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香江入海》 背后的故事

嘉翔,宝珍

<h3><br></h3><h3>二十年前,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创作了26集电视连续剧《香江入海》,本剧的名字就深刻地寓意了这一主题。</h3><h3>香江,那是滋润了香港的一条江。有道是千条江河归大海,"香江入海"四个字,正是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主题。</h3><h3>海纳百川,祖国张开宽广的双臂,将久违的香港拥入自己温暖的怀抱。</h3><h3>正是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1996年下半年,《香江入海》开始在全国热播。也许是政治因素促成了该剧的火爆,从央视到省级电视台,到地市级电视台乃至于县级电视台,基本上都播出了这部电视剧。期间,身在泰来县的我妹妹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每天都在看此剧。</h3><h3>前不久,我与老同学白怡夫通电话时,他说当时也看过此剧,只是未留心此剧的编剧竟是老同学王嘉翔。</h3><h3>此事不难理解,人们看电视剧,记住了某某演员,记住了故事梗概。谁会关注编剧是谁?诸如曾经十分火爆的《渴望》、《亮剑》《潜伏》,谁能说出编剧的名字?坦率地说,就连我这个圈里人,也说不出这几个剧的编剧是谁?</h3><h3>这是编剧的悲哀,捧红了一批俊男靓女,可自己只能隐在幕后,当无名英雄。好在,编剧有不菲的稿酬。否则,真不知道会有谁愿意当这个编剧。</h3> <h3>一般来说,电视剧的组创人员,诸如:制片人、策划、监制、导演、编剧、灯光、服装等主要工作人员,名字通过字幕滚动出现在每集电视剧开头的部分。</h3><h3>作为本剧的编剧,我的名字王嘉翔就出现在第一集的开头。如上图所示,只是一般人不留意罢了。</h3> <h3>电视剧播出以后,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香港大享的女儿,爱上内地一个守卫海岛的军队的小连长,这可能吗?</h3><h3>今天,我就是要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属于《香江入海》幕后的故事。</h3><h3>现在,我要把鲜为人知的《香江入海》的幕后故事公诸于众.</h3><h3>这是我首次向世人披露。</h3> <h3>这部电视剧的戏核,即:境外大亨的女儿嫁给了中国军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是千真万确的。</h3><h3>照片中我身旁这位就是月牙岛守备连的连长,是剧中男主角的原型。他除了妻子不是香港人外,剧中男主角张海军所展现的优秀品质,他都具备。诸如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忠于职守,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等等。他是基层军官的典范,是军区的标兵人物。</h3><div>直到现在,网上还有人提出,电视剧中的爱情故事那么巧,那么奇,那么美,是真实的吗?尤其是香港大亨的女儿,死心塌地爱上一个守岛的军官,这太离奇了吧。</div><div>生活中也有人问过我:"你那个《香江入海》的爱情故事,纯属虚构吧?"</div><div>今天,我在这里一并回复大家: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甜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发生。</div><div>当时,香港将要回归祖国,方方面面都在为回归作准备,造舆论。作家们更不例外,都在挖空心思创作香港回归的作品。我在努力寻找着思考着...</div><div>一天,我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一条不足两百字的新闻,说的是济南军区某部一个志愿兵,在出差途中所乘的客车发生了车祸,该兵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冒着客车起火爆炸的危险,抢救其他伤员。在他搶救的伤员当中有个女大学生,她是来内地读书的澳门某大亨的女儿。这个女孩感激志愿兵的救命之恩,加之他对军人的欣赏,在后来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情。可她的父亲死活不同意她嫁给中国军人,理由有二:其一,门不当户不对。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澳门很快也要回归祖国,而中国政局动荡,回归后如何对待澳门还是个未知数。他不希望女儿嫁到前途未卜的内地去....</div><div>但是,女儿意志坚定,排除种种阻碍,到底嫁给了这个军人,有情人终成眷属。</div><div>看到这个消息,我眼前一亮,灵感顿时爆发。