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栽培,分布地域较广 。它5一6月开花 ,9一10月果熟 ,果实营养丰富 ,可降压 、健胃 ,加工柿饼 ,柿霜可治口疮 、喉炎。叶可代茶,柿蒂、根皮可入药。古人赞柿树是夏可得荫、秋可观叶、冬可食果的宝树。</h3> <h3> 龙廷九顶凤凰山柿树群 (600株) </h3><h3> 树龄200年</h3><h3><br></h3><h3> 该树位于龙廷镇九顶凤凰山前后。主要分布于将军堂 、上演马 、下演马、稠布河、马庄等村,面积750亩,柿树600余株,平均树龄200年 ,林分平均胸围120厘 ,郁闭度0.3,</h3><h3>海拔381一442米。</h3><h3> 相传这座植满柿子树的大山,本来没有名字。有一年,一对凤凰飞到新泰大地,想找个地方住下来。这天,它们来到这九座山头的上面 ,仔细一看 ,觉着很有灵气 ,就打算住下来。要知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凡凤凰落地肯定是一快风水宝地 。这两只凤 凰 决 定 住下来 ,于是 ,就缓缓地落在了山间的山梁上。它们很快搭好窝,并在窝里产下凤凰蛋,准备孵化小凤凰。可巧,这天夜里,山梁突然响起“扑通扑通”刨地声。原来,当地有盗贼,正趁着夜深人静在半山腰盗墓。这声音居然把凤凰给吓跑了。</h3><h3> 后来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 ,见山有九顶,又落过凤凰,于是,就把这山叫做了九顶凤凰山 。虽然 ,那对惊走的凤凰再也没有回来,但九顶凤凰山下树木苍翠,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遍地柿树,长势旺盛,秋来山前,一片橙黄,甚是迷人。</h3><h3><br></h3><h3><br></h3> <h3><br></h3><h3> 泉沟莲花山前板栗树 树龄200年</h3><h3> 壳斗科 栗属</h3><div><br></div><div> 此树位于泉沟镇境内莲花山林场山门里盘道上 。树高6.9米 ,地围230厘米 ,平均冠幅13.5米,树干90厘米处分为四大侧枝 ,侧枝自然开张如手掌,故名“ 佛掌立子 ”,树上系满了红绳,被人奉为圣树 ,拜树求子 、求平安成为习俗。</div><div> 板栗树在当地又称吉祥树,其 果 实 叫 栗子。人们借其树型和果实之谐音 ,把它命名为</div><div>“佛掌立子”。“抚摸树,能增福。”当地百姓相信摸摸这棵树 ,能给自己和远方的的亲朋好友带来 福 气 。不 少 游 客 到 此 便 把红丝带系在树上,每一根都含有一个美好的心愿。</div><div> 板栗为著名干果,栗果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种仁富含淀粉和糖 。我国北方板栗具甜、香 、糯的特点 ,驰名中外 。树皮 、壳斗 、嫩叶、木材的髓部可提取栲胶,叶可饲养柞蚕。</div><div><br></div><div><br></div> <h3>  放城上峪村南山板栗树 树龄100年</h3><div> 壳斗科 栗属</div><div><br></div><div> 此树位于放城镇上峪村南山。树高8.9米,胸围190厘米,平均冠幅12.2米,干基东西侧根裸露,树势旺盛。</div><div> 上峪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3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记载 ,清 顺 治 年间(1544一1661)建村。村被群山环抱 ,遍山古树名木 。村中南山遍植板栗 ,均长势旺盛 。板栗是果实和木材兼用的优良树种。栗实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据《本草纲目》记载: “栗子熟 者 可食 ,干 者 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 ,疾苦可以备药 ,辅助粮食,以养民生。”板栗可以益脾补肝,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div><h3><br></h3> <h3> 新甫公岭庄村酸枣树 树龄200年</h3><h3> 鼠李科 枣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公岭庄村。