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家乡在大凉山的越西县,那里山青水秀,清晨推开窗户便能看见晶莹剔透的阳糯雪山,一条大河从县城东边流过,它就是越西河。</h3> <h3> 这里的山山水水写满了我的思念,从越西河到中所坝的水观音,从越西中学大门对面那一汪清泉叫水泉眼,到野炊的箐沟,行走山水间,不由泪流满面,不要问我为何饱含泪水,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h3> <h3>2017年4月,我们踏上了回乡的路。</h3> <h3> 回乡的路弯弯曲曲十八拐,离县城越来越近,越西,阔别32年,我回来了!</h3> <h3>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越西,我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h3> <h3> 魂牵梦绕的故乡,今天,我翻山越岭终于踏在乡土上,千言万语竟无语凝噎。</h3> <h3> 北城小学,童年时光全部在这里渡过。曾记得学校放学后,教师子女的我们在学校捉迷藏,夏天学校放假我们就把教室作为玩耍的地方。那时,白天上学,晚上就耍,天不黑,父母不呼喊是不回家的,那真是快乐的时光啊😄</h3> <h3> 小学,记忆最深的是五好学生的大哥和校长站在一起,在周一学校操场上,我们就站在下面,他和校长一起面对全校师生说些什么我听不懂也从来不听的什么什么,只是知道大哥反正是被校长表扬了吧😄</h3> <h3> 这里是小学老师住的四合院坝,背后便是那棵杏子树。儿时的我经常象跟屁虫一样跟在哥哥后面瞎闹,既便过了30多年,哥哥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耍时,总还会被问起我这个淘气妹现况😜😛</h3> <h3>我再也寻不到从前的影子,院子,树子😭</h3> <h3> 现任北小校长介绍现在学校已有学生800多人,只是再没有了以前的影子。曾经的四合院式的宿舍,院坝中种着老杏子树,杏子成熟就摘下,每个班1一2盆,同学们都眼巴巴盼着分杏子;那时上下课是一个老爷爷摇铃,一边走,一边摇铃,大家听到下课铃声便一下子来了精神,小兔子般跳出教室。</h3> <h3> 这是越西中学,最早走进中学是因俩个哥哥上初中。在我眼里,上中学的哥哥好了不起,背书包都不再横着跨而是竖跨,更重要的是他们晚上也要读书。于是,我万分羡慕地跟在他们身后去中学,看他们晚上学习,透过玻璃,日光灯把教室照得透亮,老师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下晚自习,再不是摇铃而是门卫按电铃,下晚自习铃声响了,哥哥们才走出教室。</h3> <h3> 越西中学教学楼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作为省重点中学,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的配备,它丝毫不比内地中学差。但凡那个年代从越西中学毕业的学生应该不会忘记一位音乐老师章仲杰老师,但所有的学生私下却称呼他为嗦嗦咪😜😜</h3> <h3> 待到我上中学时,莫名其妙进了宣传队,于是每周的劳动课都去排练节目。那时,劳动最光荣,我真想做劳动积极份子。初中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把哥哥们藏在被子里、枕头下的小说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翻找出来,然后躲在不被他们发现的地方偷偷阅读。😆😆😆</h3> <h3> 这里曾经是小球场和另一栋教室,记得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徐老师,他教过两个哥哥。但最出名的应该是既教过哥哥又教过我的数学老师朱老师,他的教风是从来不正眼盯我们,眼睛要么盯天花板,要么盯窗外。冬天寒风一吹,他鼻涕挂在嘴角,便横过手臂擦在袖子上,转过身在黑板上继续讲解方程式。</h3> <h3> 马厂河坝,这里曾经住过上山下乡的一批知青。作为学校宣传队的我们专门坐车为大哥哥大姐姐表演节目,那时,好羡慕他们那战天斗地的豪情。</h3> <p class="ql-block"> 从越西县城去往新民镇,途经天皇杠,现在叫天皇寺!</p> <h3> 越西师范校,这里是父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这时的我已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梦虫儿了。父亲是个有梦想和实干的人,他要营建一个象模象样的师范学校。