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题材吗?</div><div>我决定以这个故事为核,创作一部反映回归的电视剧。</div><div>考虑到澳门回归比香港要晚,而香港回归已迫在眉睫。于是,我把澳门姑娘改成了香港姑娘,她们的爱情,便在香港回归的背景下展开了。</div><div>考虑到志愿兵的身份有点轻,于是我改成了连长。考虑到守海岛的环境更能考验人,更有典型性,于是我把故事放在了海岛上。</div><div><br></div> <h3>但是,一个不足两百字的新闻故事,写成一集电视剧,也许够用。要写成26集这样的长篇连续剧,两百字的故事如何支撑得起?</h3><h3>怎么办?编呗!</h3><h3>编剧编剧,就是要编。您现在看到的这洋洋洒洒的26集电视剧,除了前面所说的两百字的剧核,其他全是我编的。</h3><h3>当然,不能乱编、瞎编、胡编。要有生活依据,要合情合理,还要精彩好看。</h3><h3>于是,我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倾注到电视剧中。</h3><h3>比如,张海军与香港大亨女儿阿香的相识,不是缘于车祸,而是阿香在参加大学军训时,爱上了自己的教官张海军。这样的起点更高,也更加自然合理。</h3><h3>上面这幅照片,就是阿香和同学在军训时的生活写照。</h3> <h3>剧中的男主角张海军是守卫海防线上月牙岛的警备连连长,于是,很多观众猜测月牙岛在什么地方?有人猜测月牙岛在内蒙古,这显然不对,因为内蒙古没有大海;也有朋友猜测月牙岛是南海的永兴岛,也不对,因为永兴岛要比月牙岛大得多得多。</h3><h3>那么,现实中有月牙岛吗?它到底在哪里呢?</h3> <h3>月牙岛这个名字是作者虚构的,但它并非子虚乌有,它的原型便是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所管辖的海洋岛。它扼守南海,向外再走十几海里便是公海,因其战略位置重要,当年被列为军事禁区,有一个警备连驻守这里。</h3><h3>剧中的主人公张海军爱情故事便发生在这里。本剧所有涉及海岛的外景,全部取自这里。因为是军事禁区,我不敢把它公布于众,于是便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一一月牙岛。</h3><h3>1995年夏天,为了写作电视连续剧《香江入海》,我决定到海洋岛体验生活。</h3> <h3>当时,海洋岛是没有民用轮船通航的。岛上渔民出入此岛,靠的是自家的渔船。</h3><h3>当时旅大警备区下辖一个船艇大队,有几条吨位不大的运输船,为管辖的多个守岛部队运输物资,接送出入岛人员。</h3><h3>由于船小,很难抗击大的风浪,一旦海上起风,就要停航,有时一停就是半月甚至一个月。有的位军嫂欲上岛探亲,不远千里从老家来到大连,等船上岛,恰逢台风季,在大连眼巴巴地等了一个月,硬是无船上岛。她的假期已满,不能再等了,她远眺大海,痛哭失声,一步一回头地抱着孩子返回老家。</h3><h3>大家还记得那年春晚由黄晓娟和孙涛表演的小品吗,说的就是四位军嫂结伴去海岛探亲,眼看就要登岛了,却突然大风袭来,无法上岛,只能无奈地返回。这是发生在我们守岛军人家属身上的真实故事。</h3><h3>有的军嫂侥幸没遇上大风,但小船颠簸厉害,让船上的军嫂呕吐不止,痛苦万分,生不如死。</h3><h3>上面这个剧照,就真实记录了军嫂在船上的痛苦表情。</h3><h3>如此情景,体现了军人和军嫂的爱国奉献。</h3><h3>我向她们致敬!</h3> <h3>这幅照片,是我去海洋岛采访并体验海岛生活时,在大连登船前的留影。</h3> <h3>这是我乘船赴海洋岛途中留影。</h3><h3>我运气不錯,当天风不大。当船进入深海时,不见大浪,但见海水在汹涌。船上的战友告诉我,对于这种小船来说,涌比浪更可怕。许多小船的倾覆,往往是涌造成的。</h3> <h3>还好,一路平安,我胜利登岛。</h3><h3>当我踏上坚实的土地时,悬着的一颗心落地了。</h3> <h3>我身旁的这位仁兄,是旅大警备区政治部的宣传干事,他陪我上岛,把我介绍给警备连的官兵,安顿好我之后,他便随船返回了大连。</h3> <h3>我在警备连营区的一面墙下留影。墙上的标语,展现了守岛官兵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h3><h3>不由得使我想起古人的两句诗:但得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h3><h3>那么现在,我们是否也可以给这里的官兵写上两句新诗:但得守岛官兵在,岂容倭寇侵边关!</h3> <h3>这是守岛连队的瞭望哨,用这个高倍望远镜,可以将辖区一览无余,绝不放过一毫蛛丝马迹。</h3> <h3>守岛连队备有一条小船,是供炊事班捕鱼捉蟹之用。岛上蔬菜紧缺,若赶上台风季,补给船来不了,经常是十天半月吃不到蔬菜,只能靠鱼虾下饭了。</h3><h3>一天傍晚,我跟炊事班的几位战友下海抓鲍鱼。在离岸边几十米处,布满了礁石,礁石上吸滿了鲍鱼,我们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抓了满满一编织袋子,应该有五六十斤吧。