树高6.8米,胸围110厘米,平均冠幅6.6米,树干被雷击失去一半,仅留1/2,上部有三侧枝。传说村民有砍枣树皮治猪病的习惯,后来有人 夜 晚听到枣树的哭泣声,以为神树,遂无人再 砍 此树,树保存至今。</h3><h3> 酸枣俗称棘针,常为灌木,稀少乔木,多见于山、沟崖处,罕见成树成材。古人云:“荆棘之,焉能成材 ? ” 。此树干通直粗壮 ,枝繁叶茂。历经百年,仍生机勃勃 。花开季节,黄绿色的小花缀满枝叶间,蜜蜂云集,上下舞,“嗡</h3><h3>嗡”之声,不绝于耳。果实成熟时,似繁星闪烁于绿云之间,别有一番景象。</h3><div><br></div><h3><br></h3> <h3> 青云尹家庄村流苏树 树龄300年</h3><h3> 木犀科 流苏树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尹家庄村民尹燕兴院外 。树有2株 ,一老一少 ,老的约300年,树高7.8米,胸围220厘米 ,平均冠幅7.8米,枝下高1.5米处萌生一侧枝 ,基径4厘米,上部分西北、东南两侧枝,基本 干枯,两侧枝基径48厘米,东南侧枝干北生一新枝。小树位于老树西侧,胸围102厘米,长势旺盛。</h3><h3> 流苏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绿化观赏树 种,亦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由于流苏树的小花含苞待放时 ,其外形 、大小 、颜色均与糯米相似,花和嫩叶又能泡茶,故也称作糯米花、糯米茶 。树姿态优美,枝叶茂盛 。春夏花繁时,白雪压树,蔚为壮观 。花瓣狭长线状,清秀典雅,馨香宜人。</h3> <h3> 果都完小院内流苏树 树龄200年</h3><div> 木犀枓 流苏树属</div><div><br></div><div> 此树位于果都镇果都完小院中。树高17.6米,胸围158厘米,平均冠幅18.0米 ,树皮浅纵裂,枝下高5.1米,上部有4大侧枝,小枝虬曲盘旋如龙爪状。</div><div> 该树每年春季开花 ,花香胜桂 ,绚丽夺目 ,香气袭人 ,村人视为一景 ,大多前来赏花。</div> <h3> 石莱玉皇庙村流苏树 树龄300年</h3><h3> 木犀科 流苏树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玉皇庙村村民 马 新 广院中。树高8.5米,胸围205厘米,平均冠幅10.9米 ,距地高1.4米处分为东 、西 、北向三大侧干,东侧干直立较旺盛,西侧干顶梢干枯,最小 侧干基 径 23.6 厘 米 ,最大侧干基径 49.4厘米。</h3><h3> 玉皇庙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0.3公里,石莱镇南3.5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清道光年间(1823)建村,村内有玉皇庙,村以庙名。村内流苏树,早于建村,树冠圆满,长势旺盛。流苏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绿化观赏树种,亦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每年4月末开花,绚丽夺目,香气袭人,远看英姿婆裟,如雪后仓松,近看花团如桂。</h3><div><br></div> <h3> 石莱东风村流苏树 树龄200年</h3><h3> 木犀科 流苏树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东峰村东部山坡处。树高9米,胸围180厘米,平均冠幅8米。</h3><h3> 东峰村位于石莱镇西南3.6公里处,据史书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一1627)建村 。原名龙宝庄 。1966年改今名 。村东流苏树 ,树冠圆满,长势旺盛 。流苏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绿化观赏树种,亦是制作盆景的材料 。每年四月末开花 ,绚丽夺目 ,香气袭人,远看英婆裟,如雪后仓松 ,近看花团如桂 ,碎银万点,过往行人无不称奇。