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聂都谭氏旌孝坊《承庆 堂》历史记</h3><div><br></div><h3> 聂都是江西西南的一个边陲小乡。章水发源地,南岭山脉与罗宵山脉交汇处。《谭氏族谱》描述:最胜峙於东鹤洞之,岫列于南狮山之人脊,西聳屏障罗汉岩也,北带清流即章水也……!</h3><div><br></div><div> 宋皇祐己丑年(1049年)国器公第十四世裔孙进士谭繇任大余令,时为辖区内的聂都郡内于是便徏有谭氏居臣而居于此,并成为继聂姓来此开发徏居后的第二支姓氏人群。时世变迁,繁衍生息,谭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姓氏。位于聂都五大姓之谭、黄、骆、史、苟的第一大姓氏(有关聂都史记及代代口传有其先事)。</div><div> </div><div> 时至1460年左右,西昌世系第二十六代裔孙承庆公(生于1443年3月20日,殁于1507年10月25日)也追随先辈前往聂都以传播儒教及耕读文化而居于此。至1499年其胞弟承志、承祥闻其兄聂都之居基的山水峻秀,和家族旺盛发达,也从泰和儒源前往聂都立派开教(古谱记载)。因皆为西昌望郡鸿儒,加之“士之学古通经,一命名之间必,默以折衷经传”,果“不失圣人厚望,兴垂戒之徽音,当於吾郡泰邑”(谱载)。由于博古通经,饱学渊识;且出自望门宦族之家精于耕读之道,没有辜负先圣人以及西昌祖地前辈的厚望,终于形成当地郡属的一最大户豪门人家。(古谱记载:儒源有分徏于崇义旌孝坊者,得之谭累以科甲仕宦显为吾乡著姓),译意为:有一支西昌泰和儒源世系的谭姓人,迁徏来到崇义旌孝坊(注,朝赐荣誉,坊~地名,乡、村)后得益于谭姓世代靠读书科考成为高官重宦,而成为了本乡的唯一大姓豪门。</div><div><br></div><div> 得到一定的发展后,谭家便在聂都主要街上(现聂都中学学堂背至周屋马头墩一带)依据客家民俗且当地畲、瑶等族众多,匪患猖獗的特点,建造了众多自成一体的围城式房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家族势为范围。渐渐地发展成为了自己的耕读基地,以及儒教忠孝文化。因谭氏家族此个时期高官重宦很多,便将聂都谭氏家族旌孝之事奏之朝中,皇上便亲赐(因史记只有皇上才能赏赐)当地谭族所居的范围为《旌孝坊》,以激励耕读、儒教及忠孝文化。此时谭承庆也依传承发展和规模按本人名号自立了聂都谭氏《承庆堂》。这个时期的谭族史实,到现在聂都的前辈老人叙起也感叹唏嘘,并说我们外族人连从你们谭屋的旌孝坊经过都要小心翼翼,要用桑蔴等物件交换才能通过;并说那时的谭屋书僮,牛僮都是骑马行走、</div><div>招摇过市的。在聂都造就了流传千古的“谭屋谭半街”的美好传说!</div><div> </div><div> 时事变迁,斗转星移。此时已经是公元1505年左右,朝代也已经由明朝己经替代了宋元朝。西昌谭氏权倾一时的时代也己结束。历史上的事总是如此相似,豪门多难。明宏治、正德年间在粤、湘、赣、闽四省边界暴发了声势浩大的畬、瑶起义。且正是这个时期,朝中有一专门分管边域安定私察匪寇的重宦前来赣粤湘闽边界暗察边域情况,在来到广东、湖南、冮西交界的中心地带聂都时,发现此地东边有位于狮山之隘口的仙鹤岩洞,西倚天然屏障罗汉岩,北有清流章源水。终得以亲见聂都之天险易守难攻之宝地后。便迅即进京都汇报,说在聂都这天险峻巍秀水的地方,有一支谭姓族民,拥有大量耕地良田,桑麻,畜禽兽牧,更有自成一体的学校,商店和医院。俨然是一完整的巨族望郡。而且该谭氏上下全族还非常感恩其谭氏西昌祖辈在前朝:时的位高权重造就的聂都【旌孝坊】兴旺发达,并在此兴建豪华祠基,自立堂名【承庆堂】以供奉谭氏前朝重宦,且长年香火不断。</div><div><br></div><div> 在京师的文武朝野闻之无不惊悚,遂向皇上奏明这一情况。并说这谭氏族人自建城池,感恩前朝给予谭氏权倾重位,恐有反明复朝之篡位野心。适时刚好聂都等一些广东、湖南、江西交界的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畬、瑶起义。终于在1506年朝廷派出王阳明</div><div>前往崇义县镇压畬、瑶起</div><div>义,并以谭承庆不忘前朝皇恩,培育壮大家族势力蓄意谋反为借口,将谭承庆捉拿囚牢。