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拿高考状元说事儿啦!

陈一筠

<h3><br></h3><div>&nbsp;&nbsp;&nbsp;&nbsp;去年,有位朋友来向我诉说一件令他很伤心的事:他那独生儿子因临场没发挥好,以十几分之差无缘梦寐以求的本县高考状元之美誉,而平日学习不如他的那位女生却荣登榜首。他为此悔恨至极,已卧床三天不思茶饭。宣称今年任何高校都不上了,明年再考,不当状元不罢休。后来,几经劝解,又经老爸托关系,勉强进了一所重点大学,但内心仍旧很郁闷,半学期了,还想退学。</div><div>&nbsp;&nbsp;&nbsp;&nbsp;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发榜之日了,我不由得想起那个孩子的事来。</div><div>&nbsp;&nbsp;&nbsp;&nbsp;就以往的情形看,高考成绩揭晓前前后后,媒体炒作甚欢,“状元”们自然光环闪耀,欢欣鼓舞,但更多的考生却在失落、苦闷、伤感。</div><div>&nbsp;&nbsp;&nbsp;&nbsp;记得曾经看过央视一台节目,把若干年前的 4名高考状元捧了出来,有什么CEO,有电视台女主持,有IT业老板,等等。 “主角”们展示了他们独特奇妙的“成功”秘诀,评点嘉宾添油加醋,主持人则按“既定方针”大肆鼓噪,让状元们的英雄壮举更值得喝彩。</div><div>&nbsp;&nbsp;&nbsp;&nbsp;其实,电视秀场还稍显稳重,而纸媒体的爆炒则更加火辣。不信,网友们注意即将沸腾的大、小炒锅吧,看看哪个锅里炒出的美味佳肴更让人垂涎。</div><div>&nbsp;&nbsp;&nbsp;&nbsp;就拿电视台那个有所“矜持”的节目来说吧。被选出的 4位状元,男的英俊潇洒,女的靓丽风采,他们是从历届高考状元中拔出来的幸运儿,“人尖尖”。而那些长相不出众,事业一般般的“状元”当然登不得大雅之台,更不用说那些曾有过“状元”桂冠,却在后来的事业上一筹莫展的等闲之辈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我在这里无意去评说“状元”本身,而更愿关注那些被“状元”的炒作热潮压抑的大群少男少女,还有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及其他受到“株连”的亲属们。</div><div>&nbsp;&nbsp;&nbsp;有一年暑假,我在北京“希望热线”做志愿者。一位少女的求助电话让我十分震惊:“阿姨,我代表 8个想自杀的女孩,我们都是高考的落榜生,没活路了。请你告诉我们,哪种死法最不痛苦呢?我们8个人意见不统一。”我在电话里劝了她一个多小时,她没有几句应答,只听见她和另外几个女孩的哭泣声。当时,我们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功能,我无法寻找那 8位女孩的踪影,她们后来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从此,我每年都很留意高考前后的媒体动向。伴随着“状元”们的英雄壮举,总有数不清的失望者、痛悔者、悲哀者,有的心灰意冷,甚至有的痛不欲生。</div><div>&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教育怎么啦?难道每年那几十、几百个“高考状元”就是国人的骄傲?教育界的体面?媒体的兴奋点?抑或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div><div>&nbsp;&nbsp;&nbsp;&nbsp;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才之路,总是与其先天后天的各种条件分不开。“成长”的标准应当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健康、阳光、乐观、向上;而“成才”的标准却大不一样:成为一个原子能专家是“才”,成为一个优秀木匠也是“才”。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些状元,与当年的高考“状元”几乎毫不相干。央视捧出的那几位“状元”,在升学考试中就算优秀吧,但那些更优秀而不是高考“状元”(甚至不曾有资格参加高考)的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优秀员工等等,怎么就不能也在此时由媒体宣传一番呢?</div><div>&nbsp;&nbsp;&nbsp;&nbsp;我参加“青苹果家长学校”在全国各地的咨询活动已有十余年了。前几年那些愁眉苦脸来求助的父母,开口闭口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家教补课之类的话题,升学考试成了家长和孩子心中的最痛。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十多年家长的苦心、孩子的奋进,都围绕着一个目标——上大学、上重点大学,而孩子的健康、快乐、阳光、向上等等统统被置之度外。其结果,孩子们两极分化,一极是“高端”的佼佼者,一极是“低端”的平庸之辈。“高端”们每天披星戴月地拼搏,搏到高考的那一天,虚脱上阵的有,神情恍惚的有,当场晕阙的有,临阵退场的有。到了发榜那天,每个省、市、县各有一名“状元”,几名、几十名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幸运者,而其余“非重点”的,多半感到自己“失败了”、“太不幸”。有的不服气,接到录取通知书仍旧郁闷不止,誓死要等来年再搏上“重点”。而那些委屈上了“非重点”的学生,只好降低期望,心想混到毕业总能找个饭碗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考上“重点”的“高端”们后来又怎样呢?当然,有些会勇往直前,继续苦战,也有少数终于熬不住了:神经衰弱、心理障碍、行为异常、情感熬煎。于是就有退学、逃学、休学、自残、自毁及至成为刘海洋、马加爵之类的怪物与罪犯。高校里的自杀、杀人案件频频见诸报端和互联网,难道不说明成长输给了“成才”吗?这才叫真正地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啊!</div><div>&nbsp;&nbsp;&nbsp;&nbsp;这两年,“青苹果家长学校”的情形有了改观:家长们开始带着孩子的情感发育、人际交往、人格健康等问题来求教老师,一些父母卓有见识地表示:“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有后劲就好。中考、高考分数不是孩子未来前程的标杆。”的确,如今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用“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的心态毁及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孩子来补救啊!</div><div>&nbsp;&nbsp;&nbsp;&nbsp;解读每年中、高校学生的那些情感、心理故障乃至人生悲剧,面对自家孩子的压力与风险,不少家长们的态度已开始转变了。然而,当一年一度的媒体“高考状元秀”铺天盖地而来之时,家长和孩子们的内心又开始不平静了:是按各自的条件和路径成人、成长还是按“状元”竖起的标杆拼命追求“成功”、“成才”?正确的回答当然是前者,但媒体发动的高考状元“成才”攻势,搅扰得成长路上的孩子及其父母们一刻也不得心安;而那些因“高考定榜”而名落孙山的失意者们,又如何在媒体的鼓噪声中和“状元”们那“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分震慑之下去阳光地面对未来?</div><div>&nbsp;&nbsp;&nbsp;&nbsp;媒体的“状元”喧嚣可以休矣,请别再拿“尖子生”说事儿了。酷暑天气,广大青少年及其父母们已足够躁烦。如果某几位编辑记者实在找不到发表惊世之作的题材,不妨去附近的少年管教所、戒毒所或者心理病诊所转一转,在那里,或许有更令媒体兴奋的“热点”呢!</div><div>&nbsp;</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