</h3> <h3> 刘杜龙华庄村流苏树 树龄200年</h3><h3> 木犀科 流苏树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刘杜镇龙华村中部一水井 旁 。树高14.8米,胸围200厘米,平均冠幅15.3米,树皮浅纵裂,干高1.5一2.2米处分4枝。</h3><h3> 龙华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0.1公里,刘杜镇西5.2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明天启年间(1621</h3><h3>一1627)建村 。村内流苏 ,枝叶茂密 ,长势旺盛。每年4月开花,绚丽夺目,香气袭人。村人视此树为村中一宝,均倍加爱护。</h3> <h3> 龙廷山根村流苏树 树龄100年</h3><h3> 木犀科 流苏树属</h3><h3><br></h3><h3> 此 树 位 于 龙 廷 镇 山 根 村 李 家 葫 芦 村民李学举院门口。树高13.2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9.1米,树干北倾,树皮浅纵裂,</h3><h3>枝叶茂盛。</h3><h3> 流苏树,俗称牛筋子,木材坚硬,纹理细致美观 ,嫩叶可代茶 ,幼树为嫁接桂花砧木。春末 ,百花满枝 ,味美芳香 ,为优良观赏树种。此流苏历经数载,依旧盘根错节 ,虬枝峥嵘,状为华盖,古色古香 。每到开花季节,老树依然绽放满树花团,宛若浮云,芳香四溢。</h3> <h3> 石莱大李家庄村黄连木 树龄400年</h3><h3> 漆树科 黄连木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大李家庄村西南。树高7.9米 ,胸围262厘米 ,平均冠幅10.6米 。树生长于河岸近二十米高的悬崖上 ,探出悬崖的树枝足有五六米远 。主根裸露,基部扎于岩石中,干基侧枝东南延伸如龙爪探海 ,上部东南、西北侧枝间有裂缝 。树冠阔大雄伟 ,枝叶秀丽繁盛 ,早春嫩叶红色 ,入 秋 叶 变 为橙 红或橙黄,雌花序红色似鸡冠,观赏价值高。树后是土地庙,常有乌鸦在树上垒窝抱窝,并由此引发了传说故事。</h3><h3> 相传,村西有三口之家,儿子两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抚养孩子,百般疼爱,反倒把孩子给宠坏惯瞎了。孩子十八、九岁时,变得好吃懒做,还时常打骂老母。一次,儿子在老黄连树下坐着玩,看到树上两只小乌鸦,嘴里叼着蚂蚱 ,喂趴在窝里的老乌鸦 。孩子越看越难受,觉着对不起母亲。这时,他见母亲讨饭归来,便叩头去迎母亲。母亲以为孩子捡路边石头来打自己,万念俱焚,一头拱到路边石上碰死。此传说提倡孝道,在周边地区影响很大。乌鸦尚知反哺,羔羊尚能跪乳,况人乎?</h3><h3> 眼下老树再发新枝,乌鸦尚且频落。</h3> <h3>  刘杜法云山正觉寺黄连木(A) 树龄100年</h3><h3> 漆树科 黄连木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刘杜镇境内正觉寺院西石坝上。树高5.5米,胸围92厘米,平均冠幅4.7米,树皮方快状剥落,树势旺盛。</h3><h3> 正觉寺,位于新泰城西南14.5公里,刘杜镇境内,法云山之阳。寺内寺外,遍布古树名木 。黄连木只是其中的一种 ,此处两株黄连,分处寺东、西二处 ,但两相生长 ,蓬勃旺盛,甚是惹人喜爱。</h3><h3> </h3> <h3>  刘杜法云山正觉寺黄连木(B) 树龄200年</h3><h3> 漆树科 黄连木属</h3><h3><br></h3><h3> 此树位于刘杜镇境内正觉寺院东 侧 柏 林中。树高8.6米,胸围120厘米,平均冠幅 7.4米,树皮方块状剥落,树根扎于石灰岩中,长势较旺。</h3><h3> 黄连木乃落叶乔木 ,偶数羽壮复叶 ,互生,小叶10一14个,披针形,先端长尖,基 不斜歪 ,全缘 ,幼 时 有 毛,后 无 毛 或 近 于无毛 。春天开花 ,圆锥花序。核果近球形,红色或紫蓝色 。适应性强,喜光,深根生,生长较慢 。木 材黄 色 ,坚 硬,细 致 ,耐 久 ,供 建筑、细木工等用。果可榨油供工业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