</h3><h3>战友们讲,海洋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质,非常适合鲍鱼的生长。加之这里是军事禁区,不允许渔民来此捕捞,客观上形成了鲍鱼的保护区。所以这里的鲍鱼多而肥大。</h3><h3>晚饭时,战士的饭桌上都多了一盆煮熟的鲍鱼。可我发现战士们对此并不感兴趣,每个人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两个。后来我才知道,守岛官兵常年吃鱼虾,已经吃腻了。他们对蔬菜更喜欢。</h3><h3>我则不然,这次大饱口福了。鲜嫩的鲍鱼,就着蒜泥,那才叫个爽呢!幸亏当时没人给我拍照,否则我的那个吃相,肯定不够绅士。</h3> <h3>在海洋岛体验生活一个月后,我乘船离开。</h3><h3>回到家后,我激情不减,抓紧时间写作。说来也怪,写这部电视剧时,我文如泉涌,平均两天写一集,不到两个月时间,26集的剧本便完成了。</h3> <h3>当我把剧本交到投资方和导演手里时,他们一致认可,没有让我做任何修改,剧本一次性通过。这在我的编剧生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h3><h3>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是卫兆红,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中生代导演,获奖无数。</h3><h3>当此剧在海洋岛举行开拍仪式的时候,我应制片方与导演之邀,再次赴海洋岛,除参加开拍仪式外,导演还让我给演员们做些辅导。当然,我辅导的不是演技,那不是我的长项。我给演员们讲的,是军人的生活,军队的规章制度以及军人的操守等等。对于没当过兵的这些演员来说,我的辅导或许能起点效果。</h3><h3>一周之后,我下岛了。从此再没去过海洋岛。</h3><h3>海洋岛,我真的好想你!</h3> <h3>海洋岛官兵,为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摄制组就在这个连队吃住。而且,连队营区便成了拍摄的场地。而连队官兵都成了此剧的群众演员,是无偿的。</h3><h3>上面这幅画面展示的是学员队军训结束时,接受首长检阅。这百十人的队伍迈着正步通过主席台时,那叫一个整齐。除了特写鏡头是演员外,其余的全是连队的官兵。他们完美的军人素质,为本片增色不少。</h3><h3><br></h3> <h3>有位网友在网上说,他把观看《香江入海》,与关心大海联系起来,应该说这是很有眼光的。</h3><h3>作为军人,我知道国家的海洋战略,走向大海,走向深蓝,是我军的战略目标。作者给男主角起名张海军,就是因为驾着木船去解放海南岛的父亲,希望祖国能有强大的海军,所以给儿子起名海军,并希望他长大后当海军。。但是,阴差阳错,这个张海军没有当上海军,却当上了守卫海岛的陆军。</h3> <h3>随着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网上又在热播这部电视连续剧。只要上网,随便点击电视连续剧《香江入海》,便可在线观看。很多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超出了我的预料。只要在网上点开《香江如海》,便有数不清的文章在评论此剧,当然,这是对编剧的巨大鼓励。</h3><h3>更多的人呼吁在香港回归20年之际,电视台应该重播此剧,这个我就说了不算了。不过,我要告诉广大网友,想看此剧非常容易,只要在网上点击《香江入海》,便可马上在线观看。极其方便。</h3> <h3>有位网友在网上说,她小学五年级时看过这部电视剧,多年过去了,仍念念不忘。</h3><h3>谢谢你,我可爱的观众。</h3> <h3>尽管当年我已经向岛上的官兵表达了谢意,但二十年后的今天,我要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h3><h3>谢谢啦!我亲爱的战友。</h3> <h3>攝制组经过半年的拍摄及后期制作,在香港回归的前夜终于播出了。我在前面提到,此剧及时地配合了香港回归的舆论宣传,十分火爆,各级电视台争相播出,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该剧的爱情故事还是蛮感动人的。</h3><h3>这里,我要感谢导演卫兆红,作为女性导演,她把爱情故事拍得深沉、细腻、浪漫而不失张力,这也是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的原因。</h3><h3>我还要感谢摄像师武非,他是导演卫兆红的丈夫,他能够精准地理解妻子导演的意图,把最精彩的画面摄入镜头。</h3><h3>导演夫妇配合默契,珠连璧合,是此剧成功的重要因素。</h3><h3>提到本剧的成功,我要表扬自己几句。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编剧功不可没,没有剧本,就不会有此剧。