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f you're lucky enough as we were, to walk this track without seeing another soul, you'll really believe you've visited the end of the earth......</h3><h3>2017年6月10日凌晨4点,一行八人从奥克兰出发,一路向北,驱车往返约520公里,沿着布雷特角半岛(Cape Brett Peninsula)凹凸崛起着7座山峰的陡峭山脊,每人负重十几公斤,跋涉近40公里,于次日晚上10点返回奥克兰家中。对于这场两天一夜历时42小时的美丽邂逅,上面那段文字,是我读到的最精彩贴切的描述,那是在几乎筋疲力尽时,却发现你正融入于海天茫茫的世界尽头......</h3> <h3>地图是告诉你方位的,而这张地图是告诉你风景的。布雷特角半岛位于新西兰北岛奥克兰以北约260公里的东海岸,半岛的直线长度仅约15公里,图上看起来,她是那么肆意地舒展着,如水袖般飘舞着伸向世界的尽头</h3> <h1 align="center"><b>海天苍茫之人间仙境</b></h1><h3>Cape Brett步道从美丽的Oke Bay开始, 顺着半岛延伸,至顶尖的Cape Brett Hut终止,全长约17.2公里,是新西兰最美丽的步道之一,曾经入围"世界最佳100步道"</h3> <h3><br></h3> <h3>海湾清澈见底</h3> <h3>岛屿湾-岛岛相望,湾湾相连......</h3> <h3>光影的璀璨交织......</h3> <h3>极尽奢华之海景豪厕~世界上唯一可以将门大敞遥开地如厕之所</h3> <h3>Deep Water Cove</h3> <h3>Deep Water Cove 海岸边一片片盛开的马蹄莲</h3> <h3>透过婆娑树影,海湾依稀可见</h3> <h1 align="center"><b>七梁八湾之通天栈道</b></h1><h3>传说,布雷特角半岛(Cape Brett Peninsula)上有七座形态各异的山峰,代表了七搜毛利战船,大约700年前正是这七艘战船把毛利先祖从哈瓦依基(Hawaiiki)带到了长白云之乡(Aotearoa, 毛利语,意为长白云的故乡)---新西兰,在毛利历史的早期,这一地区是相当富庶的,如今在很多地方还依稀可见大量古村庄的遗址。</h3> <h3>悬崖造就绝世美景</h3> <h3>左右天海苍茫,眼前山脊纵横,脚下陡坡跌宕......</h3> <h3>山道蜿蜒,依稀可见</h3> <h3><br></h3> <h3>每一步跋涉都会幻化作绝世佳景入眼而来......</h3> <h3>站在半岛最窄的地方,270度视角扫一下......</h3> <h3>斜阳下的最后一道山梁,山那边将是......</h3> <h3>这行小黑字很给力!-最简洁朴实的鸡汤</h3> <h3>最后一个标识牌告诉我们离目的地不远了!</h3> <h3>海天尽头......</h3> <h3>追溯一下,在布雷特角半岛顶端为附近海面往来船只发出航行指示标示,已经有大约一千年的历史了,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二战中也为新西兰的国防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个360度视野的半岛顶端,早在1874年就被讨论作为设立灯塔的最佳选择,但是正式决定在这个位置建立灯塔则是到了1907年才被政府批准通过。</h3> <h3>布雷特角灯塔始建于1909年,并于1910年2月21日晚上向太平洋发出第一道指示光标,灯塔建成伊始一直是人工操作,直到1978年才改为全自动操作系统。灯塔坐落在布雷特角半岛的顶端,于海平面之上490英尺,灯塔高35英尺,指示光标闪动间隔频率为30秒,在晴朗的天气下,可视距离为29英里。</h3> <h1 align="center"><b>海天尽头画中小木屋---Capt Brett Hut</b></h1><h3>这个如梦境般的小木屋,之前是这里三座灯塔守望者的住处之一(另外两座建筑已经拆除了),灯塔自1978年改为全部自动化之前,一共有26位守望者和95位助理在这里驻守过,1996年新西兰环保署将这所灯塔看守者的住处,装修改建为徒步者的宿营之地,并且特意将房顶漆成耀眼的红色.</h3> <h3>一整天七梁八湾的艰辛跋涉,为的就是追寻那个如梦的画中小木屋~翻过最后一道山岭,海天尽头,这个红顶白墙的小木屋便于金色斜阳中越入眼帘……</h3> <h3>木屋紧邻的海湾刚好面朝西北,我们便邂逅了这一场绚丽的日落......