并以镇压起义为索引,伤及无辜,导致当时聂都人死的死,逃的逃,原本的旌孝坊以及聂都墟镇成了一片废墟。之后,罗、吴、张、黎、刘等姓陆续迁入,经过长期发展,聂都才再次繁荣起来(据客家研究辑刊)。</div><div><br></div><div> 承庆公也因此变故而深受打击,遂被迫返回祖籍泰和儒源。心交为瘁,郁殁于1507年10月25日,时年六十五岁。当年甫寿公为三十二岁。</div><div><br></div><div>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王阳明在镇压了这次起义后,便依据这一带山高林深,地广人稀,号令不及,人迹罕到的特点,奏割大余、南康、上犹的边界之地,设立崇义县。并在边界之地设立了两个巡检司,专司“巡捕盗贼、安靖地方”。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崇义知县陈俊以聂都与广东仁化之长江,扶溪相近,遂将铅厂巡检司移驻聂都。从此,聂都便成了赣粤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并随之发展成为崇义西南部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iv><div> </div><div> 这段时期之间,官府以聂都谭氏望族为宋元重宦权野遗裔为借口,对旌孝坊谭氏家族进行打压,以致囚的囚、逃的逃,不久就衰败下来了。而此时后期的承庆公己经过世了,其子甫寿公(生于1475年10月16日,殁于1552年11月2日)则孝遵父嘱,道守祖恩,伺振祖业,则再次从儒源前往聂都设教留守祖业,其长子良室、二子良奎、四子良堂均在这谭氏聂都旌孝坊却难中徏迁外地,下落不明。而甫寿公则孤带三子良瑬因留恋聂都的山水和对祖业敬祭,便一直以教为业居于聂都旌孝坊。直至暮年时,虽己高龄(七十岁左右了)但谨遵祖训,守护祖业,不愿就此泪别聂都。但由于设立在聂都街上的“巡检司”的打压,很难兴旺起来。经过多地选看,发现离聂都街十多里的龙西有一山峻水秀,众山合一,四水归拢的名叫宗山口的地方,是一风水宝地。遂在此购置了田地、山林和建祠立业的土地以备日后开基居住。</div><div><br></div><div> 西昌谭氏第二十七世甫寿公(号南山),遵祖训、弘西昌谭氏鸿儒忠孝礼义之美德 ,承接了聂都谭氏宏郡与龙西谭氏支系的延续和发展 ,首开耕读传家以后人。心愿未了的甫寿公于公元1552年11月2日殁于聂都旌孝坊,时年七十八岁高龄。受其恩泽而开派而立的龙西世系尊甫寿公为龙西开山始祖一世,并以其《忠厚传家,诗礼相承》永铭后人心中。</div><div><br></div><div> 时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左右,也就是聂都设立时“巡检司”后,甫寿公之三子良瑬公(生于1516年10月5日,殁于1592年5月21日)便为了家族的兴旺和发展在其祖上购置好的祖业风水宝地龙西宗山口建祠立基开业。并在龙西基业宗祠建好后,便带着其长子士隆公(生于1549年10月20日,殁于1611年12月12日),二子士旻公(生于1554年8月2日,殁于1618年2月1日)由聂都街上移居于龙西宗山口,(移居龙西确切时间无详细记载,但是在士旻公出生(1554年)后至士昌公出生(1563年)之间的八、九年之间)到龙西后再又生三子士昌。在龙西宗山口定居后,良瑬公为了家族兴旺发达更是不敢忘记祖德恩泽,依旧沿用着西昌始祖在泰和立基建祠的总堂号《京陵堂》为堂号,将其父甫寿公立为龙西世系开山立派一世祖,首开西昌派龙西世系!自此,谭氏又一支系以龙西为祖籍根系,徏散传播于中华乃至世界各地。</div><div><br></div><div>(参考资料《西昌谭氏族谱》中的南安府崇义县事孙邁序、西昌谭氏肇基源流~河南会川故里通家生尹序、凡例、聂都承庆堂记~进士出身的南京刑部眷侍生胡中龙序、以及谱内人物详记,崇义县志,客家研究缉刊,以及当地老人口传)</div><div><br></div><div> 谭用财於2017年春</div><div><br></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