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是的学科之一,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21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而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各学科中,与心理健康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科了。所以,生物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该钻研教材,寻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突破口。 </h3> <h3>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就学生心理问题的突破做了初步的探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h3> <h3>(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h3><h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h3> <h3>(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h3><h3>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h3> <h3>(三)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h3><h3>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h3> <h3>(四)重视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h3><h3>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h3><h3> 一个健康的学生,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每一个生物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钻研教材,挖掘可教育内容,对学生既给予知识上的教育,也帮助他们使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所以,作为生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在生物教学中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的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