</h3> <h3>这个Hut一共有28个床位,今晚应该入住了二十多人</h3> <h3>右边👉那双是我的新战靴,第二次随我长途跋涉,她将陪伴我继续南征北战……</h3> <h3>木屋里没有电,每人只能使用自带的头灯照明,木屋的厨房有煤气灶,可以将经过处理的雨水烧开后饮用</h3> <h3>步道的路况除了地形的复杂和艰难以外,经常是泥泞不堪的,所以,全新西兰所有的hut都有一条统一的严格规定,就是徒步鞋和登山杖是不允许进入hut里面的,每一个hut都会有这样一个门厅,给所有住在这里的人摆放徒步鞋和登山杖</h3> <h3>凌晨5点一觉醒来,月光透过窗户洒满整个屋子,看一眼下铺正在酣睡的子乔,她整个人完全沐浴在月光中,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月色,我一骨碌爬起来跑到屋外,海浪声轻柔得你要仔细竖耳倾听才能够听到,远处月光把海面流洒出一条亮线,毕竟是初冬了,夜里天气很冷,于是进屋秉烛夜读这本Cape Brett Lighthouse-Hut Book,便有了上面关于灯塔和这hut的由来。</h3> <h1 align="center"><b>与日月星辰的绚丽约会</b></h1><h3>第一天近8小时的翻山越岭,在攀越过最后一道山脊之后,海天尽头,一抹绚色的冬日斜阳,将远处平静的海面和近处绒绒的草甸,涂抹得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柔丝锦缎一般,那个天边小屋,更是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h3> <h3>那天正值农历五月十六,南半球,初冬,戌时,望月;海天尽头的晴朗夜空,满月飞明镜(感谢刘老师这张带有环形山的望月杰作)</h3> <h3>有人居然从小屋里把床垫搬到海边洒满月光的草地上,头顶皎月,枕着海浪🌊声与星辰守望了整晚,后悔我怎么没想到这招!</h3> <h3>第二天清晨,天际晨曦渐明,匆匆收拾行囊出发,奔向灯塔......</h3> <h3>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日出🌄了</h3> <h3>扇尾鸟是新西兰特有的鸟类,尤其在北岛山林中最常见,我们一路跋涉,不断有扇尾鸟儿扑闪左右,我一路都在用手机捕捉着这灵巧的小精灵,那羽扇,竟在这熹微晨光下变得如此通透……</h3> <h1 align="center"><b>知命之年无忌八行侠</b></h1><h3>此番一行八人,平均年龄52.25岁,有的早已是祖父祖母了,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特别的身体条件,两天一夜42小时拼下来,证明一件事:徒步,绝不仅仅靠体力!</h3><h3>一个小插曲,这次徒步计划刚一出笼,我就被资深徒友告知,这是一条会走断腿的路!这阴影着实够阴!第一天的负重长途跋涉,虽然没至于被累垮,但是要承认一路上还是在咬牙坚持,除了美景的震撼,实际上心里也在嘀咕一件事:第二天我们是真的要原路走回的么?所有的七梁八湾,今天怎样翻过去的,明天就要怎样翻回来!我们还行么?!晚上吃过晚饭,坐在hut门口小木桌边,赏月,听浪,我找准机会弱弱地问大侠队长-Jackie:明天我们要不要乘water taxi回去呀?月光下,他闪着炯烁的目光,看了看我,用极其平静和缓地语气吐出这几个字:这不符合徒步精神啊!</h3><h3>我,何等的无地自容!不是有体力就可以徒步的,要有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非要把这次徒步写出来的原因之一,因了这几个字,我第二天真的走起来分外轻松!<br></h3> <h3>手机随拍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捕捉到这种曼妙瞬间!</h3> <h1 align="center"><b>后 记</b></h1><b></b><h1><br /></h1><h3>感谢队长"悠闲山云间"和Jackie的组织安排,周三晚上预测周末天气尚可,提出计划,周四晚上再次确认天气可行,立即抢订hut, 周五晚上稍事准备,周六凌晨出发,42小时后平安返回!</h3><h3><br /></h3><h3>感谢全体8位雷厉风行的队友,疾如风,徐如林,一路相互扶携,欢声笑语,使这次虽然没有"走断腿",但委实艰辛的跋涉变得轻松而欢快!</h3><h3><br /></h3><h3>感谢"悠闲山云间"完美的"月下飞天镜";感谢Jackie, May,秀玉,子乔,高青和Maggie留住的每一个欢乐精彩瞬间!</h3><h3><br /></h3><h3>其余所有风景图片均为徒步途中手机随拍。世间美景万千,其实重要的并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与风景邂逅的经历……<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