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马上就到三伏贴时间了,想想真是快,去年的三伏贴火爆场面还记忆犹新,大家反馈效果都很好,小伙伴们2019准备好了吗?虚寒性体质的你,怕冷、经常过敏、发炎、胃疼,一受凉还容易感冒咳嗽吗?咨询电话13503756611 张阳旗工作室。</h3> <h3>一、“三伏贴”的概念 <br></h3><div> </div><div>三伏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贴敷方法,运用“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的相关原理,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天时以中药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贴敷患者排队等候</h3><h3><br></h3><h3>叶县九龙街道典庄村卫生室</h3> <h3>患者按时来贴三伏贴</h3> <h3>2019年“三伏贴”的时间</h3><div> </div><h3>预前贴:2019年7月2日-2019年7月11日</h3><h3>共10天</h3><h3>初伏贴: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h3><h3>共10天</h3><h3>中伏贴:2019年7月22日-2019年7月31日</h3><h3>共10天</h3><h3>末伏贴:2019年8月1日-2019年8月10日</h3><h3>共10天</h3><h3>加强贴: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h3><h3>共10天</h3><h3>咨询预约电话:13503756611 张阳旗工作室</h3> <h3>三伏贴”的概念 </h3><div> </div><div>三伏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贴敷方法,运用“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的相关原理,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天时以中药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div><div><br></div><div>“三伏贴”的作用原理</div><div> </div><div>1、药理作用: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透入肌肤,凭借诸穴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div><div> </div><div>2、经络腧穴作用: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达到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div><div> </div><div>3、节气作用:“春夏养阳、热在三伏”,在三伏天应用贴敷疗法,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其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div><div></div><div>选择“三伏天” 原因</div><div> </div><div>夏天的“ 三伏” 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驰,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div><div> </div><div>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div><div>(1)《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div><div>(2)“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div><div></div><div>“三伏天”的计算</div><div> </div><div>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div><div> </div><h3>“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h3> <h3>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h3><div>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那么,具体哪些“冬病”适合“夏治”呢?</div><h3> 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h3> <h3>今年喜迁新址,为回报父老乡亲,80以上老人免费贴三伏贴,前100名预约半价贴伏,并送礼品,预约电话:13503756611</h3><h3> </h3> <h3>孩子听话配合贴三伏贴</h3> <h3>这个小朋友更是听话</h3> <h3>八十多岁老太说去年贴了一年来身体健康</h3> <h3>三伏贴敷注意事项:<br></h3><div><br></div><div>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div><div><br></div><div>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div><div><br></div><div>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div><div><br></div><div>4.贴敷时间:成人6—10小时,儿童4-6小时</div><div><br></div><div>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div><div><br></div><div>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div><div><br></div><div>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div><div><br></div><div>8.其他谨遵医嘱。</div><div><br></div><div><br></div><div>冬病夏治正当时!错过今年,再等一年。为节约你的排队时间,请于7月2日前电话预约电话:1350375661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