</h3> <h3> 这是父亲规划建设的教师宿舍,有楼房,有水池假山,园中种植树木,可能也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之意吧,故而在圆门两边书写着: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横批:春风化雨。</h3>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父亲亲笔手书的对联。</p> <h3> 无论是修教师宿舍还是修学生宿舍、游泳池,没有资金,父亲专程到省教育厅申报申请要资金;没有水泥,父亲到峨眉买水泥,到沙湾火车站订车皮运水泥,一砖一瓦无不凝结父亲的心血。</h3> <h3> 我们家就住在最边上,转角那间便是我的书房兼卧室,在这里我读了更多的课外书籍,《茶花女》、《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h3> <h3> 师范校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请了一位当时的伙食团会计李老师,一个重庆女知青给我专门辅导英语。李老师极为认真负责地按时叫我到她那儿上课,她一个单词、一句话不厌其烦地教,我的英语有了突飞猛进的长进。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她借了许多的名著给我看,《简爱》、《巴黎圣母院》、《三条火枪手》等等,她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h3> <h3> 这是教师宿舍楼,要想留下老师,必先安顿好他们的衣食住行,只有让他们安居,才能发挥他们热忱的工作激情。</h3> <h3> 如今树木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学校早已不复存在,而父亲也在2009年的冬天永远离去,如果他尚在,看到眼前的废校,不知是如何的心碎。</h3> <h3> 这里曾是花坛,每届毕业生都会在这照毕业合影留念。</h3> <p> 这是父母在进入师范校大门右拐的林荫小道上拍摄的照片!</p> <h3>树还在,人已去……</h3> <h3> 离开师范校,校内参天树木花开烂漫,遗失的美好竟无从拾起。</h3>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1年4月,我大哥回到了越西,然后专门去了师范校拍摄的这个视频。</p> <h3> 老城区没什么变化,老街房顶上面各种电线蜘蛛网般密布。</h3> <h3> 这里曾是老城中心叫钟鼓楼,三十多年没怎么变,只是墙体斑驳,依稀感受得到夕日的热闹。</h3> <h3> 这条老街,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去街上买菜。记得一次正买菜,突然不知从哪儿钻出一个大哥哥,兴奋激动地拉住母亲的手不停地叫,张老师,张老师,我现在在农场工作,并且已经入团了,张老师,感谢你对我的教育、帮助,把我这个只想逃课、经常打架的学生从悬崖边拉回来,如今我已成了农场的骨干,我一定要象你说的,努力工作,好好做人,那场景至今常浮于眼前,让人难以忘记。</h3> <h3>这里曾是县医院,如今只是城区诊所。</h3> <h3> 西街是最热闹的街,这里有家饭店,只在早上卖豆浆油条,去迟了便买不到,那时能吃上豆浆油条真的不错。</h3> <h3> 这是我最爱吃的油茶,用米研磨成浆再熬成米糊,撒上油炸的黄豆、馓子、葱花、盐、花椒面,香酥脆。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油茶店如今成了街边的小吃摊,也难怪,现如今人们口味提高了,火锅、烧烤、麻辣烫美翻了好吃嘴的胃,谁还惦记这米湖呢。</h3> <h3>文昌大庙已修复一新。</h3> <h3> 中所坝水观音,现已是四A景区。父亲曾在这里带领农民伯伯修田种水稻,在人民公社一住就是一、二个月,和农民伯伯同吃同住。那时,只要到了星期天,二哥便自己一人独自找爸爸,他自己跑新民镇,跑中所坝,跑大瑞,父亲走一地,他便一人跑一地。</h3> <h3>中所坝水观音风景依旧秀美。</h3> <h3>这里的老百姓勤劳纯朴。</h3> <h3>垂柳轻拂水面,诉说着这多年的变迁。</h3> <h3> 走过从前,昨天,走过身旁的越西河,再回首,已是三十多年,变了容颜,故乡你依然在那,雪山下,越西旧貌换新颜。</h3> <h3>越西河浇灌着美丽的家园。</h3> <h3> 挥不去的记忆,带不走的思念。多想和你、你们儿时的伙伴在山花烂漫时一起去踏青、去野炊,和大哥、二哥重走新民镇、中所坝,二哥再去买个糖饼找回当哥的自豪,大哥再告诉我们毛巾被风吹干的神话。故乡啊,太多的记忆留在了这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