</h3><h3>坦率地说,此剧是我写出的多部电视剧中,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我以往投拍的四部电视剧,没有哪一部能超过这部电视剧。</h3><h3>当然,这与生活的积累有关。因为在这之前,我写的电视剧已有四部在央视播出,分别是《开不败的丁香》(1982年播出)、《辙印》(1987年)、《我心中的故事》(1992年)、《最早迎接太阳的人》(1995年)。正是有前面四部电视剧的鋪垫,所以我在写作《香江入海》时方能驾轻就熟,一气呵成。</h3><h3><br></h3> <h3>提到导演卫兆红,使我联想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我与长影有着不解之缘,我一生写过5部电视剧,有三部是长影导演执导的,其中有两部是长影直接投拍的。《辙印》是长影导演白德彰执导的,他的代表作是《冰山上的来客》;我的《开不败的丁香》,是长影导演季世明导演的,当年他是《冰山上的来客》副导演。</h3><h3>上面这幅照片,是1982年拍摄《开不败的丁香》时留影。前排右一是导演季世明,右二是男主角郭碧川,他主演过电影《白莲花》;右三是摄影师;右四是女主角施建岚,她主演了谢晋执导的电影《天云山传奇》,带着百花奖最隹女演员提名奖的荣誉进入剧组的。左一穿军装者便是本人,该剧的编剧,一个还没有进入专业作家行列的业余作者。</h3><h3>记不清当时我们在一起说什么了。不过,看着30年前我的照片,我好心疼自己,怎么那么瘦啊!仿佛来自灾区,1米73的个头,只有114斤,难怪当年有人戏称我是排骨队的...</h3> <h3>《香江入海》播出之后,我受到中央电视台某栏目负责人的赏识,他把我借调到央视一套当编导。从此,我便转身投入媒体行业。</h3><h3>一年后,我转到央视《绿色时空》栏目当独立制片人兼编导。</h3><h3>这期间,我爱人也已退休,进入我的攝制组,被我委任为摄制组的制片主任,负责管理财务和后勤事宜。妻子很能干,是我的得力助手,她管理的经费累计达数百万之多,没有一点差錯。</h3><h3>那段时间是我们夫妇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夫唱妇随,南征北战,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h3><h3>大概是我到央视的第三年吧,我委托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高编导,率摄制组到泰来县拍了两部专题片,一部反映绿豆之乡,另一部记录宁姜乡的白忠和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故事,先后在七频道播出。</h3><h3>至今泰来县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与高编导是有利益交換的。我委托他免费来泰来拍片,我自己也掌控一个摄制组,我自然有很多办法来偿还欠下高编导的人情。</h3><h3>为什么我不亲自回泰来拍片呢?因为我掌控的栏目与农业无关。各栏目有严格的定位,是不能跨界的。</h3><h3>以我的估算,以当年的标准,两部专题片的费用,应在十万元左右。我为泰来县省下了这笔钱,为提高泰来的知名度作了贡献。</h3><h3>老同学白怡夫说我太低调,真的,我是比较低调的,作为泰来的儿子,为家乡父老作点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炫耀。</h3><h3>我在国家级的媒体,一干就是16年,直至2013年离开媒体彻底退休。期间再没有写大部头的作品,但在央视播出的由我编导的专题片却有几十部。同时,我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这是我的另一种创作。</h3><h3>这幅照片是我率摄制组到新疆拍片时,我们夫妇与摄像师在天山脚下留影。</h3> <h3>话又说回来了,在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创作电视连续剧《香江入海》的前前后后,还是感慨良多的。</h3><h3>这是我首次将《香江入海》的幕后故事公诸于众,因圈里没有外人,不是同学就是战友,要么是朋友,要么是老乡,毫无顾忌,所以便大胆地把《香江入海》背后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h3><h3>作为一名军人作家,在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在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中,能够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为祖国鼓与呼,还是倍感欣慰的。</h3><h3>我没有愧对这个时代!</h3><h3>我坚持了军人作家的职业操守。</h3><h3>我努力了,我奋斗了,我拼搏了!</h3><h3>最后,我要说:我爱你一一香港!</h3><h3>我更爱你一一中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