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记行/假若没有陈圆圆

云深处

<h3>穿行连霍高速,天山巍峨,大漠苍茫,荒原如翠,浩瀚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h3> <h3>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写于1944年,今天看来是有历史局限的。</h3><h3>公元1644年三月,自成起于草泽,陷京都覆明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入关,人民的血泪因此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华夏为之承受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庭所宰治的命运(郭沫若语)</h3><h3>都说红颜误国,却不知冥冥之中陈圆圆的命运悲歌却改变了华族的历史走向。</h3> <h3>公元前103年,长安未央宫,张骞从汉武帝手中接过符节,哒哒的马蹄声指向西域。在他的身后,卫青一万铁骑兵出雁门关,兵锋所至匈奴远遁,汉庭始设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三十六国,然而,即便两汉间霍去病窦宪班超昭君才人辈出,大汉管治亦只断续维系了百多年,建安年间群雄并起,汉廷再也无力戎边,落花流水春去矣。</h3><h3><br /></h3> <h3>岁月悠悠,转瞬间迎来了大唐帝国,公元630年,唐太宗历兵秣马,以雷霆之势横扫突厥,大唐版图跟随着铁蹄驰骋延伸至中亚腹地。此后随着阿拉伯和吐蕃势力兴起,狼烟四起,缠斗百年,最后安史之乱迫使唐廷势力撤出,西域从此彻底淡出华族的视野。</h3><h3>自汉而唐,为了安邦经略这条丝路通畿,无数汉唐将士,马革裹尸忠骨销魂,长眠戈壁大漠,有若荒原胡杨,风骨不朽!</h3> <h3>星转斗移,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在西域渐近渐远的时候,一个朝代横空出世。</h3><h3>帕米尔高原,爱新觉罗玄烨跃马扬刀的背影,引领着一个民族的视野,向西向东,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边陲,三次亲征,契而不舍,终于在乾隆年间剿灭准格尔国。西域及西藏自清以来,真正纳入华夏版图,边疆从模糊到清晰,从传统藩国到天下归化,爱新觉罗功不可没。</h3><h3>汉人农耕文明,对塞外蛮荒之地向无兴趣,只重征伐称臣纳贡,光武帝曾回绝西域诸国归属的愿望报以"东西南北自在也"的回应;而清人起于游牧,塞外乃其根基所系,必倾八旗精锐势在必得,得而必治,统治哲学不同,结果也就迥异。</h3> <h3>今天的西域亦是左宗棠遗产,在清末内忧外患弃守西域的危难时刻力排众议,东则海防,西则塞防,古稀之年抬棺西征,迁民戎边,在最后的帝制岁月完成了泽被华族的事业,千年以来能臣无人可及。</h3><h3>可以说如果没有左宗棠,中国当今的版图上就没有新疆,但是这位民族英雄却被今人们选择性的遗忘在高原荒漠,没有只字片碑。</h3> <h3>清廷入主中原可谓带来丰厚的嫁妆,遥想当年,自成的大顺朝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的,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藏弓烹狗的" 德政" ,应是断无例外,李岩们的诛戮就是先兆。与其选择这样一个华族政权,不如换人做做看。</h3><h3>历史是那么奇妙,假若没有陈圆圆,吴三桂不致反叛,清人不致那么容易入关,那么今天的满洲西藏新疆乃至台湾,自然是化外之国,自然也无此后华族的复兴机遇。历史就是历史,尊重正视,无须带有色眼镜看待种族冲突,我们记得扬州三屠,却忘记了满族今何在,疆域何其来。</h3><h3>今日的华夏承清的遗产,开天辟地控制了广袤边疆,东北彻底汉化,新疆功成一半,藏地藏民甚少无虑。华夏从未有若今天这样得到上天的眷顾,即使强秦大汉盛唐也无此气象,遑论文弱宋明,天佑中华!</h3><h3><br /></h3>